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5日发(作者:)
61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21年第2期总第179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文章编号:1003-9104(2021)
02-0061-05“守望相助”传统文化的思想源流和现实意义吴洁(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摘要:“守望相助”在古代作为一种社会道德规范、生活方式,蕴涵了诚实守信、患难
相恤、与邻为善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传承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
髓,逐渐被作为处理邻里关系的价值取向,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背景、独特的宗族文化意蕴、
鲜明的伦理道德属性,体现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当前坚定文化自信,应当积极汲
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智慧,大力弘扬“守望相助”传统文化,对激发个体道德自觉、培育志
愿文化、构建新型邻里关系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守望相助;传统文化;思想源流;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J0
文献标识码: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守望
系和相处之道深受儒家思想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仁者
爱人、重义轻利、遵礼守法、促人向善是当时较为普遍
相助”在我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所囊括的思想
精髓,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
义oU]33-34就社会关系而言,邻里关系在中国社会长期
的价值取向。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最先提出
“出入相友,守望相助”
:3:104
,其后历代名人家训中也
不乏守望互助的相关表述,如明代东林党领袖高樊在
《忠宪公家训》中说:“临事让人一步,自由余地;临财
放宽一分,自由余味。”⑷辺“守望相助”是对中华优秀
处于重要地位,其重要性仅次于血缘关系、宗法关系,
而高于业缘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
的邻里文化内容,而“守望相助”传统文化则是构建
当代新型邻里关系的重要文化支撑。―、“守望相助”传统文化的内涵“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是“文治与教化”的意
思,当代的“文化”是一个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
统一体系,或者说是许多要素形成的有一定结构的系
统,⑵3包含思想意识、文化实物、规章制度、风俗习惯
等多种内容。“守望相助”在古代作为一种社会道德
规范、生活方式,逐渐被当作处理邻里关系的价值取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为邻里之间交往的道德准
则和行为规范,既具有个人的道德属性,又体现社会
的伦理价值,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当代社会
邻里之间更应当在日常生活和交往中本着“仁爱”之
心和乐善好施的同情之心,培养宽广胸襟和友善互助
的道德品质。首先,“守望相助”的初始动机在于“帮扶弱者,
患难相恤”。传统邻里之间“守望相助”的目的就在
于帮助和扶持身边的弱者。孟子说:“恻隐之心,人
向,在遵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础上,以诚实守信
为前提,以“帮扶弱者,患难相恤”为动机,以“亲仁善
邻、置而不较”为核心要义,最终实现乡邻和睦与个
体德性的提升。在古代社会,乡村邻里之间的社会关
皆有之……或相倍薩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
也。”⑶251人人都拥有“恻隐之心”,帮扶弱者是人的
道德本性,它在生活实践中不断得到提升和扩充,从
而成为“守望相助”的初始动机。其次,“守望相助”*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社区治理视域下我国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项目编
号:20YJC710063)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简介:吴洁(1981—),女,汉,江苏如皋人,南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研究员,上海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文化,志
愿文化。
.吴洁“守望相助”传统文化的思想源流和现实意义」HUNDRED
