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9日发(作者:)
2021-2022
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高三(上)期末化学试卷
1.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凡铁分生熟,出炉未炒则生,既炒则熟”中的“炒”为氧化除碳过程
B.
暖宝宝主要含有铁粉、水、活性炭、食盐等,其原理是利用铁粉与水反应放热
C.
用
CO
2
人工合成淀粉,有利于减少农药化肥污染和促进“碳中和”
D.
“化干戈为玉帛”中的“帛”主要成分是蛋白质,一定条件下水解生成氨基酸
2.
下列物质的俗称与化学式对应正确的是
( )
A.
生石膏:
2CaSO
4
⋅H
2
O
C.
黄铁矿:
FeS
2
B.
生石灰:
Ca(OH)
2
D.
小苏打:
Na
2
CO
3
3.
下列实验操作或实验仪器使用正确的是
( )
A.
如图表示向试管中加入适量
NaOH
溶液
B.
用如图所示仪器可组装简易启普发生器
C.
如图所示滴定管中剩余溶液的体积为
38.20mL
D.
用如图装置加热硫酸铜晶体,测定晶体中结晶水的含量
Y
、
W
、
Z
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4.
某化合物结构如图所示。其中
X
、
W
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Y
的最外层电子数的
2
倍,
Z
和
X
同主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第1页,共28页
A.
原子半径:
Z>Y>W>X
B.
W
与
Z
形成的化合物中可能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
C.
该化合物中除
X
原子外,其它原子都满足
8
电子稳定结构
D.
Y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是一种弱酸
5.
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
A.
向淀粉
KI
溶液中滴加过量
FeCl
3
溶液后变蓝,说明该反应为可逆反应
继续煮沸液体至红褐色,停止加热可得
Fe(OH)
3
胶
B.
向沸水中滴加饱和
FeCl
3
溶液,
体
C.
用品红溶液鉴别
SO
2
和
CO
2
D.
结晶时快速蒸发,得到较小的晶体颗粒
6.
以废旧锌锰电池中的黑锰粉
[
含
MnO
2
、
MnO(OH)
、
NH
4
Cl
、
ZnCl
2
、
Fe
2
O
3
及炭黑等
]
为原料制备
MnCl
2
。其工艺流程如图: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步骤
①
的试剂和操作为:水、过滤
B.
步骤
②
除炭黑和转化
MnO(OH)
C.
步骤
③
加药品的顺序为先加
H
2
O
2
后加
H
2
SO
4
D.
步骤
④
所得
MnCl
2
溶液中含有少量
CaSO
4
杂质
7.
有关滴定管的使用操作为:滴定管在使用前,首先检查是否漏水,然后用蒸馏水洗
涤、烘干,加入少量所要盛装的滴定液,使液体润湿全部滴定管内壁,用洗耳球吹
出润洗液至预置的烧杯中,重复
2~3
次,装入滴定液至零刻度以上,调整滴定液的
液面至零刻度或零刻度以下某一刻度,静置后记录起始读数。实验中有几处错误?
( )
A.
2
处
B.
3
处
C.
4
处
第2页,共28页
D.
5
处
8.
点蚀又称为孔蚀,是一种集中于金属表面很小的范围并深入到金属内部的腐蚀形态。
某铁合金钝化膜破损后的孔蚀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为防止孔蚀发生可以将外接电源负极与金属相连
B.
蚀孔外每吸收标准状况下
2.24LO
2
,可氧化
0.2molFe
C.
孔蚀中Fe
2+
水解导致电解质溶液酸性增强
D.
孔隙中可以发生析氢腐蚀
9.
肼
(N
2
H
4
)
又称为联氨,熔、沸点分别为
1.4℃
、
113.5℃
,可用如下方法制备肼:
CO(NH
2
)
2
+ClO
−
+2OH
−
=N
2
H
4
+Cl
−
+CO
2−
3
+H
2
O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
A.
N
2
H
4
中
N
原子杂化方式为sp
2
,为平面形分子
B.
CO
2−
3
的空间结构模型为三角锥形
C.
