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格局作文1000字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格局作文1000字


2024年3月27日发(作者:蓝牙耳机连接不上手机)

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格局作文1000字

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初爆发以来已过去一年多时间,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各国由于防疫措施的差异,受到疫情影响的程度也有较大的不同。那么,该如何

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这种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契机还是挑战?针对

这些问题,学术界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探讨。朱青(2020)认为,疫情将对我国的整体就业

以及中小企业的平稳运行产生重大影响,所以国家应出台相应的财税政策纾解企业困难。

王震(2020)从就业保护与社会保障的角度出发,认为“稳就业”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应

当精准锚定目标对象,同时提升治理效能。刘志彪(2020)重点论述了疫情对中国产业发

展的冲击,并指出防控疫情在中长期内可能会对中小民营企业、市场结构、供应链生态、

经济中期走势造成重大打击。廖茂林和张明源(2020)的研究则着眼于疫情对我国总体经

济增长的影响,认为如果能够及时控制疫情,那么我国后三个季度的经济将会有所好转,

全年GDP增长不受太大影响。张杰(2020)重点论述了新冠肺炎疫情对中美经贸关系可

能产生的冲击,认为在当前的情境下,美国可能会利用中国处于“脆弱”时期的机会,进

一步遏制和围堵中国,损害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

总体来说,目前学术界有关疫情影响的经济研究从财税政策、就业影响、产业链发展、

国际经贸关系等多个领域进行了翔实的理论阐述,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学术参考。不

过,疫情影响下的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我国由于率先实现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控制,

成为第一个复苏的世界主要经济体,让我国具备了优于其他国家的先发优势。本文将从我

国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取得决定性成果至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消失、全球经济摆脱新冠肺炎

疫情影响之间的这段时期称为“后疫情时期”。目前看来,分析这一时期疫情的经济影响

的现实前提与疫情初期已有很大不同,具有新的理论研究价值。此外,对后疫情时期经济

影响的分析不应忽视社会经济制度因素。从世界各国抗疫的效果来看,我国作为最大的社

会主义国家已经基本走出疫情危机,而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仍旧处于疫情蔓延的时期。可见,

疫情造成的经济影响不仅与外生性因素有关,同时也与资本主义的内生性矛盾密不可分。

现有文献对疫情危机的分析大部分基于西方经济学视角,缺乏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角

度进行的研究。同时,现有研究中对于疫情危机产生经济衰退的历史性和趋势性分析还有

所欠缺。

本文试图运用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后疫情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进行分析,同时,

将历史逻辑与现实逻辑相结合,研判后疫情时期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而论述我国

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的世界经济格局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受重创

首先,西方国家疫情反复波动,经济复苏步履缓慢。回顾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疫情

蔓延过程,可以发现其新增确诊病例呈现一条清晰的U形曲线。经历了疫情初期严格的封

城与隔离措施之后,2020年6月份各国疫情形势均有所好转。然而,由于经济利益的驱

使,在没有完全控制疫情的情况下,西方国家纷纷迫不及待地重启经济,开始了复工复产。

由于防控措施不到位,之后疫情开始反弹。目前,欧洲的主要国家如英法德新增确诊人数

屡创新高,美国疫情依然呈现扩散态势。截至北京时间2020年12月26日,美国累计确

诊新冠病例1900万例,累计死亡超过33万例,依然是世界上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的

国家,甚至美国总统特朗普及其夫人均已感染,白宫已出现多起聚集性感染。之前的疫情

冲击已经对经济发展造成重创,据统计,2020年前三季度英国GDP同比缩减11.9%,法

国前三季度GDP同比下滑9.5%,西班牙前三季度GDP同比下滑11.5%。同时,2020年

第二季度美国GDP实际下滑9%,2020年前三季度美国GDP实际萎缩3.8%。目前,西

方国家的经济在重创之下已经难以承受再次封闭的打击,控制疫情与保护经济的矛盾难以

协调,未来复苏之路遥遥无期。

其次,此次疫情冲击波及范围广,对经济的破坏力巨大,影响深远。目前,西方发达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均以服务业为主体,在此次疫情冲击中遭受重创,并且影响不会在短

期消失。以此次疫情中受创最严重的旅游业为例:据欧盟的估计,2020年旅游业的损失将

高达70%,并很可能成为最后复苏的经济部门。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尽管一些国家较

