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浅析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2024年3月5日发(作者:)

浅析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

概 述: 一词多义是一种普遍现象,指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相互联络的意义。先前的语义学实际没有把握 多义现象的实质,因此不能对这一现象作出充沛的解释。认知言语学实际以为多义现象的构成是人类经过认知手腕如原型实际、隐喻等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进程,是人类认知范围和概念化的结果。另外,本文还论述了两种确定多义词义项的方法:语境和关联。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认知解释不只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可应用的方法,关于英语教学也有极大协助。

1.引言

简直在一切言语中,一词多义都是一种普遍现象。一词多义是一种多义聚合现象,指的是一个词语有多种不同却相互联络的意义。在现代英语中,绝大局部词语为一词多义。有些词有两种或三种意义,而一些最为常用的词则有上百种意义。例如,get一词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的义项高达150多个。一词多义现象不时以来都遭到众多言语学家的关注,是言语学研讨的对象之一。不同流派的言语学家试图用不同的方法解释一词多义的构成进程。传统的语义实际由于没有把握 多义现象的全部和实质,未能对此现象作出充沛的解释。认知实际以为一词多义现象的构成是人类经过认知手腕,如原型实际、隐喻等,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进程,是人类认知范围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1:36)。另外,本文还论述了两种确定多义词义项的方法:语境和关联。

2.以往言语学家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对一词多义现象的研讨在言语学界由来已久。例如,Taylor以为一词多义现象是一个单一的言语方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亲密相关意义的聚合(Taylor,1995:99)。McCauley以为在字典上把与一个语音方式有联络的一切相关意义都编排在一同是没有理由的,一个词条只能有一种语义、一个词形、一种句法范围(McCawley,1968:126,转引自Hopper & Traugott,1993:69)。依据这一观念,世界上则应该存在一种最理想的言语,在这种言语中每一个词的意义都是十分清楚的。但是,这种“最理想化的言语”其实是行不通的,由于一团体的大脑要记住这么多意义的每一个词形是不能够的(Hopper & Traugott,1993:71)。Lyons也指出,简直可以一定如今没有,以往也从不曾有过任何一种自然言语只存在一词一义。

一些言语学家试图采用一些方法来解释这一现象。Katz和Fordor提出语义成分剖析法试图解释少量潜在的意义对照。这一实际可以协助权衡某一个短语能否有意义或能否可以接受,但关于一词多义却未能作出准绳性的解释。语义成分剖析法遭到德国言语学家最先提出的语义场实际的应战。以为,语义场是指在某个概括词或概念支配下的一局部词汇,它们有与其他词汇相区别的特征。依照这一实际,每个词都被放在语义场中停止研讨。词只要在“语义场”中才有意义。这一实际对各个语义场之间的语义联络未能作出直接的解释,所以一词多义现象在语义场实际中基本就得不到解释。于是,一些言语学家以为一词多义是一个难以了解的区域,以为词的方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是恣意的。但是Sweetser否认了这一观念。他以为,假设一切词项的用法被以为是恣意的话,一个词项的不同用法也肯定被看成是恣意的,这样,它们之间的关系能够就显得毫有意义了。Sweetser举了一个例子:I see the picture.在这个句子中,假设我们以为see这个词项表示“视觉”的意思完全是恣意的话,那么,在“I see what you mean.”这个句子中,see表示“明白”、“知道”的意思时,就基本不存在恣意性了。异样是感官动词,为什么是see而不是其他的感官动词如smell,hear被用来表示“知道”、“明白”?这其中一定有充沛的理据。在这一层意义上讲,这种选择不是随意的。因此,我们就需求一种新的实际来解释一词多义现象。

3.认知实际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认知言语学开展迅速。认知言语学家强调人类的认知对概念构成的作用。认知言语学实际以为多义现象是经过人类的认知手腕,如隐喻、转喻,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或基本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进程,是人类认知范围和概念化的结果(赵艳芳,2001:36)。认知言语学家试图将原型实际和隐喻的主要观念用于词汇的一词多义的剖析和解释。

3.1一词多义的类典型论解析

类典型论是范围化实际的中心,每个范围都有类典型。人们可以依据范围中的类典型来完成与该范围相关的推断和联想(Lakoff &

Johnson,1999)。在多义化进程中,向心性和开放性相互牵制、相互约束,向心性保证了词义扩展的延续性和理据性,开放性为词义扩展提供了能够性。多义化是经过多义词范围内非典型成员的衍生和类典型的分裂来完成的。

