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6日发(作者: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什么时候回家)
2011年4月
经济论坛
Economic Forum
Apt.2011
Gen.489 No.04
总第489期第o4期
台湾信息产业转型及发展趋势研究
文/林泽斐孟雪梅
【摘 要】本文从产业转型的角度,揭示了台湾电子信息产业面临的困境和转型的动因,总结了近10年来台
湾政府和信息产业界通过抓住两次转型机遇所做的探索和尝试,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台湾信息产业转型的发
展趋势。
【关键词】台湾;信息产业;产业转型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教育厅重点项目‘键构闽台信息产业合作发展机制研究”(项目号:JA09081S)
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林泽斐,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开发与整合;孟雪梅。福
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信息资源建设。
近年来,台湾当局与产业界始终致力于探索新
重化工业。此后,台湾选择了以科技为导向的经济
的信息产业发展模式和升级路径,2002年提出发展
发展策略,提出了使科技发展‘立足台湾、走向亚
‘两兆双星”的产业计划,2010年提出发展“四大
洲、放眼世界”的目标。1979年至1982年,台湾两
智慧型产业”、 ‘‘十大重点服务业”,对新兴产业给
次召开科技大会,出台了《策略性工业之试用范
予一系列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
围》,将电子、资讯产业列为‘策略性工业”。
了台湾信息产业的产业转型步伐。虽然海峡两岸的
在产业发展初期,台湾采取了官研结合、运用
政治制度、信息产业的起步条件和产业结构有所差
倾斜性政策重点扶持的模式。为促进策略性工业的
异,但台湾信息产业在转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
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如提供租金优惠、税收减
经验,对同样面临产业结构升级问题的大陆信息产
免、低息贷款和开发基金,以弥补产业资金的不
业仍具有借鉴意义。 足。1980g在临近‘交通大学”与‘清华大学”的
一
、
台湾信息产业的发展阶段与转型动因
新竹设立了新竹科学工业园区,逐步形成了硅谷与
在台湾信息产业3O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共历经
园区企业之间以OEM代工为基础的的互补互利关
了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的产业确立时期、
系。这一时期,台湾信息产业产值增长迅速,产值
80年代中期至上世纪末的高速成长时期和2000年后
增长率由1982年的0.5%快速提升至1983年、1984
的转型时期三个阶段。 年的25%左右,产值超过3千亿新台币,使信息产
(一)信息产
倦息产业产德(单位:西l万元新酋币)
业的确立期
台湾的当代信
息产业发源于上世
纪70年代中期的
“十大建设”。当
时,台湾当局试图
以发展重化工业使
工业由劳动密集型
向资本密集型转
型,然而1979年第
至营墓
一
誊誊萤累囊量董筝量蚤塞誊量蒙誊量暑量营置誊誊奢量暑
一一一 —r叶一 一一 I-4 一 — H
二次石油危机使当
局意识到台湾的地
图1台湾信息产业产值及年增长率
理资源不适合发展
数据来源:根据台湾‘行政院”主计处统计数据中历年电子零组件、电脑、电子产品、光学
产品制造业、资讯及通讯传播业生产总值数据, ̄2006年价格水平绘制
.
116.
业作为新兴产业的地位得到了基本确立(见图1)。
(二)信息产业的高速成长期
上世纪8O年代中期至上世纪末,是台湾信息产
业蓬勃发展的时期。1985年至2000年间,台湾信息
产业年平均增长率达16%,并于2000年产值超过3
万亿元新台币,取代了传统制造业的主导地位。
这一时期,台湾信息产业高速发展的动力主要
来源于台湾信息产业的独特发展模式——‘代工生
产”,即以OEM方式避开产业诞生初期不擅长的研
发与设计的软肋,直接从欧、美、日等地引进成熟
的设计与流水线,利用当时台湾社会的低劳动力成
本优势实行规模化生产。虽然从产品价值链角度来
