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8日发(作者:天语手机是正规牌子吗)
绿豆品种基本面资料
一、绿豆概述
我国栽培绿豆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总产量居世界前列。世界上绿豆主产国有印
度、泰国、阿富汗、菲律宾等国。我国黄河、淮河流域以及华北和东北平原各省都有绿豆
栽培。我国绿豆品种大体分明绿豆和杂绿豆。明绿豆品质较好,有光泽,但产量有限,价
格较高;杂绿豆品质一般,无光泽,但产量较大,价格较低。
二、绿豆生长特性
绿豆春播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夏播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8月开始收摘,一 般
8月上半旬开始上市。绿豆耐湿性和耐寒性较差,怕涝。但在花荚期(7-8月),如不能保证
较充足的水份,会影响收成。
三、国内绿豆生产概况
我国北起黑龙江及内蒙古,南至海南岛;东起沿海一带及台湾省,西达云贵川、新疆
等地,全国各地均有栽培。以河南、山东、安徽、湖北、陕西、山西、江苏、四川、辽宁
等省居多,在东北三省也有一定的产量。其中河南省的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20%,品种以
杂绿豆为主。明绿豆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内蒙等地。绿豆单产大约为90-150公斤/亩。
四、绿豆季节供应变化趋势
绿豆7月下旬极个别春播和早熟品种可微量收摘。但当月收摘的新绿豆还不能上市。
8月份绿豆大部分开始收摘,但因生产区8月份为集中降雨期,除极少量能上市外,大部
分尚在晒晾中;9月份绿豆达到盛摘期,加上前1个月已收摘的开始上市,但由于农民农
活较多,本月能上市的只是极少部分,约占可上市量的10%左右;10月份农民种麦后,
即将绿豆大量上市,约占可上市量的50%;以后上市量逐月减少。但大宗外运要比农民上
市迟1个月左右,同时,粮食部门或个体商贩根据当年产量丰歉及价格变动趋势会有囤积
或急抛现象,给贸易市场带来不可预测的变化。
五、进出口情况
近几年我国绿豆出口呈逐年递增趋势,出口时间集中在一、四季度。河南绿豆出口一
般在每年的春秋季广交会上定货,发货季节是本年度12月份和下年度第一季度;出口品
种是杂绿豆;出口市场主要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等低价地区;运输方式是外商派船接货。由
于绿豆数量不稳定,当出口增大时,会推动价格大幅度上涨,当出口减少时,会导致价格
大幅度下降。因此,绿豆出口量的大小,是影响我国绿豆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绿豆出口
在每年的1-5月份。
绿豆优良品种简介
地制宜选用良种是提高绿豆产量的关键。主要优良品种简要介绍如下:
1.“中绿一号”。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从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引进。
在北京夏播,生育期65天左右,直立型,植株紧凑、抗倒伏、结荚集中在植株上部,不
炸荚,成熟集中,籽粒绿色有光泽,百粒重6.5—7克、亩产可达100—150公斤或更高,
适宜机械收割。适应性广。在华北、河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苏、四川等地生长好、
产量稳定,适于中等以上水肥条件,种植密度每亩8000至12000株为宜。现已列为河南
省推广品种。
2.“高阳小绿豆”。河北高阳县农家品种,夏播,生育期75天左右,直立或半蔓,
种子绿色有光泽,百粒重3.5克,耐疾性强,适应性广,丰产性好,适宜种植密度1—1.5
万株/亩。
3.“明绿245”。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所内蒙古农家品种中筛选的品种。夏
播,生育期65天左右,直立或半蔓,植株生长整齐,成熟较一致,种子黄绿色有光泽,
百粒重5克左右,适应性较广,适宜做豆芽菜。
4.“安丘柳条青”。山东安丘农家品种。生育期80天左右,半蔓型,百粒重5.5克,
籽粒绿色无光泽,丰产性好。
5.“大毛里光”。河南邓县一带农家品种,生育期65天左右,直立型,结荚集中,
籽粒灰绿色无光泽,百粒重5—6克,较抗病,耐旱,耐涝,丰产性好。
绿豆的分类、质量标准和储藏
1.绿豆的分类
根据绿豆种皮的颜色分为四类:
明绿豆:种皮为绿色、深绿色,有光泽的绿豆占95%以上。
黄绿豆:种皮为黄色、黄绿色,有光泽的绿豆占95%以上。
杂绿豆:不符合以上三类的绿豆
2.质量标准
各类绿豆按净纯粮率分等,等级指标及其它质量指标见附表。
各类绿豆以二等为计价标准。
用作蔬菜的绿豆,发芽率不低于90%。
卫生指标GB2715及有关规定执行。
植物检疫项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3.绿豆的储藏
绿豆在储藏期间最突出的问题是绿豆象危害,其危害程度比蚕豆和豌豆象更为严重。
因为绿豆象每年发生4-6代,如条件适宜可繁殖11代。它不仅在田间产卵繁殖,绿豆收
割入库后其后代仍继续繁殖。因此,保管绿豆的首要任务是消灭绿豆象危害。目前防治绿
豆象的办法,主要是在绿豆入库后,立即用氧化苫或在磷化氢进行熏蒸。由于绿豆明的幼
虫是在豆粒内危害,而且往往是各个虫期都同时存在,施药时要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加大
剂量,才能达到彻底歼灭的目的。经过薰蒸处理的豆堆,只要含杂少,水分在12%以内,
并切实做好防潮工作,一般可以安全储藏。各地实践证明,囤豆采用塑料薄膜五面密封,
进行自然缺氧储藏,对抑制绿豆象危害也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
绿豆的生长过程及生物学特征
1.种植方式
绿豆可单作,也可套种间作或混播。它是禾谷类作物的好前茬。近年来,作为填闭作
