第九章变换分析

第九章变换分析


2024年4月4日发(作者:)

第九章 变换分析

一 “变换”和“转换”

“变换”和“转换”的英语原文都是transformation。直译就是“变形”。不过在

不同的语法体系中,它的含义是不同的。

“转换”是美国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Noam Chomsky)所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

(Transformation—Generative Grammar,TG)中的概念。在早期的转换生成语法体系中,

“转换”指的是从“深层结构”(deeps tructure)到“表层结构”(surfacestmc ture)

“映现”(mapping)的过程。“变换”是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海里斯

()所用的术语和概念,指的是不同的句法结构之间的依存关系。关于“变换”,

下面我们还要详细讲解:

我们在第三章“句法同构理论和句法结构系统”中曾经指出:狭义同构是最严格的

句法同构;我们同时也指出这样一个事实:狭义同构的句法结构在语义上依然存在着很

大的区别。例如狭义同构的主谓结构和述宾结构在语义上就有很大区别。再比如:

a. 台上坐着主席团——静态,表存在, “台上”是存在的处所

b. 台上唱着梆子戏——动态,表活动, “台上”是活动的处所

a、b侠义同构,也就是说,从a、b的句法结构的内部构成因素(词类、层次、结构

模型、功能等)来分析的话.我们分析不出a、b区别,也就是说a、b是相同的句法结构:

但是经过观察分析,我们已经发现:a例“台上坐着主席团”表示静态的存在,“台上”

是存在的处所;b例”台上唱着梆子戏”表示动态的活动,“台上”是活动的处听:既然

a、b有不同之处.那么它们就应该是不同的句法结构,应该分别属于不同的句法结构的

类别—那么我们如何进一步分化a、b呢;或者说如何进一步再对句法结构分类呢?或者

说如何进一步探求语法形式同语法意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呢?

要分化a、b这两个狭义同构的句法结构,我们就需要新的方法。一定的方法需要

一定的依据,这种依据可以是理论上的,也可以是客观事实的:也就是说,方法、理论、

事实三者是密切相联系的

二 变换分析的依据

层次分析的客观依据是句法结构构造的层次性。那么句法结构的构造除了词类、结

构模型、层次、功能之外,还有什么因素呢?显然,在一个句法结构的内部,除了成分、

结构模型、层次、功能之外,我们已不能找到其他因素来分化a、b这两个狭义同构的

句法结构。于是人们想到了句法结构的外部因素,亦即一个句法结构同其他句法结构的

联系。

人们通过对语言事实的观察发现:

1.一个意义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表达,即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义格式。产生这种

现象的原因是由于表达的需要,为了满足意义表达的多样、细致,形式必须在保证意义

表达的同时具有一定的可变性和灵活性。意义同形式的一对多的关系就是这样形成的。

2.一个句法格式可以表达不同的意义,即语言中存在着大量的同形格式。产生这种

现象的原因也是由于表达的需要。由于意义无限而句法格式有限,要用有限的句法格式

去表达无限的意义,必然产生同形格式。形式同意义的一对多的关系就是这样形成的。

3.同义格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即它们具有相同的语义结构和语义内容;又存

1

在着一定的区别,即它们具有各自的形式特点和各自的表义特点。同形格式之间也存在

着一定的联系,即它们具有相同的词类、层次构造和结构关系等;又存在着一定的区别,

即它们各自表达不同的意义。同义格式和同形格式是联系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对应关系

的桥梁。

上述三点就是变换分析的客观依据。

三 变换和变换分析的定义

变换是一种关系,这种关系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法结构之间,这种关系是一种

相互依存的关系,即两种不同的句法结构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即是说,如果语言

L中存在着一个句法结构S,那么一定存在着一个与之相互联系的句法结构S´。因此,

我们把变换定义为:

变换是存在于两种结构不同的句法结构之间的依存关系。

根据变换的定义,我们把变换分析定义如下:

根据变换(即句法结构之间的依存关系),把句法结构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

以达到一定的分析目的(如句法结构的分类、分化歧义结构、提取语义特征等等),这种

语法分析叫做变换分析。

根据上述变换分析的定义,“变换”又有了另一个含义:

把具有依存关系的句法结构联系起来的过程叫变换。这个过程的起点的句法结构叫

原式,这个过程的终点的句法结构叫变换式。把二者联系起来的过程就叫变换。原式和

变换式是就整个联系过程而言。如果就其间的依存关系来说,二者互为原式、变换式。

四、变换的类型

从句法结构的表达功能来分,句法结构可以分为指称性结构、陈述性结构和修饰性

结构;从句法结构的语法功能来分,句法结构可以分为体词性结构、谓词性结构和饰词

性结构。这两种分类有很大的一致性,体词性结构的表达功能基本上是指称,谓词性结

构的表达功能基本上是陈述,饰词性结构的表达功能基本上是修饰。

我们着眼于句法结构的功能(表达功能和语法功能),把变换分为两大类型:同类变

换和异类变换。

(1)同类变换。同类变换即从一个体词性结构(指称性结构)变换为另一个体词性结

构,或者从一个谓词性结构(陈述性结构)变换为另一个谓词性结构,或者从一个饰词性

结构(修饰性结构)变换为另一个饰词性结构。在这一联系或变换过程中,过程的起点(原

式)和终点(变换式)在功能上保持不变。例如:

他谁都不害怕

这是一个歧义结构。造成歧义的原因是:结构中的大主语“他”既可以是小谓语的

施事,也可以是小谓语的受事;小主语“谁”既可以是小谓语的施事,也可以是小谓语

的受事。这种因语义关系不同而造成的歧义结构用层次分析是无法分化的,但是运用变

换分析可以把这个歧义结构分化开来:

变换一:他谁都不害怕→谁他都不害怕

变换二:他谁都不害怕→谁都不害怕他

再比如:

他学习的方法

上例也是一个歧义结构。造成歧义的原因是:定语“他学习的”既可以是施动态,

也可以是功能属性;或者说中心语“方法”既可以是定语中“学习”的受事,也可以是

2

“学习”的工具。运用变换分析可以把这两种语义关系分化开来:

变换一:他学习的方法→他所学习的方法

变换二:他学习的方法→他用于学习的方法

上面两例变换,变换前后的结构保持性质一致,或者说变换的原式和变换式结构性

质一致,是同类变换。

(2)异类变换。异类变换是从一个体词性结构(指称性结构)变换为一个谓词性结构

(陈述性结构),或饰词性结构(修饰性结构);或者从一个谓词性结构(陈述性结构)变换

为一个体词性结构(指称性结构),或饰词性结构(修饰性结构);或者从一个饰词性结构

变换为一个指称性结构。在这一联系或变换过程中,过程的起点(原式)和终点(变换式)

在功能上变化为相对立的另外一类。例如:

A B

N1 N2 N1的N2

定语+中心语 定语+中心语

木头桌子 木头的桌子

玻璃茶杯 玻璃的茶杯

蓝色上衣 蓝色的上衣

令上面A、B两组的实例作如下变换:

定语+中心语→中心语+是+定语

结果我们发现:A组的例子都不能作如上变换,而B组的例子都可以作如上变换:

木头桌子*桌子是木头 木头的桌子→桌子是木头的

玻璃茶杯*茶杯是玻璃 玻璃的茶杯→茶杯是玻璃的

蓝色上衣*上衣是蓝色 蓝色的上衣→上衣是蓝色的

为什么B组的例子可以有上面的变换,而A组的例子不能作相同的变换呢?

