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0日发(作者:)
2019
年
7
月
第
7
期
(
总
250
)
JOURNAL
OF
RAILWAY
ENGINEERING
SOCIETY
铁道工程学报
Jul
2019
NO.
7
(Ser.
250)
文章编号
:
1006
-2106(2019)07
-0052
-06
*
岩层与隧道的走向夹角对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
**
庞伟军宀夏种康
2
焦海平
I
(1
.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
兰州
730000
;
2.
中交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
广州
510230)
摘要:研究目的:顺层隧道是岩层走向与隧道轴线平行或小角度相交的隧道
,
但目前理论研究中多以平行状态
为主,具体岩层走向与隧道的夹角
0
小于多少时可采用顺层偏压的非对称变形理论
,
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论
。
本文以渝昆铁路顺层隧道调查成果为基础
,采用
ABAQUS
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探讨软硬互层结构隧道
在不同岩层倾角条件下
0
对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
。
研究结论
:
(
1)0
的变化不会改变隧道围岩的变形破坏模式
;
(
2)&
越小
,
越有利于围岩变形及非对称变形
的发展,
且岩层倾角越小
,0
对非对称变形的影响越大
,
在相同影响度中
3
的变化范围越小
;
(3)6>
越大
,
隧道
围岩变形量越小
,
围岩变形越集中于拱顶和仰拱区
,
对称变形越明显
;
(
4)
任何岩层倾角和
0
组合下
,
非对称
变形特征的发展以拱肩最为突出
,
其次为拱脚
、
拱墙
;
(
5)
可将
0W30
。
作为隧道产生顺层非对称变形破坏的主
要夹角区间
,0
二
30
。
可定义为顺层隧道的夹角界限值
;
(
6)
本研究成果可指导单斜构造中铁路
、
公路隧道的选
线优化和支护措施布设
。
关键词
:
数值模拟;夹角
;
顺层隧道;非对称变形
中图分类号:
U25
文献标识码:
A
Influence
of
the
Angle
between
Terrane
Strike
and
Tunnel
on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rrounding
Rock
PANG
Weijun
1
,
XIA
Zhongkang
2
,
JIAO
Haiping
1
(
1
•
Northwest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f
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Corporation
,
Lanzhou
,
Gansu
730000
,
China
;
2.
CCCC
-
FHDI
Engineering
Co.
Ltd
,
Guangzhou
510230,
China)
Abstract
:
Research
purposes
:
Bedding
tunnel
is
a
tunnel
in
which
the
terrane
strike
is
parallel
to
the
tunnel
axis
or
intersects
at
a
small
angle.
However,
most
of
the
current
theoretical
studies
focus
on
the
parallel
state
,
and
it
is
not
clear
that
the
asymmetric
deformation
theory
of
bedding
bias
can
be
adopted
in
what
angle
6
between
terrane
strike
and
tunnel.
In
this
paper
,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results
of
bedding
tunnel
of
Chongqing
一
Kunming
Railway
and
by
means
of
ABAQUS
finite
element
numerical
simulation
,
the
influence
of
3
on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surrounding
rock
with
soft
and
hard
interbedded
structure
is
discussed
and
analyzed
under
different
dip
angle
of
rock
stratum.
Research
conclusions
:
(
1
)
The
change
of
0
does
not
change
the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mode
of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2
)
The
smaller
0,
the
more
favorable
it
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and
asymmetric
deformation
,
and
the
smaller
dip
angle
of
rock
stratum
,
the
greater
influence
of
3
on
asymmetric
deformation
and
the
smaller
variation
range
in
the
same
influence
degree.
(3
)
The
larger
0,
the
smaller
sun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
the
more
concentrated
surrounding
rock
deformation
in
the
arch
and
invert
area
and
the
more
obvious
symmetrical
deformation.
