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德宏景颇族与缅甸克钦邦克钦族的文化差异

浅析中国德宏景颇族与缅甸克钦邦克钦族的文化差异


2024年3月19日发(作者:)

龙源期刊网

浅析中国德宏景颇族与缅甸克钦邦克钦族的

文化差异

作者:沙云燕

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7期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7--04

作为一名景颇语电视翻译、播音、主持人,我一直对缅甸克钦族的文化、风土人情、居住

环境等很好奇。因此,在得知2016年10月5日,将要被派往德宏州贸易商会驻缅甸密支那商

务代表处锻炼学习半年的消息后,就开始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想要去探索缅甸克钦邦克钦族

的文化与我们德宏景颇族的文化究竟有哪些不同之处?就这样,怀着一颗好奇心开启了缅甸密

支那的学习之旅。

密支那,是缅甸克钦邦的首府。克钦邦里大多居住着克钦族人,克钦族人与中国德宏的景

颇族是同一个民族。然而,克钦邦同中国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克钦邦与密支那又是怎样的亲密

关系呢?中国德宏的景颇族与缅甸克钦邦克钦族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习俗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

让我们一同去探个究竟吧!

一、克钦邦同中国的关系

克钦邦同中国的关系极为密切,克钦邦境内的克钦族、傈僳族与中国云南省怒江州、保山

地区、德宏州境内的景颇族、傈僳族是跨国境线而居的同一民族,他们语言相通,习俗相同,

交往频繁,通婚、互市、亲如一家。伊洛瓦底江(即中国所称之大金沙江),发源与中国西藏

昌都地区的察隅,南入缅甸,由恩梅开江和迈立开江在密支那以北42公里处汇合而成,横贯

缅甸南北。伊洛瓦底江于八莫收纳大盈江,于伊洛瓦收纳瑞丽江。陈毅副总理生前所作《赠缅

甸友人》的诗中写道:“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形象生动地描绘

出中缅两国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和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关系。

早在唐宋以前,中国人民就与克钦族人民和居住在克钦邦内的其他民族有交往。古代南方

陆地“丝绸之路”即“蜀身毒道”就是从现今的腾冲、梁河、陇川一带进入八莫等地,再从缅北克

钦邦通往印度的。到了元、明、清三代,在经济上与我国的关系更为密切,八莫和老光屯(八

莫以南14余公里处)两地是中缅边民从古至今贸易的中心。密支那以东的昔董有两条通道直

通中国边境,一条从腾冲经高田、猴桥和昔董到密支那,从中国边境到密支那,全程约250公

里;另一条经南甸、盈江等地至缅甸的八莫,全程约225公里。这两条通道从古到今均为中缅

两国的重要商道。另外,从盈江可至缅甸的当帛、甘道延、曼干、洗帕河等地;从陇川有路可

龙源期刊网

通八莫和密支那;从怒江州的贡山、福贡、泸水等地有驮运路及小道可通缅甸北部边境的葡

萄、孙布拉蚌、劳康、密支那等地。

二、克钦邦与密支那

克钦邦,是缅甸联邦东北部的克钦族自治邦。首府在密支那。设有密支那、八莫、葡萄、

抹允四县及18个乡镇市、699个村。东部与中国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和德宏傣族景颇族

