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26日发(作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
CSSCI
(
扩展版
)
J.
NORTHWEST
MINZU
UNIVERSITY
(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2019
年第
4
期
No.
4.
2019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撰著述论
胡建次
,
刘嘉欣
(
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云南昆明
650500
)
[
摘要
]
新世纪以来
,
中国丈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在通史、
断代史
、
分体史
、专题史等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特色
。
通史的撰著既强化个性鲜明的学术特色
,
久要求其具有科学性
;
断代文学批评史的撰著进一步细密化
,
使传统文论史显
示出动态性与鲜活化的特征;
分体文学批评史的撰著
,更体现出传统文论史内在的逻辑性;专题文学批评史时撰著
,
表明
文论史的建构正朝着多维度与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
上述几个方面
,
标示出中国文学批评史这一学科的
EJ
见兴盛与成熟
。
[
关键词
]
新世纪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撰著
;
成绩
;述论
[
中图分类号]
1206.
9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1001-5140
(
2019
)
04-
(
)
141-06
一
、
文学理论批评通史的撰著
新世纪以来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通史的撰著工作取得了不小成绩
,其主要体现为出版了不少各具特
色的通论性著作
。
在撰著形式上
,
主要包括个人撰著和集体撰著两类
,
将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历史的发展
线索与面貌特征更为丰富多样地揭菓与呈现出来
。
(
一
)
个人撰著
近二十年来
,
以个人之力撰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学者较多
。
所出版著作主要有
:
李泽淳《
中国
古代文学批评简论
》
(
辽宁大学出版社
20
()
(
)
年版
)
,
李铎
《
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
(
北京大学岀版社
2000
年
版
)
,
赖力行
《
中国古代文论史
》
(
岳麓书社
20
(
)
(
)
年版
;
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
(
)
9
年版
)
、
《
中国古代文论
》
(
南海出版社
2008
年版
),
杨玉华
《
文化转型与中国古代文论的嬉变
》
(
巴蜀书社
2000
年版
)
,
赖力行
、
李
清良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湖南教育出版社
2
(
)
(
)
3
年版
)
,
成复旺
《
中国文学理论史简编
》
(
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2004
年版
)
,
张少康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
(
)
05
年版
),
谢建忠
《
中国文学批评史
述略
》
(
巴蜀书社
2005
年版
)
,
蔡镇楚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
中华书局
2005
年版
),
王思焜
《
中国古代文学理
论教程
》
(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
,
龚鹏程
《
中国文学批评史论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
(
)
8
年版
)
,
成复旺
《
新编中国文学理论史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
,
袁济喜
《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
(
)
年版
)
,
周兴陆
《
中国文论通史
》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年版
)
,等等
。
其中
,
大多成果是作者结合教学实践的需要而撰著,体现出注重层次性与学理性的特征
,
为不断拓展
、
深化与
完善对中国传统文学的认识起到了切实的作用
。
以张少康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
一书为例
,
作为
教育部推荐教材
,
该书按照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心
,
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
作发展状况的原则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发展分为五个时期
:
先秦为萌芽产生期.汉魏六朝为发展成熟
[
收稿日期]
2019-03-05
[
基金项目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
中国文论史研究
”
(
项目编号
:
12bzw074
)
[
作者简介
]
胡建次
,
男
,
教授•博士生导师
,
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论研究
;
刘嘉欣
,
女
,
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
