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啶-热脱附-红外法确定催化剂酸性

吡啶-热脱附-红外法确定催化剂酸性


2024年3月15日发(作者:)

吡啶-热脱附-红外法确定催化剂酸性

刘晓飒;陈淑俊;赵铁英;李德艳;白小鸽;李留琴

【摘 要】催化剂表征中,测定催化剂酸性在催化领域非常重要.对吸附仪和红外原位池

进行改进,结果表明,吡啶-热脱附-红外法具有快速、多功能、重复性好和数据可靠的特点,

整个实验过程可以在3h内完成,为大量催化剂酸性的确定提供可行的方法.吡啶热脱附数

据与吡啶红外结果相符,两者结合可以区分酸中心类型,比较酸中心强度,并且脱附过程可以

分阶段进行定性分析,对指导催化剂的制备和催化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名称】《工业催化》

【年(卷),期】2015(023)010

【总页数】4页(P817-820)

【关键词】分析化学;催化剂酸性;程序升温脱附;吡啶

【作 者】刘晓飒;陈淑俊;赵铁英;李德艳;白小鸽;李留琴

【作者单位】天津市先权工贸发展有限公司,天津301700;天津市先权工贸发展有限

公司,天津301700;天津市先权工贸发展有限公司,天津301700;天津市先权工贸发展有限

公司,天津301700;天津市先权工贸发展有限公司,天津301700;天津市先权工贸发展有限

公司,天津301700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O643.36;O657

酸性部位一般是氧化物催化剂表面的活性部位,测定催化剂酸性对于研究催化剂催化

性能意义重大[1]。测定表面酸性的方法有程序升温脱附法、碱滴定法、碱性气体吸附

法、差热法和红外光谱法等。程序升温脱附法可准确分析固体酸催化剂的总酸量和酸强度,

但无法区分酸类型;红外光谱法可很好地区分B酸和L酸,但不能准确定分析酸量。本文

结合两种方法分析固体酸催化剂的酸性特征。

1.1 试 剂

氦气、氨气,绿菱电子材料(天津)有限公司;吡啶,天津市天骄化工有限公司。

催化剂为HZSM-5(硅铝物质的量比38)、SAP0-34,南开大学催化剂厂。

1.2 仪 器

红外光谱仪,Tensor 27,德国布鲁克公司。

全自动多用吸附仪,TP-5080;原位红外表征反应系统,IR-TD-Ⅱ,由原位池、温

度控制系统、配气系统、真空分子泵组、自动进样器和冷阱组成;气体净化系统,GP-

2020;均为自主研发产品。

1.3 实验方法

Py-TPD:称取样品100 mg,He气氛下400℃预处理1 h,He流速30 mL·min-1,

温度降至150℃时吸附吡啶30 min,待吸附饱和后,He吹扫至基线平稳后,程序升温至

1 000℃记录曲线,升温速率10℃·min-1。NH3-TPD过程与此类似,只是吸附质为

NH3。

Py-IR:催化剂压成13 mm直径的自支撑片,放入原位池中,样品在350℃抽真空

至1×10-3Pa,降至室温测本底红外谱图,吸附吡啶饱和蒸气直至样品吸附饱和记录谱

图,He吹扫1 h后,抽真空并程序升温脱附,每隔20℃记录一次谱图。

2.1 SAPO-34

选用NH3-TPD得到酸强度分布和酸量信息,用Py-IR区分B酸和L酸。但是由

于所用探针分子不同(氨分子小,能进入微孔进行吸附,其pKb=5,可以与不同强度酸性

