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6日发(作者:)
龙源期刊网
学术期刊评价中被引量指标及其影响因素分
析
作者:赵均
来源:《现代出版》2013年第04期
摘要:被引量指标是引文分析法在学术期刊评价中最基本的应用方式,包括总被引频次、
5年被引频次、他引总频次、篇均被引频次、被引刊数等。被引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刊物的学
术水平、载文量、所属学科、受关注度、可获得性、非正常引用(如作者主观故意所致;作者
写作草率所致;编辑部或审稿人的诱使所致;编辑部工作态度所致等)和统计源等。
关键词:被引量;引文分析;期刊评价
标注引用是基于研究者认为某文献对其研究产生的影响重要到需要说明的程度,这说明被
引用本质上仅表示该文献对其他学者的研究产生了足够影响,而受影响这一行为本身并不能直
接说明被引用文献的学术水平高低。一篇发表在权威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也有可能从来不被人
引用或引用很少。一篇对于业界非常有影响力和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其贡献并不能完全通过
学界的引用来表现。此外,受影响的研究者个体之间学术研究和文献接受水平、每次引用行为
受被引用文献影响的程度都会有差异,所受到的影响在性质上也有介绍研究起源、提供研究证
据、说明类似成果、引用他人观点仅为批判等显著不同的差别,这些差别的程度很显然都是无
法定量甚至定性比较的。
许多研究者对于把被引量用作文献或期刊学术水平的评价指标存有异议,但被引的确是一
种同行之间在学术质量方面的肯定,而且这种肯定也和学术质量存在着比较明显的正相关关
系。①以往对期刊的学术贡献主要依靠同行评议,在实际操作层面存在着手续繁琐、人情往来
等弊病,科研管理工作强烈需要简便易行的评价方式。相比之下引文分析法尽管并不完善,但
在目前各类期刊评价方法中却最具科学性,也是最容易实现的,一定意义上这也是一种无奈之
举。引文分析虽然仍旧是基于同行评议,但统计被引量和被引率却成为一种定量意义上的考评
方式。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被引指标的统计简易性、大样本可操作性大大提高,世界上
最著名的SCI、SSCI、A&HCI等学术评价系统和国内多家学术评价系统的主要评价指标就是
被引指标。
被引量指标是引文分析法在期刊评价中最简单直接的使用方式,是从历史回溯的角度表征
了被评价期刊在学术研究脉络中的地位和在科学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被引量指标包括总被引频
次、5年被引频次、他引总频次、篇均被引频次、被引刊数等。总被引频次又称被引总次数,
是指被评价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发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5年被引频次是总
被引频次的简单化统计,指被评价期刊在被统计年的前5年所刊发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
用的总次数。他引总频次是指被评价期刊自创刊以来所刊发的全部论文被除该刊之外的其他统
计源在统计当年引用的总次数,主要为了消除自引对引文分析的负面影响。篇均被引频次是总
龙源期刊网
被引频次与载文总量(或可引用文献总量)之比,主要为了消除载文量大的期刊具有的先天优
势。被引刊数是指统计当年引用被评价期刊的期刊数量,用来评价被评价期刊的影响范围和受
关注度。被引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刊物的学术水平、载文量、所属学科、受关注度、可获得
性、非正常引用和统计源等。
一、刊物的学术水平
刊物的学术水平体现在所刊发论文的整体学术水平上,刊物发表的论文在本学术研究领域
居于领先地位,理论上推测会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从而引发相关研究者的注意和引用。这也
是被引指标作为学术评价指标的依据所在。虽然不能简单说学术水平高的论文必然会被引用或
被引量大,但同等情况下学术水平高的论文的被引量一般会高于低水平学术论文。ISI曾就被
引频次与同行评议的相关性做过深入研究,为排除获奖可能对研究结论产生的影响,从1961
年版的SCI统计中对1962、1963年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医学奖的获奖科学家所发表论文
的被引量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获奖者的篇均被引频次为2.9,而本领域的篇均被引频次为
1.57。1961~1975年间250位被引频次最高的科学家中,有42人获得诺贝尔奖,有151人至