CO(NH
2
)
2
中
C
、
N
、
O
三种元素第一电离能大小顺序是:
C D. 肼的沸点远高于乙烯的原因是肼能形成分子间氢键 10. 常温下,下列有关电解质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FeS 溶于稀硫酸,而 CuS 不溶于稀硫酸,则 K sp (FeS)>K sp (CuS) B. pH=6 的氯化铵溶液中:c(H + )=c(NH 3 ⋅H 2 O)+c(OH − )=1×10 −6 mol⋅L −1 C. pH=a 的 NaOH 溶液稀释 100 倍后,其 pH=b ,则 b 一定等于 a−2 D. pH=7 的 CH 3 COONH 4 溶液和 pH=7 的 NaCl 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不相等 11. 甲、乙、丙、丁、戊五种物质是中学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甲、乙均为单质,它们 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 ( 某些条件和部分产物已略去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若甲可以与 NaOH 溶液反应放出 H 2 ,则丙物质可能是一种盐 B. 若丙、丁混合产生大量白烟,则乙可能会使品红溶液褪色 C. 若甲为短周期中最活泼的金属,且戊为碱,则丙生成戊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第3页,共28页 D. 若甲、丙、戊均含同种元素,则三种物质中,该元素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 不可能为甲 < 戊 < 丙 12. 一种可充放电的铝离子电池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电解质为 Al x Cl y 离子液体, CuS 在 电池反应后转化为 Cu 2 S 和 Al 2 S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 若 CuS 从电极表面脱落,则电池单位质量释放电量减少 B. 放电时电池负极的电极反应中,消耗 1molAl 的同时消耗 7molAlCl − 4 − − C. 该电池充电时,阳极反应为: 3Cu 2 S+Al 2 S 3 +14AlCl − 4 −6e=6CuS+8Al 2 Cl 7 D. 为提高电池效率,可以向 CuS @ C 电极附近加入适量 AlCl 3 水溶液 13. 某小组探究 Na 2 S 溶液与 KMnO 4 溶液反应,实验过程如下: 实验 序号 Ⅰ Ⅱ 滴加 10 滴 ( 约 0.3mL)0.1mol⋅ L −1 Na 2 S溶液 实验 过程 滴加 10 滴 ( 约0.3mL)0.01mol⋅L −1 酸性 KMnO 4 溶液 (H 2 SO 4 酸化至 pH=0) 实验紫色变浅 (pH<1) ,生成棕褐色沉溶液呈淡黄色 (pH≈8) ,生成浅粉色沉淀 现象 淀 (MnO 2 ) (MnS) 2+ 资料: MnO − 4 在强酸性条件下被还原为Mn,在近中性条件下被还原为 MnO 2 。单 质硫可溶于硫化钠溶液,溶液呈淡黄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2−2− A. 取少量实验 I 所得溶液进行实验,检测到有 SO 2− 4 ,说明S被 MnO 4 氧化为 SO 4 2+ =5MnO 2 +4H + B. 实验Ⅰ中生成棕褐色沉淀的原因:2H 2 O+2MnO − 4 +3Mn C. 实验Ⅱ中所有参加反应的S 2− 均表现还原性 D. 实验现象说明:物质变化除与自身性质有关,还与浓度、用量、溶液的酸碱性 有关 第4页,共28页 14. 一定温度下,萘 () 与浓硫酸发生取代反应得到 1− 取代产物和 2− 取代产物, 两产物浓度之比与反应时间无关,反应进程中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反应一段时间, 得到 1− 取代产物与 2− 取代产物的比例为 96 : 4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1− 取代产物比 2− 取代产物更稳定 B. 萘与取代产物中碳原子杂化方式不同 C. 选择合适的催化剂可以提高 2− 取代产物的比率 D. 