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9日发(作者:)
城市公共物品及其有效供给
【摘要】公共物品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城市公共
物品的数量和质量已经成为衡量城市文明与进步程度的一个标志。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公共物品的投入较以前有所增加,但是相对
于不断扩大的需求,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严重不足。本文结合国内
外学者的研究,根据我国特殊国情,在微观层面分析了城市公共物
品的特征,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内在规律。在宏观层面上,探讨了
我国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以及提高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对策。
【关键词】城市公共物品;内在规律;供给现状;有效供给
1.城市公共物品的特征
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公共物品的概念是区别于私人物品提出
的。相对于私人物品而言,公共物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
性。公共物品消费的非竞争性,是指公共物品允许许多人消费,而
且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影响其他消费者的消费效果,即增加一个
人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公共物品消费的非排他性,是指公共物品
生产出来,任何人都能消费。消费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是严格意
义上的公共物品即纯公共物品的特征。只要具有这两种特征之一的
物品,都称为公共物品。本文所指的公共物品,指这种广义的公共
物品。
根据公共物品消费的区域性,可以将公共物品区分为全国性的
公共物品、准全国性的公共物品及地方性的公共物品。城市公共物
品属于地方公共物品,其消费只能被该城市消费者共同平等地消
费。与全国性或准全国性公共物品相比,城市公共物品具有以下特
点:
(1)城市公共物品的消费具有区域性。该城市的居民能够享受
这种公共物品的消费,而非该城市的居民则被排斥在公共物品的消
费之外。
(2)城市公共物品的消费人数有一个适度的规模。如果消费者
数量超过一定限度,则会出现拥挤成本,也就是说新增加一个消费
者的边际成本大于零。比如一定规模的城市道路最多只能容纳一定
的车流量和人流量,如果车流量和人流量超过了此范围,则会出现
交通阻塞现象。
2.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内在规律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和新旧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如何优化城市公
共物品供给是摆在城市政府面前的全新课题,对城市公共物品供给
内在规律性进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1)整体性
城市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必须与外部发生经济联系。城市之间
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步形成了城市群。发达的交通条件使生产要
素和产品流动加快,从而使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能够摆脱自身资源
有限和市场不足的弊端得以更好地发展。同时城市公共物品的内部
和各项城市公共物品之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和
互为因果的关系。
(2)层次性
把城市服务功能、聚集功能、扩散功能和影响力以及人口数量
等指标作为城市等级结构的划分标准,将城市分为世界级城市、跨
国级城市、国家级城市、区域级城市、地方级城市。一定量的人口、
一定规模的产业需要有相应的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作为支撑。城市
公共物品供给具有多级结构层次,在城市内部分街道级——区级—
—城市本级三级供给层次。
(3)动态性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动态性规律是指城市公共物品随着城市经
济发展的时空变化而动态地变化。一般情况下,城市公共物品供给
规模的扩大应同城市人口规模的上升同步进行。可见,城市公共物
品供给规模同城市人口规模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决定了城市公共物
品供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4)多样性
不同发展水平城市的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多样性,不同类型城
市的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多样性,公众对城市公共物品需求的多样
性也会导致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多样性。
3.我国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现状
我国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严重不足:城市交通、能源、通讯产
业“瓶颈”存在已久;教育、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社会治安状况不
理想,公安、司法系统职工的工资得不到应有的财政保障,有些地
方不得不靠收缴罚款来解决。同时,公共部门的工作效率低下、管
理不善,如许多公共服务部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些
都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
定。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除了历史的、体制的原因以外,我们还
应注意到以下事实:
(1)政府公共财政的观念尚未真正确立。市场化进程中,城市
政府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政府财政支出没有更多地向
主要提供公共物品的方向转变。
(2)投资融资方式比较单一,不够灵活。由于认识上或观念上
的原因,在许多公共物品的投资领域,我们依然认为只能由政府来
提供。在新增公共物品的投资中,投资主体也多限于政府部门,而
将民间的或国外的投资主体排斥在外。同时,融资的方式主要是财
政拨款、银行信贷等,一些市场经济体制下通用的融资方式还没有
得到充分运用。
4.提高城市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对策
(1)转变政府职能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
要求政府由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一切物品与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转
变为社会经济秩序的维护者,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2)增加对城市公共物品生产部门的资本投入
传统体制下,政府是唯一的资金积累和投资主体,国有资产的
分布极为广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公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应该体
现在“控制力”上,政府可以将国有资产退出竞争性私人物品生产
领域,转而进入公共物品生产的领域。
(3)推进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加大对城市公共物品的投资
首先,在公共物品领域应该取消有关不合理的限制,如产业限
制和所有制限制。另外,国家禁止城市政府发行债券,我们可以考
虑其他办法,开辟多种融资渠道。同时,我们要改变政府对投资融
资的调控方式,如现行的国家投资审批制度就存在着许多弊端,许
多方面都需要改进。
(4)改善政府对公共物品生产的管制方法
适当加大公共物品供给的市场化民营化比率,并不意味着政府
可以对公共物品完全放任不管。公共物品的特性决定了政府在其生
产中必须扮演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这就是对公共物品的政府管
制。政府管制包括价格限制、数量限制、进入限制和利润协议等。
5.小结
目前我们的政府职能正面临着从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
由于我们若干年来没有把行为目标锁定在满足城市发展尤其是城
市公共需要上,在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方面的投入不足,因此,一
方面我们要尽快从那些不属于社会公共需要的领域抽身,降低财政
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的比重,加大对城市公共物品的供给力度;另
一方面,我们要根据城市公共物品的不同特性,压缩越位的城市公
共物品供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城市公共物品供给的新
模式。
参考文献:
[1]张中华.中国市场化过程中地方政府投资行为研究[m].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2]叶裕民.中国城市化之路——经济支持与制度创新[m].商务
印书馆,2002.
[3]涂晓芳.城市公共物品投资主体的异化[j].中国房地产金
融,2002(1).
[4]于春晖.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升级[j].上海财
经大学学报,2003(4).
[5]王晶.城市经济结构的空间演变与城市财政[j].财政与税
务,2002(1).
[6]顾戛良.经营城市: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创新[j].城市经济、
区域经济,2003(9).
[7]管强.城市化进程中的公共物品引致供需分析[j].中央财经
大学学报,2003(2).
[8]华民.公共经济学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作者简介:王璇,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专
业硕士研究生。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0821868a1821796.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