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霹雳布袋戏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台湾霹雳布袋戏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2024年5月1日发(作者:)

●刘倩玲 

[摘要]布袋戏这种闽南地区的传统戏曲艺术,随着时代进步不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 

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霹雳布袋戏的传承与发展主要靠创新。将传统布袋戏产业化并发扬光大,必须仰 

赖于企业的现代化运营,而不能再遵照古老的“戏班”形式运作。只有如此,布袋戏才能在变化迅速的现 

代社会不断增强自身活力,顺应市场需求。 

[关键词]台湾;霹雳布袋戏;传承;发展 

霹雳布袋戏,是台湾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出 

创新与传统结合 

的一种电视布袋戏,采用长篇单元剧方式演出,隶 

属霹雳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霹雳 

公司”),由黄强华董事长及其兄弟黄文择总经理领 

导制作。因每出剧集名称皆以“霹雳”二字打头而得 

名。目前,霹雳布袋戏是霹雳公司主打的作品。在云 

林虎尾占地5000多坪的三大摄影棚,全部规划为 

霹雳布袋戏所使用,是全台湾、也是全球最大的布 

袋戏制作中心。 

霹雳布袋戏在台湾本地可以说是“家喻户晓”。 

有收费频道“霹雳台湾台”进行霹雳布袋戏的节目 

播出,台湾主流媒体上也不乏霹雳布袋戏的身影; 