适当提高反应温度, 1− 取代产物与 2− 取代产物的比例的比值减小 15. 常温下,现有0.1mol⋅L −1 的 NH 4 HCO 3 溶液。已知含氮或含碳各微粒的分布分数 δ( 平 衡时某种微粒的浓度占各种微粒浓度之和的分数 ) 与 pH 的关系如图所示 ( 不考虑溶 液中的 CO 2 和 NH 3 分子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常温下 K b (NH 3 ⋅H 2 O)>K a1 (H 2 CO 3 ) + )>c(HCO − B. 当溶液的 pH=9 时,溶液中存在下列关系: c(NH 43 )>c(NH 3 ⋅ H 2 O)>c(CO 2− 3 ) + 2− C. HCO − 3 +NH 3 ⋅H 2 O⇌NH 4 +CO 3 +H 2 O 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K ,则 lgK=−0.9 + 和 HCO − D. 往该溶液中逐滴滴加氢氧化钠时 NH 43 浓度逐渐减小 16. 2021 年 10 月 18 日 《 自然 ⋅ 化学 》 发表我国科学家研究成果,发现 AgCrS 2 (AMX 2 家族 A 为一价金属, M 为三价金属, X 为氧族元素 ) 在室温下具有超离子行为。成员之一, 回答下列问题: (1) 基态硫原子核外最多有 ______ 个电子顺时针旋转。基态铬原子有 ______ 种电 子运动状态。 (2) 氧族元素有氧、硫、硒、碲等元素。这四种元素中,电负性最大的是 ______ ( 填 元素符号 ) 。科学家用亚硒酸盐和硫酸盐跟踪固氮酶,研究反应机理。 SeO 2− 3 中硒的 H 2 O 、 H 2 S 、 H 2 Se 、 H 2 Te 杂化轨道类型是 ______ , TeO 2− 4 的空间结构模型为 ______ 。 的键角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 。 第5页,共28页 (3) 配合物 [Cr(OH) 3 (H 2 O)(en)](en 为 H 2 NCH 2 CH 2 NH 2 ) 的中心离子配位数为 ______ (Cr 与 O 、 N 均形成了配位键 ) , 1mol 该配合物中含 ______ molσ 键。 (4) 复合材料氧铬酸钙的立方晶胞如图所示。已知 A 、 B 的原子坐标分别为 (0,0,0) 、 (1,1,0) ,则 C 的原子坐标为 ______ , 1 个钙原子与 ______ 个氧原子等距离且最近, 已知钙和氧的最近距离为 apm ,则该晶体的密度为 ______ g⋅cm −3 (列出计算式即 可 ) 。 17. 镍、钴及其化合物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以含镍废料 ( 主要成分为 NiO ,含少量 FeO 、 Fe 2 O 3 、 CoO 、 BaO 和 SiO 2 ) 为原料制备 Ni x O y ,和碳酸钴 (CoCO 3 ) 的工艺流程如图。 已知: K sp [Co(OH) 2 ]=2×10 −15 ,请回答以下问题: (1) “滤渣 I ”主要成分是 ______ 。 (2) “氧化”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______ ,为证明添加 NaClO 3 已足量,可用 ______ ( 写化学式 ) 溶液进行检验。 (3) “调 pH ”过程中生成黄钠铁钒沉淀,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 (4) “萃取”和“反萃取”可简单表示为:2HX+Ni 2+ ⇌NiX 2 +2H + 。在萃取过程 中加入适量氨水,其作用是 ______ 。“反萃取”需要往有机层中加 ______ ( 填试 剂名称 ) 。 (5) 若起始时c(Co 2+ )=0.02mol⋅L −1 ,“沉钴”过程中应控制 pH<7.5 的原因是 ______ 。 (6) 资料显示,硫酸镍结晶水合物的形态与温度有如表关系。 温度 晶体形 态 低于 30.8℃ NiSO 4 ⋅7H 2 O 30.8℃~53.8℃ NiSO 4 ⋅6H 2 O 53.8℃~280℃ 多种结晶水合物 高于 280℃ NiSO 4 第6页,共28页 ______ 、 由 NiSO 4 溶液获得稳定的 NiSO 4 ⋅6H 2 O 晶体的操作依次是蒸发浓缩、过滤、 洗涤、干燥。 18. 