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设计简要说明

数据库设计简要说明

2023年7月27日发(作者:)

数据库设计简要说明最近,从头做⼀个项⽬,把⼤概的功能捋了捋,然后做出⼀个原型。根据原型⼤家讨论,提⼀提建议,做⼀些修改和完善,我们下⼀步的⼯作就是根据原型进⾏程序的开发。依据原型设计要求,我们⾸先进⾏数据库的设计。数据库的设计,⽹上的资料⽐较多,设计步骤分为六个阶段,⼀是需求分析阶段,了解和分析⽤户需求,涉及数据和处理,这⼀步是基础。⼆是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对⽤户的需求进⾏总结、归纳和抽象,形成概念模型。三是逻辑结构设计阶段,将概念模型转换为数据库系统⽀持的数据模型。四是数据库物理设计阶段,为数据模型选取⼀个合适的物理结构,主要是存储结构和存取⽅法。五是数据库实施阶段,根据数据模型和物理结构,创建数据库,组织测试数据,并运⾏数据库。六是数据库的运⾏和维护,根据数据的运⾏情况,对数据库进⾏适当的调整。我们项⽬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步骤进⾏,但也是遵循这种设计思想,把数据库设计的⼤概步骤和注意的问题做⼀些记录。步骤分为3个。⼀是根据需求列出事实表(提法可能不准确,暂时⽤这个词),也就是罗列事实,⽐如学校的管理系统,把学⽣,⽼师,班级,课程等以事实表的形式列出来,根据需求设计适当的字段。⼆是考虑事实表之间的关系,考虑各个表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关系的不同分别处理。表间关系主要有⼀对⼀,⼀对多,多对多。如果是⼀对⼀,原则上可以合并,但根据含义的不同也可以分开。⽐如学⽣和⽤户的关系,学⽣表可以记录学⽣相关的信息,⽤户只是学⽣登录时的状态,这两个表可以分开设计。⼀对多,这种情况⽐较多,⽐如,A表的⼀条记录,在B表中多次使⽤,可以设计成A的主键为B的外键。班级和学⽣的关系是典型的⼀对多。多对多,这时候就需要中间表来完成,⽐如学⽣和⽼师就是多对多的关系,可以通过课程表作为中间表,建⽴⽼师和学⽣的联系,如果没有这种合适的中间表,也可以直接创建⼀个tableA_tableB_node的中间表。第三个步骤就是建⽴根据表间关系建⽴数据库,然后再进⾏功能分析,可以尝试着写接⼝⽂档,看数据结构能不能满⾜接⼝要求,如果不能实现接⼝功能,再进⼀步调整数据库。⼀些注意的问题,要确定中⼼,围绕着那个业务展开,则这个业务表要位于整个数据库的中⼼,其它表(⼈和物)都和它有关联。交易系统就是订单,上课管理系统就是课表,等等。对A表中的数据进⾏分组,根据分组进⾏不同功能设计,可以加⼊group表,作为A表的外键。每个表的外键应该⽤不同的名称,即外键不能重复,否则在创建表的过程中会报错。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690431573a348960.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