看,OEM模式在生产附加值方面不如产业上游的
技术研发及产业下游的品牌营销,但在岛内信息产
业整体较为薄弱、缺乏技术积累的情况下,选择低
附加值的代工生产更加符合地区的比较优势,同时
可以利用劳动力成本相对低廉的优势,最大程度发
挥地区要素禀赋,规避产业上游的高资本投入和下
游的市场风险。
尽管上世纪70—90年代台湾的信息产业得到了
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成长的烦恼”,上
世纪90年代以后,台湾信息产业面临着三大挑战。
1.产业结构浅碟化①,对外依存度高。台湾的
信息产业同样受到浅碟化的制约。台湾信息产业的
发展向来与国际信息产业的兴衰高度相关,如上世
纪80、90年代,国际电子信息产业需求规模迅速扩
大,台湾信息产业中的电子零组件业的产值也扶摇
直上,2000年台湾电子零组件业总产值以当期价格
计算突破1.8万亿元新台币,较1990年高出6倍。
2001年由于美国网络泡沫破灭,台湾电子零组件业
受到重创,产值快速下跌至1.5万亿元新台币,年
增长率低至近一12%。因此,如何摆脱高度依赖外
部经济的宿命是台湾信息产业面临的一大问题。
2.产业纵深不足,产品附加值低。上世纪80年
代初,台湾当局将电子、资讯产业列为策略性工业
时,曾一厢情愿地将产业升级的希望寄托于发达国
家转让先进技术上,然而结果却未如其所愿,因此
以代工的方式进入信息产业国际产业链是一种退而
求其次的发展策略。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台湾泡沫经
济破灭之后,台湾社会内需下降,更加高度依赖
oEra/Ju1一贸易。尽管台湾ODM产业发展迅速,但
其产值始终未超过OEM业务的1/4,总体而言产品
链附加值仍处于中低端。
3.电子制造业外移,藏‘空洞化”隐忧。台湾
信息产业外移始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较传统产业
外移晚10年左右,但这种产业外移一直延续至今。
成为台湾外移最严重的产业之~。由于台湾的电子
制造和电脑组装业多为代工产品,在劳动力成本提
高和日韩厂商竞争的激烈的双重挤压下利润空间日
趋减小,而大陆地区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巨大的市
场空间对台商引力加大,越来越多的台资企业选择
在大陆设厂。东南亚金融危机前后,台湾信息产业
赴大陆投资呈珊决速上升趋势, ̄112002年台湾信息
产业核准赴大陆投资总额达 ̄lJ26,fg美元,为lO年前
的75倍。
台湾上世纪80年代传统产业的外移曾引发台湾
学界对产业空洞化的讨论。早在1987年,姚明嘉曾
发表《台湾产业空洞化》一文,认为台湾上世纪80
年代后由于外汇的开放、进口管制的放宽以及环保
和劳工意识的高涨等变动,使得岛内某些传统制造
业转移岛外,岛内出现产业空洞化现象。上世纪90
年代后,信息产业的西移与80年代产业外移的不同
之处在于此次产业转移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部分
岛内人士担忧,如果台湾信息产业未能及时培育出
新的明星产业,有可能使台湾信息产业重蹈传统产
业的覆辙,出现‘新产业空洞化”现象。
二、 ‘两兆双星”与台湾信息产业的初次转型
本世纪初,台湾信息产业遭遇了互联网泡沫破
灭带来的产业冲击,同时叉面临着产业浅碟化、低
附加值和产业外移等诸多挑战。在这一时期,台湾
业界传统的电脑终端生产出现大幅萎缩,而以液晶
面板生产为代表的光电影像产业方兴未艾,台湾政
府抓住这一契机,在2002年发布的‘国家重点发展
计划”中提出扶持‘两兆双星”产业的目标。 ‘两
兆产业”指的是 ̄fl2006年前,影像显示产业(第一
阶段以平面显示产业为发展重点)及半导体产业的
产值分别超过1兆元新台币; ‘双星产业”指的是
将数位内容产业、生物技术产业作为未来的明星产
业进行扶持,其中前三者均属于信息产业范畴。
(一)‘两兆”产业的成功
2004年,台湾的半导体产业产值率先突破兆元
大关,影像显示产业(以平面显示器产业为代表)
也于2006年实现了产值超兆元的预定目标。在2008
年以前, ‘两兆”产业均保持了迅猛的增长趋势。
2007年,台湾集成电路代工制造、芯片封装和测试
都居世界之首,IC设计领域仅次于美国;在影像显
示产业方面,2007年台湾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平面
显示器生产地区,TF1'LCD面板的产能占全球的
45%,远高于主要竞争对手日本和韩国。 ‘两兆”
产业成功发展壮大,成为维系台湾信息产业2l世纪
・
117・
JoWU
^ l600ID
—k .
