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共5则范文)

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共5则范文)


2024年3月19日发(作者:)

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共5则范文)

第一篇: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共)

论文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

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

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A]

电子文献类型:数据库[DB],计算机[CP],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的载体类型:互联网[OL],光盘[CD],磁带

[MT],磁盘[DK]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起止页码(可选)

[1]刘国钧,陈绍业.图书馆目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7.15-18.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

页码 [1]何龄修.读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2]

OU J P,SOONG T T,et advance in research on

applications of passive energy dissipation systems

[J].Earthquack Eng,1997,38(3):358-361.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原文献主要责

任者(可选).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

[7]钟文发.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赵炜.运

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西安: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8]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

(10).E:电子文献

[文献类型/载体类型标识]:[J/OL]网上期刊、[EB/OL]网上电子公

告、[M/CD]光盘图书、[DB/OL]网上数据库、[DB/MT]磁带数据库

[序号]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电子文献的出版或获得地址,发表更新日期/引用日期

(一)不能公开的部资料、个人通讯、报纸及未公开发表的文章

不能作为参考引文;尽量引用近年发表的处于前沿研究、水平较高与

文章内容联系密切的文献,剔除那些发表时间较久、水平偏低、与文

章内容联系欠密切的文献。

(二)文献的作者3名以内全部列出,若多于3名则列前3名,

后加“等”或“et al”,各姓名间加“,”间隔; 个人著者,其姓全

部著录,而名可以缩写为首字母,如用首字母无法识别该人名时,则

用全名。若是英文的,则全用大写字母,名字采用“姓前名后”的形

式。二字姓名时之间不用空格。出版项中附在出版地之后的姓名、州

名、国名等以及作为限定语的机关团体名称可按国际公认的方法缩写。

(三)著录数字时,须保持文献原有的形式,但卷期号、页号、

出版年、版次等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外文书的版次用序数词的缩写形

式表示(第1版不著录,其他版本说明需著录)。

(四)无出版地的中文文献著录“出版地不祥”,外文文献著录

“S.l.”;

无出版社的中文文献著录“出版社不祥”,外文文献著录“s.n.”,

并置于方括号内。如果通过计算机网络存取的联机电子文献无出版地,

可以省略。

(五)对于中文文献,应同时附加相应的英文文献,格式要求: ⑴

不重复序号。⑵标点符号对应标识。⑶中文名字书写格式为:姓氏在

前,全大写;名字在后,首字母大写;双名连写,其间加半字线。(4)

其它格式按照同类型的英文参考文献格式要求。

(六)文献序号标在引用处,加[]标于右上角,序号以在文中出现

先后为序;

⒈ 同一处引用多篇文献时,只须将各篇文献的序号在方括号内全

部列出,各序号间用“,”。如遇连续序号,可标注起讫序号。⒉ 多

次引用同一著者的同一文献时,在正文中标注首次引用的文献序号,

并在序号的“[ ]”外著录引文页码。

二、标志代码:1.文献类型的标识代码:普通图书 M ;会议录

C ;汇编 G ;报纸N ;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 ;标准S ;专利

P;数据库DB ;计算机程序 CP ;电子公告 EB2.电子文献载体和标

志代码:磁带(magnetic tape)MT ;磁盘(disk)DK;光盘(CD-

ROM)CD;联机网络(online)OL

三、常用著录格式:正体:必备项目;斜体:任选项目;小号字

体:根据实际情况,若有,则注明

参考文献的格式:

汉语(例子)

(1)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及《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规定,采用顺序

编码制,在引文中引用文献出现的先后以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序号

置于方括号内。一种文献在同一文中反复引用者,用同一序号标示,

需要表明引文出处的,可在序号后加圆括号注明页码或章、节、篇名,

采用小于正文的字号编排。

(2)文后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要齐全,其排列顺序以在正文中出现

的先后为准;参考文献列表时应以“参考文献:”(左顶格)或“[参

考文献]”(居中)作为标识;序号左顶格,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

示;每一条目的最后均以实心点结束。

(3)参考文献类型及文献类型,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

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专著(M:Monograph);论文集(C:Collected papers);学

位论文(D:dissertation);报告(R:Report);期刊文章(J:

Journal);报纸文章(N:Newspaper article);标准(S:

Standardization)专利(P:Patent literature)

(4)关于参考文献中的起始页码,请在正文内的引文后以“(P+起

止页码)”标注。

a.专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报告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

出版年.

[1] 周振甫.周易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 陈送.五四前后东西方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1985.

[3] 陈桐生.中国史官文化与《史记》[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文

学研究所,1992年.