三氯氧磷 (POCl 3 ) 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工业上可以直接氧化 PCl 3 制备 POCl 3 ,反 应原理为: P 4 ( 白磷 )+6Cl 2 =4PCl 3 , 2PCl 3 +O 2 =2POCl 3 。 已知: PCl 3 、 POCl 3 的部分性质如下: PCl 3 POCl 3 熔点 /℃ −112 2 沸点 /℃ 75.5 105.3 其它 遇水生成 H 3 PO 3 和 HCl 遇水生成 H 3 PO 4 和 HCl 某兴趣小组模拟该工艺设计实验装置如图 1( 某些加持装置、加热装置已略去 ) : (1) 检查装置气密性并加入纯净的白磷,先制取一种气体,缓慢地通入 C 中,直至 C 中 的白磷完全消失后,再通入另一种气体。仪器 a 的名称为 ______ , b 中盛放的药品 是 ______ 。 (2)C 中反应温度控制在 60~65℃ ,不能过高或过低的原因是 ______ 。 (3)PCl 3 遇水生成 H 3 PO 3 ,常温下,将 NaOH 溶液滴加到亚磷酸 (H 3 PO 3 ) 溶液中,混 合溶液的 pH 与所有含磷粒子浓度变化的关系如图 2 所示。其中表示 lg c(H c(HPO 2− 3 ) − 2 PO 3 ) 的是曲 线 ______ ( 填“ I ”或“ II ” ) , Na 2 HPO 3 溶液中,各离子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______ 。 (4) 通过测定三氯氧磷产品中 Cl 元素含量,可进一步计算产品的纯度,实验步骤如 下: ① 取 ag 产品置于盛 60.00mL 蒸馏水的水解瓶中,摇动至完全水解,将水解液配成 第7页,共28页 100.00mL 溶液并预处理排除含磷粒子的影响。 向其中加入c 1 mol⋅L −1 的 AgNO 3 溶液 V 1 mL ,使 Cl − 完 ② 取 10.00mL 溶液于锥形瓶中, 全沉淀,再加入 20mL 硝基苯,振荡,使沉淀表面被有机物覆盖;然后加入几滴 Fe(NO 3 ) 3 溶液作指示剂,用c 2 mol⋅L −1 NH 4 SCN溶液滴定过量 Ag + 至终点,记下所用 体积为 V 2 mL 。 [ 已知: K sp (AgCl)=3.2×10 −10 , K sp (AgSCN)=2.0×10 −12 ] 则产品中 POCl 3 的百分含量为 ______ ( 填表达式 ) 。实验过程中加入硝基苯的目的是 ______ ;若无此操作,则所测 POCl 3 的含量将 ______ ( 填“偏高”、“偏低”或“不 变” ) 。 K 2 O 、 SiO 2 、19. 钒酸钇 (YVO 4 ) 广泛应用于光纤通信领域,一种用废钒催化剂 ( 含 V 2 O 5 、 少量 Fe 2 O 3 ) 制取 YVO 4 的工艺流程如图 1 : 已知: V 2 O 2 (OH) 4 既能与强酸反应。又能与强碱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V 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为 ______ 。 (2) “还原酸浸”时,钒以VO 2+ 浸出,“浸出液”中还含有的金属离子是 ______ 。 V 2 O 5 被还原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 (3) 常温下,各种形态五价钒粒子总浓度的对数 [lgc 总 (V)] 与 pH 关系如图甲。 pH=4 时增大钒粒子总浓度,粒子间转化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______ 、 5H 3 V 2 O − 7 ⇌ HV 10 O 5− 28 +7H 2 O 。 (4) 写出“碱溶”时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 ,结合“碱溶”和“沉钒”可知, ClO − 3 、 VO − 3 氧化性更强的是 ______ (5) 常温下, NH 4 VO 3 的溶解度 S=0.468g ,则常温下 NH 4 VO 3 的 K sp = ______ ( 设 NH 4 VO 3 饱和溶液的密度为1g⋅mL −3 ),某研究小组取 234gNH 4 VO 3 探究“焙烧”过 第8页,共28页 程中的变化,焙烧过程中减少的质量 (Δm) 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则 C 点所 得物质的化学式为 ______ 。 20. 