我们知道,汉语中的“的”字结构有称代功能,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称代它所修饰

的中心词。例如,“木头的桌子”中的修饰语“木头的”就可以称代中心语“桌子”。我

们可以说,“我要木头的,不要大理石的”。上面B组的结构之所以可以有上面的变换,

就是因为B组的修饰语是名词构成的“的”字结构,而A组的结构的修饰语只是名词,

所以不能作相同的变换。

B组的结构可以作如上变换,这一事实涉及到“向心结构”的定义问题。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奠基人布龙菲尔德对向心结构的定义是:

至少有一个直接成分跟整体的语法功能相同的结构叫向心结构。向心结构里跟

整体的功能相同的直接成分叫向心结构的核心。

按照布氏的定义来定性,那么A组中“木头桌子、玻璃茶杯、蓝色上衣”中的“木

头、玻璃、茶杯”等也应该是核心。因为整个结构是名词性的,“木头”等也是名词性

的。但是,如果这么确定的话,同我们的语感很不相符。一部好的语法应该是符合说本

族语的人的语感的。在我们的语感里, “桌子”是核心,而“木头”则不像核心。再

者,把“木头”等确定为核心同我们分析(变换)的结果也不相符,即“木头”不像“木

头的”那样,在指称功能上同“桌子”有等价关系。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

布氏的定义上。也就是说,布氏仅仅注意到了功能,但是却忽视了语义因素。因此,布

氏关于向心结构的定义是有问题的。

朱德熙先生看到了布氏定义的问题,对向心结构的语义因素进行了分析,然后对向

心结构的定义进行了修改。朱德熙先生对向心结构的定义如下:

向心结构指的是至少有一个直接成分与整体在语法上功能相同,在语义上受到相同

的语义选择限制的句法结构。向心结构中与整体的功能相同并且受到相同的语义选择限

3

制的直接成分是它的核心。

朱德熙先生的定义既考虑了句法结构与成分的功能,而且也考虑了句法结构与成分

的语义,因而是比较科学的定义。

根据朱德熙先生的定义来观察上面我们举出的例子,亦即我们所进行的变换分析,

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N1+N2和N1+的+N2是性质不同的定中结构:N1+N2是后核单核心结构,NI+的+N2

则是双核心结构,从语义上看,实际上是一种同位结构。

再看下面的例子:

A B

春天→春天了 明天天了

星期天→星期天了 现在现在了

1998年→1998年了 昨天昨天了,

国庆节→国庆节了 去年去年了

为什么A组的时间词都可以变换为陈述形式,而B组的时间词却不能变换为陈述形

式呢?这说明在时间词内部存在着差异。可以看出,A组的时间词表示的时间是确定的,

它们所表示的时间不依赖于说话的时间而确定,它们可称为绝对顺序时间词;而B组的

时间词表示的时间是不确定的,它们表示的时间有赖于说话的时间而确定。例如,香港

1997年回归祖国。这个“1997年”不管你什么时候说话,它的所指都是确定的。但是

如果使用相对时间词,那么你要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改变。例如,在1995年要说“后年

回归”,在1996年要说“明年回归”,等等。

推而广之,在顺序名词的语义上普遍存在着绝对顺序义和相对顺序义的区别。亦即

名词有相对顺序名词和绝对顺序名词的区别。这两类名词在组合时有语序上的限制。这

条语序规则是:相对顺序名词和绝对顺序名词相互组合时,相对顺序名词总是出现在绝

对名词的前面。例如:

今天星期二 *星期二今天

明年2000年 *2000年明年

由“木头的桌子”变换为“桌子是木头的”,由“春天”变换为“春天了”,变换前

后的句法结构的性质不同,或者说变换的原式和变换式的结构性质不同,是异类变换。

五 变换手段

1. 变换手段例示

常见的变换手段有移位、添加、删除、替换等。

(1)移位。移动句法成分的位置,借以观察其间的语法语义关系,或分化歧义结构。

例如:

我把这篇论文写好了→我写好了这篇论文

通过上述变换,把“写好”和“这篇论文”之间的间接关系(语义关系)变为语法上的

直接关系(述宾关系),使我们对二者之间的动作一结果关系看得更清楚。再比如:

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

通过上述变换,一是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主席团”同动词“坐”之间的施事-动

作关系,二是可以看出句子表示的静态存在的语法意义。

(2)添加。有些语法关系是隐性的,没有语法标记显示。通过添加语法标记,可以

显示其间的语法关系。例如:

饭我吃了→饭被我吃了

通过添加被动标记词“被”,显示了句子的被动性质,同时观察到受事、施事和动

4

作之间的关系。再看下例:

面揉了馒头→面揉成了馒头

通过添加动结标记词“成”,显示了“揉”和“馒头”之间的动作-结果关系。

添加手段还可以分化歧义结构。例如:

通知的人→被通知的人

通知的人→去通知的人

通过分别添加被动标记词“被”和动词“去”,分化了“人”的受事、施事两种语

义性质,同时也分化了“通知的人”这个歧义结构。

(3)删除。删除掉句法结构中的某些成分,观察删除前后语法、语义等方面的变化,

借以发现某些语法现象。例如:

吃一碗饭→吃饭

吃一身汗→*吃汗

吃一嘴油→吃油

通过删除变换,可以看到上面三个句法结构是语义有别的述宾结构。

北京的大学→北京大学

上海的人→上海人

广州的车站→广州车站

通过删除变换,说明结构助词“的”有区别语义的作用。

幸福的家→*幸福家

高尚的人→*高尚人

纯粹的人→*纯粹人

冷酷的心→*冷酷心

通过变换,说明结构助词“的”具有满足句法结构的节律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作为

一种语法规则而体现的。

伟大的祖国→伟大祖国

幸福的家庭→幸福家庭

艰巨的任务→艰巨任务

简单的问题→简单问题

通过上述变换,说明“的”具有调节句法结构的节律的作用,这种作用是作为一种

语用成分而使用的。

(4)替换。对句法结构中的某些成分进行替换,观察其反应及其变化,借以对句法

结构定性,或分化歧义结构等。例如:

面揉了馒头→面揉成馒头

水浇了花→*水浇成花

通过替换动态助词“了”,区别了同形异质的句法结构。

老王烧了一车炭→老王烧成一车炭

老王烧了一车炭→老王烧掉一车炭

通过替换,分化了歧义结构。

这里应该说明的是,变换手段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综合运用,但更多的是综合运

用。

2. 变换手段的运用

变换手段的运用,同句法结构的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的对应关系有密切的关系。一

般来说,一种语法意义虽然可以表达为多种语法形式,但同另一种语法意义相比较时候,

5

其中必有一种语法形式是区别性的。这一情况类似于词类的语法功能,当一类词与他类

词相比较的时候,其中有一种功能是区别性的(例如,能否受“很”的修饰就是名词和

形容词的区别性功能,而做定语则不是区别性的)。当我们要分化形式相同、语义不同

的句法结构时,我们应该选择具有区别性作用的变换形式。比如“V—受事”同“V—结

果”述宾结构的分化:

切肉 →肉切了 →把肉切了 →肉切好了 → *切成了肉

切肉丝 →肉丝切了 →把肉丝切了 →肉丝切好了 → 切成了肉丝

通过上述变换,我们可以看出,“V成”形式是“V-受事”同“V-结果”的区别性

语法形式。

再比如“工具格”和“材料格”的分化:

绳子捆了箱子→把绳子捆了箱子→绳子给捆了箱子→用绳子捆箱子→*绳子捆成了箱子

花布做了裙子→把花布做了裙子→花布给做了裙子→用花布做裙子→花布做成了裙子

通过上述变换,我们可以看出,“V成”形式也是区别工具格和材料格的语法形式之

一。这是因为工具在制作过程中形态并不转化成其他的东西,而材料在制作过程中形态

一定转化成其他形态,所以能不能“V成”就成了二者的区别性形式。

因此,变换手段的运用,主要是根据语法意义同语法形式对应的特点,同时也要根

据变换分析的目的。前者是客观的因素,后者是主观的因素。· 比如说,我们要对

述宾结构进行分化(亦即对述宾结构再分类)——这是变换分析的目的——那么我们就

应该寻找同述宾结构所表达的多种语义结构相对应的典型的语法表现形式。例如:

V-施事 晒太阳→太阳晒→被太阳晒

V-受事 倒垃圾→把垃圾倒了→垃圾被倒了

V-工具 打肥皂→用肥皂打(手)