物,绿豆单作面积逐年增加,在许多小麦主产区如黄淮海平原地区多采取小麦与绿豆轮作
的方式。
农民从对小麦前茬作物的对比中,认为绿豆不仅能固氮。还可及早腾茬。因此播种兴趣
在爱渐增加。
绿豆常与玉米、高粱、棉花、甘薯、芝麻、谷子等作物间作,也种于果树、林木行间、
田埂及间隙地等。我国农民在间作套种绿豆方面具有十分丰富的经验,例如江西宜春地区,
1982年在25万亩的甘薯地套种绿豆,不仅多收绿豆,甘薯也增产8.9%。这种套种方式,
既经济又简便,并有助于土壤肥力的提高,一举多得。绿豆忌连作,绿豆不宜以大白菜为
前茬。
2.生长过程
绿豆播种期:春播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夏播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8月开始收
摘,一般8月上半旬开始上市。绿豆耐湿性和耐寒性较差,怕涝,但在花荚期(7-8月份),
如果不能保证较充足的水份,会影响收成。绿豆产量大约90-150公斤/亩。
3.生物学特性
光照:绿豆属短日照作物,但有较多的栽培品种对光周期反应不敏感。来自全国各地
的农家绿豆品种在北京夏播的实验表明,高纬度地区来的品种,一般都比较早熟;而从低
纬度地区来的品种,有不少是早熟类型的,也有生育期偏晚的,但除极少品种外,都能开
花结实,而且有相当多的品种既适宜于春播,也适宜于夏播,这说明绿豆对光照周期反应
是不敏感的。
温度:绿豆适宜种植的范围广,从温带至热带都能栽培。它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高
温,日平均温度30-50℃,生长茂盛(适作绿肥)。气温在8-12℃即可发芽,适宜生长
的温度为25-30℃。温度过高,茎叶生长过旺,开花结荚数少。一般情况下,温度低于
20℃和高于30℃,绿豆不能开花结荚。结荚成熟期要求晴朗干燥的天气。有效积温早熟品
种为1600-1800℃,晚熟品种2300-2400℃。生育后期抗冻能力比大豆弱,气温降到0℃
植株就会冻死,植株上的种子发芽率也降低。
水份:绿豆耐旱。绿豆生育期间还是需要一定水份。育苗期需水份少一些,开花期前
后需水量增加。缺水过多会导致过多的共荚败育,落花落荚,降低产量。
台湾省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绿豆植株需水量平均为3.2毫米/天(大豆与玉米3.2-
3.3毫米/天,高粱2.8毫米/天,甘薯1.8毫米/天)。亚洲蔬菜研究与发展中心的研究报告
也指出,在不同的生长阶段,缺水7天,光合作用率减少76-99%,并导致单株产量减
少28.45%。
土壤:绿豆耐瘠性强,对土质要求不严,以壤土或石灰性冲积土为宜,在红壤与粘壤
土中也能生长。中性土壤最合适,适应的PH值一般不低于5.5,但也耐微酸性或碱性土壤。
怕盐碱,在滨海盐土上的耐盐极限为土壤含量的0.2%左右,在黄淮海平原的盐碱土上为
0.15-0.2%,在西北内陆碱土上,耐盐能力表现略高。
绿豆生产概况
1.国内整体生产概况
1980年以前,中国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粮食生产主要种植高产品种:小麦、稻谷、玉
米、薯类、大豆等,绿豆因为亩产量低,其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全国种植面积仅有300
-500万亩量,总产只有10万吨左右。主要用于农民自食,市场贸易极少,城市基本不
供应。
1980年,随着农村连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粮食生产得到高速增长,尤其是1983年、
1984年全国性粮食巨幅增长,农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加之农民经营(主要批种植品种安
排)自主权扩大,品质优良的小杂粮-绿豆种植面积扩大,国家也开始收购绿豆并向城市
居民供应,部分农民也直接将生产的绿豆拉到城镇销售,绿豆逐渐成为不可缺少的市场交
易品种,促进了绿豆生产的发展。
1985年后,全国绿豆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总产量超过50多万吨。但是由于绿
豆深加工工业发展较慢,绿豆只能用于生活的微量调剂,加之国家收购主要是议购,受市
场作用较大,近几年种植面积一直在1000成亩左右徘徊,总产量在50-60万吨之间。
1994年绿豆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丰收,总产量约80万吨。1995年,我国绿豆种植面积为
1178万亩,较1994年减少4成以上,加上气候原因造成减产,全国绿豆平均亩产58公
斤,实际产量仅68万吨。1996年,绿豆种植面积进一步减少,为1990年以来的最少年
份。
2.河南省绿豆生产情况
1980年以前,河南省常年种植面积不足100万亩,总产量5万吨以上。1983年以后,
城市居民供应粗粮指标相继取消,受居民欢迎的小杂粮,尤其是绿豆及其制品逐渐进入居
民家庭。河南绿豆的面积逐年增加,1985年面积增加到249万亩,总产量达到14.26万
吨,出现历史上第一次生产过剩,导致价格降低,农民积极性受挫。1986年种植面积和总
产量分别减少到235万亩和11.34万吨,商品量减少到5.34万吨,商品量的不足引起价
格的上涨,继而出现1987-1989年连续三个年份种植面积增加。1989年种植面积和总
产量分别达到349万亩和17.31万吨迄今为止的历史最高水平,出现历史上第二次生产量
的暂时过剩,导致1990-1992年出现连续三年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的下降。1992年播种
面积下降到169万亩,总产量下降到8.39万吨,商品绿豆仅万余吨,比需量少3.5-5万
吨,使1992年末至1993年7月份以前农村收购价上涨40%,销售价上涨80%以上,达
到4000元/吨的历史最高价,再次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1993年全省绿豆种植面积迅速恢复到205.5万亩,加之气候适宜,总产量猛增到16