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 2021 年八项重点任务之一。 CO 2 的资源化可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1) 一定条件下,由 CO 2 和 H 2 制备甲醇的过程中含有下列反应: 反应 1 : CO 2 (g)+H 2 (g)⇌CO(g)+H 2 O(g)ΔH 1 反应 2 : CO(g)+2H 2 (g)⇌CH 3 OH(g)ΔH 2 反应 3 : CO 2 (g)+3H 2 (g)⇌CH 3 OH(g)+H 2 OΔH 3 其对应的平衡常数分别为 K 1 、 K 2 、 K 3 ,它们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 1 所示。则 ΔH 2 ______ ΔH 3 (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 。 (2) 对于上述 CO 2 加氢合成 CH 3 OH 的体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______ ( 填标号 ) 。 A. 增大 H 2 浓度有利于提高 CO 2 的转化率 B. 当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保持不变时,说明反应体系已达平衡 C. 体系达平衡后,若压缩体积,则反应 1 平衡不移动,反应 3 平衡正向移动 D. 选用合适的催化剂可以提高 CH 3 OH 在单位时间内的产量。 aA(g)+bB(g)⇌cC(g)+dD(g) 其标准平衡常数: k Θ = 已知对于反应: [ p(C) c p(D) d ]×[ Θ ] p Θ p p(A) a p(B) b ][ Θ ] p Θ p [ , 某温度为 T ,压强为 16p Θ 的恒压密闭容器中,通入 1molCO 2 和 3molH 2 发生上述反应, 达到平衡时,容器中 CH 3 OH(g) 为 amol , CO 为 bmol(b>a) ,此时 H 2 O(g) 的分压 p(H 2 O)= ______ ( 用含 a 、 b 的代数式表示,下同 ) ,反应 1 的标准平衡常数为 ______ 。 (3) 电催化还原能将 CO 2 转化为多种碳产物。在铜电极上将 CO 2 还原为 CO 的机理如图 2 所示。写出该机理过程总的电极方程式: ______ 。 (4) 利用 CO 2 为原料可以合成苯乙烯,涉及以下反应: 第9页,共28页 Ⅰ、 C 6 H 5 −C 2 H 5 (g)⇌C 6 H 5 −CH=CH 2 (g)+H 2 (g) K p1 =2.7×10 −15 ΔH Ⅰ = 23.47kJ⋅mol −1 Ⅱ、 H 2 (g)+ 2 O 2 (g)=H 2 O(g)K p2 =1.26×10 40 ΔH Ⅰ =−241.82kJ⋅mol −1 结合数据说明乙苯制苯乙烯过程中加氧气的理由 ______ 。 1 第10页,共28页 答案和解析 1. 【答案】 B 【解析】解: A. 生铁是含碳量大于 2% 的铁碳合金,为降低含碳量,可以通过“炒”制, 将碳元素氧化除去,故 A 正确; B. 铁粉、水、活性炭、食盐等形成原电池,加快反应速率,加速铁的氧化,反应放热, 不是铁粉与水直接反应放热,故 B 错误; C. 用 CO 2 人工合成淀粉,可以减少碳排放,增加粮食产量,因此,有利于减少农药化肥 污染和促进“碳中和”,故 C 正确; D. “化干戈为玉帛”中的“帛”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一种高分子化合物,一定 条件下水解,最终生成氨基酸,故 D 正确; 故选: B 。 A. 生铁降低含碳量后才能成为钢; B. 铁粉、水、活性炭、食盐等形成原电池; C. 用 CO 2 人工合成淀粉,可以减少碳排放,促进“碳中和”; D. “化干戈为玉帛”中的“帛”主要成分是蛋白质。 本题主要考查了生铁与钢的区别,暖宝宝的放热原理,碳中和的概念,蛋白质的性质等, 掌握基本知识、物质的性质是解决本题的关键,题目难度不大。 2. 【答案】 C 【解析】解: A.2CaSO 4 ⋅H 2 O 为熟石膏,生石膏的化学式为 CaSO 4 ⋅2H 2 O ,故 A 错误; B. Ca(OH) 2 为熟石灰,生石灰为氧化钙,化学式为 CaO ,故 B 错误; C. 黄铁矿的主要成分为 FeS 2 ,故 C 正确; D. Na 2 CO 3 的俗名为苏打,小苏打为碳酸氢钠,其化学式为 NaHCO 3 ,故 D 错误; 故选: C 。 