代文论研究
。
141
期
,
唐宋金元为深入扩展期
,明清为繁荣鼎盛期.近代为中西结合期
。
该著作长期以来作为高校教材推
广使用
,
其发行面广
,
阅读受众多
,
影响较大
。
周兴陆的
《
中国文论通史
》
一书
,
可谓中国文学理论批评通史撰著中的优秀成果
。
作者在
“
后记
”
中
说,
“
其实通史类著作在
2
(
)
世纪上半叶都是一人独撰的
,
从黄人
、
林传甲到谭正璧
、
郑振铎
,再到林庚
、
刘
大杰等,
都独立撰著过中国文学史类著作,
陈中凡
、
郭绍虞
、
朱东润
、方孝岳
、
罗根泽都独立撰著过中国文
学批评史类著作,一问世便以其鲜明的文学观念和思想个性而成为学术经典。
集体合作编写文学史
、
文
学批评史
,
是
20
世纪
5
(
)
年代以后比较通行的学术组织方式
。
在众多的集体编著之后
,我贡献出这样一
本个人独撰之作
,
或许有一些亮点。……
我是研究中国文学批评史的
,
思想性
、
个性化的中国文学批评
史是我的目标
……
本书打破了古代文论与现代文论的疆界
,
是从孔夫子到毛泽东的一部
《
中国文论通
史
》
”
⑴
。
全书
62
万余字
,
以详实的文献梳理、
材料解读和理论阐释
,
将自先秦至
1949
年的文学理论批
评作了贯通式探究
,
阐释传统文论的发生
、
发展及其向近现代的演变和新生,
追溯现代文学理论批评与
传统的内在联系
。
从一个视点显示出复旦学派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的强劲后续力
。
(
二
)
集体撰著
2
(
)
世纪九十年代中期
,
王运熙
、
顾易生主编的七卷本
《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
,
以
“
集大成
”
姿态
,
将中
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学科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
新世纪以来
,集体撰著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仍然不
失为一种开展学术实践的有效方式
。
这在完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建构
、
锤炼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队
伍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
集体撰著主要有
:
王运熙、
顾易生主编
《
中国文学批评史新编》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
上海古
籍出版社
20
(
)
2
年版
),
敏泽主编
《
中国文学思想史
》(
湖南教育出版社
2
()
04
年版
)
,
邹然主编《
中国文学批
评史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
(
)
6
年版
),
孙秋克主编
《
中国古代文论新体系教程
》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7
年
版)
,李建中主编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
()
8
年版
)
,
王汝梅
、
张羽主编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
)
11
年版)
,
李春青主编
《
中国文学批评史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4
年版
),
张利群
主编
《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论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
,
曹顺庆
、
李凯主编
《
中国古代文论史
》
(
重庆大学出版社
2
(
)15
年版
)
,
黄霖主编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
(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6
年版
)
,
等等
。
其
中
,
复旦学派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撰著依然引人注目
。
2001
年王运熙
、
顾易生主编的
《
中国文学批评
史新编
》
一书
,
依照历史发展顺序
,
分为先秦两汉
、
魏晋南北朝
、
隋唐五代
、
宋金元
、
明
、
清代前中期
、
近代
共七编
。
全书对于传统诗文、
小说
、
戏曲等领域的理论批评
、
对于历代重要批评家及其论著均作出较为
全面的论说。
该书在撰写时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
在一些问题上提出了新的看法
,
具有较高的学术价
值
。近几年来
,
黄霖主编的
《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一书
,
也是一部以复旦学派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同仁
为主体而撰写的著作
。
作为
“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
重点教材
,
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
观点
、
方法观察与分析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流变发展
,
帮助学生掌握中国文论史
知识
,
树立科学的文学理论批评观念
。
该书在撰著上虽以时序设立编章
,
但
“
节
”
与
“
目
”
的安排则以文论
命题加以提挈
,
打破了单纯以时序与文学批评家为缩接线索
,
而以不同文论命题来加以统摄
,
体现出注
重提挈
、
以点带面、
重点开掘
、
穿贯细密的论说特征
。
该书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
历史时期
,
即先秦两汉为奠基期
、
魏晋南北期为成熟期
、
唐宋时期为深化期
