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后人找不到桃花源了?

为什么后人找不到桃花源了?


2024年4月3日发(作者:尼彩手机卢洪波去哪了)

为什么后人找不到桃花源了?明明渔人已经做了标记了啊?

这还要先从《桃花源记》的创作背景来说。

1. 陶渊明的经历和政治理想

年轻时的陶渊明拥有一腔报国热情,也想过在仕途上大展身手,造福百姓。可他生活

的东晋王朝政治腐败,对外一味求和,对内保护上层贵族的利益,使得陶渊明这样小官小

吏没有向上发展的机会,空有才能却无处施展,而贫苦百姓更是生活艰难,繁重的赋税压

得人喘不过气来。

陶渊明在仕途上坎坷地走过十余年,却始终不愿攀附权贵,他的清明廉洁更是与黑暗

的官场格格不入。公元405年,终于忍受不了官宦的所作所为,他坚决辞去了任职才81天

的彭泽县令,归隐田园。

陶渊明虽身在乡野,却始终关注着当时的政治局势。公元420,刘裕废了晋恭帝,建

立新政权,第二年又用棉被把晋恭帝闷死。

陶渊明极度愤慨,对新政权失望至极。但他人微力薄,不能改变任何事情,只好用文

字来化解内心的绝望和愤慨。他在《桃花源记》里创造了一个与现实截然不同的理想世界:

那里美景如画,人们富足安乐,人与人之间和谐友好。

不得不说,桃花源是陶渊明绝望之后的产物,是他的伟大政治理想。这伟大在于,它

让我们看到理想的美好,让我们找了内心可以栖息的地方,更在于它跟一千多年后马克思

的“共产主义”不谋而合。

2. 那为什么后来的人找不到桃花源?

从陶渊明创作《桃花源》的背景来看,他理想中的这个世界是不容许有心怀不轨人来

破坏的。

桃花源里的人们个个热烈真诚地欢迎渔人,拿出丰盛的酒食来款待他,送他走时还特

意嘱咐他,不要跟外人提起这个地方。

可这个渔人是怎么做的呢?他嘴上答应了,却偷偷在回程的路上留记号。这种人怎么

能够再次找到那个美好的桃花源呢?

可能有人会问,既然渔人是这样一个心思不够纯粹的人,那他最初又怎能进入桃花源

呢?关于这一点,陶渊明在开头就交代了,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

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渔人沿着小

溪划船,也不知道划了多远,忽然看见一片桃花林,那么美的景致,激起了渔人的好奇心。

接下来,“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渔人每天日复一日地打鱼,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划船的时候就走神了,心思完全不

在打鱼上。恍惚之间就看见了桃花林,然后就好奇地靠近,看见一个小山口,里面隐隐约

约地有光。

这个时候的渔人能够被桃花林吸引,好奇心能够被激起,还能看见一点光,说明此时

的他是向往美好的,心没有被污浊的现实完全占据,所以能看见光,然后很顺利地走进了

桃花源。

但返程的时候,渔人已经从美好的向往里回到了理智的现实,这个时候的他是有功利

心的。就像我们在疲惫的有时候会特别向往田园生活,但一旦头脑清醒理智起来,就又会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2078436a2001620.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