A. 生石膏的化学式中含有 2 个结晶水; B. 生石灰为氧化钙,氢氧化钙为熟石灰; C. 黄铁矿的主要成分为二硫化亚铁; D. 小苏打为碳酸氢钠的俗名。 本题考查常见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明确物质组成、名称、化学式与俗名之间的关系为 第11页,共28页 解答关键,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灵活应用基础知识的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3. 【答案】 D 【解析】解: A. 盛放 NaOH 溶液的试剂瓶使用橡皮塞,不能使用玻璃塞,故 A 错误; B. 不能使用分液漏斗,关闭弹簧夹时无法使固液分离,应使用长颈漏斗,故 B 错误; C. 滴定管的小刻度在上方,且感量为 0.01mL ,图中读数为 11.80mL ,故 C 错误; D. 坩埚可用于加热测定结晶水的含量,反应前后质量差为结晶水的质量,图中装置合理, 故 D 正确; 故选: D 。 A. 盛放 NaOH 溶液的试剂瓶使用橡皮塞; B. 不能使用分液漏斗,关闭弹簧夹时无法使固液分离; C. 滴定管的小刻度在上方,且感量为 0.01mL ; D. 坩埚可用于加热测定结晶水的含量,反应前后质量差为结晶水的质量。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试剂的保存、仪器的使 用、结晶水含量测定、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 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4. 【答案】 C 【解析】解:由分析可知, X 为 H 、 Y 为 B 、 W 为 O 、 Z 为 Na 元素, A. 主族元素同周期从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 Z>Y>W>X ,故 A 正确; B. W 与 Z 形成的化合物为氧化钠、过氧化钠,过氧化钠中既有离子键,又有共价键,故 B 正确; C. 该化合物中存在形成 3 个共价键的 B 原子,其最外层电子数为 3+3=6 ,不满足 8 电子 稳定结构,故 C 错误; D. Y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为硼酸,硼酸是一种弱酸,故 D 正确; 故选: C 。 X 、 Y 、 W 、 Z 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 Z 和 X 同主族,结合图示可知, Z 形成 +1 X 形成 1 个共价键, X 为 H ; W 形成 2 个共价键,价阳离子,则 Z 为 Na ,其原子序数小于 Na , 则 W 为 O ; W 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Y 的最外层电子数的 2 倍, Y 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 =3 ,其 第12页,共28页 6 原子序数小于 O ,则 Y 为 B ,以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律,为高频考点,把握原子序数、物质结构来推断元素为 解答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规律性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5. 【答案】 A 【解析】解: A. 氯化铁可氧化 KI 生成碘,淀粉遇碘变蓝,由现象可知发生反应生成碘, 不能证明反应的可逆性,故 A 错误; B. 铁离子水解可制备胶体,则向沸水中滴加饱和 FeCl 3 溶液,继续煮沸液体至红褐色, 停止加热可得 Fe(OH) 3 胶体,故 B 正确; C. 只有二氧化硫使品红褪色,二氧化碳不能,现象不同,可鉴别,故 C 正确; D. 晶体颗粒与结晶速率有关,则结晶时快速蒸发,得到较小的晶体颗粒,故 D 正确; 故选: A 。 A. 氯化铁可氧化 KI 生成碘,淀粉遇碘变蓝; B. 铁离子水解可制备胶体; C. 只有二氧化硫使品红褪色; D. 晶体颗粒与结晶速率有关。