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网膜色素变性分布情况回顾性文献分析_董玉萍

视网膜色素变性分布情况回顾性文献分析_董玉萍


2024年4月1日发(作者:)

慢性病学杂志2016年5月第17卷第4期2016,Vol.17No.4

·437·

·综述·

视网膜色素变性分布情况回顾性文献分析

董玉萍

北京武警总队第二医院眼科,北京100037

摘要:视网膜色素变性(RP)是指进行性感光细胞及色素上皮功能丧失为共同表现的遗传性、营养不良性、退

行性疾病。RP可分为遗传性RP和散发型RP两种类型。遗传性RP主要包括常染色体显性遗传(ADRP)、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RRP)、X性连锁遗传(XLRP)及线粒体遗传(mitochondrialRP)。此病发病年龄早,致

盲率高,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不同地区致病基因比率不同,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

趋势。本文通过对RP分布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加强对本病进一步了解,对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

关键词:视网膜色素变性;流行病学分布;遗传

中图分类号:R339.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66(2016)04-0437-03

DOI:10.16440/.1674-8166.2016.04.022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于

1857年由Donder

[1]

首次发现并命名,RP患病率在全

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据报道,2001年全世界

患病人数约100万人,近五年来,患病人数已达150

万余人。目前已成为威胁全世界中青年人群视觉功

能的主要眼部疾病。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

对与RP相关易感基因的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已发现

70余个,其中,SAG、TULP1、RDS、PRPF31基

因与RP的关系已成为分子遗传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关

注点。通过查阅文献对就RP的分布情况进行汇报。

1RP患者的人群分布特点

由于X性连锁遗传(XLRP)的系谱特征

[2]

为:

家系中至少两代男性患者,父母都健康,父亲不携

带致病基因,母亲是携带者,母亲的致病基因只能

遗传给儿子,而常染色体隐性、显性遗传的系谱特

征之一为男女患病比例均等

[3]

,所以RP患者在统计

学上男性多于女性

[4]

,男女比例为1.03∶1

[5]

。XLRP

决定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特点为发病年龄早,进展

速度快,是青年男性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

[6]

。近亲结

婚导致RP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RP(ARRP),即

遗传特点为隔代遗传,患者双亲没有临床症状,但

是携带致病基因,患者同胞中患病比例约各占

25%,致病基因携带者占50%,与性别无关,近亲结

婚子代易发病,发病率高达1/2000

[7]

。本病隐性遗

传者,其先辈多有近亲联烟史,禁止近亲联烟可使

本病减少发生约22%。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

作者简介:董玉萍,硕士,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眼科

工作

通信作者:董玉萍,E-mail:dongyupingdyp@

(ADRP)者,其子女发生本病约50%。遗传性RP

患者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出现夜盲症状,40~50岁时

出现视力的损害

[8]

。出现RP明显症状的一般集中在

30~40岁年龄层,至50岁左右接近全盲,可能与基

因表达时间有关。

2RP患者基因突变分布特点

由于中国和西方人群在遗传背景、生活环境上

的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加之种族及地域的不同,不

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群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突变

类型。国外发现2000多个突变,其中致病性突变

352个;我国已对17个RP相关基因进行了研究,发

现了致病性突变131个

[9]

。白种人群中导致ADRP

主要基因是RHO、RPl和RDS基因,其突变率分别

为25%~50%、8%、5%~10%。RHO基因突变由

Dryja等

[10]

在1990年首次被发现,研究认为不同国家

和地区的人群中RHO突变率不同,其中ADRP中

高加索人突变率为16.28%~28.67%

[11-14]

;在亚洲人

群中比例明显降低,在日本突变率为5.88%

[15-18]

;在

中国突变率为4.00%,在所有RP中占1.98%

[19,20]

P23H是第一个被发现的RHO基因突变,在美国患

者中占12%

[19]

,而在其他国家却很少发现

[21,22]

。RHO

基因的P23H、P347L突变和RP基因的R677X突变

在高加索人群中的发生率高于其他人种

[23]

。我国RP

患者RP1突变率低于其他种族,常见的无意义突变

R677X的突变率中国为1%,美国为2%

[24]

。研究发

现,香港地区RP1突变率是2.18%(与其他种族

RP1发病率类似),而宁夏地区RP1突变率低于1%

(与全国RP1发病率类似)

[25]

