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0日发(作者:)
安徽省定远县张桥中心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建设方案
----《信息技术促进家校互动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路径探索》
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要求,我校认真学习领会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结合安徽省教育中长期发展规划对教育信息化提出的目标和要求,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当前几项重点工作的通知》(教技〔2012〕13号)精神,我校在原有申请方案的基础上,根据教育部最终确定的试点工作重点内容,结合我校教育教学实际,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全体教职工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使全体学生在信息化中受益,我校对试点内容、试点目标进行了细化,形成以下试点实施方案。
一、学校概况
我校是一所农村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现有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316人,教职工20人。学校的软硬件设备、网络设备齐全,校园网络环境建设已初步形成,建有标准的留守儿童之家。学校先后实施了农远工程和班班通工程,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我校大多数教师已经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学生能借助学校电脑查找资料等。
二、试点选题:家校互动
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远离父母,缺少亲情呵护,他们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家靠祖辈或别人抚养。但他们的教育和关爱并没有跟上,因此孩子们便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心理健康容易忽视,学习情况缺乏关注,生活方式有待改善等等。面对这样一个弱势群体,需要党和政府、社会给予特别的关爱,需要搭建一个学校、家长、老师、学生之间更为便捷、有效的互动平台,探索一种留守儿童家校信息一体化互动教育模式。 随着互联网环境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进步,教育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越来越多的将网络应用融入现场教学、管理活动中来,丰富了教师和学生们的学习生活。但是传统的教育网络系统常常忽视了教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有效交流沟通,特别是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采用上门家访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往往会因为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无法遍及到所有学生家庭,家长无法获知孩子在学校的动态,教师无法把最新的情况反馈给家长,使家长和教师们感到非常不便与苦恼。而目前市面上普遍存在的家校互动系统,只能简单的通过文字、图片的方式生硬的展现学生的校园生活,教师与家长的交流模式也设置的不甚合理,在这样的环境中,不少学校的家校互动系统就成了花瓶摆设,流于形式了。
家校互动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学校、家长、老师、学生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一种集网络、电话、手机互动、视频、在线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可视化教育模式和教育环境。构建一个数字空间,以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提升传统校园的运行效率,扩展传统校园的业务功能,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目的。“家校互动”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中小学校加强日常的教学和管理,有利于教师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学生展示、交流自身综合素质发展的成果,激发其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引导家长配合学校共同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内外和谐环境。
我校目前已构建校园网站,实现了班班通,有专门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建有功能齐全的留守儿童之家,因此,我们认为搭建一个学校、家长、老师、学生之间更为便捷、有效的互动平台,探索一种留守儿童家校信息一体化互动教育模式的条件已成熟。
三、指导思想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战略目标和发展任务,全面提升我校教育信息应用水平,加强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坚持以人为本、以点带面、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动态管理,全面推进家校互动工作,逐步将教育、教学和管理架构到信息化的平台上,打造数字化的教育环境,切实提升本校信息化的发展内涵。
四、工作目标
加强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与应用、推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完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教育信息化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家校互动有效教育模式。
五、试点内容
(一)学校与家长互动——以校园网站为依托
学校在校园网站上开辟家校互动专栏,通过建立互动平台,家长、学生只要通过会员注册便可以随时登陆。
1、留守儿童的父母远赴外地打工,传统的联系方式不仅有局限性而且会加大工作量和经济成本。所以我们就把学校近期的工作安排、课程表、重要活动等校内通知通过网络展现给家长,便于家长查阅学校行事历,及时了解学校动态和教育教学情况。
2、建立网上留守儿童档案和成长记录袋,让家长随时随地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健康情况。
(二)学生与学生互动——以QQ空间为载体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上网聊天已经成为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特别是留守儿童,内心孤独,不合群。我们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的特点,建立学生与班级的QQ群。有了QQ群,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就连平时不爱说话内向的孩子都大谈特谈,大大缩小了同学们之间的心理距离,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心灵沟通、情感交流。
(三)学生与教师互动——以爱心妈妈为引领
留守儿童是严重缺乏关爱的弱势群体,他们内心渴望被爱,但往往由于现实原因他们得不到和其他同龄人一样的母爱父爱。所以,我校建立了由老师组成的爱心妈妈团队,与学生结对帮扶。无论什么时候,如果学生有任何问题,学习上的也好、生活上的也好,都可以随时随地留言或发电子邮箱给老师寻求问题的解决。平时老师也可以通过留言或电子邮箱给学生送去谆谆的教导、真挚的问候、衷心的祝福,以此温暖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加深师生之间的情感。
向学校老师倡议“做一天留守学生的父母”的活动,让留守儿童感受人情温暖。老师们领取自己喜欢的留守儿童到自己家中,做一天的父母、一天的姐妹、一天的兄弟。留守儿童在活动中真真正正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投入了社会的怀抱。通过这样的活动在留守儿童心中,一定会涌起一股爱的暖流,世上不一定只有妈妈好!
