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积电的故事——垂直分工体系下的自主创新

台积电的故事——垂直分工体系下的自主创新


2024年3月21日发(作者:champion)

维普资讯

观察 

台积 一1 

垂直分工体系下的自主创新 

维普资讯

台积电的案例说明,即使在高科技领域,也可以用垂直代 

工模式加入竞争,并取得优势。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商业模式 

的创新应该优先于技术创新。 

t% } 4鹊… * {0 一~ * # #r璃 | n 日 

_文崔岩 

对美国等地的考察研究认为_未来信息已 

进IC的封装、测试及品管技术,为半导 

厶积电的创立一“官.产.学” 

izzi结合 

经成为可以和物质、资源并列的世界三大 

体封装业奠定了初步的基础。不过此一 

资源之一,未来社会将是信息社会,人类 

时期台湾的半导体工业全都停留在后工 

经过1950年代-1970年代的进口替 的生产生活形态和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 

序的封装阶段。 

代、出口替代时期,台湾经济依赖劳动密 

化。而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不需要太多的土 

由于当时台湾岛内的企业规模较小, 

集型传统产业经济有了长足的进步,很 

地、消耗过多的能源、造成大气或水质污 研发投入很少,所以必须首先有政府运 

多传统产业产品例如雨伞、鞋、服装、小 染,非常适用于台湾的经济成长。他们感 

用公共资金投入可持续研发。1967年,台 

家电等的产量和出口量,名列世界前茅; 

到台湾必须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才能迎接 湾成立“国家科学委员会”。1969年成立 

在重化工业方面,当时岛内的钢铁、造 

时代的挑战。李国鼎说:“从工业产品的 中山科学研究院,主要发展军事技术。 

船、石油化工产业也已经得到了长足发 特点来看,将来发展的趋势可以大体上描 1973年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 

展,主要重化工业品产量在世界上也占 述如下:原料工业趋向于能源密集型;系 研院”,资助新工业技术的发展,工研院 

据重要位置。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1978 

统设备和部件工业趋向于技术密集 最 对台湾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影响巨大。 

年,著名的l0大建设也已经基本完工,岛 

终产品工业趋向于脑力密集型。由于台湾 

台湾最大的两个集成电路公司——台积 

内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但是,台湾岛内 缺乏原料和能源,所以必须利用它的脑力 电和台联电分别是由工研院的院长张忠 

只有3.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2000多万 资源来发展非能源密集型工业。微电子技 

谋和电子所副所长曹兴成创办的。 

人口,几乎所有的资源均需要依靠进口。 术及其相关的工业的发展就属于这一类。” 

1974年,台湾为使电子工业的发展 

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造成岛内赖以发 

这样,在这些领导人的主导下,电子 逐渐朝技术密集方向转型,在多方评估 

展的重要资源价格急速上升,土地和劳 

信息产业确立为全岛积极发展的策略『生产 

研究与筹划后,成立了电子工业研究中 

动力价格迅速上涨,台湾经济面临丧失 

业。 

心(工研院电子工业研究所前身),开始 

竞争优势的危险。 在技术和人才等产业基础储备方 接受经济部委托,执行“设置IC示范工 

1980年代,岛内领导人首先意识到 

面,1964年,台湾交通大学成立半导体 

厂计划”,引进IC制造技术并转移到民 

必须尽早开始布局新的替代产业。以台湾 

实验室,将半导体课程列为主要教学重 

间。电子所派人赴美国RCA取经,引进 

行政院长孙运璇、经济部长李国鼎等为代 

点,其所培养出的人才,是日后半导体 

7.0微米CMOS制造技术,并与美国 

表的一些人认为,模仿西方国家、靠大规 工业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关键。1966年 

IMR(International Material Research) 