SCHOOLS
IN
ARTS的核心要义在于“亲仁善邻、置而不较。”邻里是“守
望相助”的主体,“守望相助”就是要在邻里之间帮助
他人排忧解难,并互相理解,使得邻里之间的相处更
加和谐融洽,实现“相邻和睦”的邻里关系。“知者不
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⑸⑷“仁者”是有着高尚道
德品行之人,始终坚持“仁”的本心,不受环境的变化
而改变,真诚善待周围每一个邻人,自己也从中得到
满足和快乐。最后,“守望相助”所追求的目标是乡
邻和睦与个体德性的提升。通过对邻里群体的帮助
和对社会的奉献与给予来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
的统一,将对他人、对社会的奉献作为义务和责任,并
以此来满足自身的道德需要,在付出的过程中获得满
足和快乐,从而也在邻里之间营造互帮互助的社会风
气,传播正能量。通过“守望相助”传统文化的传播
及其在邻里间的实践,能够让民众充分感受到自我肯
定和自我满足,激发其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道德情
操,使道德规范逐渐从他律走向自律。二、“守望相助'‘传统文化的特征自古以来,“邻”是基于地缘居住在一起的人们
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而“里”
“乡”等单位
的地域范围随着朝代的不同而改变,是在地缘关系的
基础上形成的基层社会治理单元。“守望相助”传统
文化正是基于相邻而居的地缘关系和邻里关系而产
生并不断发展的,它关乎居民个体德性的提升,同样
也与邻里整体利益息息相关,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
中,形成了鲜明的文化特征。(一)深厚的农耕文化背景农耕文化是指,由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生活中形
成的风俗文化。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农耕文化
占据了传统文化的主体,并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将
各民族宗教文化融为一体,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
容和特征。近代以前,绝大多数的中国人生活在农
村,邻里关系的主要场景在农村,因此,“守望相助”
有着深厚的农耕文化背景。农耕文化的重要社会特
征是熟人社会,在当时,人们迁徙意识较弱,固守安土
重迁的观念较重,个体之间、邻里之间的关系较为稳
固,加之官府的户籍管制,人们往往世代居住于故土,
亦世代为邻。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指出:中
国社会的人际关系格局不是像西方那样一捆一捆扎
清楚的柴(即集合而成“团体格局”),而是好像把一
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
个人都是他的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对于
中国人来说,越重要的亲属越接近波纹的中心,⑹
这也更加强化了农耕文化、熟人社会对于邻里关系的
影响。所谓“亲不亲,故乡人”就表达了人们对世代
修好邻里关系的强烈愿望和内在需求。此外,在农耕
条件下,物质基础较为薄弱,对于个体、族群和邻里而
言,患难相恤、互帮互助无疑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手
]62段,由此而积淀的“守望相助”情感和意识强烈而又
深刻,并能世代延续。(―)独特的宗族文化意蕴中国的文化传统是比较强调“我们”的,它对人
的理解和想象是:人是家庭中的人、社会中的人、国家
中的人,而比较少地考虑个体的人。⑺255邻里关系是
一种基于彼此相邻的居住空间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居
住空间位置的相邻和并存,使得邻里成为一种社会联
系的形式。古代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首先是血缘
和姻缘,由于迁徙能力的限制,同族之间的居住方位
往往相距不远,族亲姻亲亦然。同时,从居住空间来
看,传统中国社会具有聚族而居的特点,某些村落本
身就是一个大家族,因此,邻里关系必然脱胎于宗族
关系,并依托或参照宗族成员之间的交往模式而建立
起来,其“守望相助”文化也必然有着独特的宗族文
化意蕴。中国传统的“居家礼仪”
“家训家规”,便是
以“齐家”为核心理念,涵盖了与邻里的相处互助之
道;传统的“乡约”更是以宗族体系为基础而确立并
实施的。古代朝代更替所带来的社会动荡、苛捐杂
税、天灾人祸,使得老百姓迫于无奈颠沛流离,唯有依
靠宗族这棵大树,通过互帮互助才能安身立命,范仲
淹所创办的“义庄”,就是基于宗族关系而成为邻里
守望相助的典型。(三)鲜明的伦理道德属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道德至上”的价值追
求,“守望相助”传统文化以邻里关系为基础,有着更
为显著的道德属性。在处理情感、利益关系等矛盾冲
突过程中,不像西方邻里之间偏重于契约的履行,
“守望相助”传统文化偏重于伦理情感的构建,将邻
里关系道德化,以此实现邻里和谐。在古代社会,传
统伦理道德体系是邻里关系的重要保障,邻里之间产
生了矛盾和冲突,一般情形下不会首先对簿于公堂,
而是以伦理道德为准绳,以家规、族规、公序良俗甚至
社会舆论为具体标准,由村长、族长、士绅、相邻等出
面调解、裁判。正如梁漱溟先生所描述的:“民间纠