、
元明清时期为总结期
、
近代
为新变期
。
撰著者努力以
“
原人论
”
思想穿贯于全书之中
,
认为
“
中国文论的核心精神是以'人'为原点
,
即将'人'视作'文'的本原
,
认为'人'是论文的出发点与中心点
”
⑵蔦
“
这种以人为本原的核心思想可概
括成四句话
:
文自人
,
文似人
,
文写人
,
文为人
。”
⑵人学
”
思想在该撰著中得到更具体的落实与体现
。
二
、
断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
断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撰著工作得到推进并取得成就的又
一重要体现
。
在这一方面
,
包括个人自由撰著和有整体规划的撰著两种类型
。
所出版的著作主要有
:
部
142
积意
《
经典的批判
:
两汉文学思想研究
》
(
东方出版社
20
(
)
(
)
年版
)
,
唐晓敏
《
中唐文学思想研究
》
(北京师范
大学出版社
200
(
)
年版
),
蒲友俊
《
中国文学批评史论
(
先秦一魏晋南北朝卷
)
》
(
巴蜀书社
2001
年版
)
,
张
峰屹
《
西汉文学思想史
》
(
南开大学出版社
2
(
)
01
年版
)
,
黄卓越
《
明中后期文学思想研究
》
(
北京大学出版
社
20
()
5
年版
)
,
李剑波
《
清代诗学主潮研究
》
(
岳麓书社
2
(
)02
年版
)
,
张恩普
《
儒道融合与中古文论的自觉
演进
》
(
吉林文史出版社
2004
年版
),
周卫东
《
先秦儒家文学思想研究
》
(
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5
年版
)
,
张
毅《
宋代文学思想史
》
(
中华书局
20
(
)
6
年版
)
,
许结
《
汉代文学思想史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
(
)
1(
)
年版
)
,
陈允
锋《
中唐文论研究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
10
年版
),
李春青主编《
先秦文艺思想史
》
(
北京师范大学出
版社
2012
年版
)
,
徐艳
《
中国中世文学思想史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年版
),
包兆会
《
西汉初中期文艺思
想研究
》
(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
罗宗强
《
明代文学思想史
》
(
中华书局
2013
年版
)
,
廖可斌《
明代文
学思潮史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
,
等等
。
此类撰著中
,
值得提及的是罗宗强所主持的•'中国文学思想史
”
系列成果
。
自
2
(
)
世纪八十年代开
始,
他的撰著有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6
年版)、《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
》
(
中华书
局
1996
年版
)
等
,
其以独特的学术视角、
研究方法与写作追求
,
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反响
。
进入新世纪以
后,
南开学派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同仁继续出版有
:
张峰屹
《
西汉文学思想史
》
(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
,
张毅
《
宋代文学思想史
》
(
中华书局
2006
年版
)
,
罗宗强
《
明代文学思想史
》
(
中华书局
2013
年版
)。罗宗强认为
,
“
必须从当时文学创作的变化来考察文学思想
,
与文学理论批评相印证
”
〔
邙
。“
文
学思想史研究的关键在于如何尽可能准确地描述出特定时期文学思想发展的原貌
。
完全还原历史是不
可能的,
但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的真实却有可能
,
这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耐心
,
对史料作全面认真的清
理
。
…
…
只有在尽量描述出历史的真实面貌之后
,
才有可能对文学思想的是非曲直.作出较为公允的评
价
。
”
⑶
7
这一思想的指导下
,
南开学派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同仁“
在融合文学史和文学批评史以
及打通文史哲方面闯出了一条新路
”
⑶当然
,
目前尚未见
《
先秦文学思想史
》
及
《
清代文学思想史
》
之
类的著作
,
有待完善
,
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
“
文学思想史”
系列
。
三
、
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
新世纪以来
,
中国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取得了显著的实绩
,
出版了几套中国分体文学理论批
评史丛书
,一些学者撰著出各具特色的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之作
。
出版了四套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丛书
。
一是由陆耀东主编
,
以武汉大学文学院同仁为主体撰著的
中国传统诗学研究丛书
,
包括:孙家富
《
先秦两汉诗学
》
,
陈顺智
《
魏晋南北朝诗学
》
,
乔惟德
、
尚永亮
《唐代
诗学
》
,
张思齐
《
宋代诗学
》
,
陈文新
《
明代诗学
》
,
李世英、
陈水云
《
清代诗学
》
,程亚林
《近代诗学
》
(
湖南人
民出版社
2
()
0
(
)
年版
)
等
,
共
8
种
。
二是由陈伯海主编
,
以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同仁为主体撰著的中国
古典诗学史研究丛书
,
包括
:翁其斌
《
中国诗学史
•
先秦两汉卷
》
,
归青