为其国内第二大产业,产值
单 1柏00
位 l2o∞
—
、
— 、
超过ll兆日元(约合1000亿
美元)。从2002年至2009年,
台湾数位内容产业产值从
1537亿元新台币增长到4603
00oo
81200
r/
/
■ 一
懿 —
2。。I4 2oDS 20o6 2。(I7 2∞8 2∞
薹一6000 — 一- ,
2000
o
2002 20o3
— 一磁 —一
;
亿元新台币(约合158亿美
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7%,
但相对于美、欧、日等经济
体,并未具有产业规模优
势,即使与岛内的‘两兆”
—・一半导婊产业 5S29 8 88 )99。 lil79 l3933 l46 i3473 1:姗
—・-平面显示暑g产鼗 3。06 4i52 7ls0 9Sso i27.2O i6{ⅪIo l5l5o 王330l6
产业相比较,也存在着相当
— —数位内鞫7 iS37 l892 2525 29O2 341.2 3609 4004 4603
大的差距。
数位内容产业之所以未能形
图2台湾‘两兆双星”产业中信息产业部分产值
成如‘两兆”产业类似的支
数据来源:根据台湾半导体产业协会《台湾Ic产业运营成果》(2010.11)及台湾“经济部”
柱产业,主要源于其与台湾
技术处(TIS计划统计数据绘制。
既有的产业优势衔接不足。
初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年新增投资保持数千亿元
台湾当局在提出发展数位内容产业之时,曾寄希望
新台币水平,技术水平也以平均每两年一代的速度
于数位内容产业能够依托传统的电子制造业产业链
更新。
快速成熟,然而台湾的电子制造业的优势在于制程
台湾的半导体产业早在上世纪8O年代就已成为
领域,即吸收国外的成熟技术,通过OEN的形式
明星产业之一,而影像产业在上世纪90年代也奠定
实现规模化生产,这对于需要大量技术创新及品牌
了较为扎实的产业基础,二者在2002 2007年期间
运作的数位内容产业而言无法实现紧密的产业衔
得以迅速成熟,主要得益于以下三大原因:一是产
接。但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台湾
业政策的支持。为发展‘两兆”产业,台湾‘工业
‘两兆”产业产值大幅下滑,而数位内容产业却一
局”分别成立了半导体产业推动办公室和影像显示
枝独秀,产值仍然保持上升趋势,显示出后期发展
产业推动办公室,整合上、中、下游产业,发挥岛
良好的后期成长性。
内产业链的整体力量,并由政府投入了42亿元新台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台湾信息产业转型
币资金以推动民间投资。二是岛内自主设计的生产
2008—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台湾‘两兆”
制程技术得到了完善。三是外移的产业如电脑组装
产业经历了首次严重衰退,这使台湾当局意识到台
业释放出多余产能和劳动力。借助于‘两兆”产业
湾在半导体、面板产业外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产业,
的成功升级,台湾信息产业走出了世纪之交互联网
过于依赖‘两兆”产业存在一定弊端。由于产业结
泡沫的阴影,并于2007年前后达到一个阶段性的繁
构过于集中,一旦外部经济出现衰退,出口即大幅
荣时期。
萎缩,造成企业裁员、大量失业等社会问题,因此
(--)数位内容产业的相对失落
产业结构亟待转型。
与‘两兆”产业相比,作为‘双星”产业之一
为解决产业结构集中的弊端,打造新的‘眺
的数位内容产业虽然发展势头同样良好,但尚未成
元”产业,台湾当局自金融危机后陆续出台多项新
为台湾社会的支柱产业,在国际竞争中也未能处于
兴产业扶持政策。首先,台湾‘行政院”经建会于
领先地位。从世界范围来看,数位内容产业中软
2009年2月提出发展‘六大新兴产业”,利用世界范
件、出版、音乐、动画、网络服务等领域多为美、
围内节能减排、’人口老龄化和创意经济兴起的趋势
欧领先,而在亚洲,日本在视频和移动媒体领域、
发展包括‘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精致农业、观光
韩国在电子游戏领域、新加坡在数码学习等领域也
旅游、医疗照护、文化创意”六大新兴产业,试图
分别处于领先水平。就产值而言,英国数位内容产
在传统信息制造业外寻找新的机遇。2009年l0月,
业在2000年已超过600亿英磅(约合1 000多亿美元)
台湾‘总统府”财经咨询小组提出发展‘‘十大重点
的产值,成为英国第一大产业;美国数位内容产业
服务业”,将国际医疗、国际物流、音乐及数位内
产值更超过4000 ̄L美元;日本数位内容产业也已成
容、会展、美食国际化、都市更新、WiMAX、华
.
¨8.
