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1日发(作者:)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一、语文积累与综合运用
1.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6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三月兮。(《诗经·郑风·子衿》)
②俄顷风定云墨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④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⑥驿外断桥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⑦所谓伊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
(2)默写《关雎》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①一日不见 (2).
②秋天漠漠向昏黑 (3).
③山光悦鸟性 (4).
④落日故人情 (5).
⑤谁见幽人独往来 (6).
⑥寂寞开无主 (7).
⑦在水一方 (8).
⑧芳草鲜美 (9).
(2)关关雎鸠, (10).
在河之洲。 (11).
窈窕淑女, (12).
君子好逑。
【解析】此类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幽”“雎”“洲”“窈窕”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2.
阅读下面的文字
初秋的雨丝有些凉意,洒在水面上,有几尾小鱼趁着涟漪四散而逃,仿佛嫌我们的脚步惊扰了它们安谧的好梦。①没有车马风尘的痕迹和步履匆匆的疲惫,水灵灵的镇子洗去了俗世里的烦恼和劳碌。与一盘盘油光锃亮的万三蹄膀相比,周庄的素朴清雅能让j旅的游客身心安宁。沈厅、张厅依然保留着原始的居住环境,【A】着主人殷实、考究、富足的家业,【B】出当年商贾大家的历史人文风情。狭长的青石板路真可谓一步
1 景,②任凭心灵与时光碰触,一边慢步一边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涟漪(_______)
锃(_________)亮 jī(_______)旅
.. (2)将画线句①改写成两个句子。要求:符合语境,不改变句子原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句子意思,将“显现”“透露”分别填入A、B两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画线句②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
【答案】 (1).
(1) yī
(2).
zèng (3).
羁 (4).
(2)没有车马风尘的痕迹,没有步履匆匆的疲惫
(5).
(3)透露 显现 (6).
(4)慢步
(7).
漫步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此题应该注意“漪”应该读一声。(2)此题考查学生改写句子的能力。从“和”可以看出这是两个并列的句子,在此处断开即可。同时在“步履匆匆的疲惫”前补充上“没有”,去掉“和”字。(3)此题考查学生选词填空的能力。“透露”指泄露或显露(信息、消息、意思等),与“殷实、考究、富足的家业”的语境相符;“显现”意思是“显露,呈现”,与“历史人文风情”搭配恰当。(4)此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漫步”指悠闲地随意走。
3.
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题目。
(1)傅雷用自己的经历现身说法,教导儿子待人要_______ ,做事要______,礼仪要得体 。
(2)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小说的主人公保尔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______________精神,____________ 的意志, 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
【答案】 (1).
(1)谦虚
(2).
严谨 (3).
(2)为理想而献身 (4).
钢铁般
2 4.
八年级(1)班以“背起行囊,走出课堂”为主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在合肥包公祠参观时,同学们看到一副赞誉包公的对联,下联中的四个字因为风雨侵蚀变得模糊。请你根据上联,运用对联的相关知识,从备选词语中选出最恰当的一个填写在横线处。
上联:理冤案,关节不通,自是阎罗气象
下联:赈灾黎,_________,依然菩萨心肠。
备选词语:大恩大德
拯救黎民
慈悲无量
铁面锄奸
(2)旅途中,有的同学不论是坐车还是休息,总是埋头玩手机,从不欣赏身边的春光美景,也不和身边的同学交流。你觉得这样做,实践活动就失去了意义。你打算怎样劝说他们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是魏延同学参加活动后所写活动心得中的部分内容,请你帮他修改。
A.学习,不应该只是在课堂上,我们更要走出去了解、观察这个奇妙的世界。B.走出书斋,畅游天下,不但可以强健体魄、提升视野、丰富阅历,而且能对书本知识进行实地验证,获得真知。C.美国总统奥巴马的夫人米歇尔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就引用了中国古语《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不仪要在书本的海洋里尽情遨游,也要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真知。
①A句有语序不当的毛病,应将“______”和“____________”调换位置。
②B句有用词不当的毛病,应将“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3 ③C句有一处标点运用错误,应将“______”改为“____________”。
【答案】 (1).
(1)慈悲无量 (2).
(2)示例:同学你好!你看大自然的春光是那么美,我们难得有时间亲近自然,你一直埋头玩手机,不仅对你的眼睛不好,而且让你失去了本次实践活动的意义,从而无法体会到身心放松的愉悦。 (3).
(3)①了解
(4).
观察 (5).
②提升
(6).