,可能与香港的种族多

样化有关。自1991年12月Farrar等

[4]

首次报道RDS

·438·

慢性病学杂志2016年5月第17卷第4期2016,Vol.17No.4

第2外显子3个碱基对的缺失导致RP之后,新发现

的RDS突变的报道不断涌现,目前中国共有88

种。RDS突变导致RP在欧洲人群中约占2.5%,亚

洲人群中日本曾报道为1/42,我国与此基因突变有

关的报道指出,RDS不是中国ADRP的主要致病

基因。在我国与该基因突变的RP也有报道,但发

病率未报道。RPGR基因是导致白种人群XLRP

最主要的基因,基因突变的发生率为70%~80%。

3RP患者地区分布情况

RP的发病率在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有较大

差别。据估计,全世界累及人数约150万人,发病率

约为1/3000~1/7000

[28,29]

。其中美国约占1/15左

右,中国人约占1/4左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中

国人的发病率约为1/3784,目前西方该病的发病

率约为1/3500~1/4000

[32]

,新生儿可达1/5000~

2/5000

[33]

。据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考华婷报

道,2011年对福州及天津两所盲校的在校盲生97人

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分别有12.39%、9.24%低视力

儿童为RP患者。亚洲的日本对于RP研究较多,日

本发病率约为1/5000,患者数量约为3万人,其他

国家鲜有报道。

4结论

[11]

[8]

[9]

[10]

[31]

[30]

[27]

[26]

RNAsplicingfactorgenePRPC8inautosomaldominantretini⁃

tispigmentosa(RP13)

1555-1562.

[2]

[3]

[4]

李永明.遗传方式的直接判定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3,9

(10):92-93.

闫光辉.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视网膜色素变性1基因突变的检

测分析[D].宁夏医科大学,2012.

FerrariS,DiIorioE,BarbaroV,tispigmentosa:

genesanddiseasemechanisms[J].Currentgenomics,2011,12

(4):238-249.

[5]张敏芳,徐海伟,孟晓红,等.散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流行病学

及临床表型特征调查[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2,30(5):450-

453.

[6]

[7]

龚舒.X-性连锁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J].泸

州医学院学报,2011(34):755-756.

GreenES,MenzMD,LaVailMM,terizationof

rhodopsinmissortingandconstitutiveactivationinatransgenic

ratmodelofretinitispigment[J].InvestOphthalVisSci,2000,

41(6):1546-1553.

tispigmentosa[J].OrphanetJRareDis,2006,

1(40):1-12.

闫光辉,盛迅伦.中国视网膜色素变性相关基因研究现状[J].中

华眼底病杂志,2011,9(27):471-476.

OryjaTP,McGeeTL,HahnLB,onswithinthe

rhodopsingeneinpatientswithautosomaldominantretinitis

pigmentosa[J].NewEnglJMed,1990,323(19):1302-1307.

DryjaTP,HahnLB,CowleyGS,onspectrumof

therhodopsingeneamongpatientswithautosomaldominantret⁃

initispigmentosa[J].ProcNatlAcadSciUSA,1991,88(20):

9370-9374.

[12]SungCH,DavenportCM,HennesseyJC,sinmu⁃

tationsinautosomaldominantretinitispigmentosa[J].Proc

NatlAcadSciUSA,1991,88(15):6481-6485.

[13]SullivanLS,BowneSJ,BirchDG,enceofdisease

causingmutationsinfamilieswithautosomaldominantretinitis

pigmentosa:ascreenofknowngenesin200families[J].Invest

OphthalmolVisSci,2006,47(7):3052-3064.

[14]ZivielloC,SimonelliF,TestaF,largeneticsofau⁃

tosomaldominantretinitispigmentosa(ADRP):acomprehen⁃

sivestudyof43Italianfamilies[J].JMedGenet,2005,42(7):

e47.

[15]FujikiK,HottaY,MurakamiA,semutationof

rhodopsingenecodon15foundinJapaneseautosomaldomi⁃

nantretinitispigmentosa[J].JpnJHumGenet,1995,40(3):

271-277.

[16]FujikiK,HottaY,HayakawaM,utationsofrho⁃

dopsingenefoundinJapanesefamilieswithautosomaldomi⁃

nantretinitispigmentosa(ADRP)[J].JpnJHumGenet,1992,

37(2):125-132.