自治州接壤,北部与中国西藏自治区昌都市相邻,西部则与印度接壤,南部则与掸邦相邻。克

钦邦的南坎和中国云南省瑞丽市可以有贸易往来,且不需签证而自由通信。世界上超过90%的

翡翠产于缅甸克钦邦密支那地区。翡翠传入中国是在明朝,明、清两代,翡翠工艺品在中国流

行。从云南保山、腾冲至缅甸克钦邦的密支那一线是进行宝石贸易的商路,有“玉石路”、“宝

井路”之称。

克钦邦面积89041万平方公里,38.66%是平原,61.34%是山区,平原面积大约有250万英

亩。大约有100万英亩地是可种植的农田,可种植稻米、玉米、大麦、葡萄等。人口约135

万,每平方千米仅有15人。克钦邦主要族群有克钦族、傈僳族、载瓦族、缅族、怒族、掸族

以及果敢族及少量藏族人,另外还有不少印度人、孟加拉人、尼泊尔人和华人。 克钦邦北部

为高山区,全缅第一高峰卡格博亚济峰就耸立在与西藏交界的国境线上。全邦地势北高南低,

有4条南北走向的山脉,自东而西分别是高黎贡山、江心坡、枯门岭、那加山。4条山脉之间

奔流着3条大河,即恩梅开江、迈立开江、塔奈河,它们都属于伊江水系。背部山区有许多河

谷平原,最大的是胡康河谷,面积在2000平方千米以上。自密支那以下,盆地渐渐拓宽,呈

现出一马平川的景象。密支那以北为高山深谷地,有孟崩山、仙糯山、高黎贡山,海拔在

2000-4000米之间,北部最高峰达5887米。邦内有迈立开江和恩梅开江两大江河,谷深坡陡,

多为热带雨林覆盖。山地人烟稀少,除密支那往北至葡萄有公路外,交通比较闭塞。密支那以

南地区多为高山森林。克钦邦有户拱、孟拱、孟养、密支那和八莫等谷地,地势低平,多水稻

田和沼泽地。连接缅北和缅中、缅印的重要交通线均由这些谷地通过。

克钦邦自古就是西南丝绸之路的通道,20世纪40年代修筑的中印公路进一步沟通了中、

缅、印3国,克钦邦故有“缅甸的北大门”之称。克钦邦拥有广袤的森林,尤以柚木驰名;在原

始森林中,生活着亚洲象、孟加拉虎、野牛、犀牛、绿孔雀等珍禽异兽;在丰富的矿藏资源

中,尤以金砂矿为最,蜚声中外的缅玉也产于孟拱一带。因而,克钦邦是当之无愧的“动植物

宝库”、“黄金之乡”和“翡翠之乡”。 刚到密支那商务代表处学习锻炼不久,在密支那商务代表

处领导的带领下,去到密支那克钦族一位翡翠商人之家参观拜访,其商人之家的后院里堆积的

翡翠毛料之多与个别翡翠毛料之大是我前所未闻、前所未见过的,再看看那位克钦族商人的穿

着完全看不出是一位翡翠富豪,整整一个农民居家形象,穿着白色背心,条纹短裤,夹着缅甸

托撒,拿着一个电筒在想我们介绍着翡翠们的来历。我完全被他那低调的语言举止形象给震撼

住了。心里暗暗在想密支那是一个“卧虎藏龙”之地,我半年的学习锻炼之旅一定会学到不少东

西,在成长的道路上收獲宝贵的财富。更为之叹服不愧为“翡翠之乡”的美誉!

龙源期刊网

缅甸的母亲河伊洛瓦底江安静地流淌,一座雄伟的钢桥飞架东西。这座大桥是中国上海援

建的工程,是缅甸的第三大桥。过桥后便进入克钦邦首府——密支那市区。它是缅北的铁路终

点站和公路、水路、航空枢纽。它安详地坐落在伊江西岸的江堤下,难怪缅人称之为密支那,

密支那是缅语,意为“大江边”。市区海拔145米,北靠库芒山,东、南、西三面是一望无际的

冲积平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它是中印战区重要的战略要地,盟军和日军在此激战,几经