(
4
)
Under
any
combination
of
dip
angle
of
rock
stratum
and
intersection
angle
,
the
development
of
*
收稿日期
:2019
-04
-12
**
作者简介:庞伟军
,1986
年岀生
,
男
,
工程师
。
第
7
期
庞伟军夏种康焦海平:岩层与隧道的走向夹角对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
53
asymmetric
deformation
features
is
most
prominent
in
the
arch
shoulder,
followed
by
the
arch
foot
and
the
arch
wall.
(
5
)
It
is
possible
to
use
&W30
°
as
the
main
angle
range
for
the
tunnel
to
produce
bedding
asymmetric
deformation
and
failure
,
and
0=30
°
can
be
defined
as
the
angle
boundary
values
of
tunnel
in
bedding
strata.
(
6
)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used
to
guide
optimization
of
line
selection
and
laying
of
supporting
measures
of
railway
and
highway
tunnel
in
monoclinic
structure.
Key
words
:
numerical
simulation
;
intersection
angle
;
bedding
tunnel
;
asymmetric
deformation
1
研究背景
隧道偏压的引发因素主要体现在地形
、
地质构造
和施工三个方面⑴
。
目前,
地形引起的隧道偏压围岩
压力已有成熟的计算方法
,
而地质因素引起的偏压隧
道围岩压力的分布理论还处于研究阶段㈢
。
顺层隧
道是岩层走向与隧道轴线平行或小角度相交的隧道
,
顺层隧道偏压是地质构造引起的隧道偏压的集中体
现
。
顺层条件下
,
围岩顺层面的滑移或垂直层面的板
裂通常导致隧道截面的非对称变形,
对隧道安全稳定
和支护设计极为不利
。
目前
,
关于顺层偏压隧道的理
论研究主要体现在围岩压力分布
S3
〕
]
、
变形破坏模
式⑷
、
主要影响因素及处理措施
A"
等方面
,研究
成果已被应用到实际工程建设中
。
但隧道穿越单斜构造时
,多数隧道轴线与岩层走
向是存在一定夹角的
,
并非理论研究中的平行状态
,
也
就是说
,
夹角具体小于多少时可采用顺层偏压的非对
称变形理论
,
而超过界限后可按对称变形考虑
,
目前还
没有明确定论
。
检索相关文献
,
只有杨俊杰⑷提到
:
隧道围岩产生顺层滑动或明显偏压的条件之一为层状
软弱面走向与隧道轴线的夹角多小于
30
。
。
因此
,
合
理确定顺层隧道岩层与隧道走向夹角的界限值或进行
夹角等级划分对于指导非对称变形隧道的选线优化和
防护设计是极为必要的
。
借助渝昆高铁
17
座顺层隧道的调查结果,本文采
用
ABAQUS
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
,
通过定量分析岩层
与隧道走向的夹角大小对隧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程
度,对顺层隧道岩层与隧道走向夹角的界定进行研究
,
从而为顺层隧道的定义
、
选线优化及支护措施设置提
供科学依据
。
2
工程简介
渝昆高铁起于重庆西站,
途经江津
、
永川
、
泸州
、
宜
宾
、
毕节
、
昭通
、
曲靖后接入昆明南站
。
全线经过川东
平行岭谷褶皱区
、
川中丘陵区
、
高原斜坡低~中山峡
谷区
、
云贵高原区四大地貌单元
。
受地形地貌和地质
构造共同作用
,
渝昆高铁全线设置隧道
146
座
,
占线路
总长的
52.21%
,
隧道走向大部分与地层分界线
、
地质
主构造线相平行
,
特别是在高原斜坡低~中山峡谷区
和云贵高原区的盐津至小龙潭、
牛栏江至会泽段
,
隧道
长距离大段落位于构造的一翼,形成了顺层隧道围岩
非对称变形的潜在集中高发区
。
服务于线路设计和隧
道的安全建设营运
,
针对以上两区间的
17
座顺层隧道
进行了围岩非对称变形问题的专项调查研究
。
3
模型建立及计算工况
3.1
模型建立
参考相关研究成果计算模型尺寸取隧道上
下及两边
4
倍洞径大小,具体尺寸为
:
顺隧道走向长
50
m,