[17]BuduM,MatsumotoS,HayasakaS,singeneco⁃

don106mutation(Gly-to-Arg)inaJapanesefamilywithauto⁃

[J].HumMolGenet,2001,10(15):

RP是危害人类视力的最主要的遗传学性眼病,

也是致盲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34]

。虽然据既往流行病

学调查结果显示,RP并非导致眼盲及低视力的主要

原因,但随着对我国首要致盲性眼病——白内障的

重视,并且在各级医疗机构大规模开展白内障手术,

由RP所导致的眼盲及低视力所占比例将会显著增

加。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视力的重视

程度越来越高。从以上RP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发病年

龄越来越早,发病率男性略高于女性,近亲结婚是

导致RP的间接影响因素,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

临床异质性。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之间RP的发病率

在有较大差别。不同人种致病基因的种类不同,同

一致病基因不同人种致病比率不同。此病发现较

早,距离现在已有100多年历史,世界累及人数多达

150万余人,数字之大让人惊叹,目前只能对症治

疗,如改善微循环药物、叶黄素等,尚没有有效的

根治方法。今后会继续关注RP的分布情况,有效提

供对其致病原因、诊断及治疗的线索。

参考文献:

[1]McKieAB,McHaleJC,KeenTJ,onsintheprem

慢性病学杂志2016年5月第17卷第4期

[25]

2016,Vol.17No.4

·439·

somaldominantretinitispigmentosa[J].JpnJOphthalmo1,

2000,44(6):610-614.

[18]SagaM,MashimaY,AkeoK,maldominantreti⁃

ionincodon181(Glu->Lys)ofthe

rhodopsingeneinaJapanesefamily[J].OphthalmicGenet,

1994,15(2):61-67.

[19]ChanWM,YeungKY,PangCP,sinmutations

inChinesepatientswithretinitispigmentosa[J].BrJOphthal⁃

mo1,2001,85(9):1046-1048.

[20]ZhangXL,LiuM,MengXH,onalanalysisofthe

rhodopsingeneinChineseADRPfamiliesbyconformationsen⁃

sitivegelelectrophoresis[J].LifeSci,2006,78(13):1494-

1498.

[21]DryjaTP,McEvoyJA,McGeeTL,hodopsinmu⁃

tationsGly114ValandGinl84Proindominantretinitispigmen⁃

tosa[J].InvestOphthalmolVisSci,2000,41(10):3124-3127.

[22]WadaY,largeneticanalysisforJapanesepa⁃

tientswithautosomoldominantretinitispigmentosa[J].Nippon

GankaGakkaiZasshi,2003,107(11):687-694.

[23]

[24]

刘逾,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RHO基因突变检测分析(D).温州:

温州医学院,2011.

BaumL,ChanWM,YeungKY,1inChinese:Eight

novelvariantsandevidencethattruncationoftheextremeC-

terminaldoesnotcauseretinitispigmentosa[J].HumMutat,

2001,17(5):436-439.

ZhangX,ChenIJ,LawJP,entialpatternofRP1

mutationsinretinitispigmentosa[J].MolVis,2010,16:1353-

1360.

[26]庄文娟,容维宁,李娜,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患

者视紫红质基因和视网膜变性慢基因突变检测分析[J].中华眼

底病杂志,2008,9(24):380-382.

[27]杨桦,罗成仁,周久模,等.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RDS

基因Pro216Leu突变及其表型研究[J].中华眼科杂志,2000,

36(1):48-51,82-83.

[28]

[29]

[30]

赵晨,郝鹏,赵堪星,等.核前体mRNA的剪接与视网膜色素变

性[J].中华实验眼科杂志,2011,29(9):769-773.

唐朝晖.两个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的分子遗传学研究[D].武汉:

华中科技大学,2009.

刘晶,肖林,王薇,等.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视

紫红质基因突变的检测分析[J].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5(3):

145-148.

[31]

[32]

[33]

[34]

邓新国.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

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2,25(3):173-177.

徐洋,于永斌.IMPDH1基因突变与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研究进

展[J].国际眼科杂志,2007,10(7):1372.

张馨方,盛迅伦.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相关基因研究进展[J].国际

眼科杂志,2006,6(3):654-657.

许菲.中国常染色体显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家系致病基因筛查定

位[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

收稿日期:2016-04-18修回日期:2016-05-16责任编辑:王雅琢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1909489a1976004.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