万吨,商品量达到10万吨,超过需求。受大宗粮食价格上涨影响,尽管当年收购价无明
显下降,而销售价格却大幅度下降,甚至出现1994年7月份销售价2400元/吨低价的反
常现象。1994年全省绿豆播种面积再次下降到180万亩,总产量下降到9.8万吨,商品
量不足4万吨,但由于北方其它绿豆主产省丰收,收购与销售价均外疲软状态。
绿豆价格
从历史上看,绿豆价格变化较大。1980年以前,由于粮食市场未开放,绿豆农村价格
在0.6元/公斤左右,与市场小麦价格相当。1983年以后,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
已开始重视食物质量,绿豆作为低产、优质杂粮,市场价格较大提高,价格增长了0.9-1
元/公斤,比小麦价格高40%以上;1988年由于绿豆生产区河南、山东、河北、山西、陕
西等省遇到历史罕见的大旱,绿豆大幅减产,市场绿豆价格猛增至2.0元/公斤以上,比小
麦价格高2倍,加之一些地方推广高产绿豆品种,使亩产由50公斤左右提高到150公斤
左右,促使1989年和1990年绿豆种植面积增,总产量也有一定提高,达到60万吨以上。
社会供量增加,使价格又回落至2.0元/公斤左右,导致1991年以后种植面积有所减少,绿
豆价格相应上涨,维持在2元/公斤以上。
虽然绿豆价格仍比小麦高近2倍,但由于绿豆同季生长的棉花、花生、玉米等作物收
购价格涨幅大大超过绿豆,每亩生产收益比绿豆高,所以1991年以后的绿豆播种面积和
产量未能达1985年-1989年的水平。1994年6月中旬,国家大幅提高了小麦、玉米、
稻谷等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使绿豆与小麦等大宗农产品的比价缩小,比较效益下降。比较
效益的下降直接导致绿豆种植面积的减少,1995年绿豆主产省河南省绿豆种植面积在上年
减少24万亩又减少10万亩。1995年下半年以来,全国绿豆价格一路上扬,主要原因是
1995年主产区河南省种植面积下了降,东北气候原因造成产量大幅度减少,而出口量有所
增加,生产加工业的需求也有一定幅度的增加等,使得1995年下半年绿豆呈现供不应求
的格局。前几年,河南省出口量为1.5万吨左右,全国出口量5万吨左右。近几年我国绿
豆出口呈逐年递增趋势,出口时间仍集中在一、四季度。1993年和1994年分别出口了
8.3万吨和10万吨,1995年出口量达12万吨。河南绿豆出口一般是在每年春秋季的广交
会上定货,发货季节是本年度12月和下年度第一季度;出口品种是杂绿豆(明绿豆和毛
绿豆混杂),出口质量标准为:水分小于14.5%;杂质小于2%;出口市场主要是印度和巴
基斯坦等低价地区;运输方式是外商派船接货。由于绿豆出口数量不稳定,当出口增大时,
会推动价格大幅度上涨,而当出口减少时,会导致价格大幅度下降,因此,绿豆出口量的
大小,是影响我国绿豆价格的一个重要因素。
06/07年度我国绿豆市场分析
我国绿豆基本情况概述
绿豆是喜温湿、耐高温、耐旱怕涝的豆类植物,主要生长于温带、亚热带和热带的高
海拔地区,亚洲地区栽培最多,尤以我国、印度、缅甸、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巴
基斯坦、阿富汗等国家最为广泛。
我国栽培绿豆历史悠久,品种资源丰富,总产量居世界前列。绿豆在我国大陆的31
个省、市、自治区中被广泛种植,除上海、西藏、青海、宁夏外均有种植。绿豆可单作,
也可套种间作或混播。它是禾谷类作物的好前茬。
绿豆播种期:春播4月下旬至5月上旬,夏播5月下旬至6月上旬,进入8月开始收
摘,一般8月上半旬开始上市。绿豆单产大约90~150公斤/亩。
我国绿豆根据种皮的颜色分为四类:明绿豆、黄绿豆、灰绿豆和杂绿豆。明绿豆产区
主要集中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等地,杂绿豆主要集中在河南、山西等地。
我国绿豆生产形势分析
几年来,我国绿豆播种面积基本保持稳定,主要原因是我国绿豆需求快速增长和市场
产业逐渐壮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膳食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人们食用
绿豆的数量呈现稳定增长态势;随着绿豆深加工项目的逐渐增多,深加工需求呈现迅速增
长态势;由于国际贸易发生变化,世界各国对绿豆的需求也呈现逐渐增长态势。
从1996年开始,我国绿豆播种面积逐渐增长,2002年我国绿豆播种面积为9
7万公顷,接近100万公顷的水平。与此同时,2002年我国绿豆产量创下了119
万吨的最高纪录,比2001年增长了18%。
2002年以后,我国绿豆播种面积呈现逐年小幅下降态势,2004年我国绿豆播
种面积下降到69.9万公顷,原因是2003年我国绿豆收购价格相对较低,农民种植
绿豆效益滑坡,农民种植结构调整。2005年全国绿豆种植面积为70.6万公顷,总
产量达101万吨。
预计2006年我国绿豆播种面积会出现小幅增加,但是受主产区干旱等不利天气因
素的影响,将会对今年绿豆产量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吉林白城地区、内蒙古东部
地区以及辽宁西部地区等东北绿豆主产区,今年绿豆整个生长期气候相当不利,绿豆单产
水平下降较多,绿豆品质不如上年,预计2006年绿豆产量会基本保持稳定。
东北三省一区是我国绿豆的主产省份。2005年全国绿豆产量为100万吨。其中
东北三省一区的绿豆产量为45.6万吨,约占全国绿豆总产量的45.6%。
2005年绿豆产量超过1万吨的省份有山西、安徽、福建、河南、江西、湖北、湖
南、四川、重庆、陕西、山东等省市,这些省市绿豆总产量合计为50.4万吨,约占全
国绿豆总产量的50.4%。
我国绿豆主要外销市场
从1996年以来,我国绿豆出口数量呈现波浪形增长态势。1999年出口创下了
28.2万吨的历史最高纪录,随后连续两年出口数量出现下降,2000年绿豆出口数
量为8.8万吨,2001年为13.4万吨,2002年恢复到22万吨,2003年
为21.4万吨,2004年为13.8万吨,2005年为13.6万吨,2006年
1~9月份为8.53万吨,预计2006年我国绿豆出口数量将会比上年略有减少。