横向宽
120
m,
高
100
m(
图
1(a))
。
围岩结构采
用调查中占有比例最大的砂岩、
泥岩软硬互层结构
,
岩
层厚度均定为
0.6
m
o
模型采用六面体单元进行离
散
,
隧道开挖区增加单元划分密度,共形成
4
760
个单
元
,5
577
个节点(图
1(b))
。
模型周边四个面采用法
向约束
,
底部采用三向固定约束
,
顶面自由
。
(b)
单元划分图
图
1
隧道计算模型
模型中层状岩体通过内植于
ABAQUS
软件中的
节理岩体模型模拟,基本假设为:岩体中的结构面成组
分布,每组结构面相互平行
、
不间断;各组结构面之间
互不影响;与整个岩体相比,结构面的体积很小
。
岩层
与隧道走向的分布示意如图
2
所示
。
3.2
计算工况
共设
3
种岩层倾角
(
5
。
、
45
。
、
85
。
)进行交角界限值
的分析
,
每种岩层倾角条件下夹角从
0
。
至
90
。
按
10
。
变
化梯度设定工况
。
计算的初始应力状态为隧道开挖之
前的自重应力场
,
不考虑构造应力和温度应力
。
荷载
54
铁道工程学报
2019
年
7
月
化通过修改节理岩体本构模型中结构面的产状加以实
现
。
隧道岩体的参数取值如表
1
所示
。
表
1
围岩计算参数
类别
重度
W
(kN
•
m
-3
)
/G
pa
弹
性
模量
泊松比
黏聚力
V
内摩
抗拉
c/MPa
擦角
强度
卩/(
。)
/MPa
硬质岩
软质岩
结构面
图
2
岩层与隧道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25
23
-
20
6
-
0.25
0.3
-
1.5
0.7
0.04
50
39
15
0.8
0.3
-
4
数值计算
采用以上模型分别进行不同岩层倾角和夹角工况
下的围岩变形位移计算
,
共获取
30
种位移计算云图
。
作用为隧道开挖所形成的释放力
,
开挖步骤为一次性
全断面开挖
,
软件中通过将开挖体单元移除的方式进
行模拟
。
岩层与隧道走向夹角(下文以
“
矿代替)的变
因工况较多,本文只展示了
45
。
岩层倾角条件下
0
为
0
。
、
10
。
、
20
。
、
40
。
、
60°
和
80
。
时的计算结果
,
其位移云图
分布如图
3
所示
。
(a)
0
。
夹角
杯
+8.
z
9
m
^
.98
x
+7.
48
46.
73
+5.
98c
+5.
^
24
.49
+3.
.74
g
+2.
M
+2.
+1
49
+7.
“
+0.
00c
>-o
--o
-o
--o
p
>-o
£
*oo
(c)
20
。
夹角
U,
Magnitude
(d)
40
。
夹角
+4.737e-03
M.211e-O3
+3.684e-03
+3
58e-03
+2.632Z3
+2.105e*03
+
1.5796*03
«■1
053e-03
+5.263e-04
+OO
」
(e)
60
。
夹角
(f)
80
。
夹角
图
3
岩层倾角
45
。
条件下不同夹角工况的位移云图
第
7
期
庞伟军夏种康焦海平:岩层与隧道的走向夹角对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
55
经综合对比
,
岩层倾角
45
。
条件下
,6=0°
时隧道
围岩拱肩处垂直层面的板裂非常明显,表现出了强烈
的非对称变形特征
;
10
。
<
0
020
。
时
,板裂变形量迅速
壁环向共布置
24
个位移观测点,
其中沿隧道截面竖向
对称的
8
个观测点设置为本次成果分析中数据提取的
关键观测点
,
其布置如图
4
所示
。
共提取不同岩层倾
角和夹角工况下位移数值
240
个
,
如表
2
所示
。
减小
,
但非对称位移特征依然显著
;
0
=
40
。
时,垂直层
面的变形量进一步减小,最大变形量为
0
。
时的
1/3,
且
受顺层面滑移变形的影响
,
洞壁环向表现出了较明显
的对称变形特征
;
0
》
60
。
后
,
洞壁变形基本呈对称形
态
,
可完全忽略隧道围岩的顺层偏压作用
。
可以看出
,
顺层隧道围岩的非对称变形在很大程度上受&的影响
和控制
。
5
成果分析
5.1
关键点位移观测
进一步加强不同岩层倾角
、
不同夹角工况下隧道
围岩变形特征分析和深化定量对比
,
模型计算中在洞
图
4
位移观测点布置图
表
2
不同岩层倾角和夹角工况下观测点位移值
岩层倾角
观测点
不同夹角工况下位移量
/mm
5°
45°
85°
1
4
7
10
13
16
19
22
1
4
7
10
13
16
19
22
1
4
7
10
13
16
19
22
0°
10.34
8.26
4.8
8.58
9.08
5.72
4.03
56.72
15.21
8.92
9.36
14.92
9.26
6.