炮火轰炸,全城除一座佛塔幸存外,均被夷为废墟。经50多年的重建,城区规模已达12平方

千米,现有市区人口约7万。密支那是座绿树成荫的城市,遍布着菇谷宾、椰林、槟榔、棕

树、木棉、羊碲甲、芒果、竹林、菠萝蜜树和古榕等热带植物。最高钢混建筑物不超过7层,

(这7层是自2016年建盖起的,以前不超过4层)80%以上是铁皮楼房或平方,城郊还有不

少茅草房。所以,作为一名景颇语电视译播人员的我,才来到这个绿树成荫的克钦邦首府并不

感觉到陌生,反而有一种回到故乡的亲切之感,因为,这里的人们和我语言相通,居住的环境

和我成长的故乡景颇山寨完全相似,道路两旁的参天大树,低矮的房屋,人们的穿着等等完全

没有大都市的影子,整整一幅乡村画面,所以,被我们的另外一位学习锻炼之人,形象的把我

们的商务代表处办公室比喻为村公所。是的,驻缅甸密支那商务代表处的办公楼是低矮的两层

砖混木板房,厨房是临时搭建的铁皮房,下雨的时候还会漏雨,卫生间是缅甸式公共卫生间,

男女共用。这样的办公设施和我们电视台的办公大楼是无法比拟的,但是,怀着一颗学习上进

心与探索了解的心,艰苦锻炼了半年,并发现了我们德宏的景颇族与克钦邦克钦族,虽然为同

一个民族,却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与不同的文化习俗。

三、中国德宏景颇族与克钦邦克钦族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习俗的差异

(一)生活习惯的差异

景颇族历史悠久,但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至1950年仍处于原始酋长制经济末期,由山官

直接统治。犁耕农业和个体家庭所有制虽已确立,但刀耕火种普遍,人民生活贫困。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后,实行“直接过渡”政策,于1956年彻底废除山官土司制,使景颇族获得跨世纪

的飞跃。德宏景颇族地区以耕水田为主的,约占景颇族总户口的70%;以种旱地为主的,只占

30%。随着水田农业的发展,生产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犁、耙、锄等较大的铁制农具已普遍

应用,旱地农业的生产技术也有了改进,犁耕地扩大,有的在旱地上采取了轮作制,即第一年

种豆类,称“练地”,第二年种旱稻收成较好,能连续种两、三年。到解放前,犁耕旱地在旱地

农业中已占优势。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祖国内地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也带动了我国景颇族

人民追赶时代的脚步。从原始社会末期一步迈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景颇山,近年来也在打开

山门引进先进技术发展商品经济。

景颇族以米为主食,吃法有烂米饭、糯米饭、糯米粑粑或竹筒饭。蔬菜除部分来源于菜

园,多靠采集野菜来制作,吃法除煮、焖、炒或凉拌外,最有特色的要算是舂菜了。景颇人将

野菜洗净后精心炮制,加上豆豉,豆豉:一种豆子煮熟发酵后制成的食品。生姜、辣椒、盐,

在竹筒或杵臼内舂碎,其味道鲜美独特,常用来待客。景颇族还喜饮水酒,喜嚼“沙枝”(用草

龙源期刊网

烟、芦子、熟石灰配成的嚼料),见面互赠“沙枝”是传统礼节之一。景颇族闲时一日两餐,忙

时一日三餐。主食大米,喜食干饭和竹筒饭。所种植的蔬菜大都是不需精耕细作的瓜、豆、青

菜、洋芋(土豆)等,辅以竹笋、水芹、野蒜等。肉食以猪肉和鸡肉居多,农闲时进行渔猎,

如捕猎野猪、麂子、山羊、野牛、野鸡、鸟雀,捕捞鱼蟹、田螺。景颇族饮酒多是自制的低度

酒,称水酒。

景颇族喝酒十分注重礼节,熟人相遇互相敬酒,不是接过来就喝,而是先倒回对方的酒筒

里一点再喝。大家共饮一杯酒时,每个人喝一口后都用手揩一下自己喝过的地方,再转给别

人,如有老人在场,先让老人喝。景颇族名食大多带有亚热带山林地区的特色和耕牧渔猎的民

族文化气息,如舂鳝鱼、螺蛳汤、酸笋烧鱼、竹筒烤鱼、砂锅炖竹鼠、凉拌牛肚、煮芋头、臭

豆、酸木瓜炒牛肉丝、帕滚菜煮繁鸡、水腌菜拌烤山鸽、鹿肉剁生、马鹿干巴肉松、油炸知了

肉丸、螃蟹夹、粘枣果、煮酸粑菜、软米铜锅饭等。

克钦族的传统社会形式为村社制,其基层政权实质上仍为头人、山官、土司所掌握。克钦

族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民族。主要行业有农业、畜牧业、矿产和林产品开采业以及家庭手工