[4] 白永秀,刘敢,任保平.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

育与发展研究[R].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研究中心,1998.

b.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

[5] 何龄修.读顾城《南明史》[J].中国史研究,1998(3).

c.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序号]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 [A].原文献主要责任

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6] 瞿秋白.现代文明的问题与社会主义[A].罗荣渠.从西化到

现代化[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d.报纸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7] 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 [N].人民日报,1998-12-25(10).

e.国际、国家标准

[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英文(例子):

[01] Brown, 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Prentice Hall Regents,

1994.[02] Brown, J Set 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J].Educational Reasercher, 1, 1989.[03] Chris,

Evolution of Constructivist Learning Envi-ronments: Immersion in

Distributed Virtual Worlds[J].Ed-ucational Technology, Sept-Oct,

1995.[04]

dsworth:

Hymes,

Pengui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eds).

1972.[05] ultural

communication[M].New Brunsw-ick, N.J.U.S.A: Transaction Books,

1988.[06] Puhl, A..Classroom A ssessment[J].EnglishTeaching

Forum, 1997.[07] Thomas, -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J].Applied Linguistics, 1983,(4): 91-111.[08] William B

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ory[M].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 1983.期刊标识符号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署1999-01-12印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

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 ——CAJ-CD B/T 1-1998》

文献标识码(WM)Document code 置分类号之后。

A——理论与应用研究学术论文(包括综述报告)

B——实用性技术成果报告(科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总结

(社科)

C——业务指导与技术管理性文章(包括领导讲话、特约评论等)

D——一般动态性信息(通讯、报道、会议活动、专访等)

E——文件、资料(包括历史资料、统计资料、机构、人物、书刊、

知识介绍等)

文章编号(WH)

ABC三类必须编号。Article ID

组成: 国际标准刊号-出版年-期次号-文章篇首页码-页数

XXXX-XXXX(YYYY)NN-PPPP-CC

1008-9845(2000)01-0001-04 作者名拼音标法

张颖 ZHANG Ying 王西亮 WANG Xi-liang 诸葛华 ZHUGE Hua

外国作者名,遵从国际惯例。

作者简介(ZJ)Biography Biographies

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务职称,

学位,简历及研究方向(任选)。

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专著M 论文集C 报纸文章N 期刊文章J 学位论文D 报告R 标准

S

专利P 析出文章A 未说明的文献类型Z

电子文献: 数据库DB 计算机程序CP 电子公告EB

电子文献载体: 磁带MT 磁盘DK 光盘CD 联机网络OL

表示: 网上期刊 [J/OL] 联机网上数据库 [DB/OL] 光盘图书

[M/CD]

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

专著M 报纸N 期刊J 专题文献P 汇编G 古籍O 技术标准S 学位

论文D

科技报告R 参考工具K 检索工具W 档案B 录音带A 图表Q 唱片

L 产品样本X 录相带V 会议录C 中译文T 乐谱I 电影片Y 手稿H 微缩

胶卷U

幻灯片Z 微缩平片F 其他E 期刊基本参数(CS)

