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SCI (IF5),心得交流(写的字数很多),希望多多交流!

第一篇SCI (IF5),心得交流(写的字数很多),希望多多交流!


2024年3月25日发(作者:)

虽然,论文不是科研工作的全部,甚至对于一些横向课题而言,不是最重要的。但论文

确实是科研工作最系统和全面,也最凝练的表达,集中表达了科研工作者的思路、方法和对

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对成果的梳理和分析,甚至有可能蕴含着对未来的发展指引。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1899-1904年间,居里夫妇共发表了32篇学术论文,集中反映了他

们在开拓放射学这个新的科学领域的贡献。

另一个例子关乎华裔:1940-1960年间,杨振宁和李政道合作共同发表了32篇论文(历

史是那么的巧合,也是32!),其中包括那篇因发现弱作用下宇称不守恒而获诺贝尔奖的论文。

尽管他们后来分道扬镳,让所有科技界的人扼腕惋惜,这是后话了。

一个反面的例子关乎著名的物理学家泡利,尽管他也获得诺贝尔奖,但后人是这样评价

的:“他大量的工作没有发表,而是遗留在私人信件里。在今天能查到的信件中,我们发现大

量这样的例子,他的关于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的等价性证明是写在给Jordan的信件里,测不

准原理首先出现在他给海森堡的信件里,狄拉克的泊松括号量子化被Hendrik Kramers 独立

发现,而他指出,泡利早就指出了这种对易关系的表示方法。”可以想象,如果他的研究成果

都发表,可能他的光环更多,当然,更重要的是,量子力学可能进展更快!

而据说现在中国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当然,在美国

人发表的论文中,也有很多是中国人(或者是华裔)贡献的,本人查文献的时候经常发现华

人的名字(名字一看就知道是中国特点),挂在美国的科研单位名下。当然,据统计,中国的论

文被引次数排名第六,落后于论文总数排名.

言归正传,本人磕磕碰碰终于写了一篇稿子,并且请一位老师(美籍华人)审了一遍,

战战兢兢,小心翼翼地在2012年12月21日(尽管玛雅人的咒语被打破,但我们也不必沾沾

自喜,而是要更小心和敬畏的活着),114年前的当天,也即1898年12月21日,居里夫妇

发现了具有更大放射强度的新元素—镭,并用物理方法证实了镭的存在;而在104年前的当

天,也即1908年12月21日,阿拉伯世界最早创办的大学——开罗大学成立;还有,28年

前的当天,也即1984年12月21日,前苏联成功发射“韦加-2号”行星际站,它的主要任务

是对金星和哈雷慧星进行考察„„把稿件投给了某著名能源类杂志(影响因子>5),现在的杂

志一般都有网上投稿系统,刚开始不太熟悉,但是熟悉了觉得非常方便.

2013年1月26日(127年前的当天,也即1886年1月26日,卡尔本茨(Karl Benz)发

明了第一辆内燃机动力的汽车),一审意见返回,花了整整一个星期(是7天而不是5天,本

人基本没甚么周末的概念)修改论文,加了3页左右,加入了5个图,当然,有些曲线还比

较复杂。光是response就写了6页(12号字体),刊物一般要求一个详细回答评审人意见的

文档,也就是所谓的“response”。对审稿人的意见逐条回复,也即如何修改的论文,当然如

果你有充分的理由,可以不改论文,但是要有一定的说服力。

2月15日(449年前的当天,也即1564年2月15日,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诞生在

意大利北部的比萨城。伽利略为科学献出了毕生精力,开创了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严密逻辑

相结合的近代科学,因此他被后人称为“近代科学之父”。),投修改稿,中间发生了一点小插

曲,耽误了一个星期左右。就是该杂志要求一个“clear”和一个“marked”版本的修改稿,

也就是一个没有任何标记,一个带标记的修改稿,也即利用word 的修订功能标记修改的地

方。我一般这样做:先不打开修订功能,改完之后,利用word 的“比较”功能(在“审阅”

栏下面,俺用的是2010版),非常方便,可以选择比较哪些选项(如“页眉页脚”,“脚注和

尾注”,“文本框”,“大小写更改”等等),当然,“插入和删除”是默认选择的(不能更改)。

本人头一回干这事,不了解这个要求,开始只投了一个clear版本的修改稿,当然修改的地方

变成了红色,并且在“response”文档里面也做了说明,但是还是不满足编辑的要求,被退回,

这是一个不小的教训,希望大家以后记住,免得给自己也给编辑带来麻烦。

3月1日(102年前的当天,也即1911年3月1日,荷兰著名物理化学家范特荷甫逝世。

范特荷甫提出了碳原子的正四面体理论,为立体化学奠定了基础。1901年,范特荷甫由于在

反应速度、化学平衡和渗透压方面的研究,成为第一位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二审返回意见,

只有一个审稿人的意见(第二个审稿人)。而且比第一次审稿意见简单多了,花一天左右就可

以修改完,当然,依然需要“response”和两个版本(clear和marked)的修改稿。

3月6日下午(94年前的当天,也即1919年3月6日,英国物理学家豪森尔德出生。1972

年,豪森尔德在首次临床实验中应用 X射线断层照相扫描技术取得成功,为此他与科马克共

同获得1979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投第二次修改稿(中间到南加州的度假胜地San

Diego玩了几天,所以耽误了几天,记住以后还是要少玩点)。

3月7日(25年前的当天,也即1988年3月7日,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二颗实用通信卫

星),编辑发来email说“I am pleased to inform you that your paper "xxx" has been accepted for

publication in xxx(此处略去2个英文字)”,而且发邮件的时间是凌晨3点多(编辑可能在美

国东部),说明编辑一大早就发了邮件,真的很有效率,非常感谢编辑的付出。

总体说来,从投稿到被接受,接近三个月,效率还算高的。总结一下几点心得体会,若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1365431a1893499.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