18
5.6
28.65
10.51
12.76
5.82
9.42
7.35
7.67
6.03
11.84
10°
10.91
5.6
4.58
7
8.36
6.
1
3.96
7.66
11.42
8.46
8.47
13.92
9.04
5.97
5.02
15.55
6.
17
9.42
3.94
7.48
5.27
5.24
3.76
6.6
20°
10.64
5.51
4.4
6.62
7.73
6.
15
3.73
6.49
10.45
7.59
6.6
10.6
8.63
5.59
4.52
12.85
6.45
8.93
3.78
7.08
5.58
4.69
4.
19
6.08
30°
8.85
5.48
4.
17
6.52
7.64
5.79
3.54
5.99
9.63
6.83
4.88
8.68
8.
1
5.2
4.07
10.52
7.04
8.73
3.98
6.88
6.37
4.32
4.28
5.88
40°
7.
15
5.42
3.85
6.39
7.52
5.25
3.24
5.52
8.23
6.
15
3.96
7.71
7.55
4.82
3.78
8.98
6.85
8.
16
3.93
6.58
6.51
3.89
3.88
5.34
50°
6.74
5.38
3.59
5.94
7.23
4.79
3.13
5.46
7.06
5.41
3.31
6.28
6.82
4.42
3.58
7.
17
6.39
6.58
3.73
6.03
6.29
3.66
3.4
4.82
60°
6.
11
5.02
3.
14
5.04
6.28
4.37
2.91
5.
13
6.08
4.84
2.99
4.86
6.
16
4.09
3.25
5.29
5.94
5.83
3.29
4.95
6.09
3.71
2.9
4.54
70°
5.84
4.73
2.87
4.54
6.
11
4.02
2.78
4.88
5.62
4.49
2.62
4.05
5.95
3.89
2.75
4.68
5.58
4.46
2.6
4.
1
5.94
3.83
2.65
4.6
80°
5.57
4.43
2.6
4.03
5.93
3.86
2.64
4.63
5.57
4.43
2.6
4.03
5.93
3.86
2.64
4.63
5.57
4.43
2.6
4.03
5.93
3.86
2.64
4.63
90°
5.57
4.43
2.6
4.03
5.93
3.86
2.64
4.63
5.57
4.43
2.6
4.03
5.93
3.86
2.64
4.63
5.57
4.43
2.6
4.03
5.93
3.86
2.64
4.63
5.2
数据分析
由以上数据绘制
3
种岩层倾角条件下各关键观测
点的位移与夹角关系曲线
,
如图
5
~图
7
所示
。
为充
的位移值
,
分析其随夹角变化的分布特征
。
由图
5
可以看出
,
岩层倾角
5
。
条件下
,
隧道围岩
整体变形量随
3的减小而增大
。
拱肩点
4
的位移量始
终小于点
22,
0>
30
。
时
,
最大位移差为
0.2
mm,
两点非
分体现岩层与隧道走向夹角对围岩非对称变形的影
响
,
数据分析中
,
主要对比以隧道截面竖轴对称的两点
对称变形不明显
(
定义位移差
<0.2
mm
时为不明显,
56
铁道工程学报
2019
年
7
月
图
5
岩层倾角
5
。
时各关键点位移与夹角的关系曲线
0.