几乎每一个台湾人都知道霹雳布袋戏,都知道剧 

布袋戏这种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随着时代进 

步非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 

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霹雳布袋戏创新与传统相结 

合的做法,在保证了传统布袋戏迷的同时,还吸引 

了一大批年轻的观众。 

如今的霹雳布袋戏,是在传统布袋戏的基础上 

增加了许多元素结合而成。不再像传统布袋戏由一 

人独挑大梁,而是在编剧、口白、制偶、操偶、配乐、 

摄影、动画等方面做出细致分工。 

霹雳布袋戏的VI白(配音)坚持使用闽南语,并 

沿袭传统,由黄文择总经理一人担纲所有角色的配 

音。为解决闽南语的传播问题,霹雳布袋戏节目都 

加上了字幕,让听不懂闽南语的人一样可以欣赏布 

袋戏。不少戏迷还为美妙的口白吸引而去学习闽南 

语。黄文择高超的口白技巧塑造了活灵活现的角 

色,但有时候会用后期技术给口白加上一些回音之 

类的特殊效果,以强调某些角色的特征。 

霹雳布袋戏偶仍保留着木刻偶头加布袋身的 

中主角素还真。台湾政客竞选时还曾打扮成剧中 

人物素还真和一页书的形象,以此拉近与民众的 

距离。 

近年来,霹雳布袋戏在大陆地区迅速受到年轻 

人欢迎,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也对霹雳布袋戏进 

行过报道。许多本来不了解布袋戏的年轻人,看了 

霹雳布袋戏后开始关注布袋戏,甚至对诗词、戏曲 

传统结构。其制作沿袭了传统技艺,偶头依然是木 

头手工雕刻而成。但霹雳布袋戏偶改变了旧时戏偶 

等布袋戏所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也产生了浓厚兴 

趣。自2006年进军大陆以来,大陆与霹雳布袋戏相 

关的网站数量呈明显增长趋势。2009年6月,在 

GOOGLE网站以关键词“霹雳布袋戏”搜索网页, 

找到结果约有549,000条;至2013年9月,找到结 

果约1,160,000条。 

过于可爱的洋娃娃造型,调整头身比例,使其接近 

真人。戏偶面部化妆舍弃了夸张浓艳的舞台化妆, 

更趋向自然的审美,而服装发型则越来越复杂华 

丽。近年,随着BJD娃娃(可动关节人偶)的流行, 

霹雳戏偶的制作风格也开始有向其学习的倾向。传 

统戏偶是让雕偶师自由发挥创作,霹雳布袋戏则是 

先进行角色的造型设计,再由此制作戏偶。如今霹 

霹雳布袋戏还被制作成日语版和韩语版,在日 

本和韩国都有忠实拥护者。2006年2月,霹雳布袋 

戏登陆美国卡通电视网(Cartoon Network)的[-Toona— 

miJ周末动画剧场,在北美这个全世界竞争最激烈、 

最具指标性的影视市场中为台湾本土布袋戏争得 

了一席之地。 

雳布袋戏偶的创作不仅是一门手工技艺,也是一项 

收益不菲的商业活动。一般布袋戏偶价格在6千元 

到7千元人民币,优秀雕偶师和造型师的作品,能 

卖到上万元一尊。而在对剧中角色热爱的驱动下, 

台布景进行演出。但随着时代发展,对操偶的要求 布袋戏讲述的是中国人津津乐道的武林故事,然而 

也更高。2000年的电影《圣石传说》里,操偶师为了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故事中出现的不仅有 

拍摄主角乘船的画面而进行了潜水操偶。霹雳布袋 传统意义上的古代侠客,还有吸血鬼、外星人等现 

戏登上电视后,引进先进的数码技术。硬体设备与 

代西方文化的产物。这些在剧中被“境”这个空间概 

拍摄技术不断更新,从场景、摄影、导播、动画、录音 

念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构建了丰富多彩的故事。 

到后期制作都采用先进数位系统,让注重视觉享受 

与其他传统文化的改革创新一样,霹雳布袋戏 

的年轻人大呼过瘾。霹雳布袋戏最为观众津津乐道 

也面临“是否还是布袋戏”的质疑。确实,霹雳布袋 

的,就是整体节目所呈现的电影感。藉由电影的制 

戏相比传统布袋戏相去甚远,然而布袋戏的传统精 

作经验,霹雳大量引进好莱坞电影制作技术,加上 

髓还是保留了下来。正是这种在保留传统基础上的 

电脑动画的科技成果,数位音效制作,使布袋戏的 

大胆创新,创造了霹雳布袋戏历久不衰的神话。 

影像、声光效果更具震撼力和电影感。在剧本、拍 

二、企业现代化运营 

摄、剪接、特效等各方面,都运用现代高科技呈现出 将传统布袋戏产业化并发扬光大,必须仰赖于 

更加逼真和华丽的效果。尤其是剧中的武打场面, 企业的现代化运营,而不能再遵照古老的“戏班”形 

飞沙走石、惊天动地,运用爆破、特殊道具、摄影剪 

式运作。只有如此,布袋戏才能在变化迅速的现代 

接、后期动画,加上精确的操偶技术,让戏偶武打明 社会不断增强自身活力,顺应市场需求。 

星鲜活如同真人,个个都是身怀绝技的武林高手。 

(一)个性鲜明的CIS系统 

霹雳布袋戏值得称道的创新之处还有配乐。早 

CIS是Corporate Identi ̄System的缩写,意思是 

期霹雳布袋戏还是借用其他节目的音乐,当它日渐 企业形象识别系统。由MI(理念识别Mind Identi— 

成熟,就与专业的音乐制作公司合作,为各个角色 

ty)、BI(行为识别Behavior Identity)、VI(视觉识别 

量身定制音乐。霹雳的音乐风格在传统乐器的基础 

Visual Identity)三方面组成。 

上加人许多现代音乐元素,使其具有鲜明中国特色 

识别系统的作用就是塑造良好的企业形象,培 

的同时,更加丰富并具有时代气息。那些异文化的 

育具有个性的企业精神,尽可能强调差异,避免趋 

角色,配乐中也会采用西洋乐器。霹雳布袋戏配乐 

同。霹雳布袋戏充满个性的识别系统,为自己塑造 

随着电视剧集一起,常换常新,并邀请知名歌手为 

了一个仁义的“侠”之形象,同时又不失活泼开明, 

剧集量身打造主题曲。每演出一部剧集都会推出相 

与其他组织明显区别开来,因此在激烈竞争中站稳 

应的音乐专辑。 

了脚跟。 

霹雳布袋戏采用的是团体编剧。不同时期有不 

理念识别来自企业的最高决策层次。霹雳布袋 

同的编剧团队,在总编剧黄强华的带领下,不断为 戏自上而下实行“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理念。霹 