少被选入一个国家的科学院,其他人也都以不同形式获得了学术奖励上的承认。②
根据论文所刊发期刊在期刊评价体系中的地位,可以非常简便地评定论文的学术水平层
级。虽然是明显的以学术期刊评价代替论文评价,把对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推卸到期刊编辑部
的审稿编辑手中,但这种“以刊论文”现象依然被广泛运用于科研绩效、职称申报、论文评奖等
许多领域。各类期刊评价体系每次评出的期刊类别由于会直接引发刊发论文的被评价效果,从
而导致作者群投稿热情发生直接变化。多刊发高水平学术论文在理论上会引发刊物被引量的上
升,而被引量的优异表现又会使期刊获得在评价效果上的进步,如进入核心期刊或提高在同类
期刊中的排名。学术声誉是学术期刊的生命线,而期刊评价是反映期刊的学术声誉的主要途
径。位列“来源期刊”“核心期刊”不仅对读者有号召力,从而提高被引用的可能,也会由此吸引
到更高质量和更多数量的稿源,从而为提高刊物学术质量提供了基础条件。这样看来,能够多
刊发高水平学术论文与刊物被引量的提高是互为因果关系。不断提升刊物的学术质量会使刊物
的发展走上良性发展,反之则会恶性循环。当然这种变化一般不会立刻显现,会有一段时间的
反应滞后。是否“来源期刊”“核心期刊”是刊物学术水平发展的显著分水岭。跌出几家最受重视
的评价体系的“来源期刊”“核心期刊”序列是任何一家期刊的“噩梦”,再次返回可能需要付出非
常大的努力。序列内的刊物一般都“稿满为患”,拥有大量优质稿源;而序列外的刊物则“门庭
冷落”,甚至有的学者以论文被发表在序列外刊物上为耻。期刊评价引发的读者投稿效应客观
上的确大大影响了学术期刊的整体利用效果,大量学术水平中等的论文徘徊在能否发表在目的
刊物的边缘,也为学术期刊的权力寻租创造了灰色空间。
二、刊物载文量
刊物的载文量与刊物的被引量呈理论上呈正相关关系,载文量越大,刊物被引用的可能性
也就必然会增加。当然增加载文量的被引有效程度还需要被引率的考察,被引率的使用的确可
以消除载文量对被引量的影响,但过分看重被引率也会引发刊物靠片面减少载文量来提高刊物
龙源期刊网
的排名,从而降低学术期刊整体的利用率。因此,各评价体系普遍采用被引量和影响因子、即
年指标等被引率指标一起参与评价。
三、刊物所属学科
不同的学科由于自身属性、发展阶段、研究特点等不同,其研究者人数、发表文献量、引
用习惯等会有显著差别,论文和期刊的被引量缺乏可比性。根据中国知网(2013年3月17
日)统计数据来比较同样发表于2003年的单篇论文的最高被引频次,从跨大学科门类来看,
“自动化技术”类为2,855次,“农业基础科学”为392次,“出版”类为69次;就“哲学与人文科
学”门类中看,“中国语言文学”为924次,“心理学”为490次,“哲学”为24次。比较各学科中
最高篇均被引频次的学术期刊统计量,从跨大学科门类来看,“自动化技术”类中《软件学报》
为39.6,“农业基础科学”类中的《植物生态学报》为23.4,“出版”类中《知识产权》为7.29;
就“哲学与人文科学”门类中看,“中国语言文学”类中的《中国翻译》为24.4,“心理学”类中的
《心理学报》为17.1,“哲学”类中的《哲学研究》为7.15。
四、刊物的受关注度
受关注度高的刊物当然会更容易吸引研究者阅读和引用,刊物的受关注度得益于刊物在同
类学术刊物中享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期刊评价体系中的级别和名次、刊物主办单位良好学术声
誉的延伸、刊物专业性特点鲜明等因素。比如在受关注程度比较上,各学科的核心刊物普遍高
于普通刊物,名牌大学学报普遍高于一般大学学报。经常刊发争议性论文或倡导学术论争的刊
物也会受到研究者格外的关注。
期刊受关注度还可以通过期刊的发行量、流通量、地区分布数、机构分布数、国外论文
数、Web下载量等指标来考察,受关注高的学术刊物其读者数量多、传播领域广、影响范围
大,存在于读者群体中的大量潜在作者为刊物增加被引量和获得优质稿源创造了基础条件。
五、刊物的可获得性
由于科学论文的海量发表和研究时效的局限,研究者就一个选题进行穷尽式的论文研读越
来越难以实现,发表在容易获得阅读的期刊上的论文也就容易被引用。纸质版期刊可以通过向
相关学术机构、目标读者有针对性地推送和向潜在作者免费赠阅等来提高被阅读的程度。目前
网络阅读已经成为广大科研人员获得研究资料的主要途径,期刊被多家网络文献数据库收录或
自身建有发布期刊内容的网站,都会极大地方便读者获取内容。有些学术期刊着眼于发行收
入,不愿意发行网络版或只与一家网络数据库签订独家网络发行协议,在网络上滞后发布以保
证纸质版的订阅等,这对刊物的可获得性来说其实是不利的。
六、非正常引用
研究者引用文献行为的复杂性使引用量的统计数字不能做到绝对可靠,这也是被引量作为
期刊评价指标最受争议的主要原因之一。真实、正确地列举引用文献体现了作者良好的学术素
龙源期刊网
养、认真的研究态度和求真的科学精神,也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但在列举引用文献时也
