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8日发(作者:索爱蓝牙耳机一个响一个不响怎么办)
2021中考语文阅读训练—三星堆关联选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
Hi! 大家好!我就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1号青铜神树。我已经有三千多岁了,目前我的身高是 3.96 米,但这并不是我的原貌哦,这是我修复后的残高,有专家说,我没有被毁坏之前,应该有5 米高!你看我最上面还少一个部分,有人说是太阳,有人说是一只神鸟,你觉得呢?
别看我现在是青铜色,三千多年前,我可是金灿灿的铜色。这么高大的我,可不是一体浇铸成形的,而是由底座、树和龙三部分组成,采用分段铸造法铸造。在迄今为止所见中国的全部青铜文物中,我可是体型最大的一件。我的树干由多节套接拼合而成,树干上装饰有三层树枝,每一层又伸出三根枝条,分别位于神树的根部、中段和树尖,枝条像柳树一样柔和下垂,有镂空花纹的小圆圈和花蕾,花蕾上站立着昂首翘尾的青铜小鸟。您仔细看,还会发现在一侧树干上,悬挂着一条倒垂着的龙,他头部上昂,前足支撑于底座,脖颈上还长着翅膀,身体粗大如绳索。
围绕着我的谜团也是数不胜数,一般认为,我这棵神树反映了"十日"神话,与传说中的"扶桑""建木""若木"等神树有密切关系,也许我就是扶桑与若木。传说天地的东西两极各有一株参天神树,东为扶桑,西名若木。它们挥枝垂绿,华光照地,是日月运行斗转星移的纽带。
穿越了三千多年,今天又和大家相遇,让我代替古蜀先民来问候大家,相信随着你们考古发掘的推进,一定能揭开三星堆神秘的面纱。
(摘编自央视新闻客户端《"1号青铜神树"来信啦!》视频文字稿)
材料二∶
一号青铜树的树根立在三叉支架的圆盘基础上,座上纹饰是缭绕的云气;树干粗壮挺拔,分几节由四道圆箍插接; 树干上有树枝三层,每层三枝,枝桠上有萼托卵形果,两垂一昂,在昂果上各站一钩嚎大鸟,生动地表现其在展翅之前一瞬间的动态;在垂果的萼托旁有镂孔罗网状的宽大叶片,叶片下缘有三个小孔,可悬挂三叉铜丝圆架,架下有各不相同的小悬饰,有如天空星辰的圆牌、或如海洋扇贝的直棱牌等。最引人注目的是∶树干有一巨龙婉蜒而降,龙头昂起在下,似有两根肉须,怒目定睛,张牙咧嘴; 龙躯细长,奇特地呈绳索状纠曲; 龙足更奇特,如人臂张肱曲肘,龙爪如伸开的人掌,粗短的拇指与细长并拢的四指分开; 龙身还有些分支断残不清,至少有一支上长的是牙璋。
这株树的性质,笔者曾认为是古蜀神话中的"建木"。《山海经·海内经》载∶"(九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花)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欘(枝回曲为欘),下有九枸(根盘错为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麦过(上下于天),黄帝所为(造作)。"可见其来头不小,法力很大。又《淮南子·地形训》载∶"建木在都广(应作广都,指成都平原),众帝所自上下,日中无影,呼而无响,盖天地之中也。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地下。"那么,这棵修复的青铜树还可能兼容了"若木"的神话传说在内。由上述文献记载可知∶该青铜建木树是"青叶紫茎,玄华黄实",色彩艳丽,十分华美庄重。
关于"建木"的推断,其中有三点今天看来可作进一步的讨论∶其一,今本《海内经》说建木"百仞无枝",似文向有错乱,因与下文"上有九欘,下有九枸"不符合; 或可说成树干中段有百仞是无枝的,树的上部是有九根弯曲的枝桠的,树的下部有九根盘曲的板根,此两句均可通。前有学者只以"百仞无枝"来否定它是"建木",那是出于误解。
