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9日发(作者:笔记本电脑二手估价)
七年级上册历史期中试题试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东汉的建立者是谁
A
.刘邦
B
.刘彻
C
.刘备
D
.刘秀
2.《三字经》有云:“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其中“五霸”中最早出现的
霸主和“七雄”中最后胜出的诸侯国分别是
A
.齐桓公 魏国
B
.晋文公 齐国
C
.齐桓公 秦国
D
.楚庄王 秦朝
3.“孔子很了解自己的学生,他知道高柴愚钝,曾参性子慢,子张好偏激,子路爱冲动,
就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材料所反映的教
育方法是
A
.以“德”教人
①“仁者爱人”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④“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A
.①②③
A
.西周
B
.①②④
B
.秦朝
C
.①③④
C
.楚汉战争
D
.②③④
D
.西汉
5.农民起义中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这一史实发生在哪个时期( )
6.孔子曾经编了一部记载当时鲁国历史的史书,名叫《春秋》;而这部史书记载的时间跨
度与东周的前期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东周的前期称为春秋时期。该时期始于
A
.舜禅让于禹
B
.国人暴动
C
.平王东迁
D
.三家分晋
7.《孟子·告子》记载“天子适诸侯,曰巡狩……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一不
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该材料说明诸侯对周天子的义
务是
A
.进献贡物
C
.派兵作战
A
.商朝—→夏朝—→西周
C
.商朝—→西周—→夏朝
B
.朝觐述职
D
.镇守疆土
B
.夏朝—→商朝—→西周
D
.西周—→商朝—→夏朝
B
.有教无类
C
.因材施教
D
.当仁不让于师
4.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际关系的主张是
8.以下关于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的顺序,正确的是
9.“公元前207年,秦朝的统治者在起义军的包围下,被迫出城投降。威名显赫的秦朝,
仅存在十几年就灭亡了。五年后,这位受降者建立一个新的王朝,这个王朝的名字也成为
我们这个民族永远的名字。”这位受降者是
A
.陈胜
10
.商朝的建立者是
A
.桀
B
.汤
C
.盘庚
D
.纣
B
.吴广
C
.刘邦
D
.项羽
11.历史学家认为我国原始社会的氏族聚落居民已大量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
水稻的国家之一。下列遗址能够证明这一论点的是( )
A
.元谋人遗址
( )
B
.北京人遗址
C
.半坡遗址
D
.河姆渡遗址
12.下图是某同学制作的我国古代朝代更替示意图的片断摘录。空白框中应填的朝代是
A
.商朝 东周
宫体现的历史现象是
A
.诸侯争霸
B
.兼并战争
C
.百家争鸣
D
.统一思想
14.“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提
及了中国古代多位杰出君王。下列关于“汉武”的评价最准确的是( )
A
.他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真乃盖世英雄
B
.他为了做皇帝杀了很多人,是历史罪人
C
.他虽然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盛,但是他为了加强统治,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
因此过大于功
D
.他为了加强统治,虽然实行残暴的专制统治,但是他实行大一统,实现了西汉的鼎
盛,因此应该充分肯定。
15.好莱坞英雄史诗片《史前一万年》上映时获得不错票房,该片将视线放到了人类的远
古时期。假如你也想穿越时空,回到远古时期去体验我国最早人类的生活,那么你应该最
好选择去
A
.云南
B
.北京
C
.浙江
D
.陕西
16.在西周时期,既赋予诸侯相关权利,又要求诸侯履行相关义务的制度是
A
.禅让制
B
.世袭制
C
.郡县制
D
.分封制
17.他任用丞相叫管仲,“尊王攘夷为口号,第一霸主逞威风”该歌谣中的他是
A
.齐桓公
B
.晋文公
C
.楚庄王
D
.越王勾践
18.青铜器是商周文明的典型代表,下列关于青铜器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B
.商朝 战国
C
.战国 东周
D
.战国 西晋
13.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平台,各家学派在此进行交流与论辩。稷下学
A
.原始社会末期已出现青铜器
B
.夏朝时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C
.商周时期成都平原盛行“三星堆”文化
D
.四羊方尊是世界现存最大的青铜器
19.大型纪录片《长城:中国的故事》全面展现了长城的雄姿和周边优美的环境。长城是
中华民族的象征,秦朝长城的东西起止是
A
.辽东、临洮
B
.鸭绿江、嘉峪关
C
.山海关、嘉峪关
D
.山海关、临洮
20
.中国银行行徽(图
1
)的外观设计灵感源自于我国古代的一种钱币(图
2
)。这种形状
的钱币最早在全国统一使用是在
A
.秦朝
B
.唐朝
C
.宋朝
D
.清朝
21.如图为轩辕故里,传说他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这些传说有
可能与下列哪一人物有关
A
.蚩尤
B
.黄帝
C
.尧
D
.舜
2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其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政治制
度是
A
.建立郡县制
B
.统一文字
C
.统一度量衡
D
.出击匈奴
23.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只有3次。同时鲁
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方面有什么特点
A
.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C
.天子依附予诸侯
B
.鲁国主动与秦晋结好
D
.周王室地位衰落,诸侯势力强大
24.作为中国人类历史的开篇,元谋人被写入中国历史教科书首页。其主要原因是
A
.元谋人遗址是我国唯一的一处古人类遗址
B
.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C
.元谋人已经能够制作工具
D
.元谋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25
.
