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4日发(作者:)
阿姆斯特朗炮—搜狗百科
简介 制造方为埃尔斯维克军械公司(Elswick Ordnance Company)和皇家
军备局(Royal Arsenal)的伍尔韦奇工厂(Woolwich)。阿姆斯特朗炮是英国陆海军使用
的早期后装炮。在后来的英国海军的铁甲舰上也有搭载。阿姆斯特朗乃是一个世界军事史
上有着盛名的武器家族。广义上的“阿姆斯特朗炮”是泛指由19世纪英国著名火炮专家
Sir William Armstrong所建立的阿姆斯特朗公司所开发的一系列大中口径火炮。该炮在
日本家喻户晓,与日本近代史有巨大渊源,同时与我国也有巨大渊源。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英军利用阿姆斯特朗炮迅速攻破了大沽炮台。 起源 1854年,阿姆斯特朗爵士与
英国战争部接触,得知战争部需要一种新的火炮设计。为此,他开始设计阿姆斯特朗炮,
最开始的设计是一种3磅的后膛装填线膛炮。后来,他将设计改为5磅炮。设计提交后制
造方迅速就制成了样品。英国战争部最终于1858年决定采用阿姆斯特朗的设计。期待着
该炮作为最新锐武器能有优秀的表现。为此英国政府购买了火炮专利权并立法禁止输出该
火炮。但是一开始的时候,战争部仅将此设计用于小型火炮上来完成“特殊野战用途”。最
开始完成三种是6磅的山炮和小型野战炮(64毫米)。为马拉炮兵制造的一种9磅炮(76
毫米)和12磅野战炮(76毫米)阿姆斯特朗最开始并未考虑要设计更强劲的火炮。但是
他的设计在测试中表现很好,所以战争部要求他拿出更强力的设计。于是阿姆斯特朗拿出
来几个新设计。主要的设计有三种。第一种设计是20磅(95毫米)野战炮,第二种则是
40磅(121毫米)的攻城炮,第三种是110磅(180毫米)重炮。这三种设计完成后,
1859年英军使用装甲靶舰“特鲁西”(Trusty)号来实弹射击测试各型阿姆斯特朗炮。受
测火炮为40-100磅之间的诸版本(120-152mm),测试中发现均无法穿透特鲁西号的102
毫米锻铁铁甲。但是测试中英军认为该炮在射程和准确性上都十分让人满意。基于这些理
由决定采用该炮。除了一种为新西兰设计的20磅短程野炮以外基本都先后为英国海军所
采用。英军采用该炮之后最开始仅在巡洋舰等大型军舰装备2门左右。在接下来的三年中,
阿姆斯特朗爵士完善了他的设计,并成功的设计出了口径更粗的版本。新版本最终成为了
实战用阿姆斯特朗炮。1861年下水的铁甲舰勇士号(Warrior)上装备了大概10门左右。
随后英军舰队逐渐增加这种火炮的装备量。但是因为该炮过于精密,生产量上不去,所以
仍然还是大型战舰使用的装备。1862年萨英战争结束后,因为在战斗中阿姆斯特朗炮屡出
问题,英军内部对火炮的可靠性及其怀疑,英国政府随后决定组成一个委员会来处理阿姆
斯特朗炮的问题。1863年英国军械评议委员会(Ordnance Select Committee)开始调
查阿姆斯特朗炮并对前膛炮和后膛炮的各自优点进行比较。1864年,(因为在萨英战争中
的表现)英国政府宣布停止制造阿姆斯特朗后装炮。随后委员会发表报告,从而在理论上
支持了政府的这一决断。委员会的报告认为阿姆斯特朗炮的新特性——多重膛线,铅涂弹
和后装填设计相当的复杂和低效。尽管很有威力,但是由于阿姆斯特朗炮的新特性导致其
价格高昂,不适于批量制造。而且因为萨英战争中的火炮事故使其可靠性受到质疑。所以
委员会认为阿姆斯特朗炮不适合做为主力火炮上战场。(此报告不排除有阿姆斯特朗的 竞
争对手恶意中伤的可能)经过对比,委员会对于前装炮非常看好,因为前装炮技术相对成
熟,可靠性好而且便宜。所以委员会认为前装炮更适合战场的需求。然而,尽管前装炮有
着更便宜更安全更成熟的优点,尽管委员会对阿姆斯特朗炮大加鞭挞。但是最后在报告中
委员会还是对阿姆斯特朗炮的威力和先进性予以了高度的评价。(最受诟病的难以排除迟发
弹和卡壳弹的问题在后来设计的百吨阿姆斯特朗重炮中得到了解决)随后的调查虽然对于
后装系统予以肯定,但是后装炮的昂贵造价还是让委员会建议政府采用前装炮。由于采纳
了他们的建议,1870年,英军开始撤装后装炮,以前装炮代替。为了能让前装炮也使用膛
线,阿姆斯特朗在1866年向战争部递交了他的前装设计。在设计中对炮弹进行了修改。
在炮弹外壳上车以凸起纹路以配合膛线。然而在 火炮测试中发现这种设计非常糟糕。以
100磅新设计型前装炮射击装甲板发现即便是4英寸的装甲板在50码内都无法穿透。从
而证明了这种设计之失败。为了弥补不足之处。阿姆斯特朗随后开始了新的设计。1876
年阿姆斯特朗向英国海军部提交了重100.2吨,口径450mm(17.76英寸)的重炮设 计。
这就是百吨阿姆斯特朗重炮。但是(由于委员会报告)海军部对此设计不感兴趣。再次失
手的威廉姆爵士结束了跟埃尔斯维克公司的合作,回乡自办工厂和武器公司,阿姆斯特朗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4802888a2518793.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