有很大的主观性,尤其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更容易受到各种心理影响而出现标注偏差。还
有一些出于个人利益考虑而故意为之的非正常引用,对于建立在文献引用之上的引文索引、科
学管理、科学史研究、科学结构分析等下一步进程带来负面影响,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期刊评
价的干扰。非正常引用根据行为发出者和动机可以分为以下四类:
作者主观故意所致。作者在研究中吸收了他人的研究成果,故意不标注出来。有的是因为
论文本身就是抄袭而成,不愿意列出以掩人耳目;有的是为了显示自己的学术观点的独创性程
度,不愿意让读者知道相近观点或受启发文献;有的是对他人观点理解不深,唯恐由于引用而
被人看出自己的研究有缺陷。还有的作者为装点门面故意滥引大量对研究内容意义不大的文
献,或者句句标明出处,引用文献连篇累牍,以显示自己学术研究基础的丰富和知识的渊博,
这其中尤以对名家、名刊文献和外文文献的故意引用最为常见。③
研究者基于个人前期研究成果而进行的连续性研究,或者必须引用自己以往的研究成果才
能说明新观点,这样的自我引用是必须的、正当的。但也有的研究者为抬高自己的身份过度自
引,以此扩大个人的学术影响、标榜个人学术贡献。过度自引一方面让人不齿,另一方面也会
让作者对正常的自引心生胆怯,为避免非议而减少或不去正常自引。
作者写作草率所致。有的作者个人论文写作态度草率,引用文献标注错误或引用不规范,
导致无法计入引用量。有的作者工作偷懒,不愿意耗费时间查证原作而随意转引。荷兰研究者
就曾发现一次错误引用竟被重复多次错误转引。④有的作者是由于个人疏忽漏引了文献,或是
想不起来原文献、为图省事就不去标注引用。还有一种情况是作者认为这一观点已经是基础常
识,没有必要再去列出。⑤
编辑部或审稿人的诱使所致。期刊编辑部为了提高刊物的引用量,诱使作者添加对本刊物
的引用或者优先选择引用本刊物的稿件,这也会引发作者为了刊发稿件而主动引用目标刊物刊
发的论文。考虑到过多的自引会对他引总频次和他引率产生负面影响,几家刊物甚至会结成互
引联盟,诱导作者引用约定刊物刊发的论文,这种不正当的互引非常有隐蔽性,很难看得出
来。
编辑部工作态度所致。编辑部对作者的非正常引用负有失察之责,但由于查证引用文献是
一个相当艰巨的工作,很多编辑部只能听之任之。有的刊物不重视对引用文献的校对,也会产
生引用错误。有的刊物不在版面上标示刊名、出版年、期数等信息,容易引起网络阅读者或复
印件阅读者的误引。有的编辑部为了节省版面,不分主次删减注释和参考文献,也会带来引用
统计的偏差。
七、统计源
不同的期刊文献数据库由于各自选用的期刊统计源数量有差别,以及在统计工作中对可引
用文献的规定和对有争议引用的处理方式不同,同一家期刊在不同数据库统计中的被引量数值
龙源期刊网
也会有变化,但这种变化不会对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位次产生大的影响。究竟是基于大样本统
计源的统计还是精心选择的小样本统计源统计更能表明刊物的学术影响力,学术界对此还没有
形成定论。
(赵均,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传播》副主编、编审)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人文社科学术期刊评价体系研究”(项目
编号:09YJC870030)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研究专项—中国传媒大学科研培育项目“学
术期刊评价对当代中国学术文化生态建设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CUC10A04)的研究成
果。
注释:
① [美]尤金·加菲尔德著,侯汉清等译. 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
②[美]尤金·加菲尔德著,侯汉清等译. 引文索引法的理论及应用[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4.
③常思敏. 参考文献引用中的学术不端行为分析[J]. 出版科学. 2007, 15(5):23-25.
④ H. F. Moed and M. Vriensv. Possible Inaccuracies Occurring in Citation Analysis [J]. Journal
of Information Science, 1989,15(2):95-117.
⑤苏广利、许新军.社科论著参考文献引用中的七种不良行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2,
(2):15-17.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4099004a2380968.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