11项 目次页下方。

国内统一刊号*创刊年*出版周期代码*开本*本期页码*语种代码*载

体类型代码*本期定价*本期印数*本期文章(有文献标码的)总篇数*

出版年月

出版周期代码: w周刊 s半月刊 m月刊 b双月刊 q季刊 f半年

刊 a年刊

语种: 汉语zh 英文en 维吾尔文ug

载体: 印刷本P 缩微制品M

编辑本段WORD中应用书签书写参考文献

把光标放在引用参考文献的地方,在菜单栏上选“插入|脚注和

尾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尾注”,点击“选项”按钮修改编号

格式为阿拉伯数字,位置为“文档结尾”,确定后Word就在光标的

地方插入了参考文献的编号,并自动跳到文档尾部相应编号处请你键

入参考文献的说明,在这里按参考文献著录表的格式添加相应文献。

参考文献标注要求用中括号把编号括起来,至今我也没找到让Word

自动加中括号的方法,需要手动添加中括号。

在文档中需要多次引用同一文献时,在第一次引用此文献时需要

制作尾注,再次引用此文献时点“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

选“尾注”,引用内容为“尾注编号(带格式)”,然后选择相应的

文献,插入即可。

不要以为已经搞定了,我们离成功还差一步。论文格式要求参考

文献在正文之后,参考文献后还有发表论文情况说明、附录和致谢,

而Word的尾注要么在文档的结尾,要么在“节”的结尾,这两种都

不符合我们的要求。解决的方法似乎有点笨拙。首先删除尾注文本中

所有的编号(我们不需要它,因为它的格式不对),然后选中所有尾

注文本(参考文献说明文本),点“插入|书签”,命名为“参考文

献文本”,添加到书签中。这样就把所有的参考文献文本做成了书签。

在正文后新建一页,标题为“参考文献”,并设置好格式。光标移到

标题下,选“插入|交叉引用”,“引用类型”为“书签”,点“参

考文献文本”后插入,这样就把参考文献文本复制了一份。选中刚刚

插入的文本,按格式要求修改字体字号等,并用项目编号进行自动编

号。

到这里,我们离完美还差一点点。打印文档时,尾注页同样会打

印出来,而这几页是我们不需要的。当然,可以通过设置打印页码范

围的方法不打印最后几页。这里有另外一种方法,如果你想多学一点

东西,请接着往下看。

选中所有的尾注文本,点“格式|字体”,改为“隐藏文字”,

切换到普通视图,选择“视图|脚注”,此时所有的尾注出现在窗口

的下端,在“尾注”下拉列表框中选择“尾注分割符”,将默认的横

线删除。同样的方法删除“尾注延续分割符”和“尾注延续标记”。

删除页眉和页脚(包括分隔线),选择“视图|页眉和页脚”,首先

删除文字,然后点击页眉页脚工具栏的“页面设置”按钮,在弹出的

对话框上点“边框”,在“页面边框”选项卡,边框设置为“无”,

应用范围为“本节”;“边框”选项卡的边框设置为“无”,应用范

围为“段落”。切换到“页脚”,删除页码。选择“工具|选项”,

在“打印”选项卡里确认不打印隐藏文字(Word默认)。

第二篇:文献综述标准格式

文献综述

重庆工商大学应用物理学2010级应用物理班李玉玺

指导教师:代洪霞

前言

作为应用物理学专业的一名学生,我发现现在很多企业都站在物

理经济学这一视角看待整个企业的经营状况,我相信之所以有这么多

企业经营者立于这个角度,那这个视角必然是迎合了企业经济发展的

需要。而会计在企业发展经济、运行管理中扮演比较重要的角色,所

以基于物理经济学视角上分析其在会计经济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显得尤

为重要。

为了更好的完成本论文,在写作前从近些年的期刊杂志及相关书

籍中收集了大量的关于物理学基本理论、会计学理论以及关于两者之

间交叉点的参考文献,其中不乏《力学基础的系统研究》《论经济学

与物理学若干概念的类似对比》《物理经济学的产生和研究方法》等

文献。

企业经营中,经营者也越来越重视到物理经济学这一视角,而对

其研究的资料也较为丰富。本论文参考了国内一些较著名的理论为此

次研究及讨论做了充分的铺垫。国内一些之前有名的研究及理论对本

论文的写作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前很多企业在恰当运用物理经济学这一理念时,经营成果比以

往也取得了很大进步,更多的相关企业也加入到这一行列中来。国内

企业经营理念的保守,缺乏创新理念很难维持一个企业的正常经营,

企业只有在对物理经济学这一领域深入了解之后,恰当地运用其中包

括的一些理论方式,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才能更好的保证企业运

行畅通,规避一些企业运行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获取企业价值最

大化。

近些年来,在这些方面做出过理论分析的也较为丰富。如: 肖洪

民(2004)在《如何理解牛顿第一定律》中总结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得

来,在经过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等人的分析研究之后,最终

牛顿得出的重要物理定律,并在文中具体解释了这些定律。刘胜海

(2009)在《论牛顿三定律的关系》中指出牛顿三定律是一个有逻辑

联系的整体。第一定律是基础,第二定律是核心,第三定律是对第一、二

定律的必要补充。牛顿三定律是动力学的基本规律。充分分析了三者

之间的关系。

刘欣 苏光玲(2012)《机械效率的疑难问题辨析》中先是充分阐

释了构成机械效率的几个相关概念,如:有用功、无用功和总功,分

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总结了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

陈青华(2012)《科学的童年》中分析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分析

了众多学者的各个文学著作,其中介绍了阿基米德的杠杆原理,并谈

到了对众多著作的认识与进一步的理解。

刑修三(2001)《物理熵、信息熵及其演化方程》中分析了在非

平衡统计物理熵演化方程和熵产生率简明公式的启示下 ,发展了动态信

息熵理论 ,建立了信息熵密度在时间和态变量空间变化的非线性演化方

程,它的数学形式和物理意义与物理熵演化方程类似:信息熵密度的

变化同样是由漂移、扩散和产生三者共同引起的,信息熵产生率简明

公式与物理熵的亦类似,进而研究了物理熵和信息熵的同异及这两种

统计熵的可能统一 ,讨论了熵增加原理、平衡态最大熵原理和最大信息

熵原理三者相互间及其与熵演化方程之间的关联。

曹悠琦(2007)《熵及耗散结构理论在企业物流系统中的应用》

中应用熵和耗散结构的理论与方法对企业物流系统进行研究,认为企业

物流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系统,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状态参数——熵。

