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8日发(作者:三星3508手机参数)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发明专利说明书
(21)申请号 CN2.6
(22)申请日 2013.02.20
(71)申请人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装备研究所
地址 300161 天津市河东区万东路106号
(72)发明人 孙秋明 田丰 倪爱娟 谢新武 杨健 魏高峰 刘长军 张彦军 秦晓丽
(74)专利代理机构 天津市三利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代理人 杨红
(51)
G09B23/28
权利要求说明书 说明书 幅图
(10)申请公布号 CN 103077649 A
(43)申请公布日 2013.05.01
(54)发明名称
进行批量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
训练的模拟训练系统
(57)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进行批量伤员检伤
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的模拟训练系统,包
括模拟伤员,其特征是:还包括计算机、
投影仪、摄像头、RFID读写器,所述的模
拟伤员身上固接有增强现实识别标识,能
够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在模拟伤员身上投
影出不同伤情伤类的创伤图像;所述模拟
伤员身上安装有若干只使模拟伤员能够感
知操作人员触摸部位信息的触摸传感器,
所述模拟伤员身上还粘贴有RFID标签。
有益效果:采用增强现实的方法模拟伤情
伤类,在不增加模拟伤员的复杂程度的前
提下,大幅提高模拟伤员的创伤仿真程
度;采用无线方式建立模拟伤员与计算机
的通信,便于系统在野外开展训练;通过
RFID技术,识别伤员身份,方便、快捷。
法律状态
法律状态公告日
法律状态信息
未缴年费专利权终止IPC(主分
类):G09B23/28专利
2023-02-28
号:ZL2申请
日:20130220授权公告
日:20150624
法律状态
专利权的终止
权 利 要 求 说 明 书
1.一种进行批量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的模拟训练系统,包括
模拟伤员,其特征是:还包括计算机、投影仪、摄像头、RFID读写器,
所述的模拟伤员身上固接有增强现实识别标识,能够通过增强现实技
在模拟伤员身上投影出不同伤情伤类的创伤图像;所述模拟伤
有若干只使模拟伤员能够感知操作人员触摸部位信息的
模拟伤员身上还粘贴有RFID标签,方便计算机
员身份。
术,
员身上安装
触摸传感器,所述
识别出当前操作的模拟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进行批量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的模
拟训练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模拟伤员放置于病床上,所述模拟伤员通过
无线或有线网络与所述计算机连接,所述投影仪、摄像头、RFID读
分别通过各自的接口与计算机相连,所述计算机固定于病床的
投影仪、摄像头固定于病床的中部,RFID读写器固定
部位。
写器
床头部位,
在病床的底部居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进行批量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
练的模拟训练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模拟伤员身上固接有电路系统,RFID
标签,增强现实识别标识,触摸传感器,所述电路系统固定于方便使
操作的部位;所述RFID标签粘贴在模拟伤员的背部,所述
头部的距离与距脚部的距离相等;所述增强现实识别标
腹部,所述触摸传感器分散于模拟伤员各主要部
所述触摸传感器通过线缆与电路系
用者
RFID标签距
识贴于模拟伤员的
位,固定于模拟伤员内部,
统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进行批量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的模
拟训练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模拟伤员采用硅胶、聚氨酯发泡、PVC中的
一种或两种的组合制成材料制成,所述模拟伤员采用减小收拢体积的