业。克钦族的农业分为平原种植、雨季山坡早地种植和梯田种植3种,平原和梯田种植比较固

定。主要作物为水稻、玉米、豆类、麦子、甘蔗等,雨季山坡旱地种植较为粗放,多以刀耕火

种、轮歇丢荒的方式进行。主要作物为早稻、玉米以及套种的瓜果蔬菜。克钦族人饲养牛、

猪、鸡等动物。饲养的目的不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婚丧嫁娶和敬神的需要。编制竹器是克钦

族的传统手工业,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用具除粗陋的陶器和铁器外,大多数是竹器。

大米是克钦人的主食,玉米、大麦、小米、芋头、豆类等次之。克钦族喜欢用竹筒烧饭,

把适量的米和水灌入一段有节的竹筒内,把竹筒口用草或芭蕉叶塞住,放在火塘边烘烤,等竹

筒烤焦后饭也就熟了。这时用刀把竹筒破成两半,将饭取出即可食用。这种饭缅語叫做“基倒

特敏”(竹筒饭),吃起来清香可口。在野外煮竹筒饭非常方便省事,只要身带一把刀,带上

米和取火工具即可。走在密支那夜市里,街角会依稀看见克钦族大妈或是克钦族姑娘们,会捆

着一堆竹筒饭在路边摆着卖,一个竹筒饭大约需缅币(1000元)折合人民币是(5.5元)竹筒

饭不仅当地人爱吃,游客也很爱吃。因此,成了密支那夜市里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也成了夜

市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白酒煮鸡蛋也是克钦族人比较喜欢的一道美食,密支那的夜市里有两