V-结果 写论文→写成论文

V-处所 吃食堂→在食堂吃

V-目的 跑工作→为工作奔跑

V-原因 后悔这件事→因为这件事而后悔

再比如,如果我们要分化歧义结构,那么就要寻找出同不同的意义相对应的不同的

语法形式。例如:

鲁迅的书

这个定中结构表达两种意思:①书是鲁迅写的。②书是属于鲁迅的。要分化这个歧

义结构,就要把这个歧义结构变换为同这两种意思相对应的不同的语法形式:

鲁迅的书→鲁迅写的书(添加)

鲁迅的书→属于鲁迅的书(添加)

总之,形式和意义的对应关系、主观的变换目的这两点共同决定变换手段的运用。

六 变换分析的原则

变换分析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即句法结构之间的存在着依存关系。这就意味着,进行

变换分析时就要受到一定的制约,要在客观依据所容许的范围内进行变换分析,而不能

随心所欲地变来变去。也就是说,变换分析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变换分析中最重要的原

则就是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

变换是句法结构的变换,而不是某个具体的词组或句子的变换。这是因为,句法结

构是概括的,每一个句法结构模式都是由许多具体的词组或句子抽象而成,而每一个具

体的词组或句子实际上都代表着一个集合。所以,即使是某一个具体的词组或句子的变

换,实际上也就是这个词组或句子所代表的句法结构的变换。因此,无论是变换中的原

6

式还是变换式,都代表着许多具体的实例。如果把具有变换关系的两个句法结构的实例

分行排列,就形成了一个变换矩阵。例如:

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上面这一变换中的原式和变换式代表着两个句

法结构模式。我们把它们码化为:

NPL+V着+NP→NP+V在+NPL

这两个具有变换关系的句法结构的实例所形成的变换矩阵如下:

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

床上躺着病人→病人躺在床上

身上盖着毯子→毯子盖在身上

门口站着人→人站在门口

墙上挂着画→画挂在墙上

厨房里堆着菜→菜堆在厨房里

我们来观察上面这个变换矩阵,我们可以发现:在变换矩阵中的句法结构,无论在

语法形式上还是在语法意义上,都存在着一系列的平行性。这些平行性既是变换的条件,

也体现了变换分析的一些具体的原则。下面我们就来分析这些平行性及其所体现的变换

分析的原则。

(1)原式的句法结构都狭义同构,即句法结构中包含的相对应的词所属的词类相同,

语序相同,构造层次相同,语法结构关系相同,语法功能相同,表示的语法意义一致;

变换式的句法结构也都狭义同构,表示的语法意义也都一致。

上述事实说明,进入变换矩阵的句法结构必须狭义同构,必须表示相同的语法意义,

换言之,变换分析的对象应是狭义同构、表示相同语法意义的句法结构。不具有这一条

件的句法结构,不能进入变换矩阵。

(2)横行的句法结构之间是变换关系,横行的句法结构不是狭义同构关系。

这一现象说明,原式同变换式之间必须具有依存关系(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

并且二者之间不能是狭义同构关系。

(3)每一横行箭头左右两侧的句法结构中,其共现的成分之间在低层次语义上一致。

变换分析应遵循“同义变换”的原则。这里所说的“同义”是指低层次的语义关系,

亦即最基础的语义关系。低层次的语义关系是由最基础的语义成分(如施事、受事、处

所、工具、动作行为等)构成的语义结构中的语义关系。例如:

台上坐着主席团→主席团坐在台上

原式和变换式的语义结构都是“施事一动作一处所”,其语义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在原

式和变换式中都保持不变。下面这个例子就不是变换:

张三打了李四→李四打了张三

原式中的施事在变换式中变成了受事,原式中的受事在变换式中变成了施事。这就违反

了“同义变换”的原则,因而也不成其为变换。

(4)竖行的句法结构(即原式和变换式)在高层次的语义关系上一致;所有横行箭头

左右两侧的句法结构在高层次的语义关系上的差别一致。

构成变换矩阵的竖行的句法结构在低层次的语义关系上可以不一致,但在高层次的

语义关系上必须一致。

变换改变语义,但改变的是高层次的语义,而不改变低层次的(基础的)语义,同义

变换的原则指的是低层次的语义。高层次的语义不同,其语法形式一定有所不同。

低层次的语义,直接地说,主要就是指格语义。高层次的语义则是低层次语义的概

括化和精细化,是一种句法格式(句式)特有的意义,可称为句式意义。

本节所讨论分析的平行性原则一方面是对变换性质的描述,另一方面则是进行变换

7

分析时鉴别变换式真伪的标准。只有遵循了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我们所进行的变换

分析才是有效的,才能更好地确定句法结构的性质(给句法结构定性),我们概括出的高

层语义和提取出的语义特征才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七 变换分析的作用

1.给句法结构分类定性。

语法性质相同的句法结构,具有相同的变换,或曰具有变换的平行性;反过来说,

具有变换平行性的句法结构必然是性质相同的句法结构。根据这一原理,我们可以利用

变换分析给句法结构分类定性。例如现代汉语中“V+数量”结构的定性。

现代汉语中的“V+数量”结构有如下三种:

A B C

买一本 洗一次 看一天

吃一碗 敲一下 干一年

写一篇 说一遍 站一小时

对于A、B、C三类结构,我国语法学界的看法不同:A类结构都认为是述宾结构,B、

C两类结构有的认为是述补结构,有的则认为是述宾结构。那么怎样定性比较合理呢?

我们可以运用变换分析来确定。

T

1

:V+数量→V+了/过+数量

买一本→买了/过一本

吃一碗→吃了/过一碗

写一篇→写了/过一篇

洗一次→洗了/过一次

敲一下→敲了/过一下

说一遍→说了/过一遍

看一天→看了/过一天

干一年→干了/过一年

站一小时→站了/过一小时

上述变换说明,B、C两类“V+数量”结构中的“数量”成分同A类“V+数量”结构

中的“数量”成分性质一样。一般来说,鉴定述补结构的形式标志是看结构成分A和B

之间能否插入“得”,而鉴定述宾结构的形式标志则是看结构成分A和B之间能否插入

动态助词“了、着、过”,上面的变换就是根据鉴定述宾结构的形式标志而确定的。反

过来说,B、C两类“V+数量”结构同典型的述补结构却没有变换的平行性。例如:

洗干净→洗得干净

看清楚→看得清楚

洗一次→*洗得一次

看一天→*看得一天

这说明B、C两类“V+数量”结构中的“数量”成分同典型的述补结构中的补语的

性质是不同的。

我们下面再来看变换二:

T2:V→数量→数量→也→没有→V

买一本→一本也没有买

吃一碗→一碗也没有吃

写一篇→一篇也没有写

8

洗一次→一次也没有洗

敲一下→一下也没有敲

说一遍→一遍也没有说

看一天→一天也没有看

干一年→一年也没有干

站一小时→一小时也没有站

变换二证明,B、C两类结构中的数量成分同A类结构中的数量成分一样,具有体词

性。上面的变换式都只能分析为主谓结构,变换式中的数量成分只能分析成主语。

我们知道,主语同宾语有较强的一致性,都是体词性成分,并且具有一定的对应关

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以谓语动词为轴心互换位置。通过上面的变换二,可以看到,B、

C两类结构中的数量成分可以移动到动词之前,处于主语的位置,这又证明B、C两类结

构中的数量成分同A类结构中的数量成分具有一致性。

即使在这三类结构后面加上宾语成分,同样不影响变换的平行性。变换一无须演示,

我们只做变换二:

买一本书→一本书也没有买

吃一个鸡蛋→一个鸡蛋也没有吃

写一篇论文→一篇论文也没有写

洗一次衣服→一次衣服也没有洗

敲一下桌子→一下桌子也没有敲

说一遍台词→一遍台词也没有说

看一天电视→一天电视也没有看

干一年科长→一年科长也没有干

站一小时柜台→一小时柜台也没有站

通过上面的变换,我们证明了A、B、C三类“V+数量”结构具有变换上的平行性,

因而也应该具有相同的结构性质,也就是说,它们是性质相同的句法结构,都是述宾结

构。

再比如“台上坐着主席团”这个句子的定性。

“台上坐着主席团”这个例句争论了30年。这个句子到底是主语后置,还是处所

成分做主语?我们同样可以运用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来给它定性。

现代汉语中句子的主语有两个典型特性:①可以用“是不是”提问;②可以出现在

连词之前。

我们首先选取一个典型的主谓结构的例子,然后通过变换分析,看“台上坐着主席

团”同典型的主谓结构是否具有变换的平行性,最后再确定这个句子的性质。

变换一:

T

1

小王吃着苹果→小王是不是吃着苹果

台上坐着主席团→台上是不是坐着主席团

变换二:

T

2

小王吃着苹果→小王如果吃着苹果,„„

台上坐着主席团→台上如果坐着主席团,„„

变换一、二的平行变换证明“台上坐着主席团”这个句子确实是一个陈述句,陈述

了一个事件,它在语义上是自足的;“台上”这一成分同汉语中典型的主语具有相同的

性质。如果把“台上”换成典型的状语成分,这个句子不仅语义上不自足,变换也不成

立。请看:

台上坐着主席团→台上是不是坐着主席团

9

满满地坐着主席团→*满满地是不是坐着主席团

台上坐着主席团口→台上如果坐着主席团,……

满满地坐着主席团→*满满地如果坐着主席团,……

可见,“台上”同典型的状语不具有一致性。

经过变换,我们确定了“台上坐着主席团”这个句子的性质,同时也确定了这一类

句子的性质。这类句子作为汉语中一种具有汉语特点的主谓句式已经得到大家的公认,

这就是存现句式中的一个小类——表示存在的存现句。

2.变换分析可以使语法规则精密化。

先看如下变换实例:

T: 把+NP+V了!→NP→V了!

把鞋子脱了!→鞋子脱了!

把那房子拆了!→那房子拆了!

把这些旧书卖了!→这些旧书卖了!

把这几句话删了!→这几句话删了!

把这封信烧了!→这封信烧了!

但是:

把它脱了!→*它脱了!

把它拆了!→*它拆了!

把它卖了!→*它卖了!

把它删了!→*它删了!

把它烧了!→*它烧了!

把他杀了!→*他杀了!

通过上述变换,我们至少发现如下两点:

(1)“把”字祈使句根据NP的不同分为两个小类:当NP为非代词性成分时,“把”

字可有可无;当NP为人称代词时,“把”字必须使用。

(2)人称代词不能占据受事主语祈使句的主语位置,也就是说,人称代词做主语并

不是像一般语法书上讲的那样自由的,也要受到一定的限制,例如不能做受事主语祈使

句中的主语。

为什么人称代词不能做受事主语祈使句的主语呢?

首先,人称不对。祈使句一般都是对对方说话,第二人称主语一般不出现,只有加

强语气时才说出。因此,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不出现在祈使句的主语位置上。

其次,语义不明。上面例句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是受事性质还是施事性质不清楚,因

为人称代词做主语时既可以承受动作,也可以施发动作,而处于宾语位置上语义就明确

了,只能是受事。如果把上面例句中的第三人称代词换成第二人称代词,语义倒是明确

了(“你、你们”在祈使句中充当主语时只能是施事),但是语义又不自足了,因为“你、

你们”在祈使句中实际上是个羡余成分(多余的),除去这个羡余成分,上面的祈使句只

剩下“V了”,所以语义不自足。

3.通过变换分析,可以揭示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

句法结构二重性理论告诉我们:句法成分之间同时存在着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直

接成分之间的关系(语法关系,例如述宾、主谓、述补等)是直接关系,间接成分之间的

关系(语义关系,如动作-施事、动作-受事、动作-结果等)是间接关系。语义关系同

语法关系有时是一致的,有时是不一致的。但是我们通过变换,调整成分之间的语序,

10

可以使间接成分成为直接成分。例如前面举出的例子:

我把他说的事忘了→我忘了他说的事

我把他的意见转达了→我转达了他的意见

他说的事我忘了→我忘了他说的事

他的意见我转达了→我转达了他的意见

这样的例子很多,不多举。

4.变换分析可以分化狭义同构的歧义结构。

变换分析不仅可以对狭义同构的句法结构作进一步的分化,而且还可以分化狭义同

构的歧义结构。例如:

a.这几捆书运广州

b.这几本书送王老师

a、b两例的结构可以码化为:NP

1

+V+NP

2

a、b两例狭义同构。但是a例中的“运广州”是“动词+处所宾语”,b例中的“送

王老师”则是“动词+与事宾语”。这种细微的语义性质上的区别用层次分析是不能分化

的,而变换分析则可以分化。

a例中的“广州”是处所宾语,b例中的“王老师”是与事宾语。要分化这两种形

同而语义结构有别的句法结构和处所、与事这两种语义成分,就要找出这两种不同性质

的宾语的形式区别特征。

在汉语词类中,处所词是一类有着一定语法特征的词。处所词可以做“在、到、往”

的宾语,这也可以看作处所宾语的形式标志。

与事格中,其中的一部分表示获得者或接受者,表现在语法形式上是可以做动词

“给”或复合动词“V给”的宾语。

根据上述语法上的特点和形式标志,则有如下变换式:

T

1

: NP

1

+V+NP

2

→NP

1

+V+到+NP

2

A类例

这几捆书送广州→这几捆书送到广州

这张桌子抬外边→这张桌子抬到外边

这坛酒搬地下室→这坛酒搬到地下室

这张床架楼上→这张床架到楼上

这盆花捧屋里→这盆花捧到屋里

这笔款子存银行→这笔款子存到银行

T

2

: NP

1

+V+NP

2

→NP

2

+V+给+NP

2

B类例

这几捆书送王老师→这几捆书送给王老师

这几→元钱还小丁叫这几→元钱还给小丁

这批衣物捐灾区→这批衣物捐给灾区

这篇作业交老师→这篇作业交给老师

这篇论文寄编辑部→这篇论文寄给编辑部

这份礼物献母校→这份礼物献给母校

A类例只有T

1

变换,不能做T

2

变换;B类例只能做T

2

变换,不能做T

1

变换。这样

就把A、B两类例子和处所宾语、与事宾语分化开了。下列例子有歧义:

这批图书送北大图书馆

这批物资送西藏

11

这些钱送敬老院

这几份挂历送退休办

产生歧义的原因有两点:一是结构中的动词“送”有送达、赠送二义;二是结构中

的宾语由于是表示单位机构的成分,所以,既可以是处所宾语,也可以是与事宾语。我

们可以同样运用上面的变换把这些歧义结构分化开来:

T

1

:这批图书送北大图书馆→这批图书送到北大图书馆

T

2

:这批图书送北大图书馆→这批图书送给北大图书馆

其余的例子也都可以按上述变换进行分化。

变换分析进一步扩大了语法研究的视野,使语法分析从句法结构的内部的分析转移

到了句法结构的外部的联系的分析,把静态的分析扩展到静态、动态相结合的分析。应

该说,变换分析刚刚在语法研究中显示作用,我们对变换分析的作用也还是仅仅看到一

部分。变换分析在语法研究中的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掘。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变换分析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变换分析能够分化歧义句式,

能够分辨狭义同构的句法结构在高层次语义关系上的区别,但是却不能解释造成歧义的

原因,不能解释狭义同构的句法结构为什么会在高层次语义关系上仍有区别。这就是说,

变换分析只能证实上述区别(不同的语义结构,不同的高层次语义关系),但是却不能解

释这些区别。所以,变换分析还不能达到语言研究的“三个充分”中的解释充分。这就

要求我们进一步去探求新的语法分析手段,去满足“三个充分”的要求。

12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2198065a2021468.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