开阔(拓宽) (7).
③《 》 (8).
“”
【解析】这是一道综合性学习试题。(1)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对联的能力。对联的上下联内容必须是相关的,上下要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来共同表达一个主题。“关节不通”是一个主谓关系的短语,所以应该从“慈悲无量”和“铁面锄奸”中选择一个,而前者与“赈灾黎”的语境更为贴切。(2)本题考查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劝说语要讲究技巧:①礼貌很重要。②语言简洁亮主题。这类试题大多对答案都有字数要求,字数不宜过多。③语言委婉有讲究。此题首先要有称呼,然后用简洁的语言点明亲近自然的益处以及长时间玩手机的弊端。(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及修改,学生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分析病句原因。可以从内容角度分析词义的不同理解病因,可从语法角度分析病因。更要掌握病句的常见类型及辨识病句的方法,还需要提高修改病句的语感能力。A句应改为“观察、了解”;B句中“提升视野”搭配不当,应该改为“开阔视野”;C句应该把书名号改为双引号,因为这是一句古语,并不是文章的名字。
点睛:病句的类型主要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前后矛盾。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一】故乡的堰塘
■李国新
①我总是对故乡的堰塘一往情深,魂牵梦萦,是因为我对它爱得太深的缘故!我的老家门前30米处东南方,有一口呈月亮形的堰塘。塘水清清幽幽,一年四季池水饱满。
②我是喝堰塘的水长大的。我住的台子叫姜葛台,但没有一个姓姜的人,只有七八户人家,大家都吃塘里的水。每天清晨,台子上的人,挑着两只木桶,去塘里挑水。塘里的水用来饮用、煮饭、烧菜。塘里的水,感觉是那么鲜活,那么有味,那么纯洁,那么自然,那么美妙。
③我是食堰塘里的鱼长大的。小时候,我爱钓鱼,特别喜欢到堰塘里去钓。我自制一根竹竿,买一根塑线,系一根鱼钩,把家里的米拌上一点酒,朝塘中的空隙处一抛,几分钟,伸出钓竿放下鱼钩,就有鱼
4 儿咬钩了。一扯竿子,就会有一条半斤以上的鲫鱼,活蹦乱跳地跃出水面。堰塘里以鲫鱼、黑鱼、鳝鱼居多,其次是泥鳅、草鱼、鳊鱼。特别是夏天的早上,堰塘里的鱼三五成群地戏水。到了腊月,荷叶、蒿草枯萎了,水草沉了,塘水不再丰盛了,村里的人会干塘。抽水机把塘水抽干了,一是捞鱼,二是挖藕。各家各户的大人小孩都不约而同来到塘边。眼看着塘水慢慢少下去,里面的鱼儿一个一个动起来,东躲西藏,大人孩子们就高兴了。大家下水把鱼捉上来,集中后按人头分鱼。堰塘里的鱼似乎是捞不完的,每年都有。真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啊!
④我是吃堰塘里的莲蓬长大的。月亮弯似的堰塘里,齐刷刷长满荷叶,青枝绿叶,好比乡村的姑娘,清丽可爱。早春时节,波光粼粼的塘水里,小荷又露出尖尖角了,破水而出,慢慢长大。霎时,堰塘全部布满,慢慢尖尖角舒展开来。春夏之交的时节,寻着尖尖角抽藕梢,藕梢细长白嫩,又脆又甜。但藕梢是抽不完的,塘底的根又冒上尖尖角。到了夏天的时候,荷叶长成斗笠一样大了,堰塘里变成了绿色的世界。接着荷叶旁边又长出一个尖尖角了,像毛笔一样大小,慢慢变成粉红色的荷花绽放。荷花和荷叶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它们好像母女,好似姐妹,相依相偎,各显风姿。六月天,奶奶腌菜的时候,就叫我去塘边摘一些荷叶,那时的荷叶真是茂盛,甚至长到塘埂上了,顺手可摘。把荷叶晒干了,封腌菜坛子的口,腌菜不走味,耐存,荷叶香味扑鼻。到了夏秋之季, 荷花迅速变成莲蓬。水上的莲蓬、水面的菱角,一样甘甜爽口。
⑤我想,在我的心灵深处,故乡的堰塘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啊!是它养育了我,抚育了我,我流淌的血液中,有堰塘给予我的灵气和养分!故乡的堰塘,已经在我的心灵上烙下深深的印子。故乡的堰塘啊,我永远怀念你的美好,永远将你的美好化成我做人的动力,在我的人生中,也把自己的爱和情,去无私奉献,让这个世界永远充满爱!