结构。 充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进行批量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的模
拟训练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电路系统由触摸部位扫描
无线通讯模块、供电模块组成,所述触摸
所述单片机系统分别与无线
电路、单片机系统、
部位扫描电路与单片机系统连接,
通讯模块、供电模块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进行批量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的模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进行批量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的模
拟训练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摄像头与投影仪固定连接,保证训练过程中
摄像头与投影仪间无相对运动。
拟训练系统,其特征是:所述投影仪置于模拟伤员上方,所述投影仪选用
短焦投影仪。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进行批量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的模
拟训练系统,其特征是:所述RFID标签的工作频率900MHz,支持符合
UHF EPC Gen2、ISO18000-6B协议电子标签,读写距离不小于20cm。
说 明 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培训设备,尤其涉及一种进行批量伤员检伤分类与救
背景技术
未来战争、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伤员将呈现集中批量发生、伤情伤
1.批量伤员的救治给医疗机构的组织协调、资源调度提出了高要求,同
2.医疗人员除了要熟练掌握常规伤的救治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对伤员的
以地震伤员的救治为例,如果救治机构不开展针对批量伤员救治的相
关训练,即使拥有最先进的设备、一流的医疗人员也完成不好救治任务。
这在四川地震中给我们深刻的教训。医疗人员不熟悉伤员救治流程致使救
治效果无保证,救治机构无法合理安排资源致使有限的医疗资源无法发挥
伤情做出合理的判断,熟悉救治流程。由于要面对批量伤员,医疗人员所
专注的不仅仅是个体伤员的救治效果,更多的要考虑如何合理安排医疗资
源与个人精力,使批量伤员的救治效能最大化。
时要求救治机构能配备专人进行检伤分类,对伤病员的救治要做到既快又
好还合理。
类复杂的特征,大大提高了检伤分类、救治的难度,考验着各级救治机构
的组织协调、团队配合、资源规划等能力。当前,各级救治机构适应平时
伤员救治,医疗人员也熟悉平时伤员的救治流程。批量伤员救治给各级救
治机构、医疗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批量伤员的救治难度体现在:
治流程训练的模拟训练系统。
最大效益,病人不分轻重缓急一律投入最大救治力量致使伤员救治率低
下。在面对大量病人时,医疗人员和救治机构都表现得准备不足,手忙脚
乱。
目前批量伤员救治训练缺乏科学的训练手段与装备。通常的作法是进
医疗培训模拟技术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缺乏模拟伤员的问题。然而目
有针对批量伤员救治训练的模拟系统,现有的医疗培训模拟系统针
救治任务(病情)展开,训练个体专项技能,如心肺复苏模拟人进
CPR操作训练,分娩模拟人针对生产操作训练,综合模拟人针对单个
目前国内外普遍采用化妆演员、化妆演员结合技能培训模拟人、虚
软件等3种方式进行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采用批量化妆演员
练有如下问题:训练成本高;对演员要求高,需要有较丰富的经验;
拟现实
进行训
病人的某种假象病情训练诊断、救治技能。现有的医疗培训模拟系统与针
对批量伤员救治训练的系统有着本质的区别,现有医疗培训模拟系统针对
的训练对象是个体或某个救治团队,而批量伤员模拟训练系统训练对象为
真个救治机构;现有医疗培训模拟系统训练内容为某项或某些项救治技
能,而批量伤员模拟训练系统训练内容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现有医疗培
训模拟系统考核单个病人的救治效果,而批量伤员模拟训练系统考核指标
