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3日发(作者:t430笔记本参数)
《沁园春 长沙》中的豪放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在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
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
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
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
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
赞道:“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
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泽东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
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什之一。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
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
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这首词上半阙着重写景。“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
头。”一开始,作者便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同
时也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里。远看“万山红遍,层
林尽染”作者不仅看到了岳麓山的枫林,也可能联想到了北京香
山的黄栌,和祖国无数山岳中由绿变红的乌桕、水杉、黄连木――
那一重重山,一层层树,让自然之神彩笔一抹,晕染得一片嫣红,
比二月笑放的春花还要艳丽,比六月飘舞的彩霞更加瑰奇。近观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秋水澄澈,秋江碧波,脚下的湘江,在秋
天更加清澈晶莹,如碧绿的翡翠,如透明的水晶。江面上,千帆竞
发,百舸争渡,静中有动,生气勃勃。仰视“鹰击长空”,万里无云
的秋空,雄鹰奋振健羽,自由飞翔。俯瞰“鱼翔浅底”,因透明而
清澈见底的江里,鱼群摆动鳍尾,任意遨游。作者以短短四句诗,
描绘出一幅立体的寥廓万里、绚丽多彩的江南秋景,宛如当代著
名的岭南画派大家关山月浓墨重彩的彩墨山水图。不愧为“驱山
走海置眼前”(李白《当涂赵炎少府粉图山水歌》),“咫尺应须
论万里”(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的大手笔。它与作者的
另一首词《沁园春 雪》所描绘的“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
风光,均是古典诗词中前所未有的雄奇伟丽的全景式风景画。
崇高美表现在内在方面,则为为伟大崇高心灵的反映。古罗
马的朗基努斯在《论崇高》一文中,就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
回声”。这首词的下半阙重在抒情,正是这种伟大心灵的回声的
抒发。这种抒发,首先是通过回忆引出的。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当年曾和
当年的同学和朋友,在橘子洲一带散步、游泳、畅论天下大事的
情景,回忆起那一段难忘的峥嵘岁月。
毛泽东从1911到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
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
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
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峰中一座
又一座峥嵘的高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在这峥嵘
的岁月里,作者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张昆弟等立志救
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神采飞扬,才华横溢,热情奔放。诗
人巧妙地化用了《庄子 田子方》中的“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
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的意境,来形容新时代的青年从旧
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自由奔放的胸襟。(挥斥,自由奔放的意
思。方遒,正当旺盛有力的意思。过去有人解释“挥斥”为批判
驳斥,“方遒”为专家权威,是不正确的。)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
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
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
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
侯”――军阀如粪土。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
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
学,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
特别是创办了《湘江评论》,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
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这既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具体内容,又
是写作这首词的时代背景。了解这个背景,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体
会词中闪耀着的崇高心灵的美的光芒。
“少年心事当拿云。”(李贺《致酒行》)诗人和同伴的拿云
心事,从“携来百侣曾游”到“粪土当年万户侯”,可说是直抒
胸臆,尽情倾吐,如长江大河,滔滔而下,气势磅礴,痛快淋漓。在
结尾时“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则是采取象征手法,形象地表
达了一代革命青年的凌云壮志。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种解释认为“击水”为游泳,在
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我总
感觉这一意境与作者赞扬“百舸争流”的精神不太符合。我倾向
于“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转化。《晋书 祖逖传》:祖逖
“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后来“中流击楫”就成了立誓复兴祖国的代名词。在这里正表示
诗人要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
豪情。使人读后仿佛听到了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心在怦怦跃动,从
而感受到一种伟大胸怀所反映出的崇高美。
我国古典诗词的艺术表现手法,很讲究情与景的交融。刘勰
说“繁采寡情,味之必淡。”(刘勰《文心雕龙》)谢榛说:“景乃
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其浩
无涯矣。”(《四溟诗话》)这首词较好地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前半阕虽着重写景,阕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
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予着诗人如火的革命情怀。
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
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祖国前途乐观主义的憧憬。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
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是
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半阕的抒情乐章。
后半阙虽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
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
为一座座有形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可以说,
《沁园春 长沙》的崇高美,是以情为经,景为纬交织而成的,它不
仅使我们得到欣赏壮丽秋景的艺术享受,也使我们从诗人昂扬炽
烈的情怀中,汲取奋发前进的信心和力量。
总而言之,毛泽东的诗词于雄浑豪放之间,自有一种扭转乾
坤之势。他以这一鲜明的艺术个性,领一代革命诗词之风骚。他
的诗词意境深广而丰富多彩,胸襟阔达而气势豪迈,对于现在的
我们来说,是难得的好作品。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学习伟人的美
好品质,不仅学得为人处世的知识,而且陶冶我们的情操,力争上
游,做时代的佼佼者!
[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10337229a1739777.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