、
曹旭
《
中国诗学史
•
魏晋南北朝
卷
》
,
倪进
、
赵立新
、
罗立刚
、
李承辉《
中国诗学史
•
隋唐五代卷
》
,
黄宝华
、
文师华
《
中国诗学史
•
宋金元
卷
》
,朱易安
《
中国诗学史
•
明代卷
》,
刘诚
《
中国诗学史
•
清代卷
》
,
蒋哲伦
、
傅蓉蓉
《
中国诗学史•词学
卷
》(
鹭江出版社
2002
年版
)
,
共
7
种
。
三是主要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同仁为主体撰著的中国分体文
学批评史研究丛书
,
包括
:
萧华荣
《
中国古典诗学理论史
》,
方智范
、
邓乔彬、周圣伟
、
高建中
《
中国古典词
学理论史
》,
陈晓芬
《
中国古典散文理论史
》
,
方正耀
《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史》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
,
共
4
种
。四是由黄霖主编的中国分体文学学史研究丛书
,
包括
:
周兴陆
《
中国分体文学学史
•诗
学卷
》
,
彭玉平
《
中国分体文学学史
•
词学卷
》
,罗书华
《
中国分体文学学史
•
散文学卷
》,
谭帆
、
王冉冉
、
李
军均
《
中国分体文学学史
•
小说学卷
》
,
刘明今《
中国分体文学学史
•
戏剧学卷
》
(
山西教育出版社
2013
年版
)
,
共
5
种
。
这四套丛书
,
撰著规模较大
,均由著名学者担纲把脉,
一批在学界引领潮头或比较活跃
的研究者参与其中,
从不同方面极大地拓展了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工作
。
很多学者撰著了独具特色的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之作
,
呈现岀各具个性
、
琳琅满目的特征。
其主要
143
有
:
霍松林主编
《中国诗论史
》
(
黄山书社
2007
年版
)
,
邱世友
《
词论史论稿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
年
版)
,
胡建次
《
中国古典词学理论批评承传研究
》
(凤凰出版社
2011
年版
)
,
胡建次
、
邱美琼
《
中国传统词学
重要命题与批评体式承衍研究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
,
谭帆
、
陆炜
《
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
》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
)
,杨栋
《
中国散曲学史研究
(
续篇
)
》
(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年版
)
,
刘奇
玉
《
古代戏曲创作理论与批评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
年版
)
,
吴瑞霞
《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与批评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
,
赵建新
、
陈志明
《
中国戏曲理论批评简史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4
年版
)
;
韩进廉《
中国小说美学史
》
(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
(
)
4
年版
)
,
于兴汉
《
中国古代小说批评概论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年版
)
,
陈洪
《
中国小说理论史
》
(
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
年版
)
,
张恩普
、
任彦
智
、
马晓红
《
中国散文理论批评史论
》
(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
,
马茂军、
刘春霞
、
刘涛
《
中国古代
散文思想史
》
(
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
)
,
奚彤云
《
中国古代骈文批评史稿》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年
版)
,
孙福轩
《
中国古体赋学史论
》
(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
等等
。
他们以严谨的写作态度
、
独具的
学术个性
,
具有较高的实践意义
。
四
、
断代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
新世纪以来
,
断代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
其中诗学理论批评史著作主
要有
:
黄卓越
《
明永乐至嘉靖初诗文观研究
》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
孙立
《
明末清初诗论研
究
》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
()
03
年版
)
,
陈文新《
明代诗学的逻辑进程与主要理论问题
》
(
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
,
周裕错
《
宋代诗学通论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版
)
,
蒋寅
《
清代诗学史
:第一卷
》
(
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
2
(
)
12
年版
)
,
郑婷尹
《
明代中古诗歌批评析论
》
(
文史哲出版社
2012
年版
)
,
陈书录
《
明代诗
文创作与理论批评的演变
》
(
凤凰出版社
2
(
)
13
年版
),
查洪德
《
元代诗学通论》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4