位点相互作用;而吡啶分子较氨分子大,其pKb=9,不与弱酸性位点相互作用,测强酸),

两者数据不能很好结合。图1~2分别为SAPO-34的NH3-TPD和Py-IR谱图。

由图1可以看出,SAPO-34在201℃和426℃有两个明显的NH3脱附峰,低温脱

附峰对应于弱酸中心,高温脱附峰对应酸性较强的酸中心且强酸酸量相对较多。

由图2可以看出,3 625 cm-1和3 600 cm-1处吸收峰归属于桥式羟基(Si-OH

-Al)[2]。吡啶吸附后,3 625 cm-1和3 600 cm-1峰消失,在1 490 cm-1和1

450 cm-1处出现两个吸收峰,吡啶吸附在Si-OHAl形成的酸中心上,且峰强度较弱,

表明酸量较低,图中未检测到1 540 cm-1处的吡啶正离子特征峰,表明无B酸中心,

抽真空后,1 450 cm-1处吸收峰消失,3 625 cm-1和3 600 cm-1峰显现,说明吡

啶与酸中心结合作用较弱,抽真空使酸性位重新暴露。

NH3-TPD结果表明,SAPO-34存在强酸中心;Py-IR结果表明,酸中心酸强度较

弱,两者结果不符。因此,如果NH3-TPD和吡啶红外结合,数据不匹配,失去了数据

结合的意义。只有热脱附和红外实验中,均选用吡啶作为探针分子,才能真正解决数据匹

配问题。但是,吡啶有较强的记忆效应,难以得到准确和重复的热脱附数据,为了消除吡

啶的记忆效应,研制了非金属吸附仪,可克服吡啶的记忆效应。图3为SAPO-34的Py

-TPD谱图。由图3可见,SAPO-34酸量很低,与红外结果相符。

2.2 HZSM-5

为了验证使用非金属吸附仪热脱附数据和红外数据的匹配性,对HZSM-5进行Py

-TPD和Py-IR实验,结果见图4~6。

由图4可以看出,HZSM-5本底在3 740 cm-1和3 610 cm-1处出现吸收峰,

分别归属于Si-OH和Al-OH[3],吡啶吸附后,在1 540 cm-1和1 450 cm-1

处出现吸收峰,表明该样品同时具有B酸中心和L酸中心,3 740 cm-1峰消失,抽真

空后该峰出现,表明吡啶在Si-OH中心吸附较弱。3 610 cm-1处吸收峰自吡啶吸附抽

真空后消失,直到340℃脱附时开始出现并随着脱附温度升高逐渐增大,表明Al-OH中

心为主要酸位来源。

由图5可见,B酸中心上吡啶吸附从200℃开始脱附,直至520℃脱附完全,而L酸

中心上从480℃开始脱附,说明B酸中心具有不同强度,L酸中心为强酸中心。

吡啶在HZSM-5上的脱附分为:

(1)第一阶段:室温~200℃。1 450 cm-1处吸光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而1 540 cm

-1处吸光度保持不变,由于1 540 cm-1处吸收峰无氢键覆盖,表明此阶段脱附的为

氢键吡啶。

(2)第二阶段:(200~320)℃。1 540 cm-1处吸光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而1 450

cm-1处吸光度不变,说明此阶段只有B酸中心上的吡啶进行脱附。

(3)第三阶段:(320~520)℃。(320~480)℃,B酸中心上的吡啶继续脱附,但1 450

cm-1处吸光度随脱附温度升高而增大,且从440℃开始,红外吸收峰从1 455 cm-1

处位移至1 461 cm-1处,推测此阶段是由于加热过程中B酸中心转化为L酸中心;

