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自动识别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物流自动识别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2024年2月8日发(作者:)

《物流自动识别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in Logistics

课程编号:131506037

学时:32 学分:2.0

适用对象:物流工程

先修课程:C#/VB程序设计、物流信息系统、配送与仓储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为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该课程可以支撑毕业要求第1、2、3、4、6及第8条的达成。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条码技术、RFID技术的理论、技术原理与应用方法,充分了解这些最重要的技术在物流工程与供应链管理实践中的应用现状,提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工程领域、电子上午领域的创新创业能力,开阔学生对企业现代化管理模式的前沿视野。

二、教学目的与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最常用的两种自动识别技术内容:条形码和RFID。条形码包括一维码EAN13码、CODE39码、EAN128码的技术原理、编码结构和信息系统应用方法,以及二维码QRCODE码的基本原理与应用技术;RFID的基本技术、系统结构、标准体系与应用方法,以及自动识别技术在物流工程与管理中的应用实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有关读写设备的技术性能、操作流程和行业标准。让学生有能力与所学的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等结合,为掌握现代物流信息系统提供较好的技术能力。

教学要求:物流自动识别技术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应用性非常强,牵涉面广,包括自动化技术、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等等。教学上应有侧重点,条形码实际有数十种,基本原理一样,但码制不一样,不可面面俱到,重点在常见两种的编码方法和信息系统结合应用方法。RFID作为物联网的核心,其教学也应生产应用实践紧密结合,尤其是设备的技术特征和应用方法,尽量结合最新的应用前沿,例如产品追踪溯源和无人超市的应用。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 自动识别技术概述(2个课时)

289

1. 教学内容: 自动识别的范畴与自动识别技术的特点。

2. 教学要求:了解自动识别的范畴,了解并掌握常见的自动识别技术:条码技术、虹膜识别技术、RFID技术、指纹识别技术等等,重点介绍条码技术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物流工程与供应链管理的应用现状。

第二章 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基本原理(2个课时)

1. 教学内容:条码自动识别的条码基本结构、光电识别技术原理、基本思想、识别系统结构、设备技术参数。

2. 教学要求:掌握条码基本结构、光电识别技术原理、巴枪技术参数。

第三章 EAN13码(6个课时)

1. 教学内容:EAN13码制、EAN13码的三种结构、EAN13码符号与码值、EAN13码的校验规则、EAN13码的前导码规则、EAN13的地区编码表,EAN13码的ASPX+C#程序实现与商贸信息系统。

2. 教学要求:掌握EAN13码的码制、校验规则。熟悉商品EAN13码的地区标识码。能够用程序算法来实现EAN13码的编写,并与物流信息系统关联,能够学以致用。

第四章 CODE39码(4个课时)

1. 教学内容: CODE39码的主要特征,CODE39码的符号规则、CODE39码的校验码规则、CODE 39码的码符结构,CODE39码的ASPX+C#程序实现。

2. 教学要求:熟悉CODE39码的码符规则,掌握CODE39码的校验算法,清楚CODE39码的ASPX+C#程序实现方法。

第五章 UCC/EAN128码(4个课时)

1. 教学内容: UCC/EAN128码的主要特征,EAN128码的符号规则、EAN128码的校验码规则,EAN128码的三种符号表示规则,EAN128码在国际物流中的应用标准体系和中国标准体系,EAN128码的长度与标识符关系,EAN128码与ASCII码的关系,EAN128码的符号结构与绘制技术,EAN128码的ASPX+C#程序实现。

2. 教学要求:熟悉EAN128码的码符规则和校验算法,理解EAN128的应用标识符,并能进行具体的解读,明白EAN128的程序实现。

290

第六章 二维码(4个课时)

1.教学内容:二维条码的起源与发展,二维条码的特点与分类,行排式二维条码中PDF417条码、Code 49条码、Code 16K条码的特点与用途。矩阵式二维条码中Data Matrix条码、MaxiCode条码、Code one条码和QR Code 条码的特点与用途。二维条码QRCode的应用案例。

2.教学要求:了解二维条码的起源与发展,掌握二维条码的特点与分类。了解常用的二维条码的特点和用途,能用QRCode免费组件,实现基于二维码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应用系统。

第七章 RFID与RFID应用系统基本原理(4个课时)

1.教学内容:射频识别、电子标签、射频识别系统组成与基本结构,射频识别的基本原理,射频识别系统的工作模式,无源RFID与有源RFID的工作方式与技术特征,天线与阅读原理,无线通信原理与识别速度、频率与通信距离,基本设备及其技术参数。基于RFID的业务流程,RFID的防碰撞机制。

2.教学要求:要求掌握RFID的基本组成、系统结构、工作原理,理解RFID的天线、频率与能量、通信距离、阅读速度的关系。了解RFID系统的防碰撞机制,了解阅读设备的技术参数。

第八章 RFID的技术标准体系(4个课时)

1.教学内容:RFID系统结构标准,RFID的标签技术标准,包括编码规则,RFID的ISO GEN、日本和欧洲的标准、以及EPC global标准;EPC的RFID技术架构,包括中间件模型、互联网架构。

2.教学要求:了解当前主要的技术体系与EPC编码规则,了解EPC Global的技术架构。第九章 RFID的实践应用(2个课时)

1.教学内容:RFID在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领域、原材料采购与追踪溯源领域、防伪领域的应用,介绍德国大学研究机构将RFID应用到建筑工地的材料、人员安全管理应用。

2.教学要求:要求进行创新,以创新应用为主,重在学习创新应用思想。四、教学环节与学时分配

教学时数

总学时

1

2

3

第一章 自动识别技术概述

第二章 条码自动识别技术基本原理

第三章 EAN13码

291

序号 教学内容

2

2

6

讲课

2

2

6

4

5

6

7

8

9

第四章 CODE39码

第五章 UCC/EAN128码

第六章 二维码

第七章 RFID与RFID应用系统基本原理

第八章 RFID的技术标准体系

第九章 RFID的实践应用

总计

4

4

4

4

4

2

32

4

4

4

4

4

2

32

五、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六、实验/实践内容:

七、考核方式:

考试,平时30%,卷面70%。

八、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

【1】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条码技术与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2。

【2】 董丽华, 《RFID技术及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05-01。

2、参考书:张铎、王耀球,《条码技术与电子数据交换》,中国铁道出版社

九、教改说明及其他:

基于广义交互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07371536a1497918.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