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星大碰撞——诺门罕的空中作战

日星大碰撞——诺门罕的空中作战


2024年4月22日发(作者:海尔洗衣机型号大全)

【原创】小猫的原创:日星大碰撞——诺门罕的空中作战

作者:[ 妖猫drake ]

于:2010-08-04 首发于西西河

/article/3031080

1.乌云密布诺门罕

中国东北和蒙古以及苏联的边界,曾长期是东北亚的导火索,围绕这条长度有限却几经变

幻的界限,爆发过太多的流血和冲突。在上世纪30年代,这段边界上的一条不起眼的河

流——哈勒哈欣河和它附近肥沃的草场,却成为日本以及苏联以及他们各自的傀儡伪满洲国

和蒙古成千上万年轻士兵埋骨的战场。

根据苏联方面的记述,1939年5月11日,伪满军突袭了一支在诺门罕巴尔德敖包山

(Nomonhan Burd Obo Mountain)西侧山脚下的蒙古人民军部队,日本方面则声称,本方击

退了进入伪满领土放牧的蒙古骑兵入侵者。

就像很多街头斗殴事态扩大的固定套路,随后几天,蒙古骑兵部队叫来了大把兄弟,日本

方面也尽力“码人”调动了不少伪满军。双方在14日再次爆发大规模交火,这时事变各方都

感到局部战争的腥风血雨正在诺门罕上空酝酿。

这场苏日大碰撞在苏联人的记述中被称为哈勒哈欣河战役,日本和西方则称之为诺门罕战

役。这场局部战争最大的成果就是教育东京的狂人们把对苏联退让的底线后撤到

Solun-Hailar苏伦-海拉尔铁路。此外为了彰显“大国范儿”,日本和苏联对自己忠实的小跟班

始终是不惜血本全副支持,因此伪满几乎移植了整个日本装备体系,而蒙军差不多成为苏联

红军的影子,结果诺门罕也为苏日双方提供了检讨本国军事装备水平的绝佳机会。

2.红色空中力量

当时蒙古驻有红军的两个空军团:第70驱逐机团(the 70th Fighter Air Regiment IAP)和

第150高速轰炸机团(the 150th High-Speed Bomber Air Regiment SBAP)。根据当时红军条

例,一个红军航空团应装备60架战机,但在1939年5月的蒙古,第70驱逐机团只有14

架波利卡波夫I-15bis和24架波利卡波夫I-16。

波利卡波夫I-15bis是一款样式颇为古旧的双翼战斗机,但是其机动性较好,深受飞行员们

喜爱,而全金属单翼的波利卡波夫I-16问世之初曾经技惊四座,但到了1939年已经是明日

黄花。何况此时第70驱逐机团装备的还是落后的Type 5型,与日本陆航(Imperial Japanese

Army Air Force IJAAF)装备的中岛Ki-27相比性能落于下风。I-16装备的什维佐夫Shvetsov

M-25是莱特-旋风(Wright- Cyclone)R-1820-F3的苏联仿制版,其动力较I-16 Type 4装备的

M-22强劲得多,在海平面能达到635马力,在2300米高度则能产生700马力动力。新型发

动机配合I-16曾经全球最轻的机体质量(1460kg)产生了一款速度爬升等方面都曾居于世界

领先的红色战斗机。

不过日本在三十年代也通过

吸收消化西方先进航空技术实

现了本国的航空技术飞跃,比如

在哈勒哈欣河上空与I-16殊死

搏斗的Ki-27中岛九七式战斗

机,其装备的中岛“ハ1乙”发动

机也是中岛通过仿制改进英国

布里斯托尔木星(Bristol

Jupiter)制造的本国先进发动

机,其最大功率超过710马力。

在更为强劲的动力推动下,

Ki-27的最高时速达到470公

里,超过I-16 Type 5的454公里

时速。由于日本航空界也走得是

“轻量化路线”,Ki-27机体质量

也只有1790公斤,因此在翼载

和机动性等方面,Ki-27也丝毫

不落下风。而在火力装备上,苏

日两国的设计师都只给战机装

备了聊胜于无的两挺7.62毫米

级别的机枪,但是由于I-16的机

体防护更为优秀,在对射中能稍

占些便宜。总的来说,I-16与日

后被盟军取名“Nate”的Ki-27进

行格斗,性能方面是落于下风

的。

M-25日后开枝散叶

顺便扯一下中岛“ハ1乙”和

什维佐夫Shvetsov M-25,这两款发动机都是空冷9缸发动机。M-25的母性莱特旋风R-1820,

也作为B-17、SBD还有DC-3的发动机参与了二战,其终极版功率超过1400马力,还被改

为坦克发动机,成为M6重型坦克和M4A6之“心”。苏联仿制R-1820的工作是由列宁格勒

的苏联“中央航空发动机研究所(UNAM,吉拉姆)”进行的,M-25仿制成功之后,UNAM

以其为蓝本研制了 ASh-62/M-62,也被用在了I-16的改进方面,产生了Type 18和Type 27

等型号。而日后UNAM的一系列著名产品,如14缸的ASh-82,18缸的ASh-73身上也都

可以看到M-25的影子。

与M-25成为苏联多款发动机蓝本类似,中岛“ハ1乙”也孕育出了繁杂的中岛发动机家

系,如零战使用的“荣”等发动机都与其颇有渊源。“ハ1乙”其实并不是这款发动机的最初型

号,其中岛内部编号为NAH,海军则称之为“寿”。“ハ1乙”其实是1938年(昭和13年)11

月问世的“寿四一型”的陆军编号,也被称为“九七式650马力发动机”。据说在“寿”的开发中,

除了将土星作为木星外,在很多方面也深受R-1820的影响。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3794102a2319849.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