模进口资源维持的钢铁、造船和石化工业 美商通用仪器(GI)在高雄设厂,从事 合作引进掩膜制版技术,开启台湾IC自 

为核心发展的模式不一定适合地方小、人 

晶体管装配业务,开启了封装技术的新 

主技术研发的序幕。这时台湾IC工业正 

口少、资源缺乏的台湾,必须找到新的发 

里程。1967-1970年间陆续有外商如德 

式涉足前工序工程,并开始步入设计领 

展模式。以李国鼎为核心的一批人,通过 

州仪器、飞利浦建元电子等在台设厂,引 域,不过这个阶段技术仅局限在研发,尚 

维普资讯

观察 

未有正式商业化产品问世。工研院电子 

公司,因为李国鼎认为当时从国外回到 

数量逐渐增多。同一时期,太欣、合德、 

所电子工业第一期IC示范工厂设置计划 台湾的一些半导体专家有设计和制造集 华智、其朋、通泰、普诚、硅统、扬智、 

(1975-1979年)、电子工业第二期发展 成电路的技术,但是没有资本,由于半导 

瑞昱、一华、飞虹、伟诠等IC设计公司; 

计划(1979-1983年)及超大型IC计划 体产业投资巨大,如果政府逐一支持实 台湾光罩为首的制版 以及日月光、华 

(1983-1988年),将台湾的半导体技术 际是办不到的,因此需要集中力量创办 

旭、硅品、福雷、立卫、华特、巨大等封 

推向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舞台。 

家大型的半导体公司提供示范作用。 装测试公司也加入营运行列,台湾I C 

1980年,时任工研院电子所副所长 李国鼎策动台湾“国科会”出资1亿美元, 上、中、下游产业逐渐奠定了目前的基 

础。台湾半导体产业50%以上的产值集 

中在集成电路代工领域,并且,台湾集成 

电路代工产业已经在人力素质及来源、 

制造技术能力、成本结构、资金调动能 

力、成品率稳定度等五方面具备全球竞 

争优势。 

高科技领域内的垂直分工模式 

1986年,张忠谋创立台积电的时候, 

整个半导体产业设计和制造不分家,半 

导体公司都如同英特尔、日立、德州仪器 

样既做设计又做生产,虽然一些日本 

的曹兴成创办了台湾第一家集成电路公 与荷兰飞利浦及一些民间资本共同创建 厂商也为别的设计加工集成电路芯片, 

司——台湾联华电子公司,成为台湾第 了台湾积体电路制造公司,“国科会”持 

但是,只是在自己生产的空余时间安排, 

家IC制造业者,并以四英寸技术生产 

股48%。后来,张忠谋在台积电创建了一 另外,往往要求设计商转让技术,日本的 

IC,至此台湾正式步入前工序商业化制 种所谓“晶圆代工”的商业模式,1995年 

集成电路公司在加工完成后又与委托方 

造工程阶段。 

2005年10年间取得了平均投资回报率 

在市场上竞争。 

1987年,工研院院长张忠谋创办的 

13%的高收益,带动了民间投资向集成 

在美国半导体产业从业长达25年的 

第二个集成电路公司一一台积电诞生, 电路领域投入的热情。 

张忠谋,对半导体产业了如指掌。他认 

采用六英寸技术,成为在台商业化运作 

经过政府对台积电模式的推广,台 

为,按照摩尔定律,芯片商集成的晶体管 

的先锋j由此,台湾集成电路产业开始进 

湾集成电路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所 

数量每18个月就会增长一倍,因此芯片 

入到专业分工的阶段。 谓晶圆双雄台积电和台联电占全世界集 加工工艺的精度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芯 

张忠谋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博士, 

成电路代工业的很大的市场份额。全台 

片工厂的投资越来越大,小厂商越来越 

1 958年进入美国德州仪器工作,后升任 

湾在10年左右时间内成为全球仅次于美 

不可能自己投资生产芯片。而美国很多 

为该公司副总裁。1968年,张忠谋回台 国、日本和韩国的第四大半导体生产地 大公司、大研究机构的工程技术人员,都 

湾访问,李国鼎热情接待了张忠谋,邀请 区,除台积电、台联电之外,在整个80 

希望自己创办芯片设计公司,实现自己 

张回台工作。张忠谋回台后,李国鼎委托 年代,大王、汉磊、天下、华邦、华隆微、 

的技术梦想。这样,半导体产业就形成了 

张忠谋帮助创办一家大型的半导体产业 合泰、旺宏等公司纷纷成立,IC制造商 

个矛盾一一在芯片设计领域,关键资源 

-fTuNE 

维普资讯

术,不是资本‘而在芯片制造 

发展起来,并且至今始终欣欣向荣。 措施尽快提高技术水平: 