2
~
1
mm
之间时为略显
,
1
~
3
mm
之间时为较明显
,
>3
mm
时为明显,
下同
)
;
10
。
00030
。
时
,
位移差随
0
的减小不断增大
,0
=
10
。
时差值达
2.
06
mm,
非对称变
形较明显;
0
<
10
。
时,位移差随夹角减小迅速增大
,0
=
0
。
时最大差值达
48.46
mm,
点
22
处岩层板裂变形极
为突出
。
拱墙点
7
的位移量略大于点
19,&>60
。
时
,
位移差接近
0,
两点变形基本对称
;0W6O
。
时
,
位移差
随
0
的减小逐渐增大
,
但最大差值仅为
0.77
mm,
略显
非对称变形特征
。
拱脚点
10
的位移量大于点
16,0
>
70
。
时
,
最大位移差为
0.
17
mm,
非对称变形不明显
;
1(TW0W7O
。
时
,
位移差整体处于
0.47
~
1.
15
mm
之
间.略显非对称变形特征
;
e 。 时,差值随 e 的减小 不断增大 , 最大差值达 2. 86 mm, 非对称变形较明显 , 点 10 体现出了更为强烈的卸荷变形特征 。 图 6 岩层倾角 45 。 时各关键点位移与夹角的关系曲线 由图 6 可以看出 , 岩层倾角 45 。条件下 , 隧道围岩 整体变形量同样随 e 的减小而增大 。 拱肩点 4 的位移 量小于点 22 , 0 >60 。 时 , 最大位移差为 0.2 mm, 非对称 变形不明显; 30 。 <0W60 。 时 , 位移差随 0 的减小呈线 性增大 , 差值处于 1-76 -2.83 mm 之间 , 非对称特征 较明显 ;OW3O 。 时 , 位移差随 6 的减小迅速增大 ,0=0° 时 , 最大差值为 19.73 mm, 点 22 处产生了突出的岩层 板裂变形 。 拱墙点 7 的位移多大于点 19,0^40° 时, 位移差接近 0, 变形基本对称 ; 0<40 。 时 ,位移差随 0 减 小呈近线性增大, 差值处于 0.81 -3.76 mm 之间 , 非 对称变形较为明显 。 拱脚点 10 的位移大于点 16,0 > 60 。 时 , 两点位移差最大为 0. 17 mm, 非对称变形不明 显 ; 30 。 <0W6O 。 时 , 位移差随 0 的减小呈近线性增大, 差值处于 0. 77 - 2. 89 mm 之间 , 非对称变形较为明 显 ; 0W3O 。 时 , 位移差随 6 的减小快速增大 ,0=0 。时差 值达 8. 74 mm, 非对称变形明显 , 点 10 体现出了强烈 的卸荷变形 。 图 7 岩层倾角 85 。 时各关键点位移与夹角的关系曲线 由图 7 可以看出 , 岩层倾角 85 。 条件下 , 隧道围岩 整体变形量也随 e 的减小而增大 , 特别夹角小于 10° 时,增长率较大 。 拱肩点 4 的位移量大于点 22,0 > 60 。 时 , 最大位移差为 0. 2 mm , 非对称变形不明显 g 60 。 时 , 位移差处于 0.92 -2.85 mm 之间 , 非对称变形 较为明显 。 拱墙点 7 和点 19 的位移量始终接近 , 非对 称变形不明显 。 拱脚点 10 的位移量大于点 16,0 >60 。 时,最大位移差为 0.27 mm, 非对称变形不明显 ; 0W 60 。 时 , 位移差处于 1.24 -2.69 mm 之间 , 非对称变形 较为明显 , 点 10 体现出了更为强烈的卸荷变形 。 综上 , 不同岩层倾角条件下,模拟围岩变形量均随 0 的减小而增大 ,非对称变形以拱肩最为突岀 , 依次为 拱脚 、 拱墙 。 不同之处为 : 倾角 5 。 条件下 , 围岩结构表现出了明显的板裂变 形 。 。 < 10 。 时 , 拱肩处非对称变形强烈,拱脚处较为明 显 , 拱墙略显非对称变形迹象 ; 10 。 0 0030 。 时,拱肩处 非对称变形较为明显 , 拱墙 、 拱脚略显非对称变形迹 象 ; 3(Twew70 。 时 , 拱墙 、 拱脚略显非对称变形 , 拱肩 非对称变形迹象不明显泊 >70 。 时 , 可忽略隧道非对称 变形作用 。 倾角 45 。 