在多义词词义范围中,非典型成员不时地经过连锁和辐射的方式从典型词义衍生而出,衍生词义又可以成为进一步衍生的源词义。经过连锁方式得出意义的如英语单词“candidate”。该词源于拉丁语“candidadus”,本意是“穿白衣的人”,后来,由于罗马的竞选者参与竞选的时分都要穿白衣,该词又有了“穿白衣的追求公职者”的意思,接上去“穿白衣的人”这个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逝,只留下了“求职者,参与考试的人”这个意义。经过辐射方式的词如“neck”,该词的中心意义为人或植物头部与躯体的衔接局部。从这一意义衍生出以下意义:(1)衣服的一局部;(2)用于食物的植物的脖颈,如鸭脖;(3)物体的狭窄局部(外形或部位像颈的),如小提琴的颈部;(4)任何事物的最狭窄局部,如瓶颈。这四种意义均衍生自原型意义。其中,词义(1)是意义的转移,词义(2)是意义的具体化;词义(3)和(4)则是意义的延伸。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多义词的词义范围中,非典型词义总是直接或直接地与典型词义相联络。

普通说来,多义词词义范围中的典型只要一个,但从共时的角度来看,我们有时很难判别词义间的主次关系。例如,英语单词“gay”,意义如下:(1)快乐的,愉快的;(2)明亮的;(3)纵容的;(4)异性恋的。这些意义的顺序标明了词义的开展,第一个意义为基本词义,最后一个为最新的词义。但是从该词的用法和运用频率下去看,正好相反。第四个词义运用频率到达了最高。在一些状况下,一切成员似乎以同等的位置共

- 1 -

存于同一个语义范围中。这种状况是类典型词义分裂的结果。

3.2一词多义的隐喻性理据解析

传统的言语学将隐喻看作是言语方式上的一种修辞。而言语学家则以为隐喻是人类看法和表达世界阅历的一种普遍的方式。Lakoff运用源域与目的域之间的映射,以及意象图式来解释隐喻现象。他以为隐喻是从一个比拟熟习、易于了解的源域映射到一个不太熟习、较难了解的目的域,其心思基础是笼统的意象图式。隐喻认知的实质就是借助具体的为人们所熟知的概念来表述笼统的生疏的概念,使概念从一个认知域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所以隐喻的表达方式肯定要应用不同认知域概念之间存在的某种“相似性”来启动人们的联想,因此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和灵魂。Sweetser总结说,大少数多义现象是隐喻运用的结果。以hand为例,除中心意义外,其他义项应用“手”这一中心意义与(钟表、仪器等的)指针或其他指示物的相反笼统相联络,以hand的称号区分取代pointer,indicator等。借助“手”这一具体的为人们所熟知的概念来表达笼统的概念,又由于两种概念相似性的存在使它们相互发生了联络,使几个义项有序地固定在了同一个语音方式hand之下。

4.语境对多义词义项确定的作用

语境有狭义和狭义之分。首先我们看狭义的语境。狭义语境又叫做言语语境。一个多义词由于和不同的词语搭配在一同,词义会自但是然地确定上去。例如,have一词与不同的词出现具有不同的意义。例如have breakfast(吃早饭),have a rest(休息),have a party(举行晚会),have a baby(生小孩),have a strange idea(有一个奇异的想法)。同一个词have的不同语义就是由它所处的词汇语境决议的。

狭义的语境又叫超言语语境或情形语境。运用一个词的背景对词义影响很大。比如,在句子“It is a difficult operation.”中,在医院中说这句话,operation这个词就是“手术”的意思;在工厂中说这句话,operation这个词就是“操作”的意思。此外,整个社会文明背景也会赋予一个词完全不同的意义。例如在80年代,weekend这个词在中国指的是周日,但是在美国,它指的就是周六和周日。

5.结语

传统的语义学实际从历史的、社会的因历来解释一词多义,未能充沛地解释一词多义现象构成的缘由。认知言语学家从开展的观念动身提出一词多义是由一个词的中心意义向其他意义延伸的进程,是人类认知范围和概念化的结果。认知言语学实际来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解释也许并不为一切言语学家接受,但提供了一种解释现象的方法,这促使我们继续对该效果停止剖析。

文献资料

本文来自: 计算机毕业网 :

[1]Lakoff,G. & Johnson,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M].New York:Basic

Books,1999.

[2]Sweetser, Etymology to Pragmatics:Metaphorical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Semantic Structur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3]Taylor,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4]Paul ,Elizabeth Closs ticaliza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5]李福印.语义学概论[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赵艳芳.认知言语学概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冉永平,何自然.语用与认知——关联实际研讨[M].外语教学与研讨出版社,2001.

- 2 -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09621665a1641836.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