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部分青铜器表面附着丝绸残留物的发现与研究

三星堆遗址二号坑出土部分青铜器表面附着丝绸残留物的发现与研究


2023年11月24日发(作者:魅族16th参数)

NO.1 2022 TOTAL 221

Sichuan Cultural Relics

2022年第1期 总第221

一 丝织品研究概况

器残件上。这些残片被不同程度的打砸、焚烧,

实物的发现,如荥阳青台遗址、吴兴钱山致使有些残片不能拼接成器甚至粘连在一起不可

[1]

漾遗址分别出土了丝织品。商代发现的丝分离,因此对于无法修复的部分残片一直搁置在

[2]

绸多附着在器物表面上,如玉器、青铜器库房,保留着出土时的状态,这为寻找丝织品残

[3]

上。但商代丝绸实物却发现很少,发现地点留物提供了可能性。经过对三星堆二号坑出土青

也多集中在北方;西周及后期,丝绸印痕和实铜器的再次仔细观察和研究,发现在如青铜人头

物就均有发现,且确认了多种工艺复杂的织像、人面具、铜眼泡、青铜蛇、青铜尊等13种类

物组织结构和染色体系;历史时期的丝织品出型、40余件器物表面附着有疑似丝绸残留物。本

土较多、研究成果也比较丰富。面对如此多的文择几例典型样品,对纺织材料、工艺及文化价

丝织品出土,我国文物保护人员已经在纺织品值加以剖析,供大家探讨。

研究中做出了出色的成绩,特别是在丝织品研

究上有了重大成就,提出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本文所用样品均来自于三星堆二号坑出土的

丝织品种类、工艺、老化的方法。张翠兰、陈青铜器,包括有明确器型的青铜器和青铜残件,

跟平讨论了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共计9件,样品情况和检测项目如下(表一)。

[4]

(SEM)和扫描隧道电镜(STM)在纤维等本文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均为无损或微损分析,保

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应用,为丝织品的研究保证了样品的完整性。

护提供了技术借鉴。张晓梅、原思训等人利

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 1.形貌观察

谱(IR)及化学分析法对丝织品品种进行了研超景深显微观察。用日本KEYENCE公司

。杨建洲、白崇斌还自行研制了一种古VHX1000数字显微镜观察残件表面微痕信息,

[5][6]

丝绸强度测定仪,并通过对丝织品抗拉强度测在不同倍率下观察和拍摄记录纺织品残留。

定,得到碱老化、热老化对丝织品强度的变化规扫描电镜观察。用日本Hitachi公司S-4800

律。此外,还有对丝织品的形貌、工艺扫描电镜和Philips公司 FEI INSPECT F扫描电

[7][8]

种类方面的研究,研究指出古代丝绸与现代镜分别对样品20SXD-K2∶02和K2③∶32、

[9]

蚕丝纤维形态有着明显不同,古代丝绸风化的20SXD-K2∶34进行微观形态结构和表截面信息

“年代特征”是判断古丝绸真伪的依据,且研究观察分析。测试条件均为:工作电压5kV,工作

表明,扫描电镜放大1500~2000倍的照片,最适距离9.9~10.6毫米。

合古丝绸鉴定。2.红外光谱分析

的发现研究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对于丝织品

的研究,我们把重点聚焦在了1986年出土的青铜

(一)分析样品信息

(二)实验设备及条件

用德国Bruker LUMOS-Ⅱ显微红外光谱

仪,液氮冷却MCT检测器,配合单次反射ATR

附件对样品分子结构进行分析测试。ATR附件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是夏商时期古蜀文明