5. 围绕“堰塘”,作者主要写了儿时故乡的哪些往事?
6.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有什么表达作用?
我自制一根竹竿,买一根线,系一个鱼钩,把家里的米拌上一点酒,朝塘中的空隙处一抛,几分钟,伸出钓.....竿放下鱼钩,就有鱼儿咬钩了。一扯竿子,就会有条半斤以上的鲫鱼,活蹦乱跳地跃出水面。
..7. 第④段中,作者以时间为序,具体描写了“荷”的生长,请完成下面的填空,归纳这过程。
早春,小荷露出尖尖角破水而出→___________________ → 荷的尖尖角抽出藕稍→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夏秋之际,荷花变成莲蓬。
8. .文中画线语句写道:“我想,在我的心灵深处,故乡的堰塘就是我的衣食父母啊!”从上文看,“我”称呼堰塘为“衣食父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引用原文语句回答)
9. 读文章首尾段落,揣摩作者对“故乡的堰塘”所持的感情。
5 【答案】5.
5.①到堰塘里挑水用。②在堰塘里钓鱼、捞鱼③观堰塘中的荷,采摘荷叶、莲蓬和莲角。
6.
这一系列动词,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自制钓具,在堰塘中成功钓出鲫鱼的过程。
7. (1).
春夏之交荷叶长大 (2).
荷花绽放
8.
“我”是喝堰塘的水长大的;“我”是食堰塘里的鱼长大的;“我”是吃堰塘里的莲蓬长大的。
9.
作者对故乡的堰塘充满感激、热爱、怀念和赞美之情。
【解析】
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学_科_网...
6.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这一连串的动词的选用,直观地表现出“我”制作钓鱼竿并且钓到鱼的全过程,表现出对童年和故乡的怀念。
点睛:本题的考点是词语的含义。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理解词语一般先理解其表面义,然后要结合语境及课文内容,具体理解出它的语境义及所包含的情感。务必遵循“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的原则。
7.
本题考查学生对阅读作品掌握情节线索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仔细阅读文章,熟悉全文的情节,最好把故事情节分出几个片段,抓住关键的描写处,找出不同点。从“春夏之交的时节,寻着尖尖角抽藕梢”“到了夏天的时候,荷叶长成斗笠一样大了”“慢慢变成粉红色的荷花绽放”可以提炼出荷花的生长过程。
8.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此题应该扣住第二、三、四自然段的首句,即中心句来回答。
9.
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要结合字里行间和文章的中心思想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这篇文章回忆了故乡的堰塘,从“是它养育了我,抚育了我,我流淌的血液中,有堰塘给予我的灵气和养分”可知,表达了对堰塘的怀念和热爱。
【二】 清凉殿里好乘凉
■童木
6 古人是如何度过漫长炎夏的?深宅大院里的官宦人家,宫墙内的皇族世家,在同样的酷热时节总会比劳作的底层平民多得避暑的良方。研究中国古代的避暑史,基本是一部宫廷和达官贵族阶层的驱热志。因为在久远年代前的盛夏,任何一块冰,任何一处特凿的清凉窟,都包含着最奢侈的人工。平民只剩得一把扇子打发炎夏的时候,每朝每代的朱门院里都寻得到当时流行的驱热之术。
《周礼》里的记载,周王的宫廷已有专人负责为王室采冰,以供夏天使用。采冰人被称为“凌人”,整个宫殿大概有80名,每年冬季便开始采集天然冰块运至冰窖储存。而这种采冰制度,一直到晚清皇家都还存在。
汉代皇宫里夏季专用的“皇家避暑套房”叫“清凉殿”,也叫“延清室”。《汉书》里赞叹过清凉殿的制冷效果:“清室则中夏含霜”,意思是盛夏时房间温度低得如下过霜一般。古籍里关于清凉殿的记载,还包括它的房间内其他陈设:“以画石为床,文如锦,紫琉璃帐,以紫玉为盘……又以玉晶为盘,贮冰于膝前,玉晶与冰相洁。”清凉殿里的石头床具本身就是夏用良品,装冰块的又是进口的玉晶盘,还有侍人站在旁边对着扇扇子,当然是多重降温。汉武帝刘彻身边的红人,可以得到“常卧延清之室”的福利。
到了唐代这种“空调房”被称作“含凉殿”,临着太液池傍水而建,比起汉朝的石头床具加冰玉盘的稚朴,含凉殿的制冷手段已经算得上是通过机械原理实现的。倪方六讲了个拾遗陈知节给李隆基上书的故事:“酷暑天,李隆基把‘办公室’搬到了含凉殿避暑。陈知节见到李隆基座后‘水激扇车,风猎衣襟’,被赐座后,感觉座内含冻。这扇车基本相当于空调扇,当然不是用电能而是水能,用水来转动扇叶,风扇对凉水吹形成冷气。另外殿里有循环冷水源,四檐装上了水管,靠水的殿堂四边往下淌的水帘,让凉水在屋上循环,降温效果自然极佳,能达到‘座内含冻’的效果。”有学者考证这种含有机械原理的环保“空调房”算是舶来品,最早源于东罗马帝国。当时长安城里地位高的大臣家都建有这样的“空调房”,长安市市长(京兆尹)家里便有。