纷(民事的乃至刑事的),民间自了,或由亲近说合,
或取当众评理公断方式,于各地市镇茶肆中随时行
之,谓之’讲吃茶其所评论者,总不外情理二字,
实则就是以当地礼俗习惯为准据。”⑻2。6正因为“守
望相助”文化的伦理道德属性,在邻里之间的日常生
活交往过程中,居民都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和公序良
俗,避免矛盾冲突的发生,求同存异,以和为贵,从而
保障了邻里关系的和谐稳定。三、“守望相助"传统文化的思想源流“守望相助”传统文化蕴涵了诚实守信、患难相
恤、与邻为善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邻里关系的道
德准则,同时在思想理念、文化体系、实践模式等方面
传承了儒家、墨家、道家等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精髓。
63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弓l(CSSCI)来源期刊
艺术百家2021年第2期
总第179期(一)儒家“仁爱大同”思想儒家思想学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
其中不仅包括有关秩序规范与道德品质的原则,更有
人生观、价值观等思想理念。1•“仁者爱人”的思想理念“仁爱”是儒家思想体系的核心,在《论语•雍
也》中,孔子对“仁”下了这样的定义:“夫仁者,己欲
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⑹—88由此可见,“仁”最
基本的含义就是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由己及
人,推己及人。“仁爱”最初产生在家庭内部,是带有
血缘关系的关爱和情感,从“孝悌” “忠恕”开始,在孝
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伦理道德中培养爱民守礼的善念
和品质。孔子提倡在爱自己亲人的同时,推己及人,
将血亲之爱不断向外延伸和拓展,由“亲亲”推广到
“泛爱众”“爱华夏”“爱天下”,由爱自己最亲的人推
及至爱他人,由近及远层层延伸,从而使得“仁爱”思
想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于社会而言,也促进了人
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在当代,“仁爱”也不
仅仅是一种关爱亲人、邻里、朋友的责任和义务,更是
一种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道德风尚。2.“恻隐之心”的德性内涵孟子在“性善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儒家
的仁爱思想。孟子认为人性固有四种善端:恻隐、羞
恶、辞让、是非,并提出“恻隐之心,仁之端也”。⑶
“恻隐之心”就是人们共同的同情心、怜悯心和关爱
心,是人性固有的内在情感,正是基于此,人们才有了
相互关爱、尊老爱幼,为他人和社会服务的动机,这也
是“邻里守望”的思想根源。人与人之间处于恻隐之
心的道德情感,转化为社会层面的道德价值,血缘亲
情之间的相互扶助转化为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和个
体之间的仁爱之心。随着儒家思想由“仁者爱人”到
“恻隐之心”的发展和丰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乐
善好施的风习,进而将国家和社会视为一个大家族,
将“孝悌”家族伦理道德向社会推行,这些都为后世
“守望相助”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文化
内涵。3•“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义利观,本质是一种根植于社会文化的群体精
神,是以民族和国家利益为根本的集体主义精神。儒
家认为,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人之所以为人者,在于
人有道德。⑵我“义”
“利”强调的是构建一种和谐稳定
的人际关系,主张“义以为上”
“以义统利”“先义后
利”,要求“见利思义”。这里的“义”指国家利益和民
族利益,“利”是指个人利益,强调国家利益和民族利
益高于个人利益,强调个体对整体的道德义务。此
外,儒家学说中的“重义轻利”思想,也使得后世的能
人志士在义利抉择的关键时刻能够“舍利而取义”,
在有限的人生中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也在实践中
推动了“守望相助”传统文化的发展。HUNDRED
SCHOOLS
IN
ARTS□(二)
墨家“兼爱利人”思想墨子是先秦时期继孔子之后又一伟大的思想家,
其“兼爱”学说是墨家思想的核心和精华,通过“爱人
兼爱”
“志功合一”
“有道相教”等思想理念,提出了正
确处理社会人际关系、解决利益矛盾冲突的基本道德
原则,蕴含着丰富的公益伦理思想和苦干实干、积极
实践的精神内涵。1-兼相爱针对当时“别相恶”的社会现象,墨子提出,如果
天下的人对待他人都像对待自己一样,那么就不会有
不孝不慈、盗贼偷窃等恶行和现象的发生。墨子所言
之“爱”与儒家不尽相同。儒家认为“爱有差等”,应
当根据人的亲疏贵贱来给予不同程度的爱;墨子所言
之“兼爱”,则是“兼爱天下之人”
[9]21°,强调爱不分亲
疏贵贱,不分强弱、智愚、众寡,人与人之间应当“爱
无差等”,即普遍而平等地彼此相爱,这种真诚而又
朴素的关爱之情,充分体现了深厚广泛具有普适性的
人文关怀。2.