故事注人新的活力。虽然偶尔会出现前后设定差异 雳电视台每周的节目“超级霹雳会”,除了明星主持 

的弊端,但总的来说,这种做法能避免单独一人编 

人小狄,还启用戏迷主持人曲亮和风三少,这两位 

剧造成的创造力枯竭,同时保证大方向的正确性。 是有名的cosplay(角色扮演)玩家,常受邀担任霹雳 

故事文本上,一方面凝聚着深厚的中国文化底 

现场活动的主持人。受众对于同样身为霹雳布袋戏 

蕴,一方面又包含着现代的文化因素。其中频频出 迷的年轻主持人,会有某种程度上的亲近心理。霹 

现古诗词、儒释道三家学说、仁义观等传统文化因 雳首席造型师Ken,为霹雳布袋戏设计了几百个角 

素。这些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不会随着时间流逝 

色造型,华丽的视觉效果使霹雳布袋戏吸引了众多 

而褪色,同时又不断吸收着新时代的养分。剧集中 

眼球。然而,Ken却是个从未受过正规美术训练的 

每一个重要角色都有相应的出场诗号,诗号或解释 “业余人士”,当初仅凭着对霹雳布袋戏的热爱,自 

角色名号由来,或反映角色性格特征,或表达其人 

己试着为角色设计造型,没想被霹雳发现后吸收进 

生哲学。如道门的剑子仙迹诗号:“何须剑道争锋? 了创作团队。具代表性的还有目前唯一的女操偶师 

千人指,万人封,可问江湖鼎峰;三尺秋水尘不染, 许姗琦。一般来说,操偶师是不招女性的,但是勤奋 

天下无双。”率真豁达中透出一股傲气,正表现了剑 

好学的许珊琦对操偶充满了热情,霹雳便给她机会 

吝啬给予,为他们提供最好的创作条件让其一展所 

长。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用人理念,正好与霹 

雳布袋戏故事“英雄不问出处”的侠义理念相符合。 

行为识别是组织形象策划的动态识别形式。从 

霹雳建立伊始,黄氏兄弟就坚定了“弘扬布袋戏文 

化”的目标,霹雳所有的行动都在此目标指导下展 

开。霹雳布袋戏讲述的是武侠故事,因此霹雳时常 

有意识地使用一些专有词汇打造本身特色。比如, 

称霹雳布袋戏里的角色为“霹雳英雄”,将那些对霹 

雳有大贡献的能人叫做“英雄”、“大侠”,布袋戏迷 

互称“道友”,主持人的措辞也常用“共襄盛举”、“决 

战鼎峰”等武侠色彩鲜明的词语;霹雳布袋戏每一 

部剧集名字都带有“霹雳”二字,如“霹雳兵燹”、“霹 

雳神州”。 

视觉识别是人们能比较直观地感受到的。霹雳 

多媒体采用了霹雳布袋戏主角素还真作为定位形 

象,深红色为定位色彩,定位字体是毛笔书写的行 

书“霹雳”二字。素还真的形象为霹雳特有,绝对不 

会与其他组织的标识混淆;红色是中国传统色彩, 

色调偏深更显庄重;毛笔行书潇洒不羁,颇有“侠” 

