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伯《以学术为志业》解读(收藏)

韦伯《以学术为志业》解读(收藏)


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

韦伯《以学术为志业》解读

(本文为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通识课“学术规范与学术伦理”上,刘擎老师所做《韦

伯〈以学术为志业〉解读》讲座的整理稿及现场问答记实。)

目录

一、志业演讲的背景与基调

二、学术何为?

三、祛魅的世界与现代性困境

四、结语:强健的精神与清明的思想

现场问答

在樱花盛开的下午,有这么多人到这里来听这样一个讲座,想必大多怀着追求学术理

想的热忱,但今天的讲座说不定会有泼冷水的效果。萧老师组织的这门课是“学术规范与

学术伦理”,关于学术伦理,有一些最基本的规范要求,但在更高的意义上,我们要追问

学术有什么伦理价值?一个学者要有什么样的伦理精神?我相信韦伯的演讲在这两个层面

上都对我们有所启迪。

在差不多一个世纪之前,就是在1917年11月7日晚上,韦伯在慕尼黑的施泰尼克书

店的报告厅,主要针对的是慕尼黑的青年学生,做了“以学术为志业”的主题演讲,当时

也有非常多像雅斯贝尔斯、卢卡奇和洛维特这样的重要学者在场。一年多后,他又在同一

个地方,做了“以政治为志业”的主题演讲。后来,这个演讲被结集成册,史称为“韦伯

的志业演讲”,是20世纪西方思想的经典文本。

一、志业演讲的背景与基调

我们所期待的著名演讲,往往是非常有感染力的动人辞章,比如像马丁·路德·金的《我

有一个梦》。但韦伯的演讲与此不同,似乎故意要抑制听众的激情,有一种格外冷峻的基调。

理解这个基调,是解读韦伯这两个演讲的钥匙。两篇演讲的开头很相似。都用了一种非常

迂回的、有学究气的开场,他好像不直接回答关于“如何做好学术研究?”或者“如何从

事政治事业?”这些问题,虽然他明白年轻人总是期待一个答案。

在1917年做“以学术为志业”的演讲时,正逢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国在战场上

还有赢的希望;到了1919年讲“政治作为事业”的时候,德国已经战败了。当时整个国

家是非常迷茫的,非常期待韦伯这样的人物对“我们应该怎么办”给予一些回答,但韦伯

这个时候说“我大概会让大家感到失望”。韦伯很清楚,听众非常希望他能对当下的政治

局势发表一些意见,但他一开始就说:我不会满足大家的期待,我可能会让大家感到幻灭。

那他为什么要拒绝迎合大家的期待呢?这和演讲的时代背景有关。

1.一个真正学者的伦理精神是什么?

韦伯见证了德国的巨大变迁。20世纪初德国经济迅速崛起,1913年成为仅次于美国

的第二大经济体,但第二年就卷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思想文化界,出现各种各样对立

的思想流派,各种争论不休的观点,德国在精神上陷入了极度的混乱。在战争的阴影下,

在思想争鸣的背景下,年轻人非常迷茫,非常希望有像韦伯这样的导师,能够以先知般的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0075058a1696018.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