为伤员救治率与伤员通过率。因而现有模拟训练系统并不能满足批量伤员
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需求。
前还没
对特定
行
行卫勤演习来训练批量伤员救治。卫勤演习利用化妆伤员和致伤动物等实
现伤病员检伤分类、紧急救治、早期治疗和专科治疗等内容训练。由于批
量化妆伤员、致伤动物难以获得,卫勤训练无法完整开展,往往是将物资
装卸、行军拉动、布局与展收作为重点,而卫勤训练的核心内容——检伤
分类、后送与救治流程训练却因为缺乏批量伤员而难以进行,达不到理想
的训练效果。
化妆难度高,训练准备时间长,训练场面控制难度大;由于化妆演员并无
真实伤情,故难以模拟出与伤情对应的生命体征(如心电、血压、血氧饱
和度等)。采用化妆演员结合技能培训模拟人的训练方式,一定程度上解
决了单纯采用化妆演员训练的弊端,由于仿真程度高的技能培训模拟人往
往价格昂贵,操作复杂,对供电、供水、供气(氧气、二氧化碳等)等保
障条件要求高,野外训练难以采用。同时多个技能培训模拟人之间的数据
通讯、组网、交互难以实现,使得这种训练方式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给训
练前的准备、训练后的评估带来巨大的困难。虚
成本低的优势,然而虚拟现实系统难以在野外搭
另外该类系统若获得逼真的视觉效果,设
限。通常训练中所需的伤员的数量在100
出个性化的伤情伤类,具有比较大的技术
伤员的成本(若每名模拟伤员成本高昂,
法承受),这给模拟伤员的设计带来巨大
度且成本低廉的模拟伤员,才能使批量伤
拟现实培训软件具有训练
建,无法用于演习等场合,
备投入巨大,且单次训练人数有
人以上,这么多模拟伤员要体现
难度;同时要严格控制每名模拟
则批量伤员训练系统的成本将无
的限制。只有设计出具有高仿真
员模拟训练成为可能。
美国专利US7247027B2公开了一种充气的用于批量伤员检伤分类与救
治训练的模拟人,该专利用多个充气的模拟人模拟批量伤员,用放置于模
拟人胸部的伤情卡(伤情卡为手写的表格)表征伤员的伤情、伤类等信息。
尽管该模拟系统成本低廉,但由于该发明所述充气模拟人结构简单,
形象的模拟各种伤情,同时无法自动记录受训者的检伤分类、救治流
操作,从而训练效果也无法科学量化评价。
不能
程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进行批量伤员检
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的模拟训练系统,能够逼真模拟各类创伤、可适应
野外训练要求;针对批量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提供一个可量化
的训练平台,实现定量考评批量伤员的救治能力。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进行批量伤员检伤
所述模拟伤员放置于病床上,所述模拟伤员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与所
述计算机连接,所述投影仪、摄像头、RFID读写器分别通过各自的接口
与计算机相连,所述计算机固定于病床的床头部位,投影仪、摄像头固定
于病床的中部,RFID读写器固定在病床的底部
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的模拟训练系统,包括模拟伤员,其特征是:还包括
计算机、投影仪、摄像头、RFID读写器,所述的模拟伤员身上固接有增
强现实识别标识,能够通过增强现实技术,在模拟伤员身上投影出不同伤
情伤类的创伤图像;所述模拟伤员身上安装有若干只使模拟伤员能够感知
操作人员触摸部位信息的触摸传感器,所述模拟伤员身上还粘贴有RFID
标签,方便计算机识别出当前操作的模拟伤员身份。
居中部位。
所述模拟伤员身上固接有电路系统,RFID标签,增强现实识别标识,
所述模拟伤员采用硅胶、聚氨酯发泡、PVC中的一种或两种的组合制
所述电路系统由触摸部位扫描电路、单片机系统、无线通讯模块、供
成材料制成,所述模拟伤员采用减小收拢体积的充气结构。
触摸传感器,所述电路系统固定于方便使用者操作的部位;所述RFID标
签粘贴在模拟伤员的背部,所述RFID标签距头部的距离与距脚部的距离
相等;所述增强现实识别标识贴于模拟伤员的腹部,所述触摸传感器分散
于模拟伤员各主要部位,固定于模拟伤员内部,所述触摸传感器通过线缆
与电路系统相连。
电模块组成,所述触摸部位扫描电路与单片机系统连接,所述单片机系统
分别与无线通讯模块、供电模块连接。
所述投影仪置于模拟伤员上方,所述投影仪选用短焦投影仪。
所述摄像头与投影仪固定连接,保证训练过程中摄像头与投影仪间无
所述RFID标签的工作频率900MHz,支持符合UHF EPC
有益效果:批量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模拟训练系统的难度在于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拟出批量的伤员。批量伤员的救治不同于平时伤员救治,平时要开展行之