其二,或以为此树不是建木,而是扶桑。其实不然。《山海经》本古蜀地区神话传说的作品,蒙文通先生曾指出∶"《海内经》四篇所说的'天下之中'是指今四川西部地区",建木既在这巴蜀腹心之地的"广都",也就是"天下之中"的神木了。而历来诸家均认为扶桑乃东方日出之处的神木,如《楚辞·九歌·东君》"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等等,故三星堆遗址地处西部古蜀的"天下之中",出土的青铜树就不可能是扶桑,而只能是建木。
其三,《山海经·海内南经》说建木"引之有皮,若缨、黄蛇",郭璞注∶ "言牵之皮剥如冠缨及黄蛇状也",故袁校本将缨与黄蛇断开。笔者对照三星堆铜树细味此文,以为可作另解。"引",此处不作"牵引"讲,而作"在前"解,还有"伸长"义(见《经籍纂诂》);"有皮"既作"树皮"讲,也作"表面"解,如"皮相";"缨"在此可作"绳索"或"缠绕"讲(见《文选》);"蛇"与龙相通,因为蛇乃"龙之类也,或曰,龙无角者曰蛇"(见《洪范五行传》注)。依拙见此句似可作新解∶"伸展在树皮表面上的,是身若绳索状缠绕的无角黄龙。"则三星堆一号青铜树上的巨龙,也是"建木"上的应有之物。
那为什么要有一条龙呢?因为它是夏禹的化身。"建木"既是古蜀人心目中"天下之中"的社树,作为社神的"禹龙",理所当然的要出现在"建木"之上。我们知道∶第一,从古代文献(如《史记·夏本纪》等)与地下文物都能证明蜀与夏有族缘关系,"兴于西羌"的大禹,也是蜀敬奉的祖神之一。第二,夏禹的历史伟绩在治水,他就与上古神话传说中会弄水的神龙——"句龙"和"应龙"挂上钩了;或者说大禹在古人的眼里本是一条会治水的龙。
三星堆一号青铜树之所以如此崇高,供奉在庙堂受人膜拜,是因为在蜀人心目中的建木,乃其远祖黄帝所创建,大有灵验,是众神上下于天地的"天梯"。"西蜀天漏",成都平原屡遭水患,他们盼望善于治水的祖神夏禹,化为黄龙从天上缘树而下地,来保佑蜀地子孙后代能永享丰年。这大概是古代蜀人的原始宗教思维所能设想的最佳寄托了。
(摘编自林向《中国西南地区出土的青铜树研究——从三星堆青铜树说起》)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三千多年前,一号青铜神树的颜色可能是金灿灿的铜色,当年它华光照地,是日月运行斗转星移的纽带。
B.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一号青铜神树身上的谜团已经被考古学家们逐一破解,比如它的铸造方法等。
C.作者用"如入臂张肱曲肘""如伸开的人掌"等比喻形容一号青铜神树上的龙,写出其腾跃而上的姿态。
D.一号青铜神树上的龙,或许寄托了屡遭水患的古代蜀人,期待禹龙降世,拯救百姓于危难的美好愿望。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一号青铜神树残高3.96来,是我国出土的古代青铜器当中体量最大的一件,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非常高。
B.历经三干多年,一号青铜神树又能重见天日,十分难得,这得益于考古学家们做的发掘、修复等诸多工作。
C.一号青铜神树残存部分的枝桠上共站着九只钩喙大鸟,专家一致认为这些大鸟与古代的"十日"神话有关。 D.大禹是龙的传说有它的历史合理性,古人为了表示对其先祖的崇拜之情,往往会把先祖异化为神物。
3.根据材料二,关于作者对一号青铜神树原型的考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曾经认为一号青铜神树就是"建木",但随着对相关古代文献的仔细分析考证,以及新的文物证据出现,他最终在文中否定了自己过去的观点。
B.《山海经·海内经》先说建木"百仞无枝",紧接着又说"上有九欘,下有九枸",自相矛盾,因此作者认为一号青铜神树就是"建木"的说法不可取。