年
版
)
,
梅运生
《
魏晋南北朝诗论史
》
(
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
,等等
。
词学理论批评史著作
,
主要
有
:
丁放
《
金元明清诗词理论史
》
(
安徽大学出版社
2
(
)
0
(
)
年版
),
杨柏岭
《
晚清民初词学思想建构
》
(
安徽大
学出版社
2
()
04
年版
),
朱惠国《
中国近世词学思想研究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5
年版
)
,
陈水云
《
清代词学
发展史论
》
(
学苑出版社
2
(
)
05
年版
)
,
徐安琪
《
唐五代北宋词学思想史论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
,
孙克强
《清代词学批评史论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版
)
,
余意
《
明代词学之建构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年版
)
,
岳淑珍
《
明代词学批评史
》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年版
)
,
张仲谋
《
明代词学通论
》
(
中华
书局
2013
年版
)
,
王昊
《
两宋词学批评论要
》
(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2014
年版
)
,等等
。
文章学及赋学理论
批评史著作
,
主要有
:
祝尚书
《
北宋古文运动发展史
》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
、
《
宋元文章学
》
(
中华
书局
2013
年版
)
,
高洪岩
《
元代文章学
》
(
上海三联书店
2014
年版
)
,
孙福轩
《
清代赋学研究
》
(
浙江大学出
版社
2008
年版
)
,
吕双伟
《
清代骈文理论
》
(
人民出版社
2011
年版
)
,
冷卫国
《
汉魏六朝赋学批评研究》
(
商
务印书馆
2012
年版
)
,
彭安湘
《
中古赋论研究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
年版
)
,
何易展
《
清代汉赋学理
论与批评
》
(
人民出版社
2018
年版
)
,
等等
。其中
,
有些著作在对文学理论批评历史的叙论中
,
努力打破
单纯以时间为序的论说传统
,
呈现出富于个性的学术追求
。
如蒋寅的
《
清代诗学史
:
第一卷
》
一书
,
作为
断代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之著
,
从其
83
万余字的篇幅即可见搜罗之广
,
挖掘之深
。
该书既有对清代前
期诗学历史进程的整体观照
,
也有对具体诗论家的细致评析
。
它在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下
,
对清初诗学
的历史进程、现实指向
、
理论品格及其影响作岀了充分的论说
,
代表了清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的新高
度
。
作者追求
“
进入过程的诗学史研究
”
,强调通过细密的考订
,
将各种复杂的诗学事件
、
诗学现象和诗
学理论批评还原到具体的历史情境中去加以理解
。
全书将清代前期的诗学划分为江南诗学
、
关中诗学
、
浙江诗学和山东诗学,
不但将众多的诗论家还原到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
,
而且将他们还原到具体的生活
场域中去加以把握
,
这是甚见思虑与富于新意的
。
本书既把传统诗学放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内
,
又把文学
放在观念史
、
学术史的视野之中加以观照
,
这使它相比以前的诗学史著作更显大气
,
论说亦更见入理
。
作者努力熔观念史
、
批评史与学术史于一炉
,
我们不禁为作者开阔的学术视野与绵密的探论功夫所折
144
服
。
徐雁平在
《清代诗学史的拓展与开掘
—
—
评蒋寅著
〈
清代诗学史
〉
(
第一卷
)
》
一文中认为
,
这
“
是期待
之中的著作
,
也是学术生长顺理成章的硕果
,
,
W375
O
他拈出
“
地域结构与清初诗学图景
”
“
清初诗学的多
重脉络与众声喧哗
”
“
清初诗学的内部开掘与刻画
”
等三个方面对该著作予以甚为详细具体的分析评说
,
予以了很高的评价⑷
375
-
387
O
五
、
专题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
专题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
,是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撰著工作得到强力推进的还一重
要体现
,且成果甚多。
仅以
《
诗经
》
批评史而论
,
主要成果有
:
刘毓庆
《
从经学到文学
:
明代
〈
诗经
〉
学史论
》
(
商务印书馆
2001
年版
)
,
洪湛侯
《
诗经学史
》(
中华书局
2002
年版
)
,
谭德兴
《
汉代
〈
诗
〉
学研究
》
(
贵州人
民出版社
2003
年版
)、《
宋代诗经学研究
》
(
贵州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
,
汪祚民
《
〈
诗经
〉
文学阐释史
(
先
秦一隋唐
)
》
(
人民出版社
2005
年版
)
,刘立志
《
汉代诗经学史论
》
(
中华书局
2007
年版
)
,
朱金发《
先秦诗
经学
》
(
学苑出版社
2007
年版
)
,
黄震云
《
先秦诗经学史
》
(
燕山出版社
2012
年版
)
,
等等。
以唐诗批评史
而论
,
就有:
朱易安
《
唐诗学史论稿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年版
)
,
傅明善
《
宋代唐诗学
》
(
研究出版
社
2001
年版
)
,
陈伯海主编
《
唐诗学史稿
》
(
河北人民出版社
2
(
)
04
年版
),
张红
《
元代唐诗学研究
》
(
岳麓书
社
2006
年版
)
,
孙春青
《