好地控制了疫情,但由于经济链条的传导,同样经历了经济衰退。例如,虽然日本疫情防

控形势好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但是由于旅游及出口两大经济支柱均遭受毁灭性打击,依

然陷入经济衰退的泥沼。据统计,2020年1–8月,日本已有超过35000家企业倒闭或破

产,国内失业人口激增。根据已经发布的数据,日本国内生产总值(GDP)2020年前三

季度实际缩减达到6%。为了挽救经济,西方国家普遍采取了激进的货币政策及财政政策。

这些措施不但让这些国家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负担,而且将导致下一轮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

的概率大大提高。

(二)主要发展中国家长期经济走势呈现不确定性

目前,除了美国之外,印度、巴西、俄罗斯是全球确诊人数前四位的国家。总体而言,

俄罗斯的疫情已经有明显放缓的趋势,而印度和巴西的疫情还远未看到拐点。与西方发达

国家相比,这些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政府治理能力不足,医疗设施短缺,未来的疫

情防控与经济发展前景更加不容乐观。对于我国而言,俄罗斯和印度是与我国领土接壤的

国家,同时也是重要的贸易伙伴。巴西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进口国之一,根据海关总署公

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自巴西进口的大豆占总进口的59.64%。因此,要特别警惕目前疫

情在这些国家蔓延对我国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以及经济发展的影响。

与发达国家做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选择题”不同,这些国家既没能有效控制疫情,

同时又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疫情蔓延将直接影响各经济体内部的生产要素供给,进而影

响经济的正常运转,同时民众对疫情的恐惧和收入的减少会大大降低消费预期。除此之外,

疫情防控措施如封城又直接造成许多企业破产和大量失业,过度依赖发达国家的经济结构

导致抗风险能力严重不足,这些因素同时叠加将引发这些国家长期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

巴西2020年第三季度出口环比下降2.1%,进口环比则大幅下跌9.6%,2020年1–9月

GDP同比下跌5%。

(三)我国已经基本步入经济复苏的轨道

首先,我国的经济复苏是全方位、多层次的复苏。尽管仍然受到疫情的影响,但是各

行各业都呈现平稳向好的发展趋势。从整体指标来看,2020年前三季度我国GDP增速由

负转正,同比增长0.7%,是全世界唯一一个经济增长率为正的主要经济体。从失业率指标

来看,2020年7–11月我国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7%、5.6%、5.4%、5.3%和5.2%,

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从消费指标来看,11月份我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

增速相较于10月提高0.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投资也在逐渐回暖,2020年1–11月,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提高2.6%,增幅比1–10月提高0.8个百分点。此外,工业和服务

业持续复苏,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增速比上月加快0.1个百分

点。11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增速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与此同时,

对外贸易也有所好转:2020年1–11月,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8%。11月份货

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了7.8%,其中出口增长了14.9%。

其次,我国的经济复苏源于自身强大的抗风险能力与广袤的国内市场,在未来有望继

续保持增长的势头。目前,我国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同时拥有世界上

最大的消费市场。即使在当前世界产业链受疫情影响产生断裂、国际贸易受到重大影响的

情况下,我国依然能够凭借经济内循环维持自身经济的有效运转,实现经济复苏。在后疫

情时期,随着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依赖程度的加深,我国经济平稳向好的发展趋势有望持

续。

总体而言,这场疫情危机已经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从产品市场来说,疫情蔓延

导致人群失业率升高,收入减少,进而引发消费萎缩,导致再生产无法顺利进行。从金融

市场来看,疫情扩散引发市场恐慌,资本外逃。另外,长期的生产停滞和金融紊乱必然会

削弱一国的进出口贸易在国际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同时影响该国货币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

份额。由于世界各国防疫成果的巨大差异,当下的世界经济格局与疫情爆发初期相比有了

较大的改变。应对疫情不力的国家可能会陷入较长时间的经济衰退之中,其在世界经济格

局中的地位必然有所下降。相反,能够早日控制疫情的国家将会率先迎来经济复苏,其在

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地位也将有所提高。

三、理论分析

本次疫情对各国经济形成强大的外生性冲击,它对世界经济体系造成的巨大打击与马

克思经济危机理论揭示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内生性矛盾密不可分。因此,为了全面分析此次