目前我国绿豆已经出口到世界上58个国家和地区,新增出口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数量
虽然相对不大,但总量相对可观;出口国际市场主要为东亚市场、欧盟市场、北美市场,
其中东亚市场是我国绿豆的主要出口市场,日本为我国绿豆第一大出口市场,我国绿豆占
日本进口份额已经达到34%。
日本对我国质量较好的明绿豆需求增长较快,虽然缅甸绿豆对日本出口数量增加,其
低价竞争对我国绿豆出口日本造成一定冲击,但是我国高质量东北明绿豆出口份额依然保
持稳定,质量优势有助于保持在日本市场的出口份额。
2004年日本、越南和我国的香港特区分别为我国绿豆出口目的国(地区)前三位,
合计总出口数量为9.3万吨,约占我国绿豆总出口数量的67%,其中对日本出口4.7
万吨,约占34%;2005年日本、越南、韩国分别为我国绿豆出口目的国前三位,合
计总出口数量为8.9万吨,约占总出口数量的69%,其中对日本出口4.7万吨,约
占35%;2006年1~9月份日本、越南、美国分别为我国绿豆出口目的国前三位,
合计总出口数量为6.2万吨,约占总出口数量的73%,其中对日本出口3.8万吨,
约占45%。
我国绿豆主要出口省份
我国绿豆大多经过大连港和天津港出口,大连港口出口的东北明绿豆、天津港口出口
的陕西和山西明绿豆以及杂绿豆数量相对较多,东北地区各省区是我国绿豆的主要出口地
区,其中吉林省是历年来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
2004年吉林、内蒙古、陕西分别为我国绿豆出口省区的前三位,合计总出口数量
为7.9万吨,约占总出口数量的57%,其中吉林为4.2万吨,约占30%;200
5年吉林、黑龙江、辽宁分别为我国绿豆出口省份的前三位,合计总出口数量为8.2万
吨,约占总出口数量的62%,其中吉林为4.7万吨,约占35%;2006年1~9
月份吉林、黑龙江、辽宁分别为我国绿豆出口省份的前三位,合计总出口数量为5.75
万吨,约占总出口数量的67%,其中吉林为3.23万吨,约占38%。
近几年我国绿豆年均出口价格整体呈现逐步回升走势。2005年我国绿豆出口平均
价格为603美元/吨,据海关统计,2006年1~9月份我国绿豆出口平均价格已经
达到668美元/吨,同比上涨11%。
我国进口绿豆情况分析
近几年我国开始进口绿豆,从2004年开始,我国每年进口绿豆的数量都超过1万
吨,我国进口绿豆主要来源于东盟国家的缅甸、泰国、印尼,其中缅甸是我国进口绿豆最
多的国家,进口绿豆的省份主要为广东省。由于进口缅甸绿豆价格较低,近几年东南沿海
省份进口数量呈现逐步扩大趋势,2006年1~9月份辽宁省也进口了1938吨缅甸
绿豆,同时,缅甸绿豆凭借低价优势给我国绿豆出口国际市场也带来了竞争压力,缅甸对
日本出口绿豆的数量目前已位居第二,仅次于我国。
缅甸作为世界上第二大豆类出口国家和东盟国家中的豆类生产、出口领头国家,20
05年豆类总产量达到360万吨,其中绿豆产量为54万吨。缅甸目前豆类的出口仅次
于加拿大,是世界第二大豆类出口国。
缅甸豆类的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亚洲和欧洲一些国家,印度是缅甸豆类的第一大出口
市场,缅甸豆类出口总额的70%以上均出口至印度,缅甸出口我国的豆类也在逐年增长
之中,我国过去每年从缅甸进口的豆类仅为3000多吨,2004年已达2.6万多吨,
2005年可达10多万吨,我国正在成为缅甸的第二大豆类出口市场。
2004年我国进口绿豆数量为1.2074万吨,缅甸、印尼、泰国分别为进口来
源国前三位,合计总数量为1.1594万吨,其中缅甸9796吨,约占81%。广东
省进口数量为9915吨,约占总进口数量的82%。
2005年我国进口绿豆数量为1.0591万吨,缅甸、泰国、印尼分别为进口来
源国前三位,合计总数量为8461吨,其中缅甸7025吨,约占80%。广东省进口
数量为8421吨,约占总进口数量的79%。
2006年1~9月份我国进口绿豆数量为8758吨,缅甸、泰国、印尼分别为进
口来源国前三位,合计总数量为1.0358万吨,其中缅甸7025吨,约占80%。
广东省进口数量为4840吨,约占总进口数量的55%。
我国绿豆市场价格走势
以国内主要产销区吉林洮南、内蒙古通辽以及北京新发地、常州凌家塘的绿豆行情为
例,2005/2006年度国内绿豆市场价格走势起伏较大,季节性特征比较明显。
2005年8~11月份价格高开低走,受2004年价格指引,2005年绿豆开
秤价格为5.40~5.60元/公斤,但由于新粮上市、产量较大的压力使得价格逐渐
下滑,到12月中旬价格降至4.20~4.40元/公斤。
2006年1~3月份价格缓慢回升,绿豆货源减少、节后消费旺季来临以及出口数
量有可能恢复,支持价格走强;4~7月份价格跳跃性上涨;7~10月份价格迅速回落,
由7.20元/公斤回落至5.40元/公斤,且交易较为清淡。首先是由于绿豆的需求
量减少,使得价格下滑;其次是进口绿豆对国产绿豆造成冲击;再次是陕西、山西、河南、
湖北等部分地区早播绿豆上市。
目前国内东北产区新产绿豆价格坚挺,南方贸易商利润空间缩小,所以目前市场上交
易清淡。前几周一些收购商囤了不少货,市场绿豆价格也主要是由于囤货的拉动,受需求
拉动因素较少。受农民惜售心理增强影响,价格还比较坚挺,但交易明显转淡,内蒙古阿
鲁科尔沁旗下降了0.04元/公斤。交易商对后市比较迷茫,观望心态较强。
综上所述,由于受进口缅甸低价绿豆影响,华南沿海销区市场价格竞争较为激烈,对
东北绿豆向南方市场销售影响较大,同时由于受东北绿豆产区气候不利因素的影响,今年
绿豆单产水平下降较大、绿豆品质也不如上年,尽管播种面积出现增加,预计绿豆的产量
基本保持稳定。综合来看,2006/2007年度我国绿豆市场价格走势受季节性影响
依然明显,价格水平将继续呈现整体回升态势。
绿豆期货合约交割质量标准
绿豆期货合约:
1、 标准品:符合GB10462—89的国标二等杂绿豆
2、 替代品及升贴水:国际一等杂绿豆按交割结算价升水2%;国标三等杂绿豆按交
割结算价帖水4%
3、 同等级明绿豆按交割经算价升水20%
4、 交割不同年度绿豆升帖水:9月份交割上一年度生产的绿豆按交割结算价格帖水
5%;11月份交割上一年度生产的绿豆按交割结算价帖水10%
绿豆期货兴衰始末及相关资料
一、以下资料均按时间顺序排列)
总括:
(1)1993年,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绿豆期货交易,是我国第一批上市交易期货品种
之一。
(2)1998年,绿豆年成交量创出5276.5万手的历史最高水平,且1998年至1999
年连续两年,绿豆占当时全国期货交易量的一半以上。
(3)1999年1月初,其日成交量创出70多万手的最高记录,持仓量最高也达到69
万多手。
(4)1999年年底,中国证监会,将小麦期货交易保证金由10%下调到5%,而绿豆
交易保证金则由5%提高到20%。
(5)目前其6个合约品种的总持仓量仅微不足道的4手,其交易实际上已名存实亡。
(一) 郑商所方面的相关正式记载
1993年大事记
5月28日 中国郑州商品交易所顺利推出期货交易,河南省副省长张世英在庆典议试
上讲话,副省长李成玉为交易所鸣铃开市,小麦、玉米、大豆、绿豆、芝麻五个品种上市
交易,当天成交标准化合约1854张,成交金额1434万元。
1995年大事记
5月23日 中国证监会发文,批准绿豆期货合约为郑交所上市期货合约,小麦、玉米、
花生仁、豆粕、芝麻、棉纱、425号普通硅酸水泥、5毫米无色浮法玻璃、胶合板期货合
约为试运行合约。同日,中国证监会批复郑交所章程交易规则。 5月26日 郑交所第一届
理事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会议决定第一届理事会至此完成使命。
11月14日 郑交所发布公告,确定绿豆合约的市场持仓总量控制线,即每个交割月份
单边20万张。
1999年大事记
1月11至13日 由于大量投机资金的进入,绿豆交易量、持仓量急剧扩大,各月份最
高持仓达696180张。9905、9907合约也均创单月最高成交记录,分别为354792、348032
张。市场风险明显加大。
1月18日 经理事会紧急会议研究决定,郑商所采取果断措施,将风险较大的9903、
9905、9907月份的所有持仓全部对冲,同时扩大价幅,将各月份合约保证金比例统一为
10%,扭转了前段市场操纵因素造成的僵持局面。
3月18日 郑商所发出通知,自1999年3月22日起恢复绿豆合约全天交易,其他品
种交易时间保持不变。
3月26日 郑商所发出通知,公布调整绿豆包装的有关规定。决定自1999年8月1
日起,1999年产绿豆仓单将按新规定执行;98年产绿豆仓单仍按原规定执行。
11月26日 郑商所向会员单位、指定交割仓库发出《关于调整绿豆合约升贴水比例的
通知》;为控制市场风险,发出(1999)第6号公告,又以中郑商交字(1999)第66号
通知各会员单位,自1991年11月29日起(11月26日结算时),对绿豆品种多头持仓
1000张以上(含1000张)会员多头持仓部分的交易保证金提高至13%。
12月2日 为进一步控制绿豆期货交易风险,郑商所向全体会员发出通知,决定自1999
年12月6日起(12月3日结算时),5、7、9月份绿豆合约所有多头持仓部分的交易保
证金提高至15%。
2003年
1月8日 郑商所未收到调整绿豆保证金通知 郑州商品交易所有关负责人表示,郑商
所目前尚未收到关于调整绿豆期货交易保证金比例的通知。 针对近期有关郑商所将在春节
后将绿豆期货交易保证金比例由目前的20%降低到10%,以活跃绿豆期货交易的市场传
闻,记者昨日电话采访了郑商所有关负责人。有关负责人称,以前市场也曾多次有过此类
传闻,但事实上郑商所至今未收到有关调整绿豆期货交易保证金的文件。
二、其他机构、个人对之相关的评述
潮 起 潮 落 皆 有 因 ——郑州绿豆市场分析 巫 轼
郑州绿豆自去年9月转熊至今,区区四个月,跌幅达万点。后市将如发展?笔者以下
着重从基本因素和市场人气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从目前基本面看,现货市场绿豆价格逐月下跌,期市仓单逐月增加,与往年同期相比,
仓单增幅越来越大。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是,前一时期绿豆价格涨势过猛、在
高价区停留时间过长,使消费结构发生很大变化;出口量的减少和国内现货市场上绿豆销
路不畅,导致需求减少。同时,由于现货商和广大农民“卖涨不卖跌”的心理,进一步促
使期货市场仓单压力增加。
从绿豆长期价格走势看,1994年7月至1997年8月底,郑豆大盘长期处于一个大牛
市行情之中,直至去年9月转熊。以5D为例,从历史最低价23480点涨到最高价54080
点,并长期维持在近5千左右。认真分析3年左右牛市行情的成因,对后市的展望有者极
深刻的意义:
1994年至1995年初,绿豆价格处于一个历史的低价区,其与大豆的价格差价约为
800元/吨左右。由于绿豆单产低,单位成本高。对农民来说,种绿豆不如种大豆,种大豆
不如种玉米。故1995年绿豆种植面积减少,从而推动了其价格的上涨。1996年初,又因
各粮食品种的价格与绿豆价格同步上涨,绿豆可比价格过低的状况未能得到改善,与大豆
的价格差同上年相比并无大的区别,所以96年绿豆种植面积进一步减少,其后价格也进
一步上涨。但到了1997年初,情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货市场上绿豆价格持续走高,
而大豆价格却停步不前,玉米价格持续下跌!绿豆与大豆价差扩大为1800元/吨左右,与
玉米的价差更进一步扩大。这时,对农民来说,种玉米不如种大豆,种大豆不如种绿豆。
因此,1997年我国绿豆种植面积较上年扩大了13%左右。1997年中期,当国家粮油信息
中心公布绿豆种植面积扩大时,曾一度使得绿豆期价深度下跌。后来受厄尔尼诺现象、黄
河断流等因素影响,期价止跌反涨。直至同年9月,当人们得知,绿豆单产虽受影响,但
总产比上年略有增加时,期价才开始急跌。
经过4个月的下跌,目前绿豆期价虽然比1997年初的价格略低,但其与大豆等品种
的巨幅价差相对1997年初并未缩小。也就是说,如果绿豆价格停留在目前的价格区内,
受比较效益的驱动,今年的绿豆种植面积将在去年增加15%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未来将
出现“豆灾”!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绿豆期价因比价过低而涨,也将因比价过低而跌。虽然本
年度前期仓单的成本较高,但未来绿豆期价必将继续下跌!而且下跌空间极大!