交相利在墨子看来,“爱”和“利”是相互统一的,“兼而
爱之”就是“从而利之”,“兼相爱”即“交相利”,爱人
必须利人,利人就是爱人,不能只顾自己不管别人,更
不能损人利己,人与人之间要通过互助互爱来满足个
体的利益需求,进而创造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3.
劝以教人与儒家的“重义轻利”有所不同的是,墨子主张
尚利与贵义,“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
道者劝以教人”。⑼7。每个人都应当尽其所能,从体
力、财富、知识等方面为他人提供合理帮助,这是在实
践层面对“兼爱”思想的发展。墨家主张个体的道德
品质是可以重新塑造的,取决于跟什么样的人接触,
受什么样的人影响,因而“行说人者,其功善亦多,何
不故不行说人也?,,[9]451即便是很多人不会主动向善
良道义的人请教,“仁者”也应当主动说服、教育民
众,帮助那些品行不端的人向善而行。由此,“乐善
好施”“广济天下”才能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并转
化为自身的道德品质,也为“守望相助”传统文化奠
定了坚实的社会道德基础。(三)
道家“尊道贵德”思想道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
丰富的伦理内涵,反对“有为”,主张“无为”,提出“尊
道贵德”
“大爱无形”等道德观念,主张以一颗无知无
欲无思之心去感悟和理解万物之道,注重个体在德性
层面的修为,丰富了“守望相助”传统文化的思想源
泉。1.尊道贵德“尊道贵德”是道家最核心的思想。古之所谓
道,均谓人道。"24老子认为人生的理想是“法道”
“从道”,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吴洁“守望相助”传统文化的思想源流和现实意义」HUNDRED
SCHOOLS
IN
ARTS然o,,:11]85提出“道”是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天地万物
运动变化的总体规律及其法则;而“德”是指具体事
物所以然之原理,而这也是从“道”之万物总原理中
获得的具体而特殊的原理,即“德”是“道”的具体表
现。老子主张“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11]159,就是从
普适规律层面提出人们要遵从于自然规律,一心向
善,做到“为善无近名”,达到“可以保身,可以全生,
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卫⑷的人生境界,并鼓励人们在
社会中广积德行,济物救世,要“万物作焉而不辞,生
而不有,为而不恃,功而弗居”[11]5,在帮助关爱他人的
过程中磨砺自己的身心,最终实现个体的发展。2.大爱无形道家思想中也有“爱”的内涵,与孔子和孟子所
主张的“爱”不同的是,道家的“爱”是大爱,并提出
“大爱无形”,强调“爱”不应当拘泥于任何固化的内
容和表现形式,而是个体的默默付出,是一种无私无
欲、贵柔不争、以德报怨的精神品质。如何“以德报
怨”,用高尚的品德和人格来帮助和感化周围的人,
提升自我的道德水平和德善人格,需要结合具体的事
情和人物所处的真实环境来作出判断。(四)佛教“行善积德”观念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其教义里的慈悲观、因果业
报观等思想与中国本土文化和民族心理相融合,发挥
了劝善化俗的社会功能,给人以精神寄托和心灵安
慰,并转化为人们“行善积德”的日常行为,强调通过
自我的怜悯之心来解除众生的痛苦,激发了人们的向
善之心和奉献精神,在社会层面促进了公益慈善活动
的开展,对“守望相助”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了巨大
的推动作用。1.
慈悲观与儒家、墨家、道家的“爱”不同,佛教的慈悲观
是一种完全的利他道德观,慈为友爱之心,悲为怜悯
之心,慈悲心具体化为爱心、同情心、怜悯心等道德观
念,存有慈悲之心的人,必定是纯粹的利他主义者,以
慈爱之心给人以幸福,以怜悯之心消除人的痛苦。从
积极的角度来看,慈悲观不仅是对心灵的修炼和对道
德品质的培育,更是为一切众生造福的实践义举。2.