明代唐诗学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
)
6
年版
),
查清华
《
明代唐诗接受史
》
(
上海古籍
出版社
2006
年版
),
黄炳辉
《
唐诗学史述论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
()
08
年版
)
,
郭前孔
《
中国近代唐宋诗之争
研究
》
(
齐鲁书社
201
(
)
年版
)
,
王英志主编
《
清代唐宋诗之争流变史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
,
张毅
《
唐诗接受史
》
(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
,
等等
。
除上述著作外
,
专题诗学理论批评史著作还有王德
明
《
中国古代诗歌句法理论的发展
》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
(
)
年版
)
,
蔡镇楚
《
中国诗话史
》
(
湖南文艺
出版社
2001
年版
)
,
于立君
、
王安节
《
中国诗文评点史研究
》
(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1
年版
)
,
赵建章
《
桐城
派文学思想研究
》
(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年版)
,
孙微
《
清代杜诗学史
》
(
齐鲁书社
2004
年版
)
,
冯小禄
《
明代诗文论争研究
》
(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
(
)
6
年版
)
,
王济民
《
清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诗学
》
(
巴蜀书社
20
(
)
7
年版
)
,
张一平
《
中国古诗话批评论纲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
(
)
8
年版
),李树军
《
明代诗歌文体批评研
究
》
(辽海出版社
201
()
年版
)
,
吴中胜
《
杜甫批评史研究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2
年版
),
李新
《
宋代杜
诗艺术批评研究
》
(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2012
年版
)
,
刘重喜《明末清初杜诗学研究》
(中华书局
2013
年
版
),
等等
。
在其他文体批评研究领域
,
所出版著作主要有
:
李大明
《
汉楚辞学史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华龄出
版社
2004
年版
)
,
周品生
《
从诗论到文论
:
中国狭义文学批评论纲》(
巴蜀书社
2006
年版
)
,
蒋振华
《
汉魏
六朝道教文学思想研究
》
(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
)
、
《唐宋道教文学思想研究
》
(
岳麓书社
2009
年
版
),
朱崇才
《
词话史
》
(
中华书局
2006
年版
)
,罗书华
《
中国小说学主流
》
(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7
年版
)
,
陆
德海
《
明清文法理论研究
》
(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年版
),
靳义增
《
中国文法理论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9
年版
)
,
陈建华
《
元杂剧批评史论
》
(
齐鲁书社
2009
年版
)
,
敬晓庆
《明代戏曲理论批评论争研究
》
(
人
民出版社
201
(
)
年版
)
,
石麟
《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研究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1
年版
)
,
杨志平
《
中国古
代小说文法论研究
》
(
齐鲁书社
2013
年版
)
,
孙巧云《
元明清楚辞学史
》
(
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
2013
年
版
)
,
梁结玲
《
乾嘉时期文学争论的研究
》
(
花木兰文化出版社
2013
年版
),
李克
《
明清戏曲评点研究
》
(
花
木兰文化出版社
2013
年版
)
,
刘少坤
《
清代词律批评理论史
》
(
人民出版社
2015
年版)
,
冯小禄
、
张欢
《流
派论争
—
—
明代文学的生存根基与演化场域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
()
15
年版
)
,
赵树功
《
中国古代文才
思想论
》
(
人民出版社
2016
年版
)
,
任竞泽
《
中国古代辨体理论批评研究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年
版
),
杨倩
《
明代
〈
文心雕龙
〉
接受研究
》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6
年版
)
,
等等
。
以上著作大都从某一具体的文学理论批评专题出发
,
开掘面不大
,
落足点较小
,
但对其相关理论批
评线索的勾勒大都比较细致
,
切实显示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撰著的多维度与精细化特征
。
女口
,
刘少坤
《
清代词律批评理论史
》
一书
,
作者将词调
、
词谱
、
词乐
、
词韵
、
平仄
、
四声
、
节奏
、
句法、
衬字等直接关系到
145
词律基本特征的文献
、
以及词律与词学
、
创作等相互关联的内容结合起来
,
分析清人词律之争
,
包括其原
因
、
过程与结果等
,
勾画出清代词律批评理论的来龙去脉,
论说其基本特征
。
孙克强在书序中认为
,
它
“
将清代重要的词律学家
、
词律学著作皆纳入研究视野
,
实际上构筑了清代词律学史
”
“
重要的词律学家
、
词律学著作的史的地位得以彰显
”
⑸
。