当然,具体那一天下跌?如何下跌?还得根据市场人气等情况来定。也就是说,在期
货市场,基本面因素决定期价,市场人气影响期价。
市场人气对期价的影响程度有多大?我们从郑豆7D的历史价格走势中便能得到极其
深刻的认识。7月,绿豆进入消费淡季,同时由于9月与11月合约旧绿豆贴水交割后将退
出市场,市场人气对7月绿豆合约普遍看跌。当综观郑豆7D历史走势,我们会发现,1995
年、1996年、1997年7D的走势总是先逆基本面上涨,然后爆跌。而且,爆跌的时间总
是逐年后移。今年7D因提前抄作,以及今年特有的情势,具体走势自然有别与往年,同
时,往年这种一而再,再而三的相似形态,对改变人们的观念同样具有极大的作用。可见,
市场人气对期市具体合约的价格走势影响极大,它所反应的是期货市场多空双方力量的对
比。
前一时期《期货导报》所发文章《多头空头不如滑头》中的一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
但“滑头派”们能从持仓量、成交量、短期图表形态及内外盘比等因素中去感觉多空双方
实力,却是难能可贵。笔者之所以强调:“基本面因素决定期价,市场人气影响期价”,
只是期望广大投资者在介入期市时,多一点理性和清醒。因为,任何一种商品价格的长期
走势,总是由其内在价值决定。但在投机市场中,市场人气对未来的价格走势同样具有极
其深刻的影响。当然,其具体影响程度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长,同样受广义基本面因素
制约。技术图表只是帮助人们进一步认识市场的一种工具,是过去这一品种价格走势的反
映,而价格又只是价值的反映,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是现时价格与价值之间的矛盾以及未
来价格的运动趋势,而不能仅仅是价格本身,更不应该认为“只研究技术图表就足够了”。
充分认识这一点,以各种图表、基本面及市场人气等因素为依据,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
便可立于不败之地。
绿豆期货绝路逢生(2000-04-11 08:31,中华工商时报)
已经在今年1月份被处以“安乐死”的绿豆期货从今天起又开始恢复正常交易。
自2000年4月10日起,郑州商品交易所的绿豆合约GN005、GN007、GN009、
GN011恢复正常交易,价幅为±120元/吨,交易保证金为20%。这意味着,曾经是郑
州商品交易所主打品种的绿豆期货在市场上“冷冻处理”了3个月后,又要“引吭高歌”。
从1999年12月24日起,绿豆的跌停幅度由±20降为±2,其目的是让多头尽快平
仓;今年1月1日,绿豆交易保证金从10%提高到15%;从2月1日起,从15%提高到
20%。
与此同时,郑州商品交易所逐步降低小麦交易保证金,从2000年1月1日起,小麦
交易保证金从10%降低到8%;从2000年2月1日起,从8%降低到5%。
当时有关人士认为,绿豆期货进入了“安乐死”的状态,郑州商品交易所的方针是“扶
大限斜政策,即扶持小麦等大品种,限制绿豆等小品种。
但是从3个多月的市场交易情况来看,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期货并没有向管理层预
期的那样火起来,因此郑州商品交易所作为一个靠交易手续费用谋生的中介场所着实有些
头痛了。去年,郑州商品交易所在全国期市中举足轻重,为期货经纪业创造的收入占了总
收入的一半。
业内人士分析,恢复绿豆交易主要是为了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使在绿豆合约上套牢的
资金释放出来。但是,目前绿豆交易的保证金定为20%,从本质上抑制了绿豆期货交易的
活跃,而交易所还表示这不是一个短期的规定,而是写进郑商所交易规则的一个长期的规
定,其用意非常明显,就是要抑制绿豆市场的过度投机。
据了解,郑州商品交易所很早就派出了30多人的队伍到全国各地推广小麦期货品种,
但是投资者一直担心小麦品种过大和政策性强,因此交易没有活跃起来。目前,郑州商品
交易所已经决定今年暂不推出优质小麦品种,便于投资者集中精力做好普通小麦交易,同
时,加紧培育以小麦现货商和套期保值者为基础的客户群体,积极调动和发挥那些具有“做
市商”意义的投资者的市场骨干和中坚作用,希望带动和吸引众多的中小投资者入市交易。
但是,小麦期货在郑州市场已经交易了好几年,交易一直不活跃,靠交易所“催肥性”的
措施是否能迅速得到投资者的认同目前还难下结论。
三、郑商所骑虎难下 绿豆期货复生仍有疑问 (2002年9月3日)
鉴于当年疯狂灭顶,市场各方参与者依然心存余悸。“冬眠”的绿豆期货真能复活?