文电商、高教输出、创新产业筹资平台等l0项服务
业作为未来台湾服务业发展重心。2010年3月,台
湾‘行政院长”吴敦义在玉山科技高峰论坛上提出
还将在‘六大、十大”产业外推广‘四大智慧型产
养电子商务国际化的中高级人才,并建立两岸相互
承认的认证机制;四是推动商品和企业信用认证制
度。台湾当局预期至2015年,台湾电子商务营业额
提升至一万亿元新台币,形成新的兆元产业,催生
年营业额100亿元新台币以上的电子商务企业8家以
上,增加8.2万个就业机会。
业”,即将云端运算、智慧电动车、智慧绿色建筑
和发明专利产业化作为未来信息产业的发展重点,
并在未来6年内由‘政府投入”至少150亿元新台币
资金促进发展。
(一)数位内容产业
台湾当局此次提出的数位内容产业发展政策实
(四)云端运算产业
云端运算即超大型、可扩展、高弹性的计算资
源服务模式,在网络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的条件下,
云端运算可以大幅缩短数据中心的建设周期,降低
质为‘双星”政策的延续。在支撑政策方面,台湾
当局采取四项举措。一是软硬结合,串联岛内软件
及硬件产业链,使产业产值至201 3年增长到7800亿
元新台币;二是鼓励多元创作和著作权共享,使衍
生品产值至2013年达到100亿元新台币;三是建立
国际及两岸交流合作机制,推动两岸建立通用标
准,预期至2013年外销金额达1480亿元新台币,其
中两岸合作商机达140亿元新台币;四是学研结合,
通过在台湾各大高校开设数位内容学院支撑产业发
展,在5年内培养8000名产业专业人才。
(二)WiMAX产业
台湾WiMAX产业政策源于2005年8月‘行政
院”科技顾问组召集各部研究发布的“台湾
WiMAX发展蓝图”,鼓励岛内企业投人WiMAX相关
技术、产品的研发,试图效仿韩国在CDMA一2000
标准制定中赢得优势先机的方法,以研发WiMAX
通讯标准为契机,改变以往岛内通讯业被动追随国
际标准的局面。在发展策略方面,台湾产业界主要
采取两大举措。一是发展整合软实力,建立端到端
的解决方案,即整合岛内WiMAX制造业和运营商,
争取与国际厂商联盟,并通过两岸经贸搭桥计划推
动无线宽频解决方案的整体输出;二是扩大应用领
域,累计WiMAX运营和互联互通经验,即通过在
岛内‘智慧台湾”、” ‘六大新兴产业”项目中优先
采用WiMAX网络,加速从技术到商业应用的转型。
台湾当局预期至2013年,岛内WiMAX产业产值成
长至1300亿元新台币,终端设备全球市场占有率达
90%以上。
(三)华文电子商务产业
华文电子商务即利用台商在运营能力、科技实
力及语言文化方面的优势,将台湾商品及服务销售
至大陆、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华文区域。华文电
子商务发展计划主要分为四大举措,一是以大陆地
区为试点,建立市场营销支持服务中心;二是辅导
台湾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跨境营销;三是培
系统风险并符合当前节能减排的趋势。云端运算本
身并非全新的技术,但抓住云端运算高速发展的契
机,可以重新塑造台湾信息产业价值链,开启以软
件和服务为主的竞争时代。因此,台湾当局采取多
管齐下的方式推进云端运算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产业
化应用。一是鼓励企业投资云端系统和云端软件解
决方案,建设创新示范应用;二是在‘政府”层面
由‘行政院”研究发展考核委员会推动云端服务建
设,发展第四代“电子化政府”;三是建立‘‘云端
运算产业推动办公室”,协作催生云端计算产业链
并推动‘政府”云端运算应用。台湾当局预期至
2014年通过云端运算产业争取到岛内外每年百亿美
元的云端运算市场,并带动医疗、教育、文化创意
产业超过1000亿新台币的整合市场商机。
这些新兴信息产业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台湾信
息产业未来转型的方向,如能在某些领域实现突
破,台湾即可利用其在东南亚地区的软实力优势,
在岛内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减轻由产业结构
浅碟化、附加值低及产业外移带来的痼疾。
四、台湾信息产业转型的总体趋势
纵观近l0年来台湾信息产业发展路径,可以看
出台湾信息产业的转型仍然处于探索阶段,台湾信
息产业转型具有以下基本趋势。
(一)产业附加值向‘微笑曲线”两端发展
台湾的传统信息产业主要着眼于零配件的生产
和组装,在外围市场劳动力成本低廉的竞争环境下
附加值日益下降,因此由以OEM、ODM为核心的
代工生产模式必然向以专利、标准为核心的产业上
游,或以品牌、营销为核心的产业下游发展,前者
以WiMAX产业和云端运算产业为代表;后者以数
位内容产业和电子商务产业为代表。
(二)逐步加强各产业内部的相互关联
新兴产业发展更加注重产业链的协调发展和相
互促进,如近期提出的WiMAX和云端计算等信息产
业可以形成其他信息产业的基础设施,而数位内容
・
11g・
2011年4月 经济论坛
Eeonomie Forum
Apr.2011
( n.489 No.04
总第489期第o4期
长三角构建国际文化创意城市群的策略研究
文/康保苓
【摘 要】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新形势下,长三角城