疫情危机造成的经济衰退的成因和影响,同时分析后疫情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

本文引入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进行分析。

(一)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轨迹

为了说明疫情发生时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的内生性矛盾,有必要对20世纪70年代之后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历史轨迹加以梳理。从历史逻辑可以发现,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致经历

了四个不同阶段:首先是倡导自由贸易的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之后,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

扩大,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相结合,在20世纪初进入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1929年经济

危机之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兴起。1973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出现“滞涨”危机,新自

由主义逐渐成为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目前看来,新自由主义兼有自由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

主义的部分特质,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和

金融化的趋势在全球范围内不断扩张,它们与新自由主义经济发展模式一起构成70年代

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最典型的三大特征。

20世纪70年代,面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的“滞涨”型经济危机,以哈耶克和弗里德

曼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将问题归咎于凯恩斯主义长期以来奉行政府干预经济的后遗症,

主张回归自由资本主义的传统做法,大肆宣扬“经济松绑”“企业私有”“减少政府干预”

等经济举措,他们的观点被称为“新自由主义”。在美国和英国主导下,新自由主义理论

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经济运行方式、政治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新自由主义以市场化、自

由化、私有化为核心,主要措施包括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放松金融管制以及允许资本

自由流动、减少社会福利支出、强化资本对劳动的支配权、倡导社会服务和企业部门的私

有化等。对于新自由主义国家的实质,大卫哈维曾有过精辟的概括:“(这种国家机器)

其根本任务是为国内外资本的高盈利资本积累创造种种条件这种国家所体现的自由,反映

的是私人财产所有者的利益、企业利益、跨国公司的利益、金融资本的利益。”

可见,新

自由主义制度的本质仍旧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具。

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制度框架下的政府放松资本管制、倡导自由贸易等举措助长了

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张。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化是一组相互联结的范畴,

二者互为条件且同时进行。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解决资本过剩、利润率下滑的矛盾,

资本主义国家选择了两种不同的应对之策。第一种是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从商品输

出变为资本输出,在全球范围内攫取更多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国家通过资本投资等方式,

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投资设厂,将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外包。发达国

家本土的部门总部凭借技术、专利、产权等优势以及资本的所有权参与剩余价值的分割,

获取的利润通过货币形式回流本国。西方国家通过资本扩张将发展中国家彻底纳入资本主

义经济体系中,实现“经济全球化”。第二种是将多余的资本投入金融市场中,通过资本

运作实现增殖。英国学者本法因(2019)指出,“金融化是指虚拟资本在深度和广度上的

积累,即生息资本在资本积累中的范围增加和程度提高。”金融资本在经济各个领域大肆

扩张,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逐步掌握了全世界的经济命脉(鲁品越和姚黎明,2019)。

随着经济金融化的发展,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1991年美国、

英国、德国、日本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就业总数的比重分别为72.07%、67.48%、58.93%、

58.68%,而2018年四个国家的服务业就业比例分别增长到78.76%、80.8%、71.41%、

72.08%。金融化的过程同时是“去工业化”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西方兴起“股

东价值运动”,通过股权激励等方式,将企业CEO等高管的薪酬激励与股价牢牢绑定。企

业获取的利润不再投入再生产,而是通过企业并购、股份回购等方式不断推高股价来牟利。

同时,为了解决劳动者消费不足的问题,信用经济不断发展。银行等金融机构通过为消费

者提供各种类型的信用贷款刺激消费,以缓解资本主义生产过剩与消费不足的矛盾。最终,

发达国家的资本结构彻底趋于虚拟化,国家的经济命脉、企业的主要资本和家庭的主要资

产配置基本都聚集在证券市场之中。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石。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曾指出,

价值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纯粹的流通环节不能产生价值。同时,他也明确地指

出了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脱离的倾向:“所有这些证券实际上都只是代表已积累的对于未

来生产的索取权或权利证书,它们的货币价值或资本价值,或者像国债那样不代表任何资

本,或者完全不决定于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在马克思看来,金融证券天生就

具有投机的性质,它们的价格波动是由预期的未来收入决定的。同时,生息资本并未创造

新价值,货币资本家得到的剩余价值是通过向产业资本家让渡资本使用权而获得。因此,

在当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以金融行业为代表的非生产性行业过度膨胀,并持续与

实体经济抢夺资源,这将导致生产的价值进一步减少,最终威胁到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发展的上述历史轨迹,致使疫情发生之时资本主义经济体

