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3日发(作者:米格21)
2010年第11期
经济研究导刊
EC0N0MIC RESEARCH GUIDE
No.11.2010
总第85期
SefiaI No.85
试析西方现代性生成的根源和动力机制
朱斌
(解放军汽车管理学院政治教研室,安徽蚌埠233011)
摘要:对于西方现代性生成的根源和动力机制,学术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见解。第一种观点认为,理性是西方
现代性生成的根源,以黑格尔等为代表;第二种观点认为,权力技术的发展创造了现代社会,以福柯为代表;第三种
观点认为,资本逻辑主导西方现代性的生成,带来这一科学认识的是马克思。
关键词:现代性;理性权力;资本逻辑
中图分类号:B15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1-0237—02
现代性的探讨始于康德,黑格尔、海德格尔、哈贝马斯等
会的各种制度而奋斗。
都对现代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而对现代性的概念作出经典
表述的是吉登斯。吉登斯在其著作《现代性的后果》中认为:
“我们不妨大致简要地说:现代性指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大
约十七世纪出现在欧洲,并且在后来的岁月里,程度不同地在
马克斯・韦伯认为,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就是理性化或合理
化,理性化渗透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韦伯的两个重要思想都
集中体现了这一根本观点。其一是科层制。韦伯认为,合理化
的资本主义不仅需要以数学及准确而又合理的实验为基础的
自然科学和技术,而且需要与之相匹配的合理化的行政体制。
科层制按照层级节制的原则,保证对组织成员的控制,使组织
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影响。”“现代性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把我们
抛离了所有类型的社会秩序的轨道,从而形成了其生活形态。
在外延和内涵两个方面,现代性卷入的变革比以往时代的绝
活动具有非人格化的特征。组织内的专家充分利用档案管理,
通过精确的计算对未来的事件进行可靠预测,从而使组织的
行为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其二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清教徒为了“增添上帝荣耀”,必须要终身保持善行,摧毁自发
的冲动性享乐,要积累财富但不能纵情消费,个体的行为要有
规划有秩序。在韦伯看来,这种理性是盘算式的目的理性。当
大数变迁都更加意义深刻。在外延方面,它们确立了跨越全球
的社会联系方式;在内涵方面,它们正在改变我们日常生活中
最熟悉和最带个人色彩的领域。”【 对于现代性与工业文明的
联系以及现代性引发的社会变迁来说,人们的认识并没有显
著的差别。而在对现代性生成的根源和动力机制的研究上,学
者们的观点却大相径庭,各执一词。
一
这种目的理性从修道院的斗室转入日常生活时,即追求获利
又节俭克制的资本主义精神由此产生。现代的经济秩序日渐
形成,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和现代国家体制都深深烙上了理
性的印迹。
、
黑格尔等:理性是西方现代性生成的根源
黑格尔集启蒙精神之大成,认为理性的进步带来现代社
会的进步。在现代社会中,理性规定一切,它不仅是“世界的主
宰”,而且它就是“实体”,是宇宙“无限的权力” 。在理性的作
用下,人的主体性不断得到增强,人对自然的控制力与日俱
增。黑格尔坚持认为,历史是不断走向进步的,理想社会不是
涂尔干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由基于信仰的“机械团
结”向基于理性的“有机团结”的过渡,现代社会就是以社会劳
动分工为基础的崇尚理性的工业社会。涂尔干对现代社会的
弊端作了尖锐的批评,认为现代社会是道德全面败坏的根源。
他进而指出,现代社会的危机在于个人与社会的不协调导致
彼岸世界,历史的最终和最高的阶段是可以实现的,而且已经
开始实现了。黑格尔认为,他自己正处于向现代社会发展的过
渡时期,现代社会还不是一个完全的现实。但现代世界与旧世
界的区别在于它是朝未来开放的,理性将在历史的进步中发
挥更大的作用。在黑格尔那里,现代社会的进步本质上就是理
的“社会失范”。在现代社会,人们对经济和商业的过度追求导
致道德败坏和社会紊乱。因此,他开出的解决社会问题的药方
是努力达到个人与社会的协调一致,既承认理性个人的正确
性,又要尊重社会的利益。他的具体方法是重建介于国家和家
庭之间的职业集团,发挥这种职业集团的作用以协调个人与
社会之间的关系。很明显,涂尔干提出的解决方法是一种“行
性的进步,就是以国家、法律为代表的理性的进步。黑格尔对
理性的赞誉曾一度激发人们对理性孜孜以求,为建构现代社
收稿日期:2010—03—04
作者简介:朱斌(1980一),男,安徽含山人,讲师,哲学硕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一
237—
会社会主义”的做法,是站在社会改良主义的立场上思考的。
辑就是资本的逻辑,资本主义生产和发展的逻辑就是资本自
我运动的逻辑。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产生并发挥作用,资本引导
二、福柯:权力技术的发展创造了现代社会
持这一观点的代表人物是著名的后现代哲学大师福柯,
剩余价值趋向再生产领域,传统社会结构日渐消解。资本的逻
辑就是在运动中追求剩余价值,离开运动资本就无法生存。从
整体来看,整个社会都被纳入资本逻辑的扩张中。个体要在社
会中生存,就必须参与到社会机器的运转中,为资本逻辑服
