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建构理论 Sense

意义建构理论 Sense


2024年4月30日发(作者:联想客服电话售后电话)

意义建构理论

Sense-making theory

一 意义建构理论的提出

20世纪60年代以前,图书情报学研究大多以“系统”为导向,重视信息资源建设与

评价。70年代后,学科重点开始向“人”转移。1976年,美国学者Brenda Dervin在建

构主义学习理论影响下,重新对信息本质、人的主体性、信息传递过程等问题加以思考,

并且对信息经典定义提出质疑。Dervin认为,有关信息的“狭义”定义,更适用于通信领

域,当这一概念扩展到其他领域时,其局限性便显示出来。外在世界并非一个计划好、有

秩序、可观察的对象,“人”也不只是被动、消极、机械的信息观察者和接受者。当科学

论证中出现差异时,研究重心不应只局限于客观世界,人在接受信息过程中的主观作用也

应引起关注。该理论之后由Karl E. Weick深入研究,并应用于组织行为和心理学领域。

在长达八年的研究项目中,Brenda Dervin采用面谈、电话访谈、问卷等方法,在不

同人群中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分析不同人群的信息行为特点,最终形成意义建构理论

(Sense-Making Theory)。

二 定义

意义建构(Sense-making)是一种解释沟通,信息与意义之间关系的概念性工具

(Brenda Devin), 其是一种以历史性过程为导向的研究方法,提供倾听使用者的方法,了

解使用者如何解读他们目前所处情境,过去经验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情境,以及使用者在

所处情境中如何建构意义(construct sense)以及制造意义(make meaning)。

意义建构理论(Sense-making theory)认为信息研究应从来源强调转为使用者强调

(Devin, B, 2003),将信息寻求与使用视为一种沟通实践模型。该理论主要帮助理解人在

接受信息时的行为本质(Devin, B, 1983)。

该理论是一种强调以历时性过程为导向的研究方法(Karl E. Weick,1995),提供倾听使

用者的方法,了解使用者如果解读他们目前所处情境、过去得经验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情境,

及使用者在所处情境中如何建构意义(construct sense)及制造意义(make meaning)。人

在与环境的作用中,不断建构和修正原有知识结构。新经验被同化到原有经验结构中,形

成更深层、更丰富、更灵活的认知结构。

Brenda Devin将这一理论用于不同环境,使之能够更加真实地揭示人在接受信息时的

行为本质。信息的意义建构是内部行为(即认知)和外部行为(即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意义建构过程中,知识是由个体主观建构而成,而信息搜寻(info seeking)是在一连串互

动中解决问题的一种主观建构的行为活动。信息寻求的情境基础由个人角色与环境构成,

当个体角色与环境交融时,可能会产生某些行为的障碍,而这些障碍与情境的相互作用正

是引起信息查询的直接动力。在该情境中,人从观察者转变为行动者,信息查询是一种主

观建构的行为。

三 内容

意义建构模型由环境,鸿沟/差距/偏差,以及使用三要素构成。

个体解决问题的过程:首先个体在前进中遇到鸿沟(GAP), 确定鸿沟或问题是什么,并

将其概念化;其次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跨越鸿沟。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4421925a2443344.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