有效的针对批量伤员救治的卫生勤务训练,努力提高卫勤作业人员的综合
素质,才能在需要时提高医护人员批量伤员救治水平。与现有技术相比,
本发明采用增强现实的方法模拟伤情伤类,在不增加模拟伤员的复杂程度
的前提下,大幅提高模拟伤员的创伤仿真程度,使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
练中获得批量模拟伤员成为可能;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仿真效果
好、成本低、结构简单、易于功能扩展等优点;模拟人肢体模型可采用充
气式结构,大大减小了收拢尺寸与重量,便于携行,机动性强;采用无线
方式建立模拟伤员与计算机的通信,且模拟伤员采用电池供电,使得系统
灵活性大大加强,便于系统在野外开展训练;通过RFID技术,识别伤员
身份,无需人工识别身份,方便、快捷。
Gen2(ISO18000-6C)、ISO18000-6B协议电子标签,读写距离不小于20cm。
相对运动。
图2是模拟伤员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模拟伤员的电路系统结构框图;
图4是批量模拟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流程图;
图5是批量模拟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场景图。
图中:1,模拟伤员,1-1、电路系统,1-2增强现实识别标识,1-3触摸传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较佳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2,本发明提供一种进行批量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
练的模拟训练系统,包括模拟伤员1,计算机2、投影仪3、摄像头4、
读写器5和病床6,所述模拟伤员身上安装有若干只使模拟伤员能够
操作人员触摸部位信息的触摸传感器1-3,所述模拟伤员身上还粘贴
RFID标签1-4,方便计算机识别出当前操作的模拟伤员身份。将模
放置于病床6上,所述模拟伤员通过无线或有线网络与所述计
所述投影仪、摄像头、RFID读写器分别通过各自的接口与计
感器,1-4、RFID标签,2、计算机,3、投影仪,4、摄像头,5、RFID
读写器,6、病床,7、计算机固定装置,8、投影仪与摄像头固定装置。
RFID
感知
有
拟伤员
算机连接,
算机相连。
具体方案中,所述计算机固定于病床的床头部位,投影仪、摄像头固
定于病床的中部。
参见图2,优选方案是所述模拟伤员身上固定有电路系统1-1,RFID
1-4,增强现实识别标识1-2,触摸传感器1-3,具体方案中,所述电
固定于方便使用者操作的头部、胸部、腹部或四肢等部位;所述
读写器粘贴在模拟伤员的背部。
具体方案中,所述增强现实识别标识贴于模拟伤员的腹部,保证增强
优选方案中,所述RFID标签距头部的距离与距脚部的距离相等;所述
RFID标签的工作频率900MHz,支持符合UHF EPC Gen2(ISO18000-6C)、
ISO18000-6B协议电子标签,读写距离不小于
现实识别标识1-2摄像头间无遮挡。所述触摸传感器分散于模拟伤员各主
要部位,固定于模拟伤员内部,所述触摸传感器通过线缆与电路系统相连。
标签
路系统
RFID
20cm。
优选方案所述模拟伤员采用硅胶、聚氨酯发泡、PVC中的一种或两种
优选方案所述投影仪置于模拟伤员上方,并确保模拟伤员与投影仪的
间距合理,即模拟伤员与投影仪间隔的距离上投影仪投影尺寸要完全覆盖
模拟伤员。所述投影仪选用短焦投影仪。具体方案是,投影仪在1米左右
间距即可投影出80英寸(对角线,画面16:10)的图像,将投影仪放置
在模拟伤员上方1米左右,即可使投影完全覆盖模拟伤员。所述摄像头与
投影仪固定连接,保证训练过程中摄像头与投影仪间无相对运动,从而使
摄像头捕获的增强现实识别标志图像可用于投影仪投影的图像的定位。
的组合制成材料制成,所述模拟伤员采用减小收拢体积的充气结构。
具体方案中:触摸传感器阵列由一系列对触摸敏感的MEMS测量元件
所述的计算机可为普通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或工控机。运行Windows
操作系统,具备有线(有线局域网、RS232、RS485)或无线(蓝牙、wifi、
Zigbee等)通讯能力,有相应的数据接口可连接投影仪与摄像头。计
上运行仿真训练软件。
组成,触摸传感器布置在希望敏感的模拟人实体某个或某些部位上(如头
部、胸部、腹部、四肢等)。数据采集系统用于扫描触摸传感器阵列,获
得触摸部位信息。数据通讯系统可采用有线或无线方式与计算机建立连