之风范。霹雳台湾台标志左半部分是深红色素还真 

剪影,右半部分深红的底色上是白色的“霹雳台湾 

台”字样。霹雳官方网站和霹雳纸媒的主色调也是 

同样的深红色,毛笔行书的“霹雳”二字占据了几乎 

所有霹雳旗下媒体的题头。通过识别系统的反复刺 

激,将公众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培养了顺意 

公众的忠诚度,使“霹雳”的形象在更多公众心中打 

上深深的烙印。 

(二)多渠道交互渗透 

霹雳公司将最新剧情录制成DVD分送至出租 

店出租,把较旧的剧情于霹雳台湾台播出。除此之 

外,霹雳布袋戏的触角还伸向各个领域,不断对青 

少年群体进行消费刺激。2000年霹雳布袋戏拍摄 

电影《圣石传说》,在日本和韩国都用本国语言再配 

音播出。定期出版的霹雳会刊,推出最新出场的角 

色特辑,刊登戏迷创作的霹雳布袋戏相关文章和漫 

画。不定期出版各种资料书和写真集,销量可观。 

“大霹雳”网站,将所有霹雳布袋戏相关资料进行汇 

总,提供戏迷交流平台,及时收集戏迷反馈信息。还 

在漫画周刊上连载霹雳漫画故事《霹雳狂刀》,与软 

件公司合作开发电脑游戏,与玩具厂家合作制作霹 

产业的高渗透性特征一致,可说霹雳布袋戏就是一 

例成功的中国动漫产业案例。 

(三)偶像化包装 

霹雳布袋戏角色的偶像化包装,为其不断创造 

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故事宣扬的永远是忠义为 

重、邪不胜正。然而角色并不再是黑白分明。即使是 

反派,也赋予其复杂的内心世界;正派角色也会有 

不少缺点;也有很多亦正亦邪的角色。这样立体真 

实又可爱的角色,紧紧抓住了现代观众的心。如今 

消费观越来越趋向于精神层面,“观念消费”日渐成 

为现代消费的主流。霹雳引进“偶像工厂”概念,在 

剧集里创造出一个个偶像式的角色以适应这种时 

代变迁和观众}肖费需求的变化。霹雳不仅为角色举 

办后援会,还制作了很多角色相关的周边产品,霹 

雳戏偶的待遇就与一般真人明星无二。如霹雳布袋 

戏主角素还真,只要有宣传活动,必定少不了他的 

身影。霹雳公司举办的活动中,面对电视台采访,出 

镜的并不是真人,而是操偶师操纵的戏偶素还真。 

这样宣传,就算那些不了解布袋戏的人,看到一尊 

戏偶在电视屏幕上如真人般活灵活现,也会禁不住 

停下换频道的手看看究竟。霹雳布袋戏角色的偶像 

化包装,在获取了大量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将霹雳 

观众的忠诚度大大提升,在戏迷心目中,霹雳布袋 

戏角色并非一尊尊木偶,而是有血有肉的人物。 

(四)积极塑造公众形象 

企业在赚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在公众中建立良 

好的形象,才能长久生存。对于稳定公众(即霹雳布 

袋戏迷),霹雳公司十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喜好,所 

提供的服务细致人微。霹雳公司每个月定期为官方 

会员提供会刊以及一些精致的非卖品,还不定期组 

织参观霹雳片场的活动。霹雳公司组织的活动中, 

偶尔会有高校的布袋戏社团参与,霹雳公司都会为 

他们提供场地展出成果、交流经验。霹雳台湾台的 

观众多为学生,主持人在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提 

醒观众给师长送去祝福,在考试将临之际劝诫大家 

以学业为重。霹雳公司通过这些行为主动树立真诚 

的媒介引导者形象。他们深知,赢得家长和老师的 

肯定比单纯赚取学生眼球更有长远效益。 

对临时公众,霹雳也很注重服务精神。2008年 

爱河布袋戏展演会期间,霹雳邀请三个优秀团队在 

十个社区巡演。那些只听说过但(下转第102页) 