C.历来学者都说"扶桑"是东方日出之处的神木,而一号青铜神树在西部古蜀的三星堆遗址被发掘,因此作者认为其不太可能是"扶桑",而可能是"若木"。
D.作者对"引之有皮,若缨黄蛇"两句中"引""有皮""缨"等词作出自己的解读,进一步强化了缠绕有黄龙的一号青铜神树原型是"建木"的观点。
4.材料二的语言特点与材料一有哪些不同?(4 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6 分)
答案
1.D
2.C
3.D
4. ①材料二多用书面语,而材料一多用口语;②材料二多用考据(引用),而材料一运用拟人化的语言;③材料二用词严谨,学术性强,而材料一用语活泼,互动性好。(共 4
分。每点 2 分,答对 2 点即可)
5.首先,介绍一号青铜神树的结构形貌;其次,提出一号青铜神树是古蜀传说中“建 木”的观点,并进行相关考证;最后,点明一号青铜神树在古蜀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共
6 分。每点 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三星堆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文化联系,近年已经得到不少学者的注意。他们列举了两地出土的陶盉、高柄豆、玉璋、玉戈、玉圭等器物在型制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认为这两种文化之间“应存在着某种内在联系”,使古籍传说中的夏与蜀有历史关系的记载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印证。两地铜牌饰的发现,又为研究这两个重要考古文化和两大民族集团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的佐证。
目前所知,这种长十多厘米盾牌状的铜牌饰,只出现在二里头遗址和三星堆遗址两处。它们分别处于各自文化的中心区之内,因此两者的关系就具有了更加特殊的意义,表明两地文化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内在的联系。不管是“因国破人亡时的四散逃窜的传播”,还是“因夏国力强盛,文化影响力四射的传播”,二里头文化的这种特有器物确实传到了大西南四川盆地腹心地带的三星堆文化中心遗址之中。
二里头和三星堆出土的铜牌饰,都没有生产和生活方面具体功能,显然不是实用器。它是一种精致珍贵的兽面神像,是神圣的信仰、礼仪或宗教专用物品。它运用了代表当时最高工艺水平的青铜器铸造和绿松石镶嵌技术,以刚刚成熟的威严的兽面纹(婆餮纹)作为主题图案,被绑扎悬挂在胸前衣襟处的显要住置上,它可能是一种神灵的标志,一个崇拜的对象,它被作为护身的宝物,放置在人体胸前最显著的位置上,用以表述某种特殊的信仰和崇拜观念。
铜牌饰的这种性质和作用,到三星堆文化阶段也是同样存在的把这种代表某人群特有观念的器物流传过来,说明两者之间确实存在着特殊的内在文化联系。从三星堆铜牌饰器形趋向图案化、简略化的情况看,这种观念后来又逐渐趋干淡化,最终彻底消失了。
三星堆钢牌饰出现的时代,大约在二里头文化晚期到二里岗下层文化阶段,即相当于夏代晚期到商代前期。
由于这是一种存在时间短、文化特色强的标型器物,使用时间不会晚于商代前期,因此它又成为三星堆文化出现有铜器的重要标志,从而把巴蜀地区青铜器的起源时间追溯到了夏末商初。与铜牌饰共出的玉石器,也均具有较早的时代特征,表明三星堆青铜文化是夏商之际在夏文化的强烈影响下产生和发展起来。
(摘编自赵殿增《三星堆与二里头铜牌饰研究》)
材料二
记者:从二里头到三星堆,我们能否印证一些中华文明的发展特点?