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混合物的分离提纯、物 质的制备及鉴别、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 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6. 【答案】 C 【解析】解: A. 步骤 ① 将黑锰粉分离为溶液和 MnO 2 粗品,可知步骤 ① 为水洗、过滤分 离出 NH 4 Cl 、 ZnCl 2 溶液和 MnO 2 固体,故 A 正确; B. MnO 2 粗品中含有 MnO 2 、 MnO(OH) 、 Fe 2 O 3 及炭黑等,步骤 ② 是将 MnO 2 粗品在空气 中加热, MnO(OH) 、炭黑 ( 主要成分为 C 单质 ) 被 O 2 氧化, C 被氧化为 CO 2 , MnO(OH) 被氧 化为 MnO 2 ,发生反应为 C+O 2 △ − CO 2 、 4MnO(OH)+O 2 △ − 故 B 正确; 4MnO 2 +2H 2 O , C. 步骤 ③ 若先加 H 2 O 2 、后加 H 2 SO 4 , MnO 2 会催化分解 H 2 O 2 ,使其利用率降低,故 C 错 误; D. 步骤 ④ 是向 MnSO 4 溶液中加入 CaCl 2 ,二者反应生成 MnCl 2 和微溶于水的 CaSO 4 ,则所 得 MnCl 2 溶液中含有少量 CaSO 4 杂质,故 D 正确; 第13页,共28页 故选: C 。 黑锰粉 [ 含 MnO 2 、 MnO(OH) 、 NH 4 Cl 、 ZnCl 2 、 Fe 2 O 3 及炭黑等,步骤 ① 将黑锰粉分离为 溶液和 MnO 2 粗品,可知步骤 ① 为水洗、过滤分离出 NH 4 Cl 、 ZnCl 2 溶液和 MnO 2 固体; 所得 MnO 2 粗品中含有 MnO 2 、 MnO(OH) 、 Fe 2 O 3 及炭黑等,步骤 ② 是将 MnO 2 粗品在空 气中加热, MnO(OH) 、炭黑 ( 主要成分为 C 单质 ) 被 O 2 氧化, C 被氧化为 CO 2 , MnO(OH) 被 氧化为 MnO 2 ,发生反应为 C+O 2 △ − CO 2 、 4MnO(OH)+O 2 △ − 此时 MnO 2 4MnO 2 +2H 2 O , Fe 2 O 3 ; Fe 2 O 3 ) 中加入稀 H 2 SO 4 、粗产品中含有 MnO 2 、步骤 ③ 是向 MnO 2 租产品 ( 含 MnO 2 、 H 2 O 2 溶液,并加热得到 MnSO 4 溶液和 Fe(OH) 3 沉淀;步骤 ④ 是向 MnSO 4 溶液中加入 CaCl 2 , 二者反应生成 MnCl 2 和微溶于水的 CaSO 4 ,再经过滤操作得到 MnCl 2 溶液,以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物质的分离提纯,为高频考点,把握制备原理、物质的性质、实验技能为解答 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与实验的结合,题目难度中 等。 7. 【答案】 B 【解析】解:滴定管的使用操作为:检查是否漏水后先水洗滴定管,再用滴定液润洗 2 至 3 次,然后装入滴定液至零刻度以上,接下来排除气泡,调整液面至零刻度或零刻度以 下,并记录起始液面读数,再进行滴定实验,则题中叙述操作中错误为: ① 用蒸馏水 洗涤滴定液后不需要烘干; ② 润湿滴定管后,一手控制活塞或挤压玻璃球,将润洗液 滴入预置的烧杯中,不需要用洗耳球吹出; ③ 装入滴定液至零刻度以上 2~3mL 处,排 除滴定管内气泡,调整滴定液的液面高度,准确读数,没有排除气泡步骤,即共用 3 处 错误, 故选: B 。 滴定管的使用操作为:检查是否漏水 → 蒸馏水洗涤 → 用所要盛装的滴定液润洗 2~3 次 → 装入滴定液至滴定管零刻度以上 2~3mL 处 → 排除气泡 → 调整滴定液液面至零刻度或零 刻度以下 → 准确记录起始读数 → 开始滴定实验,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中和滴定实验操作,涉及滴定管的正确使用及操作步骤,明确滴定管检漏方法、 润洗方法、碱式滴定管的排气泡方法及操作步骤等知识是解题关键,操作实验能力和识 记能力的考查,题目难度不大。 8. 【答案】 B 第14页,共28页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3539872a2269119.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