接,向计算机传输当前模拟伤员的身份信息及触摸信息。供电系统对触摸
传感器阵列、数据采集系统、数据通讯系统供电,可采用锂电池或外接电
源方式。增强现实识别标志放置于模拟人实体的固定部位,摄像头通过获
取增强现实识别标志的图像,根据基于标志点的增强现实三维注册方法,
确定模拟伤员处于真实三维空间的位置,计算机通过对创伤图像的缩放、
旋转、平移等处理,生成正确的增强现实图像,将图像通过投影仪正确投
影到模拟伤员相应部位。所述增强现实技术采用基于标志点的增强现实三
维注册方法,增强现实识别标识为黑色或白色正方形;或增强现实识别标
识为黑色或白色三角形。
算机
优选方案,参见图3,是模拟伤员电路系统结构框图。电路系统由触摸
部位扫描电路、单片机系统、无线通讯模块、供电模块4部分组成。所述
触摸部位扫描电路与单片机系统连接,所述单片
块、供电模块连接。 机系统分别与无线通讯模
实施例
参见图4是批量模拟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流程图。图中箭头
实施流程方向,同时也是模拟伤员流方向。
方向为
参见图5是批量模拟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场景图。该图以一
应用场景为例说明批量模拟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系统的
个典型
使用。
检伤分
检伤分
套完整
可根据
和批量
图中手术室、抗休克室、化验室各配置了一套完整的批量模拟伤员
类与救治流程训练系统。分类/后送场配置一套完整的批量模拟伤员
类与救治流程训练系统和若干个模拟伤员。传染病房、病房配置三
的批量模拟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系统。实际训练过程中,
训练目的、需求,调整批量模拟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系统
模拟伤员的分布与数量。
以下就批量模拟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系统各部分的实现方法
模拟伤员
具体方案中模拟伤员采用PVC材质的充气结构。依人体形状裁剪成合适尺
加以说明。
寸,再高频热合接缝,形成人形。留有充气嘴,通过打气筒可实现充气。
具体加工过程与生产充气玩偶类似。该方式的优点在于加工成本低,放气
后收拢体积小,特别适合大批量伤员模拟。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模拟伤员为实心结构。采用硅胶材料制作模型皮肤,
电路系统
电路系统由触摸部位扫描电路、单片机系统、无线通讯模块、供电模块4
采用聚氨酯发泡(或硅胶)材料加工软组织,在聚氨酯发泡(或硅胶)内
包裹金属骨骼,形成肢体模型。具体加工过程与生产硅胶玩偶类似。该方
式的优点在于模型逼真,具有活动自如的关节。
部分组成。
具体方案中,触摸部位扫描电路主要由BC7281B芯片构成,该芯片可扫描
64键键盘,满足人体各部位触摸传感器开关量的检测。无线通讯模块选用
蓝牙方式通信,采用南京国春电气生产的GC-06
统主要由C8051F310构成,该芯片可通过输入
具备串口通讯能力,可与无线通讯模块通
并通过稳压芯片、充电控制芯片等实现供
蓝牙通讯模块。单片机系
输出端口与BC7281B通讯,
信。供电模块采用3.7V锂电池,
电模块。
RFID标签
具体方案中,RFID标签采用900MHz超高频电子标签,符合EPC CLASS1
RFID读写器
具体方案中,RFID读写器工作在900MHz超高频段,符合EPC CLASS1
增强现实识别标识
GEN2,ISO18000-6C标准。RFID读写器的输出功率可调,通过软件调整
RFID读写器的输出功率,使得RFID读写器的读写距离在1米左右,从
而保证放置于病床6上的模拟伤员1能够被正确的识别出来,同时保证相
距病床1米以外的其他模拟伤员不会对RFID读写器构成影响。RFID读
写器具备USB接口,通过USB接口与计算机通讯。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
RFID读写器具备网口,通过网口与计算机通讯。
GEN2,ISO18000-6C标准,读写距离2米以上。RFID标签采用不干胶封装。
系统通过对增强现实识别标识的识别来获得模拟伤员在空间坐标系中的
触摸传感器
具体方案中,触摸传感器采用QT100芯片。设计柔性电路板的电极,将柔
计算机
具体方案中,计算机采用触摸屏的多功能一体机,计算机通过VGA接口与
投影仪相连,通过USB接口与摄像头、RFID读写器相连;计算机具备蓝
牙模块,可与模拟伤员电路系统通讯。或,计算机通过外接USB蓝牙适配
器与模拟伤员电路系统通讯。计算机安装
行于计算机上。
性测量电极粘接在模拟伤员需要触摸测量的部位,通过调节QT100的外接
电容值,调节测量的灵敏度,达到良好的触摸测量效果。