资源是资本而不是人才和技 

芯片代工模式的产生,使整个世界 1、在成立初期与股东之一飞利浦公 

两种行业是完全在一个公司 

集成电路工业出现革命性的变化,设计 

司合作,快速学习、复制、改进技术,同 

将它们分开的时候了。在台 

厂商不再生产芯片,而是向芯片生产厂 

时大量投资于制造技术的自主研发,确 

以前的IT产业就是以代工出 

商外包生产,生产厂商则无需再耗费精 立自己在代工领域的技术领先地位。 

:板、机箱等产量占世界市场 

力在芯片研发上,专注于提高工艺和降 

2、与设备厂商密切合作,大规模引 

有代工的传统。 低成本。美国《商业周刊 评论说:“台 进最先进的支撑设备,持续领先制造技 

设想并实施了在集成电路领 

积电改变了产业规则,半导体产业会记 术创新,并与设备厂商合作研发,主动推 

生产的设想,这一设想的核 

载它一笔。”“张忠谋可以被称为两个产 

进支撑技术创新。 

集成电路制造领域专心致志 

业之父,一个是芯片外包制造业,一个是 3、强化客户服务,重视客户知识产 

技术,专业为设计公司制造 

芯片设计业。”张忠谋自己则说:“我宁 

权保护,推动虚拟芯片工厂的经营模式, 

是生产自己设计的芯片,同 愿人们记住我是因为我推进了芯片产业, 使自己成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提升客 

求设计公司转让芯片设计技 

而不是开创了芯片制造业。” 

户的整体服务能力。 

曲节场上和客户竞争。这样, 实行代工战略,嵌入芯片设计大厂 

4、重点研究制造效率的提升,使台 

世界上第一家自己完全不设 

的供应链当中,不意味台积电在技术上 

积电的制造产出能力居世界领导地位。 

造厂商,芯片外包产业由此 

研发上没有创新,台积电采取了4项主要 

台积电在早期的创办过程中经历了 

■ 观察 

维普资讯

很多困难,从l987年创办开始连续四年 

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专注于芯片设计 上停满了客户的奔驰汽车,台积电公司 

亏损,从第5年起才开始赢利。最初的客 而将芯片制造交给台积电生产,而 

只要帮助他们多生产1000片芯片,他们 

户INTEL公司考察台积电时,发现了台 

INTEL仍然是既自己设计,又自己生产。 就能获得30万美元的利润。这时候,台 

积电的产品有多达200个缺陷。但是,张 这样,AMD与INTEL比设计,台积电 

积电的销售人员基本上只要掌握一种技 

忠谋和他的团队有着冲天的干劲,几个 和INTEL比生产。在INTEL设计和制造 

能就可以了,那就是会说:“不!”。在 

星期后后缺陷减少到20个,再过几个星 人员都要养起来,自己还要投资于生产, 

1994年一l997年开始台积电进入疯狂增 

期,减少到4个。 

结果成本比AMD高两倍,加上设计又被 长期,三年盈利率分别为35%、40%和 

慢慢地芯片设计厂商发现,将芯片 AMD咬得很紧,所以一直处于比较被动 

50%,2005年台积电得营业收入超过100 

交给日本公司生产,至少需要l2个星期, 

得的局面。对于INTEL来说,品牌是资 亿美元,市值超过400亿美元,利润达到 

交给新加坡的公司需要6个星期,交给台 

产、设计是资产,生产简直就是包袱。 

50亿美元。在2005年之前的l0年时间, 

积电生产只需要4个星期。硅谷的芯片设 

对于台积电来说,为AMD代工,价 

投资台积电股票的平均投资盈利率达到 

计公司逐渐把高层次的芯片交给台积电 钱虽然比INTEL低很多,但是毛利润率 

13%。 

生产,低层次的留在美国生产。他们对台 仍然高达50%以上。 l996年台湾股市开始实行QFII制 

积电的评价是:“l0年如一日,产品有一 台积电的效益在经历了最初4年亏 

度,外国投资者进入台湾股市,外资发现 

贯的品质。” 

