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语言学的语义链角度来分析动词“Climb”和介词“Over”的多义范畴

从认知语言学的语义链角度来分析动词“Climb”和介词“Over”的多义范畴


2024年5月4日发(作者:中兴通讯公司待遇好吗)

从认知语言学的语义链角度来分析动词“Climb”和

介词“Over”的多义范畴语言学语义三角

关键字:认知语言学,语义链,多义范畴

1.从认知的角度探析一词多义或多义范畴

1.1一词多义的历时演变

语言是一个变化发展的系统,而词汇是最能反映语言变化的。一

个词刚出现的时候只是用作一定的事物、现象、性质或者行为的名称,

因而总是单义的,此时的单义被称之为词的词源义或基本义。但随着

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进步,新生事物层出不穷,人们对世界万物的进

一步认识以已知事物词汇为基础,这就导致了词汇意义的拓展或延伸,

原有词汇获得了新义,也被称为词的衍生义。当词的本义与衍生义共

存,便形成了一词多义现象。从共时的角度看,词汇义项较为稳定,

人们很难明显感受到词义的变化,然而从历时的角度分析,词汇意义

又是不断演变的,因此,词汇意义的延伸从某种程度上讲具有相对的

无限性。

1.2 认知中的一词多义

在语义学中,大家对一词多义的解释很明确,即一个语音形式同

时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义相互关联的含义。在认知语言学中我们以

一个词的多种意义构成一个范畴,其中有一个是这个词的核心意义,

其他的各项意义又从核心意义延伸开来,各项意义之间又存在着某种

联系,共同具有某种特征,即像Wittgenstein 提出的家族象似性。

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各个语言学家对一词多义作出了他们的解释:

Fillmore 认为词义内在结构不是自主的, 而是同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感

知、认识有关, 词义不是由一些特征构成的, 而是由心理过程(即原型)

来决定的。赵艳芳认为意象图和隐喻结构是人们的思维结构的重要部

分, 是人们进行新的联想, 形成新的经验的基本方式。

以上语言学家都试图将原型理论和范畴理论的主要观点用于词

汇的一词多义的分析和解释。

2. 语义链

我们这里所提到的范畴理论中的语义链与第一节中提到的家族

象似性存在一些共性。Taylor对语义链作出如下解释:一个多义词的

各项意义构成一个范畴,在这个范畴中各项意义之间是有联系的,这

种联系不仅仅存在于相毗邻的意义之间,其他意义之间也同样存在着

某种联系。在一个语义链中,原则上各个节点都可以看作是引申出其

他意义的源头。

3. 从语义链看动词climb和介词over构成的多义范畴

那么语义链到底在多义范畴中怎样得到具体运用呢?下面我们

将以Taylor在他的书中引用的动词climb和介词over为例来做具体

解析。

3.1 动词"climb"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组例句:

⑴ The boy climbed the tree.

⑵ The locomotive climbed the mountainside

⑶ The plane climbed to 30,000 feet.

⑷ The temperature climbed into the 90s.

Prices are climbing day by day.

例1中climb一词蕴含了一个复杂的过程,运用肢体将某物体从

低处移动到高处。从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大特征,即上升和

攀爬。此句中涵盖的是climb这个词的核心义。

例2,在这里虽然locomotive不能攀爬,但是在上升上仍然存在

相似性,而且在这里车轮这一装置也可以看作是替代了例1中肢体的

功能,同样达到攀爬这一目的。

例3,在这个句子中,已经看不出原始的clamber这一意义,只

有在垂直方向上上升的这一语义。在例4这两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

出慢慢上升的这一语义,而且climb这一词已经从前面三个例子的空

间域转到了数量域中。这里climb的语义可以说是通过隐喻引申出来

的,它们拥有一些共性,不管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上升这一含义始

终是贯穿其中的。

这样,从四个例句中climb一词的义项分析我们得知,各个含义

之间其实都是有联系的,即使是在不同的范畴域中,也存在相互关联

的含义将各个义项串联在整个语义链之中。

3.2 介词"over"

提到介词over, 首先我们想到的是它在空间域里的意义,即借助

一个物体来指示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根据Langacker的研究表述,被

表述的物体称为trajector, 或TR,被借助的那个物体称为landmark,

或LM。那么介词其实就是这种TR-LM关系,只不过这种关系有的是

静态的有的是动态的,如果是静态的,那么over描述的就是TR的位

置,如果是动态的,over描述的可能是TR移动的最终目的地,TR移

动的开始的起点,或者是移动的整个路径。此外,在over的各项不

同含义中可能还存在TR和LM两者之间距离远近的差别,或者是两

者之间是否接触的差别。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些具体的例句:

(5) The lamp hangs over the table.

(6) The plane flew over the city.

(7) He walked over the street.

(8) He walked over the hill.

(9) He jumped over the wall.

(10) He lives over the hill.

(11) Come over here.

例5中,over描述的是静态意义,TR在LM的垂直位置上,而

且两者间没有直接接触。例6中,虽然TR和LM仍然处于垂直位置

上并且两者间没有接触,但是所描述的已经是一种动态的关系,而且

有描述到TR的移动路径。例7中也同样有TR的路径,而且TR和LM

之间有了接触。例8与例7存在很多相似之处,同样有路径的描述,

同样两者直接有接触,但是这里要引入一个新名词"the shape of the

path",要翻过大山,首先要向上攀登到达顶峰,然后下山,其实这里

也就是说我们对"over the hill"存在一种意象图示。例9也同样引入了

一个新名词"the notion of the LM as an obstacle", LM在这里充当了

障碍物的角色。在这些例句当中,整个语义链可以看作是从例5的意

义上延伸出来的其他相关意思。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4766952a2511617.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