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11日发(作者:realme手机靠谱吗)
调节性集合与调节比
AC/A
AC/A是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的缩写,是指当双眼调节时集合也伴随增加,过度的调节可伴随过度的集合,过度的集合可以
成为内隐斜的诱因。
基本信息
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外文名称
Accommodation convergence/accommodation
单位ma 缩写AC/A
可以改变AC/A比率。
AC/A的比值可用各种改变调节办法来测定。
(1)隐斜视法
即移动固视点法,双眼固视6m处视标,测定看远的偏斜三棱镜度,再固视33cm处视标测定看近的偏斜度。按下述公式计算:
AC/A=PD+(An-AO)/D
PD为瞳孔距(cm),An为看近偏斜三棱镜度(△),AO为看远偏斜三棱镜度(△),D为调节的度数。
所得结果:内偏斜用"+",外偏斜用"-"。
(2)梯度法
(3)同视机法
方法为在同视机上,用黄斑中心凹的画片,测其自觉斜角,读其三棱镜度,然后插入-3D镜片,再测其自觉斜角,
公式中D为所使用的凹镜片度数,△1为患者原矫正镜片下之自觉斜角,△2为插入-3D 镜片后之自觉斜角。
(4)直接测试法
嘱被试者戴着看远的矫正镜片注视O.5的视标,在眼前逐渐增加基底向外的三棱镜的度数,当看0.5的视标刚刚开始模糊时,记录把尚未开始模糊时所用的三棱镜度,即看远的
非调节性集合。再在被试者眼前使用一1DS镜片或注视近物体,逐渐增加三棱镜度数,记
录至视力开始模糊但尚未发生复视时所使用的三棱镜的度数,也就是使用调节后增加的三棱镜度(调节性集合),该三棱镜度数与未加凹透镜前所测三棱镜度数之差,即调节1D的调节性集合。
假设一个病人看远为2△外隐斜。两眼用一1.0DS后变为1△内隐斜。此即AC/A为3△/1D。又如把2△外隐斜变为2△内隐斜,则AC/A之比为4A/1D。
AC/A的大小对于看远没有影响,但AC/A的比值大小,对于看近关系密切。如果病人的AC/A的比值较大,假如为6△/lD,在看近时可能产生过度的集合甚至产生内隐斜。
例如一患者看远为正位眼,看近为18△内隐斜。其AC/A为6△/1D,看近时给予正透镜不但可以减少调节,也相应地减少了由内隐斜引起的视觉干扰症状。
因此,如果远视眼不予矫正,在看近时有内隐斜,并有向显性内斜视发展的趋势。反之,如果近视眼不予矫正,在看近时有外隐斜,并有向显性外斜发展的趋势。正视眼明视25cm处物体时,要求有4D的调节及4ma的集合。一个2D的近视者,仅需要2D的调节,而集合仍为4ma,即集合>调节。可见近视眼通常仅需要较少的调节,而有较多的集合,故调节性集合与调节的比值(AC/A)较高。邱宝忠测定发现,<6D近视者不戴眼镜或不常戴眼镜时的AC/A与近视屈光度呈正相关性(r=0.555)。从而当近视眼看近物调节与集合之间发生矛盾时,为了保持双眼单视功能,解决联合运动关系失调的办法,一是增加调节,以接近集合,二是减弱集合,以求与调节相称。前者可加重调节负荷,甚至可诱发痉挛,从而加深近视;后者可导致跟肌肌力不平衡,引起视疲劳,甚至有可能放弃一眼的集合作用,导致眼偏向颞侧,日久可逐渐由隐斜变成永久性偏斜--外斜视。故.AC/A比值的测定可为某些病例配戴矫正眼镜提供必要的参考。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7631053a1519912.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