系内部存在三重矛盾:首先,全球化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全球

化的发展,国内生产演变为全球产业链生产,分工的层级和深度大为加深,受到剥削的工

人数量显著增加,工人遭到产业资本家和货币资本家的双重剥削。同时,在金融化趋势下,

由于可以借贷消费,工人被剥夺的程度大大加深,国内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其次,社会

化公共服务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在新自由主义的主导下,西方国家的国有资本逐

渐从教育、医疗、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领域退出。这些行业原有的公益性、服务性特征逐

渐消失,最终沦为私人垄断资本牟利的工具,损害大众利益。最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

之间的矛盾。虚拟经济完全脱离实体经济空转,并与实体经济抢夺资源。资本主义的生产

从来都不是为了生产使用价值,而是为了实现资本增殖和吮吸利润。因此,在新自由主义

的支配下,资本倾向于从实体经济的再生产过程中退出,转而进入金融市场牟取暴利。在

这种趋势主导下,西方发达国家内部出现了明显的产业“空心化”特征,实体经济不断萎

缩。尽管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的倾向进一步加强,却又无法彻底脱离实体经济。虚拟经

济本身并不能创造财富,只有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推动一国的生产力进步。如果虚拟

经济过分膨胀,将会使国民经济的泡沫和风险不断增加,并且抵御危机的能力不断下降。

(二)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于疫情危机下经济衰退的解释

既然在疫情爆发前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就存在上述内生性矛盾,那么疫情的到来对资本

主义经济究竟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为了解释这一问题,有必要先回顾马克思经济危机

理论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论述散见于多本著作之中,从不同角度

剖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他认为,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

矛盾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必将导致生产过剩,最终产生危机。从供给侧

来看,这一矛盾导致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的实际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比例偏离由生

产社会化决定的应该生产的各种产品的比例,使不同产业部门之间比例失衡成为常态,最

终导致生产过剩,形成经济危机。从需求侧来看,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导致资本

主义企业一方面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另一方面不断进行资本积累,造成资本有机构成

提高,进而造成相对过剩人口,导致收入分配两极分化,最终导致社会再生产因消费不足

而形成的生产过剩。为了应对危机,资本家不得不减少生产使供需平衡。等到社会经济秩

序重新步入正轨后,资本家又会在利润驱动下进行固定资本投资,盲目扩大生产,从而进

入新一轮的经济周期。以上便是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的主要逻辑。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理论相比,其本质区别在于:马克思是从

根本制度上分析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和实质,并把经济危机视为资本主义制度无法克服的

固有现象(胡莹,2015)。马克思曾指出,资本主义生产中出现的短暂“繁荣”,只是危

机风暴的前兆而已。政府和企业采取的应对危机的措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

的内在弊端。与之相反,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要么认为危机根本就不存在,要么认为所谓危

机只不过是经济偏离均衡状态的偶然表现,均否认其产生的必然性。在古典经济学家中,

李嘉图认为“不存在普遍过剩的可能性”,萨伊提出“供给将创造需求”,否认经济危机

的存在。而凯恩斯虽然否定了萨伊定律,但是他认为经济波动主要源于人们的心理因素(例

如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导致人们不愿消费)。而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如哈耶克将危机主要归咎

于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而造成的资源错配。由此可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主要将危机归咎

于制度之外的因素,导致他们对经济危机开出的药方也与马克思完全不同。马克思认为,

只有通过暴力革命彻底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实施社会主义公有制,才能最终彻底消除经济

危机。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主要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对经济政策进行局部修正,例如,

凯恩斯主义倡导政府对经济实施有效干预,扩大有效需求以推动经济复苏;新自由主义主

张国家放松对经济的控制,由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科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和根源,那么,该如何分析