市群构建国际文化创意城市群,对于提升长三角城市群的地位、推动长三角产业的升级转型、引领中国文化
\创意产业的发展进而确立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长三角要成为中国文化创
f意产业的航母,可从制订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发挥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国际比较优势、建立国际文
化创意城市联盟、构建适合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环境体系、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创意基地等方面入手,
推出‘创意长三角”品牌。
【关键词】长三角;文化创意;城市群;策略
【基金项目】2010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长三角构建国际文化创意城市群的机制和路径研究》
的阶段J建成果,课题编号10CGYD102YBM。
【作者简介】康保苓,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休闲管理、旅游管理。
目前学术界对于文化创意方面的研究,主要
从产业的视角,集中于某一地区、某个城市或某
的关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等。从发展国
际文化创意城市群的视角,统筹发展长三角文化
创意产业的研究仍付诸阙如。长江三角洲是中国
最大的经济核心区,是我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城
产业逐步向服务型、高附加值和高协调性的方向转
型。但必须注意的是,台湾新兴信息产业转型的成
效在短期内还难以显现,其成败取决于未来几年内
岛内产业链的成熟程度、国际相关产业的生态变化
和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走向。
注释
①所谓‘饯碟”,即缺乏深度,难以经受外部的震荡影响。
个国家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比较多的研究成果
有创意指数的研究、文化创意产业与地区竞争力
产业又为华文电商、智慧电动车、智慧绿色建筑等
产业提供技术支持,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格局。
(三)信息产业重心从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型
由于制造业的门槛随着产业的成熟迅速降低,
使得低劳动力成本地区在这一领域更具竞争力,台
湾需要保持信息产业的竞争优势,其未来信息产业
的支柱力量必然带有更深的服务业印记。在本次提
出的新兴信息产业中,绝大部分属于信息服务业范
畴。
参考文献
…黄松玲.台湾知识经济发展策略及其启示Ⅱ】.天津师范大学
学报,2002,(2).
【2JfEB/OL].http://ebas1.ebas.gov.tw,2010—08—08.
(四)台湾岛内信息产业与大陆地区的信息产
业的联系日趋紧密
这种联系的加强不仅仅表现在低端电子制造业
逐步向大陆地区转移,同时也表现在越来越依赖大
陆地区庞大的消费市场。在过去l0年,由于担忧技
术外流及产业空心化问题,台湾当局对赴大陆投资
【3】【EB/OL].http://www.dgbas.gov.tW,2003—07—15.
[4】孙兆慧.台湾产业外移与产业空洞化问题探讨明.台港澳经
济,2006,(5).
【5【5】EB/OLI.http:llwww.suwiifon.com.tw.2010—10一O8.
实行管制措施,尤其对‘两兆”等技术密集型产业
的审核尤为严格。近年来,日、韩等国厂商相继赴
大陆投资设厂,对于受政策束缚的台湾信息产业而
言无疑经受着巨大的压力。2010年6月ECFA签署
后,两岸将逐步减少双方相互投资的限制,促进投
资便利化,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为台湾信息产业的转
型提供政策保障。
总体而言,在近IO年的发展历程中,台湾信息
.
【6熊傻莉_厶湾“两兆双星”产业发展现状Ⅱ】6].海峡科技与产
业,2007,(2).
I7l【EB/OL].http://www.cepd.gov.tw/dn.aspx?uid 8737,2010—
7-5.
【81tEB/OL].http://www.ey.gov.tw/public/Attachment/01012171
04671 pd ̄2010—10—7.
【9l[EB/OL].http://www.ey.gov.tw/public/Attachment/O10l21
0571071.pdf,201O-10—7.
{】I)))EB/oL].btrp:]/invesrta)wan.nat.gov.tw/3oc,tC)ou3Compu
6ng(9904).pd ̄2010—4—29. (责任编辑:路辉)
12O.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4952459a2543058.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