兄弟的白酒煮鸡蛋摊位是比较热闹的,人们为了吃上那甜甜的味道会排长长的队去守候。毋庸

置疑对于吃货的我,也是经常会去排队守候的。

最明显的差异还有,受西方文化影响克钦族喜欢在吃早餐后喝一杯咖啡或是奶茶。克钦族

喜欢吃甜食,而景颇族特别喜欢吃辣椒,所以每顿饭离不开舂菜。

吃饭时,特别是在外面餐馆就餐克钦族人一般不用碗剩饭,每次就餐或是接待,克钦族人

喜欢把食物用树叶或芭蕉叶包成若干包。不论宾主,不分老幼,每人一包,不够的还可以自行

添加。由于信仰问题,大多数克钦人吃饭前,一家人围坐一团首先要祷告感谢上帝的恩赐后,

才开始吃饭,并且吃饭的时候很少大声喧哗,大多轻声交流默默入食。宴请时,克钦族人很少

龙源期刊网

相互敬酒或是欠酒,而是自愿性、随性的自己举杯喝。我在密支那第一次出来接待克钦邦的官

员时,是在美丽的伊洛瓦底江畔、克钦族的目瑙广场旁边的龙噶吧饭庄,美丽的景色与独特的

建筑风格(茅草房搭建的饭店,里面的饭桌却是高档的柚木雕刻而制)美不胜收,我怀着无比

激动的心情参与到接待中,也已一名景颇族热情好客的本性招呼着地方官员,以中国人的心态

端起酒杯先干为敬的敬意之情喝了那杯热情满满的酒,然而克钦邦的克钦族却没有全部干杯的

那种习惯,他们无论怎样尊敬对方,也是比较儒雅的随意性的喝酒而已,他们的酒杯文化没有

中国的那般深厚,随性、自愿是他们最大的特点。。

(二)文化习俗的差异

1、宗教信仰的差异

克钦族,除了居住在印度附近的部分信仰佛教外,大部分族人都信仰西方基督教。我在密

支那有个比较明显的感受是:一到星期天,克钦族家庭男女老少都会早早地起来洗漱打扮,然

后去教堂做礼拜。因此,一到星期天,克钦族开的商店大多是不营业的。平时进出屋和进出办

公室都要脱鞋子,这样的习惯在我们德宏景颇族里是没有的。这样进进出出,鞋子脱来脱去的

生活、工作方式,让我特别感到不习惯。

德宏的景颇族只有信仰基督教的星期天会去教堂,然而大多数还是信仰原始宗教的,因此

在景颇族群众里没有明显地感受到星期天的特别之处,人们还是像平常的休息日一样,该干嘛

就干嘛 。总之,景颇族与克钦族在宗教信仰上最大的差别就是星期天生活方式的明显差异。

2、家庭习俗的差异

家庭是组成克钦族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在克钦族家庭中,父亲是一家之主。女儿成年出嫁

后,要离开父母与丈夫一起生活,她也不再是父母家庭成员。长子婚后虽然与父母分开组成新

的家庭,但仍是父母家庭中的成员,可以供奉父系的祖先,继承父系的传统。幼子即使结了

婚,也仍要与父母住在一起,并与父母一起在地理劳作。

在特权世袭和遗产继承方面,克钦族家庭十分注重遵循父母意愿和传统习惯。一般来说,

只有男孩子才有世袭的权利。按克钦族的古老习俗,在施行“贡萨”(封建主制度)和“贡劳”

(非封建主制度)制度的地区,由幼子世袭特权。而在施行“贡尧贡洒”(民主制度)制度的地

区,则由长子世袭特权。当地的首领由当地民众认可的“杜瓦”世袭者充任。由于幼子享有特

权,可以世袭“杜瓦”,所以享有举办目瑙节、敬天神、接受民众送来的猎物和谷物的权利。

按照传统,非幼子可以在父亲的领地内重新开一块地生活,自己当“杜瓦”;也可以到其他

的某一个“杜瓦”的属地,给当地的首领送些礼物,请求得到一块土地重新建立村落,成为“杜

瓦”。但他不能享有父亲的特权和继承遗产。父亲去世,财产须由幼子继承。若幼子未成年,

则母亲和其他家庭成员有义务继续抚养他。如果死者没有儿子或幼子是非婚者,则由其养子或

龙源期刊网

者是其最小的弟弟继承遗产,也可以由其侄子按由小到大的顺序来继承。此外,死者的妻子也

可以继承遗产,但她必须与死者的兄弟结婚。如果她与其他人结婚则会失去继承权。在施行

“贡尧贡洒”制度的地区,一般要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继承遗产。

克钦族人的亲戚分为三种:兄弟种、姑爷种和丈人种。兄弟种指父亲、祖父、曾祖父等生

育的子女,姑爷种指家族中女子丈夫的亲戚,丈人种指母亲、祖母、曾祖母的亲戚。这三种关

系构成了克钦族人的血缘和亲缘关系。这种亲戚关系对克钦人的婚姻很有影响。

景颇族男女青年社交自由,实行一夫一妻制。通行单向姑舅表优先婚模式,形成独特的

“姑爷种”和“丈人种”的婚姻关系。家庭中尚保留幼子继承制,幼子地位高于长子,长子婚后另

立门户,幼子却留在家中赡养父母,财产也主要由幼子继承。景颇人在家中吃饭,如由家长按

人均分,中间放一碗汤,全家围坐聚食;邻里走动,到了吃饭时间,可以随意坐下用餐,不须

任何回报。一家盖房,全村无偿帮工,并送米送菜;来了客人,不论识否,均殷勤招待;打到

猎物,见者有份;赶街相遇立即递过烟筒和烟袋。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吃独食”可耻,让客