王巍:当然,中华文明的发展特征是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距今约50000年这个时期,包括成都平原地区在内,各地都有迈向文明的进程。到了夏商时期,这种文明的交流互鉴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格局开始形成。一个重要的表现是青铜器及其制作技术向周围的传播;另一个便是玉石礼仪用具所代表的礼仪制度向周围的传播。随着中原王朝势力力量的增强,其对周围广大地区的影响成为交流的主要形式。当然,交流是相互的,我们可以看到甲骨文当中,有“商王伐蜀”的记载,跟蜀有相当密切的关系。
雷雨:三星堆这次的考古新发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见征。1986年三星堆1号、2号“祭祀坑”发现之前,三星堆文化的陶器极具地域特点,但大量青铜器、玉右器出土后我们看到来自周边的各种文化因素,有长江中游的、长江下游的、甘青地区的,占比最大的仍然是中原地区夏商文化,即便三星堆最具特色的神像和面具仍然可以在长江、黄河流城古文化中找到溯源。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与埃及文明、西亚及南亚文明有什么联系,三星堆文化在青铜人像、面具、神树等器类的独特性正是中华文化丰富性、多祥性以及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特质的最好表达。
赵海涛:至少从36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与长江流域的古蜀文明交流、互动,直到秦汉时期巴蜀地区归入中央王朝的统治范围。三星堆遗址的发现说明,至少从二里头时期开始,中原地区和成都平原地区就有着比较多的交流,这种交流改变了成都平原地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文化发展的模式和内涵,开启了成都平原地区随着中原地区文化发展进程而变迁的新阶段。
雷雨:在今年新发现的文物中,一件“青铜顶尊人坐像”是比较典型的,尊是中原的典型礼器,古蜀人把它加以改制,目前看到尊的附件至少有两条龙形饰,这是前所未见的,最特别的是在尊底部有一个跪坐人像,这件器物我觉得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把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证明都是龙的传人。
(摘编自新华网记者《从二里头到三星堆——探秘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起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星堆文化与二里头文化存在密切联系的观点,不仅有文献资料的依据,更有铜牌饰等考古发现的佐证,因此得到不少学者认同。
B.二里头和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铜牌饰大小、形状基本相同,作用也相同,它们不是实用器具而是人们绑扎悬挂在胸前的护身宝物。 C.文化的交流互鉴并不对等,从里头到三星堆,不管是青铜器还是玉石礼仪用具,都体现田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向周围传播的特点。
D.三星堆文化的陶器、青铜人像、面具、神树等器类极具地域特点甚至县有域外色彩,最新发现的“青铜顶每人坐像”
就是典型代表。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原地区文化对古蜀文化的影响,有人认为是夏朝国力强盛、文化影响力四射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国破家亡时四散逃窜的结果。
B.三星堆铜牌饰从二里头文化流传过来,但器形变得图案化、简略化,表明它所代表的特有的信仰和崇拜观念不如二里头文化浓厚。
C.三星堆铜牌饰运用的青铜器铸造和绿松石镶嵌技术,代表了夏商时期最高工艺水平,这是中原和成都平原地区文化交流的生动体现。
D.考古学家们普遍认为三星堆文化深受中原地区文化乃至长江中下游文化等影响,否定它与埃及文明、西亚及南亚文明之间具有联系。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三星堆博物馆中,矗立着一件青铜爬龙柱形器,柱顶有一龙,龙头、龙身、龙角、龙须、龙爪等一应俱全,各部分造型十分生动。
B.三星堆的巨大青铜树,成了远古神话最直观的“实物样本”,诊释了干载传唱的关于“扶桑树”“十日”和“太阳鸟”的美丽传说。
C.北纬30度、铸铜术、制作金箱术、神秘的贝壳、夸张的造型艺术,让众多考古爱好者满怀信心来一探究,却带者更大的谜团离去。
D.考古工作者使用碳14年代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初步判定:三星堆4号坑年代距今约3200年至3000年,年代区间属于商代晚期。
4.材料一中说“两地铜牌饰的发现,又为研究这两个重要考古文化和两大民族集团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具体的佐证”,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论证这一观点的?请简要概括。(4分)
5.请根据材料二中三位专家的回答,总结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发展特征的具体内涵。(6分)
参考答案
1. D(“青铜顶尊人坐像”是把古蜀文化与中原文化完美结合的典型代表,不是地域特色甚至异域既彩的典型代表)
2. D(原文并未否定它与埃及文明、西亚及南亚文明具有联系,只是说没有找到它们的联系。)
3. C (C项渲染使秘色彩,将三星堆文化的源头指向外来文明甚至外星文明,而不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一份了)
4.铜牌饰发现地方的唯一性;铜牌饰的性质和作用的相同性;铜牌饰出现的时间的先后性。(1点2分,2点3分,3点4分)
5.多地起源,并存发展;丰富多样,交流互鉴;以中原文化为主体,兼收并蓄,百川归海。(每点2分,共6分)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2035265a1169713.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