一是培养教师的关爱之心。在教师中开展“爱心、细心、信心、耐心”情感体验活动,在学生中开展“感恩老师”活动。白天老师教孩子们学知识,陪伴孩子们运动、玩耍,指导他们排队就餐、打水、洗澡;晚上,帮助他们铺床叠被、摆放物品,巡查寝室,为喧闹的孩子留下叮嘱,为熟睡的孩子点好蚊香,为想家的孩子送去亲情。通过师生互动培养教师的关爱之心;通过实践让教师实现对留守儿童的全方位关护。
二是培养同学之间的互爱之情。根据每个同学的特点,将学生分为多个手拉手小队,通过“集体生日”、“我们是好兄弟(姐妹)”、“你说我做”、“温馨小家”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引导他们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生活中互相关心,在伤心时互相安慰,在成功时互相祝贺,在失败时互相鼓励,让孩子们切身体会“不是兄弟姐妹,胜似兄弟姐妹”的同窗友情。
(四)教师与家长互动——以短信平台为媒介
留守儿童的教育光靠学校一方是完全不够的,家长的配合支持很重要 。所以我校建立了与家长互动的短信平台。当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困惑、遇到问题时,只要发个短信告诉老师,老师就可以及时地帮助家长对症下药地解决家庭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避免了家长若有事想向老师了解情况,苦于没有时间或因其它原因而放弃!另外,家长随时可以把孩子在家的情况告诉老师,也便于老师了解孩子校内的思想、学习上的情况,可以对症下药,发现孩子的问题所在,及时解决问题。
(五)学生与家长互动——以亲情电话和视频聊天为手段
每当问起留守孩子“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听到最多的答案就是“想见爸爸妈妈”。为了帮助孩子们实现愿望,我校在亲情热线小屋开通了亲情电话和视频聊天,学生可以定期或不定期拨打亲情电话和视频聊天与家长互动。这样,留守儿童可以随时跟父母进行联系,与父母聊聊天、说说心里话,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同父母分享。家长们也把他们的所见所闻告诉孩子,将浓浓的关爱与思念之情通过电话传达给孩子,从而帮孩子们实现了与父母感情上的异地“团圆”。
通过家长会和QQ群、短信平台,博客,网站与家长沟通后,家长都认为这样的沟通途径短平快。一是可以开展留守儿童家长和非留守儿童远程教育家长会; 二是解决了家长害怕经济问题不敢打长途电话给老师的局限;三是解决了老师给家长打电话费用多的后顾之忧;四是安装亲情电话,真正使家校交流沟通无障碍,零距离。增强亲情电话、视频聊天、QQ群等信息技术手段在家校互动中的作用,让家校互动多渠道、多形式,不受时间、空间、家庭条件的限制,让家校互动真正实现全覆盖,零盲区。远程视频作为“直通家校电视台” 直播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活动的画面,通过信息平台通知打工家长收看,提升留守娃及家长的就读张小的幸福指数,促进家校互动。
六、信息化平台建设方案
为保证试点内容顺利实施,我校结合试点课题,全力打造具有试点特色的数字化校园体系,并进行了结构化整体设计。
(一) 应用平台设计应用平台是整个试点建设的核心内容,为保证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我校在保证统一数据结构的前提下,建设学校个性化的网站:满足各类新闻发布,支持数据查询、留言板、家校互动、班级博客等功能在原有网站中,嵌入以下三大应用平台及多个应用系统。
1、 校园数字化沟通、交流与教学平台
(1) 具有内部邮件、即时通讯、媒体发布等互联下一切最新的沟通与交流功能;
(2) 能够实现沟通的任意分组,从而保证教与教之间、教与学之间、学与学之间,以及教师、家长、学生之间的无缝沟通与交流。能够实现分层教学、个性化教学以及一对一教学。教师、学生、家长可以进行任意形式的分组:如按教职工分组、学生分组、班级分组、班级留守儿童分组、学校留守儿童分组等其它特色分组等,也可以学校在一个整体的沟通环境下进行沟通与交流。
(3) 嵌入网络视频会议与可视化网络教学系统:此系统与学校其它应用系统实现整体对接,统一数据结构,单点登陆。学校既可以利用此系统进行视频会议,帮助家校交流沟通无障碍,留守儿童与家长零距离亲密沟通,又可以实现可视化远程网络教学,具有电子白板、资源(文件)传输、视频播放、及时沟通与交流等功能。
2、 资源平台建设建设学校资源平台,对以下各类资源进行整体管理与应用。
(1) 央馆、省馆等资源
(2) 电子图书资源建设
(3) 校本资源建设:试点内容建设问题。
3、 网络空间建设
(1) 学生空间:学习交流空间、留守儿童成长纪录管理等多应用功能
(2) 教师空间:学习交流空间、指导,反馈及对学生进行评价,资源制作工具等多项适合教师应用的系统。