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景颇族坦诚好客,一直保留着“吃白饭”的待客习惯。即在日

常交往中,无论走到哪一寨、哪一家,都可坐下来吃饭,并可以不付任何报酬。对于任何一个

不相识的人,主人都必须招待饭菜。民间普遍认为:让客人饿着肚子走,是最不体面的事。无

论婚嫁、过节集会,走亲串戚,景颇族人都要提一只篮子,内装水酒、熟鸡蛋、糯米饭团,民

间称“送礼篮”,主人接过礼篮后,要向随从的客人一一敬酒,最后才能自己喝,并清点礼物,

然后再把篮子还给客人,以表示礼物如数收到。很多地区平时进餐仍然沿袭无论男女长幼均把

饭菜分份进餐,无需桌椅、餐具,饭菜都用芭蕉叶包好,进食时人手一份。忌把葉包反。无论

喝酒喝汤,都是就地砍一截竹筒,筒口斜削一刀,随用随去。景颇族过去最重鬼魂观念。他们

认为鬼有好坏之分,有的可为人造福,有的则招灾致祸,于是盛行杀牲祭鬼魂的习俗。

3、禁忌习俗的差异

首先是克钦族的禁忌习俗:

(1)克钦族男人最忌讳人家摸头,人们也不可以随便玩其头巾。若有人故意去碰他的头

或玩他的头巾,便会认为是对其莫大的侮辱。婚姻方面克钦族忌讳妹妹先于姐姐结婚。若妹妹

先结婚,便会被认为是对姐姐的一种侮辱,姐妹感情有可能因此而断绝。起居方面克钦族人有

许多忌讳,如男子不能从楼梯下走过,有女人在楼上时,男人忌讳进入屋的下层。男子还忌讳

穿女子的衣服,不能用女子用过的棍棒什物等。远方客人来访时,进寨要下马,进屋须赤脚,

否则定遭主人的拒绝。客人进屋要重步行走,如果是轻手轻脚、无声无响地进屋,便会被怀疑

为盗贼。客人带来的东西要放在主人指定的地方,不能自己随便乱放。客人挂刀时,刀口必须

向外,不然就会被当作刺客。

(2)饮食方面克钦族人有许多迷信和忌讳。如果某人痴呆,便会被认为是他吃多了猪尾

巴的缘故。某人胆小,便说他吃多了乌鸦肉,胆大则会被认为是吃了老虎肉。小孩不能吃鸡

龙源期刊网

蛋,吃了鸡蛋手脚就无法长大。妇女怀孕时,忌吃蜂蜜、豪猪肉、狼肉、长臂猿肉,否则就会

流产。怀孕期间孕妇不能过江河,不能把自己身上的任何一件饰物送人,不能爬高上梯。妻子

怀孕时,丈夫也不能出远门,不能过江河,不能安装刀柄,不能磨刀。

(3)生产禁忌

克钦人经常祭祀土地神,以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但在祭祀后的一段日子里,人们不能

去祭祀的地方,不能跨过围着祭祀品的圈子,年轻人不能到神龛附近谈情说爱,不能在村子里

舂米、砍柴,也不能串门。稻谷成熟时,不能带着藤蔓、藤捆和山羊穿越稻田,不能带着核桃

树叶等经过稻田,不能让客人到脱粒场,脱粒场上不能穿鞋,也不能带刀枪等武器。

其次是景颇族的禁忌习俗:

(1)、景颇族认为谷子是狗从天上带来的,所以忌吃狗肉。在景颇山寨放抢放炮不能只

放三响,因为放三响表示报丧。景颇族男人的长刀、火药枪、挎包和衣物,忌讳妇女触摸或从

上面跨过。

(2)、“目瑙”是景颇族传统盛大的节日,不分民族,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尽情歌舞。