(480~520)℃,L酸中心吡啶吸附形成的共价键吸附态也开始脱附,但主要脱附的仍是B

酸中心上的吡啶。

(4)第四阶段:(520~620)℃。520℃时B酸中心上的吡啶脱附完全,此阶段L酸中心

吡啶吸附形成的共价键吸附态到620℃时脱附完全。

由图6可以看出,谱图中有3个峰,其中,脱附温度230℃对应于中强酸中心,脱

附温度531℃对应于强酸中心。

由图4还可以看出,超过620℃,催化剂表面吸附的吡啶脱附完全,为了分析718℃

处脱附峰,做了HZSM-5空白实验,即不吸附吡啶,同样条件下程序升温记录曲线,

(600~800)℃,HZSM-5本身没有脱附峰出现,由此推测,718℃出现的脱附峰可能是

由于催化剂孔道里吸附的吡啶脱附或吡啶分解的缘故。建议如有条件可接质谱分析,由质

谱对高温脱附峰定性。表1为脱附温度和脱附物种的关系,不同阶段红外分析结果与

TPD曲线吻合。

(1)吡啶热脱附数据和吡啶红外结果相符,两者结合可以区分酸中心类型,比较酸中

心强度,并且脱附过程可以分阶段进行定性分析,对指导催化剂的制备和催化机理的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

(2)吡啶-热脱附-红外法具有快速、多功能、重复性好和数据可靠的特点。

[1]刘维桥,孙桂大.固体催化剂实用研究方法[M].1版.北京:中国石化出版

社,2000:192.

[2]张平,王乐夫,李雪辉.原位漫反射红外光谱研究SAPO-34分子筛的吸附性

能[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2,22 (5):755-757.

Zhang Ping,Wang Lefu,Li Xuehui.The study of adsorption properties of

SAPO-34 molecular sieve by in situ DRIFTS[J].Spectroscopy and Spectral

Analysis,2002,22(5):755-757.

[3]郭文珪,辛勤,张慧,等.HZSM-5型沸石表面结构OH基及其酸性的红外

研究[J].催化学报,1981,2(2):113-119.

Guo Wengui,Xin Qin,Zhang Hui,et al.IR studies of the surface OH

groups and acidity of HZSM-5 zeolite[J].Chinese Journal of Catalysis,1981,

2(2):113-119.

催化科学和技术遍及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衣、食、住、行到环境、健康、生命以

及国防安全。当前,中国石油的炼制能力已经超过5亿吨,炼钢产能超过亿吨,化肥生产

量居世界首位,三大合成亦已成为最大生产和需求国,据统计,化学工业80%的产值是

经催化作用取得,国内生产总值占20%,可见其重要性。了解和掌握由成千个反应和上

万个催化剂构成的庞大知识领域,对催化和材料专业研究生教育至关重要。本书——《现

代催化化学》和它的姊妹篇——《现代催化研究方法》(已于200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能够给其一个广博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根椐目前中国的国情,对催化科学和技术的需求是

大量的、多方面的,各高等院校、企事业研究单位、科研院所从事催化、材料相关研究的

队伍庞大,尽快普及和提高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有着广阔的前景和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催化化学的书多是从反应种类(反应类别)来阐述或是按催化剂材料种类

(元素类别)来撰写,有的则是两者的混合,这些写法可以方便于深刻阐述其作用原理、反

应机理、科学分类……但是,由于催化化学的领域庞大、繁多,例如在石油炼制领域就会

有上千种催化剂和上百个反应。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或接触到实际工作时往往很难“对

接”。为了更便于实用,本书采取按领域分类,吸取按催化材料分类和按反应分类的优势,

重点介绍其关键命题的原理作为本书的经纬,兼顾“路线图”、“网络性”以及“科学性”

三个方面的作用,试图让读者有利于和实际“对接”。

为了体现深入全面,本书第一章(作者辛勤)以催化作用的核心——活性中心的本质、

结构、性能以及调变规律的认识展开,以期给读者理论上的认识;继之,在第二章(作者申

文杰)讲述催化剂制备科学,试图从最常用的催化剂制备过程阐明其化学原理,达到举一

反三的作用;其后,相继介绍催化化学的主要领域,包括合成氨化学(作者梁长海)、石油炼

制化学(作者蒋宗轩)、三大合成: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树脂(作者孙文华)、能源化学

(作者葛庆杰)、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作者徐杰)、环境催化化学(作者李俊华、贺泓)以及生

物质转化(作者刘海超)。

本讲座以从事催化、材料化学、相关专业的高年级学生、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年青

教师和研发人员为读者群。

由于编作者知识面有限,难免存在错误,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斧正。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0436815a1756557.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