材质为锗,折射率为4,红外光谱扫描范围为的标志性遗址,1986年,一、二号坑出土了青铜

4000~750cm,分辨率为4cm,每次采样前均器、金器、玉石器等文物,引起了广泛关注。随

-1-1

采集空气作为背景光谱,背景、样品的扫描次数着2020年三星堆祭祀区新一轮考古工作的开展,

均为16次。对于三星堆文化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为了

(三)分析结果

1.超景深显微镜分析结果案,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其中对三星堆丝织品

NO.1 2022 TOTAL 221

Sichuan Cultural Relics

2022年第1期 总第221

通过显微观察,发现样品表面残留有丰富附着在青铜片表面,残存量较大,经纬组织明

的丝绸残留物,并且有明显的经纬组织结构(表显,其颜色、形态与实物无异。

二)。通过观察各器物,表面均残留有明显的经

从显微观察可以看出,每件样品上都有纺纬组织结构,有平纹和斜编两种,其中平纹组织

织残留物。根据不同的保存情况,可将残留物分为一上一下结构。仅有蛇形器上附着斜编纹,在

为矿化物、炭化物和实物3种类型。K2③∶ 113平纹附着物的下层,与平纹组织共存。但因残留

纺织品附着在青铜蛇形器中段内侧边沿,残留面面积较小,只能推测可能是以平纹为地,在上

积较大,有平纹和斜编两种结构,有的与铜锈伴面斜编起花。综合所观察的显微形态分析,有的

生,为矿化物;有的已炭化,呈黑色;还有未残留物呈单层分布,如K2③∶113,有的呈多层

见组织结构的麻线或丝线残留。组织结构较密,分布,20SXD-K2∶33号样品最多可分5层。同

经纬线宽度约170微米。K2②∶63人头像上有纺时,因降解程度和附着载体的差异,导致经纬

织残留物与铜锈伴生,呈绿色,均为矿化物。纱线残存宽度、疏密程度有所不同。K2②∶63、

线密度较小,个别纱线较粗约160~300微米,可20SXD-K2∶42-1号组织结构较疏松,有均匀分

能为纱织物。K2③∶32样品正、反面都有纺织布的孔眼,可能为纱织物。其余样品组织结构都

品残留,具有明显的经纬组织且均可分为两层。较紧密、细腻,可能为绢类。

不同的是一侧为炭化物,类似于20SXD-K2∶332.红外光谱分析结果

号样品;另一侧为矿化物。K2③∶183铜眼泡内从红外光谱图(图一)中可以看出,19SXD-

外侧都有纺织品残留,赋存在铜锈下方,只有极K2∶098号样品在1621.14cm和1508.20cm处有

小位置因铜锈剥离而露出。19SXD-K2∶098样吸收峰,20SXD-K2∶02号样品在1571.01cm

品表面残留有较多的纺织品矿化物,最大区域为有吸收峰,20SXD-K2∶34号样品在1567.06cm

13×7毫米,经纬组织明显、经纬密度较小,经处有吸收峰。根据张晓梅对蚕丝红外光谱分析结

纬线宽约130微米,孔隙度较大,降解、矿化严,在1690~1600cm、1575~1480cm

重。20SXD-K2∶02样品完全保持了纺织原本的分别有—C=O伸缩振动和—NH变形振动所产生

形态,具有清晰的经纬组织纹路、质地紧密,单的特征吸收谱带。文章还指出有羧基峰的证明有

根纱线粗度约80~130微米,残存大小约100×80水解作用,无羧基峰的证明未经过水解作用。对

毫米。20SXD-K2∶33样品多处残留纺织品痕比可知,19SXD-K2∶098、20SXD-K2∶02、

迹,有明显经纬组织。经辨识,可最少分为5层20SXD-K2∶34号样品具有蚕丝的特征吸收谱

堆积。20SXD-K2∶34样品残留纺织品痕迹,有带,可以判定三者材质均为蚕丝,即为丝绸残留

明显经纬组织,且分层堆积。20SXD-K2∶42-1物。不同的是19SXD-K2∶098为矿化物残留,

-1-1

-1

-1

[10]-1-1

图一 红外线光谱图

1.19SXDK2098 2.20SXDK202 3.20SXDK234

---

116

NO.1 2022 TOTAL 221

Sichuan Cultural Relics

2022年第1期 总第221

续表:

样品编号超景深显微图像发现位置保存状况

20SXD-K2∶02实物

20SXD-K2∶33炭化

20SXD-K2∶34炭化

20SXD-K2∶42-1实物

具有—C=O、—NH两个特征吸收谱带,证明发的截面形态,只能依其截面形态作出相应判断。

生了较轻的水解作用。20SXD-K2∶02为实物残截面显示有两两排列在一起的直径约为5~18微

留,20SXD-K2∶34为炭化物残留,只有—NH米的三角形孔洞结构,且孔洞边缘非常平整干

特征吸收谱带,炭化过程可能未发生水解作用。净,孔洞内因有机物流失已成空腔,这可能是炭

从而表明丝绸的实物、矿化物、炭化物状态存在化的结果。根据Hearle等对纺织品纤维脆裂特征

着明显的红外光谱特征差别。的类型分析,结合张晓梅、郭丹华

3.扫描电镜分析结果对考古出土丝织品扫描电镜图像分析,可以判

断,这几个样品断口处相对光滑,断裂的原因

制,选择其中3件典型织物样品获得了清晰的可能是受热老化所致。这与三星堆遗址器物埋藏

扫描电镜图。从20SXD-K2∶02、K2③∶32、前或埋藏后经过火烧这一埋藏现象是相吻合

20SXD-K2∶34样品的扫描电镜图(图二~四)的。从这3件织物纤维微观形态可以看出,丝绸

中可以看出,20SXD-K2∶02显现出清晰的纺织实物的表截面形态与炭化物的表截面形态存在很

结构、表面和截面形态信息,纤维表面平整、截大差异,实物除了丝胶流失外,丝素还完全保留

面呈三角形,与现代桑蚕丝的截面形态一致。着与新鲜蚕丝相同的形态结构,炭化物只残留有

K2③∶32、20SXD-K2∶34因样品炭化或矿化严空腔。

重,所以无法获取其表面信息,但还保留着清晰综上,通过超景深显微镜、扫描电镜、红外

[11][12][13]

[14]