新世纪以来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
,
其在文学理论批评通史
、
断代史
、
分体史
、
专题史的撰著方
面都显示出各样的成绩
,
体现出明显的特色
。
一是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通史的撰著上
,不断强化着个性
鲜明的学术特色
,
又努力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在不断适应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同时
,
使其更多
地具有科学性。
二是断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进一步细密化
,
使传统文学理论批评史更显示出动态
性与鲜活化的特征
。
三是分体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
,
进一步细化了观照文学理论批评历史的眼光
,
使
传统文学理论批评史更体现出内在的逻辑性
。四是专题文学理论批评史的撰著
,
则显示出我国传统文
学理论批评史的建构正在朝着多维度与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
总之
,
新世纪以来的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撰著
,
相比于
2()
世纪而言
,
其撰著数量更多
、
分体叙论更为明显
、
分段论说更为细密
、
专题考察更为多
样
,
这标示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研究的日益繁荣兴盛
,
也有力地呈示出了这一学科的日见成熟
。
参考文献
:
[1]
周兴陆.中国文论通史
[M].
上海
: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8
=
574.
[2]
黄霖.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M].
北京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
[3]
张毅.罗宗强先生的中国文学思想史研究
[J].
阴山学刊
,2002(4).
[4]
徐雁平.清代诗学史的拓展与开掘一--评蒋寅著《
〈
清代诗学史"第一卷)
》
[
J].
中华文史论丛
,2013(4):375-387.
[5]
刘少坤.清代词律批评理论史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15:1.
The
Overview
and
Comment
on
the
Works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History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Hu
Jianci,
Liu
Jiaxin
(
Liberal
Arts
College,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
Yunnan)
[Abstract]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century,
the
works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history
has
shown
striking
characteristics
in
terms
of
general
history,
dynastic
history,
different-genre
history
and
specialized
history.
The
works
of
general
history
not
only
strengthens
the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of
distinctive
personality,
but
also
strives
to
make
it
more
scientific.
The
works
of
the
history
of
dy
nastic
literary
criticism
is
further
refined
and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
shows
more
dynamic
and
vivid
characteristics.
The
works
of
the
history
of
different-genre
literary
criticism
helps
the
history
of
traditional
literary
criticism
display
more
inherent
logicality.
The
works
of
the
history
of
thematic
literary
criticism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st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is
moving
towards
a
multi-dimensional
and
refined
direction.
The
above
aspects
indicate
the
prosperity
and
ma
turity
of
the
discipline
of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Key
words]
the
new
century
;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history
;
works
;
achievement
;
overview
and
comment
(责任编辑
第环宁
责任校对
包宝泉)
146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1402158a1899676.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