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0日发(作者:)
人文地理学重点英文名词解释
整理人:小才啥都有
Geographe(地理学):研究对象是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经济环境、人文环境)
GIS: 是一种在计算机硬软件支持下的,将空间数据输入、储存、检索、运算、显示和综合
分析应用一体化的技术系统。能为学科提供崭新、快速的基础资料和全新的工作方式;是信
息处理的主要工具和辅助决策工具。
Environmenttal determinism(环境决定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政治等起绝对支
配作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
Possibilism(可能论):又称人地相关论和或然论,白兰士认为,自然为人类居住规定了界限,
为人类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人类在创造自己的居住地时,则是按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能力
来利用这种可能性。
Adjustment theory(适应论):又称调整论,罗士培认为人需要主动地不断适应环境对人类
的限制,而这种适应与生物遗传上的适应不同,它是通过文化发展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
适应。有些学者认为,该思想已有了“协调”人地关系的思想。
Human ecology(生态论):巴罗斯认为地理学的目的不在于环境本身的特征与客观存在的自
然现象,而是是致力于人类生态的研究;人是中心命题,应该注意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
其他现象只有当其涉及人和自然环境的反应时才给予说明。
Cultural landscape(文化景观论): 索尔认为一个特定的人群,有其特有的文化,在其长期
活动的地域内,一定会创造出一种适应环境的地表特征,这种被人为活动改造后的自然景观
就是人文景观,人类是造成景观的最后一种力量。
formal culture regions(形式文化区):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
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
functional culture regions(功能文化区):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
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
vernacular culture regions(乡土文化区):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
的区域自我意识。
Production relations determinism和voluntarism(生产关系决定论和唯意志论):这两个理论
否定人类社会和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相互联系,与地理关系决定论正好相对,它们单方面强调
人地关系的社会属性,并把其绝对化,否定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有重大作用的自然属性。
生产关系决定论,把生产关系的作用估计得过高,认为生产关系的改变可以超越对自然环境
的考虑,甚至认为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的发展,从而对地理环境的作用持虚无主义的态度;
唯意志论,过分强调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好像自然界可以听从人的意志,这实质上是一种人
能战胜自然的人地关系思想。
Enviromental perception(环境感知论):文化地理学家认为,外界环境在人们头脑中所形成
的印象就是环境感知,各种文化集团的成员对相同环境的感觉认知是不完全相同的。这种环
境感知就成为人们对该环境进行解释、判断和选择的依据,从而导致对该环境进行利用、改
造的决策不同,因而研究各种文化集团尤其是决策人的环境感知就是一种重要的人地关系。
Cultural determinism(文化决定论):认为在人地关系中,人对地的影响和利用程度取决于
文化发展的程度,人类的文化可以改变自然。
expansion diffusion(扩展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
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速度的差异性;
contagious diffusion(接触扩散):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
的人,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等级扩散):
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
stimulus diffusion(刺激扩散):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
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
relocation diffusion(迁移扩散):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
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文化上
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
Concept of harmony between man and nature(“天人合一”观):认为人与自然处于一个整体
中,天人关系是由自然规律联系的,人与自然之间不是对立而是统一的。要求人们遵循自然,
合理利用自然,不能违背天,要能与天融为一体。
cultural integration(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
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要相应变化协调
进行,形成整合,才能顺利地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
cultural landscape(人文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
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
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美国的索尔。
Harmony(协调):是指各种物质运动过程内部各种质的差异部分、因素、要素在组成一个
整体协调一致时的一种相互关系和属性,表现为一致性、对称性和有序的特点。
Urbanization(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市地域聚集和乡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这一
过程使城市数量增多,每个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在区域总人口中所占比
重不断提高。
Ghetto(塥坨):在城市里,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地区,可以称之为民族邻里或塥坨(ghetto)
Suburbanization(郊区城市化):发生在工业化后期向服务经济的结构转型中。
Counter urbanization(逆城市化):是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镇转移,城市化
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城乡逐步一体化。
在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核心区失去了过去的繁华景象,出现城市衰退的现象。
Sense of place(地方感):人对自身和周围事物相对位置的观感结构,这种观感结构可以理
解为文化在空间观念基础上形成的空间感觉结构,进而形成地方复合整体的地方感。
Leisure(休闲):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满足饮食、睡眠等生理活动必要时间,家务
活动之外剩余的时间,即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个人意愿去利用和消磨的时间。
Tourism(旅游):是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以满足人们休息、
消遣和文化需要为主要目的的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所引起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VDI(游客密度指数):即游客人数与当地居民人数的比值。
Origin(客源地):是产生旅游者的地域,即游客的来源地。
destination(目的地):目的地是旅游吸引物经较集中,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具备旅游功
能的区域,它是旅游流指向的目的区域。
IBCI(旅游地承载力指数):是指在不对当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公共设施产生不利影响
的前提下,某一旅游区所能承载的旅游活动强度的无量纲表示值。这种强度分项包括游客密
度、旅游用地强度和旅游收益强度。
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
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
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
再循环。
mental map(意境地图):意境地图亦称心理图谱,是人们的大脑通过环境信息刺激而幻想
出的心理图片或通过大脑回忆出的地理事物图象。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2742546a2114382.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