但是作为客人,跳舞时不能跑到瑙双(领舞者)前面去跳,一般也忌讳紧跟在瑙双后面跳,而

是应跟在大队伍后面。

(3)、婚庆典礼和独具特色的仪式——过草桥

景颇族婚庆典礼程序中有:“迷董”(提亲)、“迷奔”(出嫁)、“迷跌”(送亲、迎亲)、

“迷夯”(婚礼),这些程序一个都不能缺少。

婚庆典礼的主要过程是:景颇族结婚一般需两天,第一天赢取,第二天举行婚礼。在婚礼

那天,一切安排就绪后,把新娘从“勒脚”家(男方代理人)带出来游寨进入新婚席。当新郎新

娘入座新婚席“朋坛”时,婚礼庆典仪式就算正式开始了。这时整个场面都沸腾起来了:鼓乐齐

鸣,所有在场的人争先恐后去看新郎新娘,把新婚席围得水泄不通。新郎新娘在伴郎伴娘和送

亲队的护送下,面朝房屋正对着的中柱方向一起坐下后,在众人的要求下新郎把新娘的面纱拨

开,一同欣赏新娘容貌。大家赞扬新娘的漂亮、美丽。当基本礼仪完成后,新娘在新郎的引导

与众亲人见面认亲,并传酒递烟,同时也改口作新的称呼,大家一面闹新房,一面说些吉利祝

福的话,热闹非凡。

接着是举行独具特色的过草桥仪式,算是婚礼庆典仪式达到了高潮。在众人的簇拥下,新

郎牵着新娘的手,穿过草桥中央进家去。新郎和新娘在旁观者的掌声喝彩声中顺利渡过了草

桥,新郎新娘手牵手走到台阶,上完台阶来到门口,出来迎接新娘的是她的婆婆。婆婆给新娘

龙源期刊网

戴上银项圈和玛瑙项链,以此种方式来表示婆婆已经接纳新娘为家中的一员了。这个过程就叫

过草桥。

(4)日常禁忌

景颇族有一些平常需要遵守和注意的禁忌:女人不能坐客房上方炕头,女人不能跨过男人

和男人的用品,如火枪、刀等物品。女人的衣物,如内衣内裤不能晒在过道上面,女人从长辈

前面不能快步、大步走过,要小步、慢步并以把筒裙稍稍收拢的方式过,敬酒先敬老人或长

辈,男人不洗女人衣物,洗了认为会打不到猎物,宴席未散不能扫地等。

(5)独特的丧葬习俗——丧葬舞

景颇族是重情重意的民族,从跳丧葬舞的形式中可表现出来。丧葬舞是独具特色的风俗之

一。人死是悲痛的事,为何还要跳舞?不懂其含义,不了解这种风俗的人往往会这样想。其

实,景颇族跳丧葬舞是对死者的一种哀思,是表达对死者的无限思念之情和感激之情的一种方

式。丧葬舞仅限于丧葬活动期间跳,平时跳此舞则视为不吉利。而在丧事期间跳此舞的天数越

长,主人则越荣耀。如果您到景颇山能体验到这样的丧葬习俗也算是有幸的了,为什么这样说

呢?因为在民族文化日渐消失的现代社会,能够亲身挖掘到这样的传统文化实在是一笔宝贵的

财富。

总之,作为一名德宏的景颇语电视译播人员,挖掘本民族的优良传统习俗文化,是我们当

仁不让的责任与义务。我为我能有这样的跨国学习锻炼半年机会而感到荣幸,在译播传递党的

方针政策10年来,我深切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景颇族与一名克钦族的差别,生活环境的差别、

社会制度的差别,造就了同一个民族不同生活文化的差别,我相信在党的关怀照耀下景颇山的

父老乡亲、兄弟姐妹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在长江三峡集团的帮助下,在党的脱贫攻坚政策

下,我们景颇同胞会早日奔向小康,那时,我们灿烂的传统民族文化习俗也将能更好地得到传

承与保护,在百花争艳的民族文化瑰宝里永远独树一帜,灿烂辉煌。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0786668a1815713.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