位置。由于模拟伤员的身份识别通过RFID读写器识别RFID读写器获得,
故增强现实识别标识无需实现模拟伤员身份识别,从而可采用内部无图案
的规则几何形状的增强现实识别标识。具体方案中,增强现实识别标识为
黑色或白色正方形;或增强现实识别标识为黑色或白色三角形。
Windows操作系统,训练软件运
投影仪、摄像头
投影仪与摄像头固定在投影仪与摄像头固定装置8上,并保证投影仪与摄
具体方案中,针对基于增强现实技术的模拟伤员伤情、伤类渲染的实现步
骤加以说明:
像头之间无相对运动。
1.在计算机软件系统中建立伤情、伤类数据库,将伤情、伤类分门别
每种伤情、伤类保存典型的受伤部位图像。
2.当运行某个场景训练时,系统自动或人工生成批量模拟伤员的病例,
类存贮,
使每个模拟伤员与伤情、伤类数据库中某个或某几个伤情、伤类对应。
3.当场景训练时,某个模拟伤员放置到有计算机、投影仪、摄像头、
读写器的病床上时,计算机首先通过RFID读写器识别出模拟伤员
并搜索出该模拟伤员的伤情、伤类特征。
4.计算机通过摄像头采集获取模拟伤员身上增强现实标识的图像,通
处理,获取增强现实标识在摄像头坐标系中的位置,据此确定模拟
摄像头坐标系中的位置。
5.将模拟伤员在摄像头坐标系中的位置通过坐标变换,转换到投影仪
中。
6.依据模拟伤员在投影仪坐标系中的位置,确定该伤员每个创伤部位
缩放、旋转参数。将各部位增强图像融合为一个整体,形成正确的
像。
具体方案中,采用本发明进行批量模拟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
系统开展训练的流程
参见图4,说明该系统用于训练的流程。训练流程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
段,训练准备阶段、检伤分类训练阶段、救治流程训练阶段。
前两项步骤为训练准备阶段,该阶段主要完成两项任务,首先是生产
RFID
的身份,
过图像
伤员在
坐标系
图像的
投影图
批量模拟伤员数据,可以通过软件自动生成或人为手动输入;然后将生成
的批量模拟伤员数据与模拟伤员绑定,该绑定过程可采用逐个扫描模拟伤
员RFID读写器的方式,将数据对应到每个模拟
伤员。
检伤分类训练阶段主要借助投影对模拟伤员伤情伤类的渲染,同时结
检伤分类训练结束后,进入救治流程训练阶段。以手术室为例,手术
参见图5,说明训练过程中,模拟伤员的大致分布。图中模拟伤员数量
本发明所述批量模拟伤员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训练系统融合了模拟伤
员计算机仿真技术,在不增加模拟伤员复杂性的条件下,通过增强现实技
术,将伤情伤类的图像正确投影到物理模型上,增强模拟伤员的逼真程度;
与分布仅仅是示意,并非标明训练中模拟伤员的实际数量与分布。训练中
模拟伤员的数量、分布可根据训练的具体背景、目的合理选择。
室人员借助投影对模拟伤员伤情伤类的渲染,同时结合计算机系统对模拟
伤员生命体征的模拟,判定模拟伤员伤情。手术室人员通过触摸模拟伤员
的相应部位,计算机上运行的软件将自动检测到人员的操作,软件系统会
罗列出模拟伤员该部位可能进行的操作(如触摸上肢时会显示静脉注射、
测量血压、测量血压饱和度等等),手术室人员可通过选择相应的操作完
成对模拟伤员的救治训练。
合计算机系统对模拟伤员生命体征的模拟,主要考核检伤分类人员对模拟
伤员病情的判断,检伤分类人员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伤员分类的操作,
其操作结果输入计算机。检伤分类人员操作结果为对伤员流动去向的决
策,对单个模拟伤员来说即为留治、手术、抗休克、后送等,同时需对同
类伤员分出轻重缓急,如都需进行手术的模拟伤员要分出手术的先后次
序,对患有传染病的伤员要及时隔离。
通过在模拟伤员上安装触摸传感器,使其能够感知操作人员触摸模拟
的部位信息;通过在模拟伤员上粘贴RFID读写器,计算机可识别出
操作的模拟伤员的身份;配合计算机软件,实现检伤分类与救治流程
训练。
伤员
当前
模拟
计算机上运行仿真训练软件,可产生假想条件下(如地震、火灾、恐
怖袭击、战争等)批量伤员的伤情伤类信息,并可存储、处理伤情伤类信
息、图像。仿真训练软件可对触摸感应进行判断,依据使用者触摸部位的
不同,产生对应的计算机仿真操作,从而支持使用者在模拟伤员上进行检
伤分类、救治流程训练。同时仿真训练软件可记
练结束后,评判者可根据此信息对训练效果进行录使用者的操作信息,训
评价。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的结构作任
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
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4291348a2418415.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