绿豆复活真能拯救郑商所?
国内期货市场出现最早、成交量一度最大的绿豆,在经历了上个世纪末期一轮跌宕起
伏后,于2000年陷于“冬眠”状态至今。近日,市场中悄然流传着关于绿豆“复苏”的
传言,就此,《财经时报》走访了郑州商品交易所及期货市场投资者。对此话题交易所十分
敏感,不愿多谈;市场人士则各持己见,反应热烈。
交易所两种观点相持
近两年的时间里,国内绿豆期货几乎一直处于“三无状态”——没有交易量,没有持
仓量,价格不变。近来市场传言“恢复绿豆交易”,主要指将其保证金(20%)降低到合理
的水平。
一位在期货市场有10年经历的行业人士认为,绿豆交易“无疾而终”的根本原因在
于期货市场起步阶段交易所临时性政策较多,市场潜在的人为的风险很大。在不断演绎的
“小品种大行情”背景下,咖啡、胶合板、红小豆等品种交易被相继叫停,已经预示了绿
豆期货品种的结局。
大连商品交易所副总经理曲立峰博士近日指出,中国期货市场虽已发展了十余年,但
在期货理论上还有诸多问题亟待澄清,一些基本概念的模糊导致期货制度上的缺陷,而制
度上的缺陷与失误则是期货市场上最大的风险。
对于恢复绿豆交易的传言,郑州商品交易所一位负责人表示“并未听说过此事”。一
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郑商所工作人员称,“这是个很敏感的话题”,无法正面回答;目前
交易所只是进行绿豆的研究工作,具体进展暂无可奉告。
据知情人士称,关于恢复绿豆交易,交易所内部也存有观点分歧。部分人士反对,认
为目前小麦交易在多方努力下渐有起色,如果此时恢复绿豆交易会使资金流失,给小麦期
货交易带来负面影响。况且当前国家政策依然是扶持大宗产品期货品种,即使恢复绿豆交
易,恐怕也难达到以往的火爆行情。
另外部分人士认为,目前大豆交易活跃,说明市场投机兴趣依然很浓。期货市场中交
易品种较少,新品种上市还需等待。在市场资金缺少更多投机对象的前提下,恢复绿豆交
易会很快吸引资金,使市场交投进一步活跃。
市场看法各异
一位曾经历过“绿豆大战”的投资者谈到恢复绿豆交易时心有余悸。首先,一旦恢复
交易,交易所对交易规则的修改投资者能否接受?也就是说,对保证金、手续费、涨跌停
板、交易单位等基本合约内容的制订以及交易交割标准、交割方式等项规定,能否满足参
与者的胃口?
他还谈到,当初关于绿豆交易的“内幕”太多,迄今这些故事已无从考证,但是人们
心中还留有阴影。市场“心照不宣”地对小麦交易问题束之高阁,恐怕就是这个阴影作怪。
对于这些顾虑,郑商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今天的期货市场已经不同以往,交易所会
认真按照中国证监会颁布的《期货暂行管理条例》、《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等开展工作。
经过前段时期的整顿和规范,交易所控制风险的能力也有了长足的提高。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郑商所恢复绿豆交易,从操作上讲还是比较容易实施的。只要把
保证金降下来,对目前的合约做部分调整就可以了。最主要的还是看政策面是否给予支持。
他同时注意到,自绿豆停运后,郑商所管理层更换较为频繁。这虽属于交易所内部的事情,
但也使市场人士隐隐感到一些可能的变数。
另外一些投资者明确表示,在市场交易中什么品种活跃就做什么品种,“大家是来投
资的,不记前嫌,有投资价值的就是好品种,活跃的市场就是好市场。”
交易所面临诸多困境
1997至1999年,郑商所受益于其活跃的绿豆交易,一直稳坐国内期货头把交椅。但
是自绿豆消沉之后,其交易规模大幅度下降,已经落在国内各交易市场末席,成交金额仅
为全国市场总额的6%,收入也不可避免地锐减。
失去绿豆这张“王牌”后,郑商所遵循国家政策,扶持小麦等大品种,限制绿豆等小
品种。但小麦现货市场价格没有放开,从根本上限制了期货市场的活跃性。尽管交易所一
直在积极宣传推广小麦交易,并于2002年4月1日推出了旨在提高市场流动性、稳定市
场运行的“做市商”制度,结果未见大的起色。时至今日,小麦的交易量还不及绿豆活跃
时期交易量的1/3。
由于交易清淡,市场萧条,郑商所自己也身受其害,市场上曾有传言“要借钱开工资
了”。对此郑商所有关负责人澄清道,目前在发展的过程中确实面临困难,但是财务上还
略有盈余。只是因为房产的折旧费用高达每年3000万元,所以账面不太好看。
有关投资专家认为,目前国内小麦期货交易不活跃,推出棉花、油菜籽、白糖等新品
种尚需等待;同时,绿豆作为纯市场化品种没有太多政策干预,投机性强,利于实现市场
活跃性。因此,恢复绿豆交易、推出小麦期权交易等不是不可行的。其次,大连大豆市场
前期巨量持仓大规模交割后,市场纷纷担忧其是否会成为“第二个绿豆”;如果处理不好,
市场资金会很快流失,而此时恢复绿豆交易可谓是绝好时机。
近日中国证监会期货部副主任张邦辉提出,争取在“十五”期间逐步建立市场化的期
货新品推出机制,根据市场需求推出期货品种,保持交易活跃性,不断增强期货市场对国
民经济的服务功能。
同样有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期货业和期货市场正处在向上突破的临界状态。对于绿豆
能否“复活”已不是大家关注和争论的焦点了,大家最关心的还是期货市场发展的大方向,
需要不断提高期货理论认识,完善市场机制,规范市场的法律法规。
四、
绿豆阴影渐渐散去 郑商所发动小麦攻坚战(全景网2002年3月11日)
自1999年郑商所“绿豆事件”让投资者含恨,期市资金对郑商所产生信任危机而离