若是宋朝有设计类杂志,当时的“空调房”大概会被宋时的编辑称为“贴近自然的和谐设计”:“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倪方六用了“设计时尚”来形容宋代宫中的降温术。当时同样出现了带有机械原理的“风扇”,是用鼓风机带动的。除此之外还有香氛设置:厅堂里摆几百盆鲜花,“鼓以风轮”对着吹,就能使堂内“清芬满殿”。倪方六说,这算得上是古代空调的空气净化手段,可以说是一大进步。“到了明清时期,可移动式冷源出现了,有点现代分体空调或冷风机的意思。这种可移动式冷源,时称‘冰桶’,类似于冰箱,其实是贮放冰块的柜子。上面镂空,中部空间还可储存食物。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时候这种冰桶民间也使用,还有进口货,时称‘洋桶’。冰桶现在看很简单,但在明清时代可算是高档‘家电’了。”
至于古时消夏的饮食,倪方六谈起了宋时的“冰激凌”。从宋人笔记看,这种古时刨冰最先在蒙古人
7 中流行,是果汁、牛羊奶和冰块调制的冰酪。南宋时市集上的冷饮已经花样繁复,夜市的冷饮铺要营业到三更时分方才结束。这样想起来,那时夏季的夜,和我们童年时在街市上买一碗刨冰消夏,似乎已经没有隔着悠长朝代的区别了。
10. 本文主要说明了什十么内容?
11. 文章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什么作用?
12.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3. 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
14. 通读全文,说说你最喜欢哪个时代人们的消夏方式,说说你的理由。
【答案】10.
本文主要说明了我国古代皇族世家、贵族阶层的消夏方式。
11.
文章以时间先后为序,介绍了从周朝到明清时代皇族达贵们的消夏方式,使全文条理清晰,层次井然。
12.
引用。更具体地说明了宋代“空调房”设计的和谐优美,增添了诗情画意之美。
13.
不能。“大概”是一个概数,表示推测,具有不确定性。如果删去,说明整个宫殿正好是80名“凌人”,与实际情况不符,这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4.
示例:我最喜欢汉代皇宫里的消夏方式。因为“清凉殿”里,温度很低,陈设雅致,还有石头床、玉晶盘等,可以多重降温,令人神往。
【解析】
10.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从“深宅大院里的官宦人家,宫墙内的皇族世家,在同样的酷热时节总会比劳作的底层平民多得避暑的良方”“每朝每代的朱门院里都寻得到当时流行的驱热之术”可知这篇文章的说明内容是皇族贵族的消夏方式。
11.
此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相关知识。从“周王的宫廷”“汉代皇宫里”“到了唐代”“若是宋朝有设计类杂志”这些标志性的词语可以得知,文章采用的是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事物)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这样能够使文章条理清楚。
12.
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方面来分析其作用。从“长松修竹,浓翠蔽日,层峦奇岫,静窈萦深,寒瀑飞空,下注大池可十亩”可知画线句子运用了引用的说明方法,不仅突出了宋代“空调房”之美,而且使语言更有文采。
13.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类试题需要首先解释加点词语的大意,然后根据其所在的句子,分别说明带有加点词和去掉加点词句意发生的变化,最后一句话点明加点词对说明语言准确性所起的作用。“大概”表示这只是一种推测,去掉后过于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8 14.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能力,以帮助对文意的理解。无论选择喜欢哪一种消夏方式,作答时要结合文章的相关语句。语言要简洁流畅,可以从降暑的原理来回答,也可以从审美的角度作答。
【三】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5.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
(1)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2)皆若空游无所依
.(3)其岸势犬牙差互
..(4)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5)隶而从者
.16. 翻译下面的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17. 小石潭记中表现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15.