因果业报观劝善化俗是佛教重要的社会功能,除了以佛教徒
慈悲之心、关爱情怀和道德自觉对众生进行感召外,
还通过“因果业报说”赋予众生行为上的约束,鼓励
行善,劝阻作恶,从而唤醒众生内心的道德自觉与行
为自律,同时也将佛教教义渗透到社会生活中。佛教
发展至今,其因果业报观已深入人心,乃至广大非佛
教徒的民众也对“善恶有报”深以为然,从而更加注
重行善积德,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也为“守望相助”文
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总而言之,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流派众多、主张各
异,但在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等方面的德性追求都存
]64在着诸多共通之处,催生了
“守望相助”传统文化的
形成,为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源泉。以孔子的“仁
爱”“爱有差”思想为起源,从血亲宗族之间的互帮互
助开始萌芽,在孟子“恻隐之心”说的推动下,倡导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相互扶
助的对象由宗族向乡邻扩展,并逐步演化为墨子的
“兼爱”“爱无差”思想。同时,在道家、佛教的“尊道
贵德”、慈悲观思想影响下,提倡尊礼守法,促人向
善,继而将邻里互助的行为向全社会推广,达到奉献
社会与满足个人德性追求、利他与利己的统一。但是
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一个庞大而
复杂的系统,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文化发展水平、
社会制度等方面局限,也必然存在缺陷和不足,如个
体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善举往往缺乏道德自觉性,
并且出于对未知力量的敬畏、对恶行报应的恐惧所达
成,而这种外在未知力量往往夹杂了宿命论、封建迷
信因素。此外,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仁爱”“慈悲”等
思想的实践往往局限于宗族和乡邻,这也与当代所倡
导的社会化、开放性难以接轨。因此,我们应当在传
承“守望相助”文化的同时创新实践,对其不足和局
限性进行反思和批判。四、“守望相助”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守望相助”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美
德,强调邻里之间的互助和诚信,倡导患难相恤、与邻
为善、与邻为亲。当前我们坚定文化自信,应当积极
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智慧,大力弘扬“守望相
助”传统文化,这对激发个体道德自觉、培育志愿文
化、构建新型邻里关系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激发个体道德自觉“人的道德需要属于高层次的精神需要,一旦精
神需要超然于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就近乎与人的生命
血脉融为一体,人甚至为了精神需要而舍弃物质满
足。”
[13]59一61“守望相助”传统文化之所以影响深远,原
因之一就是满足了社会个体在精神层面的道德需求,
而这种个体道德需求归根溯源,则是发源于血亲之间
的互相关爱。社会个体天然具备的血亲之间互相关
爱的情感在儒家“仁爱”思想的长期熏陶下,形成“关
爱家人”道德需求;在长期的邻里生活中,社会个体
间的邻里关系日益紧密,血亲间相互关爱的空间限制
得以突破,将“关爱家人”逐渐转化为“亲仁善邻”的
道德需求。因此,对于当代社会的个体而言,“守望
相助”传统文化能够突破地域和物质条件的限制,满
足其在“关爱家人”以外的道德需求和行动激励,充
分激发其道德自觉。此外,“守望相助”传统文化以
乡邻和睦为价值目标,构建“远亲不如近邻”的行为
范式,从而对社会个体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产生潜
移默化的影响,达成价值共识,实现个体德性的全面
发展。
65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弓l(CSSCI)来源期刊
艺术百家2021年第2期
总第179期HUNDRED
SCHOOLS
IN
ARTS□(二)滋养志愿文化土壤“守望相助”传统文化为当代志愿文化的培育提
供了茁壮成长的土壤。费孝通先生指出:“文化本来
就是人群的生活方式。”[叩钱穆先生这样描述文化:
态度。因此,对于构建新型邻里关系而言,共同秉持
诚信的基本要求,遵守“相容相让”的道德规范,显得
尤为必要,进而能够在主观层面实现邻里之间的互帮
互助。这一道德态度的前提以及对于个体行为的自
“夫文化不过人生式样之别名o,,[15]7余秋雨给出的文
化的定义则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
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o,,[
16123由此,志愿文化
首先是志愿服务主体基于志愿服务活动实践所塑造
的积极的价值取向,同时也是志愿服务主体长期践行
我约束正是“守望相助”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伦理道德
属性,正是依赖这种个体在伦理道德上的自律,邻里