条件下 , 围岩结构同样表现岀了明显的 板裂变形 。 0W3O 。 时 , 拱肩 、 拱脚的非对称变形强烈, 拱墙的非对称变形较为明显; 30 。 < &W60 。 时 , 拱肩 、 拱 脚非对称变形较为明显 , 拱墙变形基本对称; 。 > 60 。 时 , 可忽略隧道非对称变形作用 。 倾角 85 。 条件下 , 围岩结构表现岀了明显的滑移 变形特征 。 0W60 。 时 , 以拱肩 、 拱脚为主的非对称变形 较为明显,且位移差均随 3 的减小先增大后减小 ,0 = 第 7 期 庞伟军夏种康焦海平:岩层与隧道的走向夹角对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 57 30 。 时位移差最大 , 表明陡倾角作用下 , 0 = 30 。 时点 是从数值模拟计算的角度取得的理论分析成果 , 还需 4 处岩体的滑移变形较点 22 处的板裂变形更为突出 , 隧道工程建设实践经验的进一步检验和支持。 偏压变形最为明显泊 >60 。 时 , 可忽略隧道非对称变形 作用 。 参考文献 : 5.3 主要成果 [1] 邓彬.地质顺层偏压隧道偏压作用的数值分析 [D]. 成 第一 , &的变化不会改变隧道围岩的变形模式 , 其 都:西南交通大学 ,2007. 主要受控于岩层倾角的大小 。 岩层倾角越小 , 拱肩垂 Deng Bin. Numerical Analysis of the Asymmetrical 直层面的板裂变形越发育 , 反之越有利于顺层面的滑 Pressure on a Tunnel Embedded in Geologically Bedding 移变形 , 仰拱区始终以卸荷回弹变形为主 。 Strata [ D ] . Chengdu :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 第二 ,0 越小 , 越有利于围岩变形及非对称特性 2007. 的发展 。 但岩层倾角越小 , 0 对非对称变形的影响 [2] 周晓军 , 高杨 , 李泽龙 , 等.地质顺层偏压隧道围岩压力 及其分布特点的试验研究 [J]. 现代隧道技术 , 2006 越大 , 而在相同影响度中 e 的变化范围越小,反之相 (1):12-21. 反 。 如岩层倾角为 5 。 时 , 围岩产生强烈非对称变形的 Zhou Xiaojun , Gao Yang, Li Zelong , etc. &范围仅为 0 。 ~ 10 。, 产生较为明显非对称变形的范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Uneven Rock Pressure and 围为 10° -30°, 最大非对称变形差值达 48.46 mm o 岩 Its Distribution Applied on a Tunnel Embedded in 层倾角为 45 。 时 , 强烈非对称变形的 0 范围扩大至 Geologically Bedding Strata [ J ] ・ Modern Tunnelling 0° -30°, 较为明显非对称变形范围扩大至 30° ~60 。 , Technology , 2006 ( 1 ) : 12 -21 . 最大非对称变形差值降低为 19.73 mm 。 岩层倾角为 [3] 于跃勋.地质顺层偏压隧道施工力学研究 [D]. 成都:西 85 。 时 ,0 在 0° -60° 范围内围岩的非对称变形均为较 南交通大学 ,2004. 明显 。 Yu Yuexun. Study on Construction Mechanics of Bias Tunnel in Geologically Bedding Strata [ D] . Chengdu : 第三 ,0 越大 , 隧道围岩变形量越小 , 且越集中于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2004 ・ 拱顶和仰拱区 , 对称变形越明显 。 [4] 杨俊杰.