场,累及郑商所推出的新品种小麦期货,资金转捧大豆。
3月9日,郑商所新年首期小麦市场投资报告会将在深圳举行,业内人士认为,这是
郑商所主动向投资者示爱,并发起“小麦攻坚战”的开端。据悉郑商所高层将悉数出席该
报告会。其实早在去年,郑商所重塑郑州小麦形象的行动已经悄然展开,包括更换高层、
修改交易规则、主动市场推介。
小麦突围
“业务的确走了一些弯路。”郑商所市场部副部长李飒承认,绿豆事件的影响确实存
在。
郑州商品交易所对“绿豆事件”的总结是:在规范化运作方面存在一些差距,规则中
有一些不相适应的地方,部分规则中的一些漏洞又被放大利用,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
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伤害了市场参与的热情,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绿豆’的悲剧不能在小麦身上重演。”李飒称,交易所开始着手修改缺陷。
首先修改的是价格机制。酿成“绿豆事件”多空大战的是几个大粮商拉高期麦价格,
使其偏离现货市场价格,以吸引投机客户加入。吸取了这个教训,郑商所把价格调控手段
改为以市场引导为主。郑州小麦价格也随即回落,从1600元/吨跌至1100元/吨左右,注
册仓单从13万吨减少到1.8万吨,郑麦价格正靠向现货市场价格。
交割一直是制约小麦期货发展的瓶颈。李飒称,为了平衡买卖双方,郑商所还调整了
交割仓库。原先交割仓库集中在四大小麦主产区,现货小麦很容易流入期市,对卖方极为
有利。调整后,四大主产区小麦交割不能超过10万吨,超出部分交割只能到销区,因而
现货成本增加60-100元/吨。
此外,郑商所调低了交割手续费、仓储费、检验费和出入库费用;增加了买方提交割
权限;延长了交割月仓单注册和手续办理时间;放宽了仓容限制等。增加期货转现货方式;
完善了套期保值管理办法;建立仓单退出机制;放宽了会员和客户的持仓限制。
“重要的是,减少了人为干预市场的可能。”钱学武认为,期货价格的形成应由市场
说了算。
“这在郑商所发展历史上,是一个里程碑。”李飒称,如此大力度的调整在郑商所尚
属首次,一切都是为了恢复投资者信心。
据悉,在3月9日的小麦推介会召开的同时,郑商所深圳培训基地也同时成立。郑商
所这样的培训基地在全国共有17家,对新会员的培训也是其吸引投资者的措施之一。
“市场信用还没有恢复到位。”李飒承认,同时受政策影响,小麦期货尚未走上良性
循环的轨道。李同时称,郑商所今年也申请白糖等新品种。
绿豆阴影
除品种自身缺陷外,盘亘在郑州小麦头上是挥之不去的“绿豆事件”阴影。
钱学武至今回忆起“绿豆事件”仍心有余悸,正是那场多空大战改变了投资者对郑商
所的信心.
1999年郑州绿豆同其他农产品一样,走出了持续两年以来不断探低的熊市格局。空头
主力带动市场空头人气,元旦过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期价开始大幅下跌,几个交易日内,大
盘平均每天下跌幅度达到五六十点之多。
为了控制风险,减缓下跌,1月12日郑商所出台有关文件,决定从1月12日起,提
高保证金比例,并追收某些月期货的追加保证金。但仍然无法抑制跌势,1月13日又出台
文件,扩大部分活跃品种绿豆的涨跌幅,提高交易保证金。
但此时郑州绿豆已经失控。1月18日郑商所采取断然措施,决定于当日闭市后,对
9903、9905、9907的所有持仓合约以当日结算价对冲平仓,即这三个交割月的持仓量全
部清仓为零。3月3日,郑州绿豆又突然启动,破位上涨。大盘在一个月内上涨200多点。
5月7日,郑商所交易交割委员会召开了会议,会议认为“一些迹象表明,从交割月
仓单的数量、仓单的大规模出口到远期月份的扩仓,价格的滚动拉抬是少数人有计划、有
目的操纵的。”
真正大幅下跌是从5月28日开始,至6月8日为止,短短十多个交易日,GN909、
GN911分别下跌了650点之多。多头在高位返空头,逼死空头,部分期货经纪公司就此
破产倒闭。
期价的巨幅下跌使市场风险明显增大,暴涨暴跌行情给交易所会员单位和投资者带来
了巨大的风险。郑州绿豆的交易量占到了全国的50%,价格最高达到4000元/吨,而此
时的现货市场价格仅2800元/吨左右。
12月,中国证监会出台文件规定,郑州绿豆的期货价格波动幅度为零,最终以绿豆退
出期货品种结束。
钱学武说,“多空大战,市场失控,强制平仓是郑商所调控失败的结果。交易机制设
计缺陷伴随强制干预,郑商所在投资者中输掉关键的信用。”市场另外的评价是“恶庄玩死
了绿豆。”
“谁还敢将钱投向郑商所的期货品种,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交割单会被宣布无效。”
钱分析,取消绿豆后,郑商所推出的小麦受冷落也在情理之中。
中国期货业协会副会长常清认为,郑商所小麦期货目前的窘况是,尽管小麦是大的期货
品种,但国内的品种太多,有100个品种,而国外仅10来个品种,因而其操作难度大。
另外,郑州小麦的交割地设在产区,虽方便交割,但不利买方。对粮商来说做套期保值的
功能很好,但光有卖的套期保值,没有买的套期保值,力量失衡,没有投机功能,市场流
动性差,投机的钱都被套期保值拿走了,谁来还敢投钱?市场人气难再聚。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1630259a1934336.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