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
认知训练中国专家共识
痴呆与认知障碍疾病是一种以获得性、持续性认知功能
损害为核心,并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减退、行为改
变的综合征。痴呆与认知障碍疾病种类繁多,包括阿尔茨海
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血管性痴呆、路易体痴呆、
额颞叶痴呆以及其他疾病引起的继发性痴呆等。其中AD最
为常见,占所有类型痴呆的50%-70%。基于AD的研究进展,
痴呆与认知障碍疾病的发生目前被认为是一个连续的病理
生理过程。在AD痴呆阶段之前还存在AD痴呆前阶段,包括
轻度认知障碍阶段(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和临床前
阶段(preclinical stage)。轻度认知障碍是指患者具有主观或客
观的记忆或认知损害,但其日常生活能力并未受到明显影
响,尚未达到痴呆的标准。AD临床前阶段是AD发生的最早
期,此期没有认知障碍的临床表现或者仅有极轻微的记忆力
减退主诉,可通过脑脊液或影像学检查如PET淀粉样蛋白成
像来诊断。出现记忆力减退主诉的阶段又称为主观认知功能
减退。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65岁及以上人群痴呆总患病
率为5.14%,轻度认知障碍患病率高达20.8%,据此推算,
我国老年人群中有800余万痴呆患者,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约
2500万。仅AD患者我国每年治疗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合
计就高达一万多亿元。痴呆与认知障碍疾病已经成为导致我
国老年人功能障碍、进人养老机构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当前的治疗现状却不容乐观。目前用
于AD治疗的两大类药物,胆碱酯酶抑制剂和N-甲基-D-天冬
氨酸受体拮抗剂,主要针对痴呆期患者。非药物治疗,特别
是认知训练,为痴呆的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了有益的补充手
段。
一、认知干预的概念和分类
认知干预(cognitive intervention)主要是指采用非药物干
预手段对认知功能进行直接或间接治疗。认知干预分为三种
类型,即认知刺激(cognitive stimulation)、认知康复(cognitive
rehabilitation)和认知训练(cognitive training),其采用的干预方
法、靶向治疗人群和治疗的目的各不相同。
认知刺激通常是指以团队活动或讨论的形式,采用非特
异性的认知干预手段,如手工制作、主题讨论和数字迷宫任
务等,以改善认知障碍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或社会功能,其
干预对象主要为轻中度痴呆患者。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0054870a1692637.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