务。自然资源更是趋于被无限制地开发和掠夺,不断投入社会
再生产中。在资本逻辑的推动下,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现代社
会的诸种性质也日益发展。
其中,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是现代社会一个极为重要的
特征。马克思早就指出,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物化的经济形式必
其理论基础是尼采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之人本主义思潮的
兴起中,尼采进一步发展了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倾向,将叔本
华的“生命意志”发展为“权力意志”。尼采认为,世界的本质是
权力意志。权力意志是支配世界和人类活动的终极原因,整个
世界是万物扩展生命力的积极的过程。尼采的权力意志强调
强大生命力对弱小生命力的控制与侵吞,意志主义哲学因此
表现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色彩。既然权力意志是世界的本质,
那么对社会的分析就是对权力的分析,这是将尼采哲学运用
于社会历史分析的必然逻辑。现代社会的产生由新的权力技
术扩展而来,新的生产的、管理的、创造的权力代替了过去粗
暴的、压迫的、杀戮的权力,这种新的权力技术充斥社会每一
个角落、每一个细微之处。福柯就是从权力差异这一视角分析
现代社会与古典社会的差异以及新的权力技术如何创造现代
社会的。
然会“异化”人们的生活方式。现代社会以前,生产主要是为了
人们生存需要的满足。而在资本逻辑主导的现代社会里,生产
不只是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而更多是为了消费。通过铺天盖
地的广告宣传、聘请各个领域的明星做形象代言人、引导奢侈
品的消费等,刺激人们进行远远超越自身需要的虚假消费。现
代人不由自主地去追求时尚、追求挥霍,现代社会俨然已成为
消费社会。很明显,这种消费的唯一目的就是为了促进生产, 在福柯看来,古典社会通过公开的刑罚对违法者进行杀
戮和摧残,而现代社会的惩罚方式是监禁。现代社会重视积极
地管理和培养个体,现代惩罚具有建设性的积极意义。尽管从
实现资本的增殖。为了与资本逻辑的扩张相匹配,现代人还普
遍陷入高效率、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人们为了生活疲于奔命。
随着资本逻辑的扩张,城市也不断得到扩大和发展。城市化的
过程实质上就是现代生活方式的产生和扩张的过程。人口不
古典社会公开的酷刑转向现代社会隐蔽的监禁,肉体的惩罚
并不能完全避免,但现代社会的惩罚无疑比古典社会更人道、
更体现人性。现代社会的规训机制是通过使权力运作变得更
轻便、迅速、有效来改善权力运作的功能机制,是一种为了实
断涌向城市,在城市里追求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城市中忙碌的
人们在紧张的工作节奏中容易压抑和失衡,长期处于亚健康
状态甚至导致疾病乃至死亡。面对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复杂的
人际关系、满目的物欲横流,现代人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
么?在忙碌的生活中,人们只知道向前奔跑,吝惜时间关心自
己的身体健康,难得有空常回家看看,很少能陪爱人一起看细
水长流……
现某种社会而进行巧妙强制的设计。“愚蠢的暴君用铁链束缚
他的奴隶,而真正的政治家则用奴隶们自己的思想锁链更有
力地约束他们。正是在这种稳健的理智基点上,他紧紧地把握
着锁链的终端。这种联系是更牢固的,因为我们不知道它是用
什么作成的,而且我们相信它是我们自愿的结果。……最坚固
的帝国的不可动摇的基础便建立在大脑的软纤维组织上。”日
这样,现代社会就在与古典社会权力技术的差异比较中诞生
如前所述,资本的价值增殖只能在运动中实现,资本的闲
置就意味着资本生命的停止,运动的资本才能生“金蛋”。因
此,除了必要的消费外,获得的剩余价值又要转化为资本,不
断开拓新的增殖路径。而外部环境变化莫测,资本的运动必然
了。在现代社会中,权力渗透社会的角角落落,到处都是“监
狱”。“监狱”占据社会的中心,成为现代社会典型的象征。这些
“监狱”就是现代的高墙、空间、机构、规章和话语。
有风险,资本的逐利过程必然是获利与风险并存。由于资本的
风险性,现代社会必然是充满风险的社会,现代人的生活也同
样为风险性和不确定性所笼罩。人们期望从风险中发现机遇,
如果能抓住好的投资机遇就能获取巨大收益,但如果把握不
三、马克思:资本逻辑主导西方现代性的生成
与大多数西方学者不同,马克思认为资本逻辑主导西方
现代性的生成,这一过程就是将客观世界纳入资本逻辑并使
之成为各种具有现代性的事物。马克思“把黑格尔辩证法的合
理形式运用于政治经济学”[41,深刻阐明了现代社会发展的逻
慎就会造成损失甚至破产,因而又不敢轻举妄为。于是,现代
人就在充满风险的现实社会中趋利避害、艰难前行。
参考文献:
…1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1,4.
【2]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时,译.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9.
【3]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三联书店,1999:113
[4]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191.
[责任编辑
一
王佳】
238一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3848549a2330550.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