之间“推己及人”的思维模式在相互交往中方能深入
人心,并逐渐培养社会个体的公共精神,使得“守望
相助”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传播到其他公共领域之
志愿服务活动的一种生活方式和自愿帮助他人、服务
社会的奉献精神。志愿文化最早起源于社会个体帮
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自愿行为,蕴含于志愿者日常生
活和行为之中,随着志愿者之间的互动不断加深,志
愿服务活动的地域不断扩大,当代的志愿文化内涵也
得到不断拓展,特别是在“守望相助”传统文化的影
中。
(责任编辑:张超)参考文献:[1]
张连•儒家道德理性关怀及其现代价值[J
]
•学校党建与
响下,邻里互助的生活方式也进一步萌发了社会层面
的互助和关爱意识,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社区邻里的
思想教育,2010,(29).[2]
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
〔战国〕孟子著,弘丰译注.孟子[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
社,2016.[4]
周秀才•中国历代家训大观[M]•大连:大连出版社,1997.[5]
〔春秋〕孔子著,肖卫译.论语[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
社,2016.[6]
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7]
钱理群•论志愿者文化[M]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
志愿服务之中,促进了从陌生人式交往向熟人式共存
的转变,在拓展邻里地域范围、拉近邻里关系的同时,
也加深了社会个体对志愿文化的理解,使“守望相
助”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代志愿文化中来。(3)构建新型邻里关系“无论是对个人还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
展来说,道德都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对于人的基
本存在方式——即共生关系来说,道德更是一个重要
的共生规范与约束条件。”[⑺125729自古以来,在邻里
相处过程中,个体之间、家族之间必然会产生矛盾与
冲突,同时也必然会有个体有意或无意地做出行为失
范之举,特别是在偶然性的单次交往合作的情形下,
在涉及经济利益、个体行为习惯等方面问题时,社会
书店,2018.[8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
].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9]
孙诒让•墨子闲诂[M].北京冲华书局,2010.[10]
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11]
〔春秋〕老子著,王丽岩译注•道德经[M].北京:中国文
联出版社,2016.[12]
〔战国〕庄子著,方勇译注•庄子[M]
•北京:中华书局,
2016.矛盾和行为失范的产生机率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会
加大。当代社会的新型邻里关系与传统邻里关系相
比较,邻里所囊括的社会群体更加广泛,邻里所辖的
[13]
申来津•道德激励的发生机制及其权变分析[J]
•江汉论
地域范围更大。由于缺少了宗族血亲关系的维系和
地域邻近的便利,邻里关系的陌生度增加,社会个体
间的包容度也相对降低。鉴于邻里之间交流所涉及
的经济利益因素较少,以及社会个体行为习惯短期内
很难改善的事实,减少邻里之间的矛盾和摩擦就成为
降低个体行为失范情形的有效控制手段,这其中最为
重要的是培养社会个体互相容忍和主动谦让的道德坛,2003,(5).[14]
张荣华•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内蒙古:内蒙古
人民出版社,2009.[15]
钱穆.文化与教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
店,2009.[16]
余秋雨•中国文化课[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9.[17]
王贤卿.论道德的共生功能——社会共生论视角下的道
德功能研究[J]
•山东社会科学,2009,(5).The
Ideological
Origi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u
Mutual
Assistance^WU
Jie(School
of
Marxism ,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Jiangsu
226019)Abstract:
In
ancient
times,
"mutual
assistance"
,
as
a
kind
of
social
ethics
and
mode
of
life,
incorporated
traditional
merits
of
Chinese
people
such
as
integrity,
harmony
and
solidarity,
and
conveyed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like
Confucianism,
Mohism,
and
Taoism.