在一起,创建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新境界。 

岑献青、李甜芬等中年散文家与新生代一起, 

构成了壮族女性散文的桥头堡。新时期里,她们创 

作的一系列纷繁错落的作品,表达出女性特有视角 

多人的共同努力。在今天这个传媒方式多样化、精 

神消费方式多样化的时代,要在文学逐渐被边缘化 

的情况下树立起壮族女性散文的大旗,是有相当难 

度的。正如张柱林教授所说:“‘小说为王’的时代不 

知还会延续多久,可以预言的是,一旦它被诗和散文 

下对生命、族群、自然、社会等重大问题的再思考和 

独到领悟,为广西文坛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但 

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壮族女性散文呈现出某种群 

体性活跃态势,似乎不断有人投入其中,但就整个 

所取代,更伟大的文学繁荣就降临我们的时代了!”① 

也正因为如此,这样伟大而繁荣的文学时代的到 

来,是值得我们期待的。 

(周树国。壮族。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2011级中国现 

创作群体来看,像20世纪50年代出生的那样很整 

齐的、很有后劲的创作队伍还没有形成。孟爱堂、喻 

红等人的散文相比于岑献青等老一辈作家来说,仍 

然有一定的差距。当然,这也是整个中国文坛的普 

当代文学研究生) 

责任编辑黎学锐 

①张柱林:《无声的当事人和破碎的故事——从李约热的“留白”说到底层叙事的困境》,载《广西文学》2010年第4期。 

(上接第93页)没看过,或偶尔看看霹雳布袋戏的 

不能仅因为这些就否定了探索本身。 

临时观众,通过此次巡演加深了对霹雳布袋戏的了 

解,从而有可能发展为稳定观众。 

三、启示:发展文化产业要大胆创新 

传统的戏剧,可以学习霹雳布袋戏的创新精 

神,积极探索将创新与传统相结合的新时代生存之 

道。文化产业企业,要学习霹雳公司的现代化运营 

理念,注重企业创意能力的积累和内生性的增长, 

了解目标受众的需求,有效整合资源,进行社会分 

工,拓展多样化的传播渠道,建立产业链。 

但创新并不是颠覆,传统文化要善于发掘自身 

优势,在保持根基不变的基础上创新,紧跟时代步 

市场经济条件下,挖掘传统文化资源,发展文 

化产业,对当今的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课题。我们 

不断呼吁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许多传统文 

化正在离我们远去。原因不能只归咎于政府不重 

视,更应该从自身寻找原因,外因毕竟需通过内因 

起作用。当初布袋戏也得不到政府的扶植,还一度 

由于电视的出现导致行业萧条。但是将布袋戏搬上 

电视屏幕并取得了空前成功后,电视这一原本为竞 

伐,生产符合新时代受众需求的产品,通过文化产 

业实现传统文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争对手的媒介,反而成为布袋戏的主要传播形式之 

传统与创新有机结合的霹雳布袋戏迅速被现代 

[1]吕萌.媒介形态变化与电视文化传播[M].合肥:合肥 

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 

大众所接受。 

欧美及13韩等国家已经建立了较为成熟的文 

化产业链,它们的文化产业中创意的价值无可估 

量。中国的文化产业还落后许多,因此必须解放思 

想,大胆创新。在创新的过程中,难免会有质疑的声 

音。然而若不求新求变,就永无发展。即使是传统文 

化,也是在不断适应时代的过程中变革创新,而呈 

现出今日的面貌。唯有不断尝试,才能探索出合适 

的发展之路,也唯有找出合适的发展之路,本土文 

化才能继续生存。而探索难免会走弯路,会有失败, 

[2]李书文,尹作升.文化产业与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 

[T].社会科学研究,2004,(3). 

[3]黄强华原作,邱继汉编著.霹雳宝典[M].台北:霹雳 

新潮社,2002. 

[4]洪淑珍.巧成真布袋戏偶艺术[M].厶北:晨星出版有 

限公司。2009. 

(刘倩玲,女,供职于广西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 

责任编辑黎学锐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4538181a2465641.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