损期以后,从第5年开始赢利。台积电的 

了此前一直默默无闻的台积电独特商业 

AMD近几年对INTEL急起直追, 

景象也结束了青灯冷灶的局面,停车场 模式的价值,l997年起台积电的股价一 

lIIIII u 

维普资讯

飞冲天,从40多元一举上冲到240多元 

积电模式,都是正确地选择,也是有效率 

应该优先于技术创新。 

而成为台湾的股王,一直到2005年股价 

的选择。 

中国的产业经济学家比较推崇韩国 

才被台湾茂迪超过,2006年总市值才被 

政府资金的投入还应该尽快选择彻 

三星等企业的大投入、大产出的高科技 

鸿海集团超过。 

由于台积电的示范作用和台湾当局 

对台积电模式的推广,台湾开始了半导 

体投资热潮,台湾半导体产业从台积电 

创立时的一片荒原变成了绿洲。当然在 

这期间也有很多企业仍然试图走既设计 

又生产的道路,其结果都是很惨。 

启发 

1、在后进国家或地区尤其是东亚国 

家,真正强大的资源动员能力在政府。在 

西方国家本来应该由企业完成的事情在 

东亚国家只能由政府主导,否则就无法 

启动,这是一个事实,而且是一个在民间 

企业充分发育以前无法改变的事实。 

如何使集中了大批社会精英的政府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起到正确前瞻作用, 

底的市场运作模式,才能尽快产生合理 发展模式,认为那才是有自主创新的魄 

并且能以政府资源动员社会资源,低成 

的商业运作模式,整个台积电的故事充 

力。然而台湾经济学家薛琦比较过台湾 

本地推动国家产业升级,在中国大陆也 

分说明了这一点。 

和韩国的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的产业 

是一个严肃而实际的课题,台湾发展半 

2、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分工。 效率,台湾在高科技产业发展方面选择 

导体产业的经验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在国际间,分工有两种基本模式:垂 

渐进的、看似缓慢的过程,投资非常谨慎 

首先是政治精英IIII够正确把握世 

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垂直分工的含义是 

和小心。而韩国则采取类似于大跃进的 

界产业发展动向,把握本国资源对产业 不同国家或企业之间在产业链条的不同 

方式发展半导体产业,不惜以大规模增 

发展的适应能力,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 阶段进行分工;水平分工是指不同国家 ;01 ̄t-债,仅在1990年以前,三大电子公 

以政治决策投入政府资源带动产业发展 或企业的完整产业链之间的分工和竞争。 司就投入了将近20亿美元,而台湾当时 

是至关重要的。产业选择不能以政府官 

在产业升级中,如果不考虑国内企 最大的电子电器公司注册资本才1.15亿 

员的技术偏好为方向,而是以国家资源 

业的实力,一味的在自主创新的名义下 

美元。而台湾的企业一直都保持着良好 

于世界产业动态的匹配性为出发点,我 鼓励还很弱小的企业盲目地加入与发达 的赢利记录,而韩国公司却不断面临着 

们可以看到李国鼎的选择是多么有远见。 国家企业的水平分工,无异于驱羊入虎 

严酷的市场考验。 

政府官员选择产业带动模式必须考 口。台积电的例子说明即便是在高科技 3、独特商业模式的价值具有无可比 

虑到产业发展效率,选准产业带头企业 领域,也可以产生垂直代工模式加入竞 拟的价值,必须小心观察、大力鼓励探索 

和带头人,李国鼎选择张中谋和推广台 争,在产业升级过程中,商业模式的创新 并予以推广。o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1004402a1847985.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