单斜地层中隧道围岩顺层滑动和偏压的特征及 第四 , 任何岩层倾角和 0 组合下 , 非对称变形特征 分类 [J]. 工程勘察 , 1982(2):17 -22. 的发展以拱肩最为突出 , 其次为拱脚 ( 表现为点 10 处 Yang Junjie ・ Characteristics and Classification of 卸荷变形量始终大于点 16 处 ) , 拱墙基本呈对称变形 Bedding Slippage and Bias of Tunnel Surrounding Rock 特征 。 in Monoclinal Strata [J] . Geotechnical Investigation & Surveying, 1982(2) : 17 -22. 6 结论 [5] 刘红兵.岩层倾角对层状岩体隧道稳定性影响分析 [J] • 通过数值模拟分析,本文总结了岩层与隧道走向 公路工程, 2013(4):167 -169. 夹角 e 对穿越单斜构造隧道围岩变形特征的影响程 Liu Hongbing. Analysis of Impact on Tunnels Stability 度 。 研究发现 , &不会改变隧道围岩的变形破坏模式, with Layered Rocks [ J ] . Highway Engineering, 2013 (4) : 167 -169. 其影响主要体现于变形的量值大小和非对称特性上 。 [6] 崔永杰.地质顺层偏压隧道灾害处理及施工技术 [J]. 综合研究内容 , 建议将 0W30 。作为隧道产生顺层非对 现代隧道技术, 2009(5):86-91. 称变形破坏的主要夹角区间, 定义为顺层隧道的夹角 Cui Yongjie. Dealing with Unevenly - Pressured 界限值 , 这与杨俊杰⑷的研究成果相吻合 ,30 。 Tunnels Embedded in Layered Rock Mass [ J ] . Modern 60 。 时 , 可适量考虑非对称变形的影响 , 0 超 60 。 后 , 以 Tunnelling Technology , 2009 ( 5 ) : 86 -91. 隧道截面竖轴对称变形考虑 。 但当岩层倾角较小或较 [7] 张玉印.单线铁路隧道地质顺层偏压衬砌结构试验研究 大时 , 顺层隧道的夹角界限值均应减小 ,如 5 。 倾角 [J]. 山西建筑 , 2010(6):284 - 285. 条件下 , 夹角界限值可减小至 10°,85° 倾角条件下 , 在 Zhang Yuyin. Research on Masonry Structure of 0W6O 。 内适量考虑非对称变形即可 。 因此 , 将 0 = 30 。 Geological Bedding Strata on Single Track Railw 町 [J] ・ 作为顺层隧道的夹角界限值是偏于保守的 , 对隧道围 Shanxi Architecture, 2010(6) : 284 -285. [8] 王磊 ,徐丽芬.偏压隧道围岩压力与初期支护受力数值 岩的防护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 分析 [J]. 路基工程 , 2019(6):156-158. 以上成果是在 0.6 m 厚的软硬互层围岩结构模型 Wang Lei, Xu Lifen. Numerical Analysis of Rock 基础上取得的 , 且只考虑了 5 。 、 45 。 、 85 。 三种岩层倾角 Pressure and Initial Support Stress of Bias Tunnel F J ]. 工况 , 对研究成果的支撑比较片面 。 另外.本研究成果 Subgrade Engineering , 2019(6) : 156 - 158.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0050374a1691875.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