(3) 家长空间:此处解决留守儿童家长会等问题,并且形成针对教学内容、学生考试、作业、心理辅导等内容。整个应用平台的核心应用支持移动互联,可以手机短信、微信等系统对接。
4、 管理平台建设按照试点计划,我校将建设完善的教务管理平台与OA办公平台,全面提升我校的办学与管理水平
(二) 硬件平台设计
(1) 建设中心机房完善校完网络建设中心机房,以保障应用平台(系统)充分应用,保障数据存储与安全;
(2) 进一步完善校园网络建设,做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
(3) 建设专业的录播教室,保障精品课程的制作;
(4) 建设完善的视频会议与网络可视化教学系统;
(5) 建立完善的学校一卡通应用系统
七、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将信息化应用推进列入学校新三年发展规划。学校需在教育管理、教育教学过程、教育教学资源建设、教育科研、家校联系、社区互动等方面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层次,做好规划,确定目标,提供保障。 (二)组织保障
加强组织建设,提高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管理水平。学校建立信息化应用推进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工作推进机制,制定推进方案,完善相关规章制度,促进学校设备的规范管理和使用,保障各项工作的探索与实践。具体负责本部门对项目推进各项工作的安排、指导、支持与协调。具体名单如下:
组 长: 严维民(定远县政协副主席、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副 组 长:唐仁凤(定远县教育局副局长)
许成好(定远县张桥中心学校校长)
成 员:许成柱(教导主任)
徐 伟 (教导副主任)王德巧(教导副主任)
张晓玲(大队辅导员)张大帅(信息员)
张伟(信息员)张艳(信息员)
技术支持:王德良(教育局电教中心主任)
孟献贵(教育局电教中心副主任)
严之华(副校长)
(三)经费保障:落实学校信息化技术项目开展需求预算,确保信息技术装备的维护和更新需要的一切经费支持。
八、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方案准备(2012年7月)
1、成立信息化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
2、确立和申报信息化试点工作计划和方案
第二阶段:方案实施(2012年8月——2014年5月)
1、搭建家校互动平台。
将原有的张桥小学校园网站进行改版,扩展功能模块,增加“家校互动”板块,建设和完成学校信息化“家校互动”平台的设置。
开展“家校互动”平台使用方法的培训,让教师、学生、家长熟练使用“家校互动”平台。
对留守儿童进行登记造册,汇集完整的留守儿童及家长档案、代理家长资料、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等。
2、建立留守儿童QQ群 学校建立校级留守儿童QQ群和手机飞信群,利用QQ群和飞信群双模式吸引不同类型的家长加入其中,开展家校互动。
班级建立班级留守儿童QQ群,吸引班级学生加入,开展班级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互动。
学生申请开通QQ空间,自己记录自己的成长过程,家长、老师、学生通过学生的个人空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达到家长与学生、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
3、综合利用留守儿童之家
充分利用留守儿童之家的设施设备,开展家校互动。定期或不定期安排学生拨打亲情电话与家长互动沟通。通过亲情视频让学生与家长互动,是学生有如亲在侧之感觉。
4、开展研讨活动。
定期召开信息化工作汇报、总结会,了解试点工作进展情况。开展《信息化环境下留守儿童家校互动教育方式研究》工作。定期组织专题交流、研讨活动,组织教师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第三阶段:方案总结(2014年6月——2014年7月)
1、总结试点成果
形成《信息化环境下留守儿童家校互动教育方式研究》分析报告,分析总结留守儿童家校信息一体化互动教育的现状及需求,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及时调整教育策略,为方案动态调整和持续推进提供依据。
2、汇编家校互动教育经验论文和个案研究案例。
安徽省定远县张桥中心学校
2012年12月26日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688108184a82715.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