⑴向西 ⑵凭借,依靠 ⑶像狗的牙齿那样 ⑷寂静得使人忧伤 ⑸跟随
16.
(1)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动。
(2)向石潭的西南方向望去,(溪流)像北斗七星那样的曲折,(又)像蛇爬行一样的蜿蜒,(有时)看得见,(有时)看不见。
17. (1).
心乐之 (2).
似与游者相乐
18.
不仅高度概括了潭中的氛围,环境清幽的特点,也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是全文的点睛之笔。
【解析】选自《柳河东集》
作者:柳宗元
年代:唐
9 参考译文:
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水声,就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碰击发出的声音,(我)心里感到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了水中高地、小岛、不平的岩石和石岩等各种不同的形状。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一起去游玩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做恕己,一个叫做奉壹。
15.
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词语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文言词语。“西”在这里是名词作状语,“向西”的意思。“犬牙”也是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16.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蒙络”“参差”“斗”“蛇”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17.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主旨,联系实际,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答案。“心乐之”意思是:(我)心里感到高兴。“似与游者相乐”的意思是: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这些都是表现出“喜”的句子。
10 18.
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的理解以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意思是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这句话不仅写出了小石潭环境的凄清,还烘托出了作者悲伤抑郁之情。
三、作文
19.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触动心灵的瞬间”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
(1)自选角度确立文章的主旨。
(2)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
(3)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
(4)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
(5)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少于600字
【答案】触动心灵的瞬间
当秋天的枫叶带走付出时,我怀着期盼的心情迎接下一个春天的到来.是的,春夏秋冬可以交替变换着,可人生呢?那些曾经为我们默默付出辛劳的人呢?那些曾让我们触动心灵的事或身影呢?或许早已成为过眼烟云了吧?但无论多少个春秋的过往,那一个身影却始终让我无法忘怀.
小时候,常常坐在父亲的膝头听他讲那些触动心里的故事,我常常佩服父亲眼里那些永远无法讲完的故事,我立志做个像父亲那样博大精深的人,可是……
长大了,上学了,早已不像儿时那样温顺听话了.脾气越来越倔了,与父亲说的话越来越少了,总觉得与父亲之间有堵厚厚的墙,无论我怎么用力推,它都纹丝不动.直到有一天夜晚,哗的一声,我在写作业,可就在这时,却停电了,为了我的学习,父亲找来了蜡烛,微弱的烛光轻轻的跳跃着,烛光不亮,却把我和父亲的距离拉的很近,烛光微微颤抖了,好像不再像以前那样强健了。我 下意识的抬起头来,啊!父亲睡了。那一刻,那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触动着我的心灵,对啊!父亲老了,父亲累了,父亲不再强健了,可他的胸膛却一直为我避风挡雨。多少个夏秋,多少个春冬从为间断。望着父亲熟睡的脸庞,不知何时,已有白发代替了黑发,眼角的皱纹也悄悄走上了父亲的脸。每一条皱纹都记载着一个个感动人心的画面。我愕然了,那一刻,望着父亲熟睡的脸庞,我明白了说明 叫触动,什么叫做人世间的亲情。风过留痕,雨过留影,月等待的是千年的光芒,可父亲等待的却是一句无关紧要却能让他欣慰的话,而我,却从没做过。
眼泪可以不流,是为了父亲,但心碎不能救,欠父亲的太多太多,我一生都还不完,我能做的,只有好好把握现在的一切,不要让太多的无奈从手掌中的纹路流走,珍藏那个曾触动心灵的瞬间,让他留下过
11 往,留下能让一种方式记录的瞬间。
【解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首先抓住题眼,发掘感动点——什么触动了你?它为什么触动了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感动点可以是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话,一个动作;也可以是一个物品,如一封信,一件工艺品;还可以是天上的一片云,地上的一棵树,水里的一朵浪花。“瞬间”指的一刹那,写作时要重点强调自己被触动的心理感受。
点睛:命题作文首先要审好题。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题目,都要咬文嚼字,仔细琢磨,找出题目的关键字眼在哪儿。找准它,根据它弄清题目的要求、重点和范围,确定文章的中心。确定好文章的中心之后,就需要围绕中心选取最能表达中心的材料。确定中心,选好材料以后,就需要列出一个简要的提纲,确定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
12 13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689941624a295892.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