118

NO.1 2022 TOTAL 221

Sichuan Cultural Relics

图二 20SXDK202扫描电镜图

-

1.纺织结构形态 2.表面形态 3.截面形态

图三 K2③∶32扫描电镜图图四 20SXDK234扫描电镜图

1.表面形态 2.截面形态

-

光谱仪对9件样品的综合分析,获取了样品组织白不受外界侵害而存留,另一方面,铜锈会沿着

结构、表截面微观形貌及分子结构。综合判定得丝绸的纹理的生长,从而使丝绸保持了原有形状

出所分析样品是具有经纬组织结构的丝绸纺织残并留下痕迹。这为新一轮考古发掘提供了可靠的

留物,并且各分析方法所得结果也得到了相互补指导,将有助于在相关器物上寻找到更多的残留

充、印证。信息。

(二)丝绸的赋存形式

基于前文所分析的情况,对丝绸的埋藏形

式可作出以下判断,丝绸不只一层,而是呈多层

堆积。虽然丝绸残留的面积很小,但是从局部的讨论。

分层堆积情况可以作出合理推测,与其他遗址或

墓葬器物出土状况不同的是,三星堆的器物都是从微观形态和显微红外光谱分析判断,有

经过打砸或焚烧后埋入坑中,是一种神圣的祭祀明显的显微组织形态和红外光谱特征峰,所分

活动。基于这种情况,丝绸与青铜器或其他器物析的样品材质都是丝织物。这证实了三星堆文

的关系,应该是器物埋藏后,在器物上覆盖或包化时期,就已经有了丝绸的使用。从观察的两百

裹着丝绸,或是作为一种重要的祭祀物品。不论多件青铜器上发现,在青铜尊、眼泡、铜铃、人

以哪种方式,丝绸与青铜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头像、青铜蛇等13种类型、40件器物上有丝绸附

系。同时,从附着丝绸的器物出土层位分析,大着,残留物类型包括实物、矿化物、泥化物和炭

2022年第1期 总第221

(三)三星堆时期的丝绸文化形态及考古学

价值

丝绸残留物的发现填补了古蜀时期丝绸考古

出土的空白,实证了古蜀文明的辉煌。丝绸是一

种高贵的奢侈品,直到唐代中期,才较为普遍使

用。三星堆丝绸的发现,为深入挖掘三星堆文化

时期的经济水平、纺织工艺、文化内涵提供了坚

实的考古资料。这是截止目前,在众多青铜器类

型上大量发现商及商以前的遗址或墓葬中的丝绸

实物资料,填补了四川纺织考古中无丝绸实物出

土的空白。进一步研究三星堆文化时期的丝绸,

将有利于解读、诠释三星堆文化时期古蜀先民的

纺织工艺和用丝制度。同三星堆青铜文明一样,

丝绸也极可能具有独特而鲜明的古蜀特征,是三

星堆祭祀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元素,与青铜器、玉

器、象牙共同构建了三星堆的祭祀价值体系。

《文物》1979年第12期。

4]张翠兰、陈跟平:《电子显微镜在高分子材料研究

中的应用》,《甘肃科技》2007年第11期。

5 X., Berghe I.V., Wyeth P., Heat and moisture

promoted deterioration of raw silk estimated by amino

acid analysis, 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 Vol.12:4

2011);

b.张晓梅、原思训:《利用X射线衍射光谱研究丝

织品的老化》,《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0年第

1期;

c.张晓梅、原思训:《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老化丝

织品的分析研究》,《电子显微学报》2003年第

5期;

d.张晓梅、原思训:《老化丝织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研究》,《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04年第12期。

6]杨建洲等:《古丝绸强度测定仪的研制及其应

用》,《考古与文物》2006年第3期。

7]郭丹华等:《新疆营盘出土丝纤维的形貌分析》,

《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8]龚德才、杨军昌:《一种鉴定古代丝绸的新方

法》,《收藏界》2003年第9期。

9]杨明等:《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纺织品残片种类与

工艺》,《南方文物》1998年第4期。

10]同[5d

11, at al., Atlas of Fibre Fracture and

Damage to Textiles 2nd Edition, Woodhead

Publishing, 1998, pp.18-20.

12]同[5c

四 结论

通过对三星堆二号坑出土部分青铜器的仔细

观察与样品分析,发现了丝绸残留物,实证了三

星堆文化时期古蜀先民已经有了成熟的纺织工艺

和技术水平。通过对青铜器表面附着丝绸残留物

的发现与研究,填补了古蜀时期蜀地纺织史研究

的实物空白,实证了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的辉

煌,对于三星堆文化、器物坑性质、祭祀形态、

器物埋藏方式的解读与纺织工艺、水平的研究都

具有重要意义。

附记:文章的完成得到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

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领导和同仁的大力支持,深受陈德

安先生的悉心指导,中国丝绸博物馆周旸研究员也给予

了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13]同[7]。

14]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广汉三星堆遗址二

号祭祀坑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5期。

(编辑 周羿杨)

注释:

1]张松林、高汉玉:《荥阳青台遗址出土丝麻织品观

察与研究》,《中原文物》1999年第3期。

2]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吴兴钱山漾遗址第一、

二次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60年第2期。

3]陈娟娟:《两件有丝织品花纹印痕的商代文物》,

120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um/1700756301a1023306.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