此次疫情危机下的经济衰退呢?对此,可以明确的是,此轮经济衰退的直接起因是疫情扩

散引起的经济暂停。疫情初期,为了控制疫情,多国政府采取了严格的“居家令”和“隔

离令”,暂停大部分经济活动。由此,生产和消费同时缩减,部分企业受到重创,不得不

通过裁员等手段控制成本。很多劳动者失业,从而失去了直接收入来源。由于经济全球化,

产业链分布于世界各地,所以尽管疫情对各国的影响程度不一,但是全球产业链发生中断,

国际贸易受到重创。此时,金融市场出现恐慌性抛售,导致股市和债市暴跌。随着部分国

家疫情逐步得到控制,经济进入逐步解封的第二阶段。此时,生产逐步恢复,但消费不足

仍然存在。许多劳动者由于第一阶段的失业而导致收入来源中断,同时由于长期借贷消费

而无新增收入周转。因此,人们消费欲望普遍下降。同时,由于疫情仍在部分国家蔓延,

产业链无法彻底恢复,制造商因为缺乏订单无法开工,加之社会消费不足导致再生产过程

再次中断。此时,实体经济缺乏投资机会,而金融市场脱离实体经济存在牟利可能,因此

国家释放出的流动性可能会被资本家重新投入金融市场获取利润,从而不利于实体经济复

苏。等到进入第三阶段,部分国家的疫情防控态势进一步好转,国内经济活动逐步恢复,

国内失业率逐步下降,劳动者的消费信心逐渐恢复。同时,产业链的调整逐渐完成,国际

贸易形势好转。最终,在彻底控制疫情的前提下实现经济复苏。

以上分析的是此次经济衰退产生与演变的全过程。那么,内生因素(资本主义内在矛

盾)与外生因素冲击(疫情冲击)谁才是此次经济衰退的主导因素呢?如前文所述,在新

自由主义、全球化、金融化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存在三重矛盾,这些内在矛盾才

是造成经济衰退的本质原因。第一,全球化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由于资

本倾向于全球化配置,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内部失业人口激增,而资本家的财富却成倍扩张,

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为了缓解生产过剩的困局,借贷消费大行其道,工人被剥夺得更彻

底了。所以,当疫情导致生产中断,广大无产阶级失去收入来源,立刻陷入生存危机之中。

可见此时的消费不足并不是源于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而是来源于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导致工

人的购买力下降。第二,社会化公共服务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在此次抗疫过程中,

资本主义国家的私人企业并未彻底贯彻国家的抗疫方针,相反在价值规律的支配下,作出

了大量背离大众公共利益的行为。例如,企业截留公共医疗物资,转手以高价卖出。同时,

医疗私有化导致出现“天价账单”,使得人们不愿及时就医。这些情况都不利于早日控制

疫情。第三,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如前所述,在新自由主义与金融化的作用

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命脉、企业与家庭的主要资产配置,大多聚集在金融市场之中。

当疫情袭来的时候,就产生了选择悖论。要救实体经济,就需要先控制疫情,要将大量资

金投放到医疗系统之中,同时要对企业进行大量补贴。这种办法要耗费较长时间才能见效,

同时金融市场可能在这段时间被恐慌击穿,这将危害到大资本家的利益,并可能引发国民

经济崩溃。相反,如果要救金融市场,那么投入医疗和实体经济的资源就不够,可能引发

疫情扩散和实体经济的大幅衰退。这就是美国在3月份面临的困局。显然,特朗普政府选

择了救金融市场,以维护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因此,可以看到,美国富人在此次疫情中非

但没有遭受损失,大部分人的身价还因此暴涨。据统计,2020年3月中旬至5月中旬疫

情封锁期间,福布斯榜单上美国亿万富豪总资产猛增4340亿美元,从2.948万亿美元增

至3.382万亿美元,增幅高达15%。其中,亚马逊的贝索斯财富增长346亿美元,Facebook

的扎克伯格身价增长了250亿美元,而美国的新冠肺炎疫情却愈加恶化。

综上所述可知:此次西方国家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内生性矛盾,

疫情因素只是起到了导火索与推波助澜的作用。与之相反,中国在同一时期不但有效控制

了疫情,而且经济已开始复苏,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不存在资本主义

制度固有的内生性矛盾。目前看来,资本主义国家采取的救市措施也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危

机,相反,疫情之后下一次危机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增加。例如,美国的救市措施导致国家

背负了沉重的债务负担,使得政策空间大幅缩小。同时由于向系统内注入了太多流动性,

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不断提高。由于医疗系统的私有化,疫情之后许多人背负了沉重的

医疗费用,变得更加贫穷。由于失业与疫情的双重打击,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资本主义

制度内在矛盾更加激化。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1508660a1917631.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