It
was
gradually
taken
as
a
value
orientation(下转第
100
页)
□方弘毅,等
从“语言学转向”到“图像转向”:生产性批评演进的再考察HUNDRED
SCHOOLS
IN
ARTS100[28]
〔英〕马尔科姆・巴纳德著,常宁生译.理解视觉文化的
赛义德和批评家的工作[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34
]凌晨光•图像转向之后的视觉惶恐与批评愉悦——兼谈
方法[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9]
肖伟胜•视觉文化衍生与艺术史转向[J].文艺研究,2011,
(5).[30]
W.
J.
T.
Mitchell.
What
Do
Pictures
Want:
The
Lives
and
萨义德的批评观[J].文学评论,2019,
(1).[35]
〔美〕萨义德著,章乐天译•开端:意图与方法[M]•北
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36]
〔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第3卷)[M].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9.[37]
〔美〕薇思瓦纳珊编,单德兴译.权力、政治与文化一
萨义德访谈录[M
].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6.[38]
〔美〕米歇尔著,陈永国译.图像何求[M].北京:北京大
Loves
of
Images
[
M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5.[31]
郑二利•米歇尔的“图像转向”理论解析[J]
•文艺研究,2012,
(1).[32]
〔美〕米尔佐夫著,倪伟译•视觉文化导论[M]•南京:江
苏人民出版社,2006.[33]
〔美〕保罗•鲍威编著,王丽亚等译•向权力说真话---
学出版社,
nLinguistic
Turn"
to
"Image
Turn":
Evolution
Process
of
Productive
Criticism
FANG
Hong-yi,GAN
Feng(School
of
Art,
Southeast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1189)Abstract:
Since
the
twentieth
century,
criticism
as
a
kind
of
main
meaning
production
mode,
has
caused
art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social
history
form.
Currently,
the
logical
clue
and
the
obvious
and
intact
western
Marxism
critical
path
are
adopted
mostly
to
sort
out
the
productive
criticism
since
the
20th
century
in
the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
The
productive
art
criticism
problem
of
visual
arts
is
concerned
less
under
the
structuralism
art
production
theory
form
with
art
as
symbol
system.
However,
since
the
1960s,
the
post-modern
society
has
gradually
transferred
to
the
"
era
of
picture
—
reading"
,
and
the
visual
art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main
art
criticism
object.
Hence,
systematically
sorting
out
the
theoretical
paradigm
and
discourse
production
mode
of
visual
criticism
and
its
development
proces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structuralist
semiotics
is
very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nd
reflect
the
methodology
system
of
contemporary
visual
art
criticism.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
production
attribute
of
criticism
arises
from
the
Marx's
classical
"
art
production"
theory,
hence,
there
is
complicated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ductive
criticism
theory
form
led
by
semiotics
and
the
productive
critical
theory
under
critical
theory
framework
:
On
the
one
hand,
they
are
greatly
different
in
pointing,
context,
characteristics,
operation
mechanism,
etc.
;
On
the
other
hand,
they
have
deep
origin
and
close
contact
in
productive
connotation. On
the
basis
of
clarifying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
productive
criticism"
and
Marx's
artistic
production
theory,
the
transfer
of
productive
criticism
theory
from
"
Linguistic
Turn"
to
"
Image
Turn"
and
the
paradigm
transmutation
are
sorted
out
comprehensively
and
reflected
along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visual
Words
:
"
Image
Turn"
;
Productivity
;
Art
Criticism
;
Medium(上接第
65
页)to
deal
with
neighborhood
relations.
It
has
a
profound
agricultural
cultural
background,
unique clan
cultural
color
and
distinct
ethical
and
moral
attributes,
which
reflects
the
unity
of
personal
value
and
social
value.
At
present,
to
strengthen
our
cultural
confidence,
we
should
actively
absorb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wisdom
and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moral
traditions
of
the
Chinese
nation,
which
is
of
grea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imulate
individual moral
consciousness,
cultivate
volunteer
culture
and
build
a
new
neighborhood
Words
:
Mutual
Assistance
;
Traditional
Culture
;
Ideological
Origin
;
Practical
Significance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05301604a1404637.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