“
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
”
。文中
“
推恩之令
”
在
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
A
.削弱了王国势力
C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A
.“政”是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
.“政”指秦之“暴政”
C
.“制”是指郡县制
D
.柳宗元的判断正确
27.“赫赫始祖,吾华肇造;…建此伟业,雄立东方。”诗中被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
是
A
.尧
B
.舜
C
.禹
D
.黄帝
28.下图最能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这一结论的考古发现是
B
.促成了
“
文景之治
”
D
.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6.柳宗元认为“秦之失,失之在政,不在于制”。其理解不正确的是
A
.
B
.
C
.
D
.
29.战国时期,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的是
A
.开明的奴隶主
B
.新兴的地主阶级
C
.新兴的奴隶主
D
.广大的农民
30.《诗经》中的“千耜其耘”是对西周时期大规模集体耕作的形象描述。当时实行大规
模集体耕作的原因主要是
A
.劳动力充足
B
.技术落后
C
.生产工具简陋
D
.农作物品料单一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注意题干“东汉的建立者”,刘邦是西汉的建立者即汉高祖,故A不符合题意。刘彻是西
汉汉武帝,把西汉带入鼎盛时期,故B不符合题意。
刘备是三国时期蜀国或者蜀汉的建立
者,故C不符合题意。公元9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公元25年,汉朝
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他就是光武帝,故D符合题意。故选D。
2.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位霸主;经过商鞅变法,秦国成为战国七
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最终灭掉东方六国、统一中国。故
C
符合题意,
ABD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
【点睛】
识记春秋霸主的第一位霸主和战国七雄的“一强”是解题的关键。
3.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发挥他们的长处,帮助他们克服不足”,可见材
料所反映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即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
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故C符合题意。以
“德”教人是指重视品德教育;有教无类是指不分贵贱贤愚,对各类人都可以进行教育;
当仁不让于师是指遇到做好事的机会,不用顾忌自己的老师怎么看;故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4.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
谐社会人际关系,其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和“礼”。①“仁者爱人”、②“己所不
欲,勿施于人”、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都是孔子以爱人之心调节与和谐人
际关系的主张,①②③符合题意。④“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语上也”
反映的是贵贱有序,不符合题意。所以
A
符合题意,
BCD
不符合题意,故选择
A
。
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出自西汉司马迁所作《陈涉世家》中秦末
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一句话。选项
B
符合题意,选项
AC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
6.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时,西周被犬戎族所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
周,即春秋时期开始。故B符合题意。A发生在原始社会后期,B发生在西周周厉王时期,
D发生在春秋与战国之交的时期,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7.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可见该材料说明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是朝觐述职,
故B符合题意。ACD都属于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但是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ACD不符合
题意。故选B。
【点睛】
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第一,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
料所涉及的历史背景。第二,读通材料,弄清材料内容及相关的人物或事件。第三,搞清
备选项的内涵及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8.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2607202a2088478.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