当外界条件变化达到一定的阀值时,企业物流系统会从原来的混沌状态

转为一种时空上以及功能上的有序状态,整个系统资源配置到达最优,处

在一种最佳状态,称为企业物流系统的耗散结构。分析企业物流系统的

熵来推断和研究企业物流系统中的无效、无序和不确定状态,可以把系

统组织的熵值保持在比较低的水平上,保证物流系统的正常运转,充

分说明了熵在企业物流系统中的应用。

刘艳梅 姜振宸(2003)《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中将热

力学系统中熵、耗散结构理论与企业管理相结合 ,根据熵增原理 ,管理

系统出现从有序到无序的演变 ,从本质上说明了企业管理的必要性。根

据耗散结构理论 ,管理系统出现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变 ,从本质上说明了

企业应如何进行管理。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国内对于物理学这一重要学科的研究极为丰

富,其理论也众说纷纭,如何把这一门学科基础有效地利用到会计领

域中以便企业者能更好的经营管理呢?

当然了,会计学在经济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国内学者对于

这门学科的研究也数不胜数。

高辉(2010)《试论企业货币资金管理》中指出货币资金是企业

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形式下,加强对企业货币资金的管

理,可以保障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防范企业经营风险发生。

有效说明企业价值运动其实就是资金运动。

向世益(2009)《关于企业成本管理问题的探讨》中通过对成本

管理的概念、意义、目的、目标等理论等问题的论述,分析了当前企业

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强化企业成本管理提出了对策。崔毅

(2001)《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原理及应用前提条件分析》中针对西

方财务理论中两个微观经济杠杆——经营杠杆和财务杠杆 ,利用数学变

换 ,研究了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沿企业收益流作用的机理 ;得出了经营

杠杆与财务杠杆系数计算的快捷方式 ;并着重分析了经营杠杆与财务

杠杆应用的前提条件 ,指出传统财务理论中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计算与

应用时不加任何条件是不完善的。研究结果对企业如何运用微观经济

杠杆进行利润和风险预测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张涛(1995)《谈经营

杠杆与财务杠杆对企业收益的影响》中指出企业一定时期成本支出的

多少,会直接影响到收益的实现。同时,企业成本结构的变动,也会对其收

益产生一定影响。因此,在市场经济

条件下,企业要想取得良好的效益,必须重视分析成本变动对收益的

影响。

白暴力 喻敏(2004)《西方经济学学科基础的缺陷》中着重了西

方经济学的学科基础存在三个缺陷:其一,它从古典力学中引进的弹

性、均衡等基本范畴,难以说明日益复杂的经济现象;其二,它不研

究生产关系,不研究生产关系对经济现象的作用,在经济现象的解释

和经济问题的解决方面存在不可克服的困难;其三,作为西方经济学

中微观经济理论逻辑基础的新古典生产函数“存在着资本度量与新古

典生产函数的存在性问题”,效用函数则存在着“效用的度量问题”

等。

陈青(1999)《论经济学与物理学若干概念的类似对比》中通过

分析经济学与物理学若干概念分析方法,初步阐明了两门学科之间的

某些相似之处。

杨渝玲(2003)《物理学与经济学方法的若干比较》中就经济学

与物理学在一定时期的方法与研究方式的相似情况做了一定的比较与

分析,进而坚持一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出现融合趋势的大科学观。

周小付 陈庆椿(2008)《物理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及未来》中阐

述了物理经济学的起源和研究对象,论述了物理经济学对经济现象的新

诠释,分析了物理经济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由此可见,国内对于经济领域中会计这一门重要学科也有过丰富

的研究,对里面设计到的基本理论也给出了详细的诠释,对物理经济

学也有相关的介绍。

结论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

国内对于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会计学理论都有极其丰富的理论介

绍,这对于物理学基本理论在会计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提供了大量可参

考、借鉴的理论价值。

国内企业都在极力发展以带动全国经济发展,是全国经济发展不

容小觑的一股力量,可是如何在企业运行上,更好地利用各种学科基

础理论呢?物理学理论在会计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应用研究价值,牛顿

力学使我们对于企业价值运动的内在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机械效

率问题为提高企业系统效率提供了新思路,让企业能更好的利用现有

资源;杠杆原理则提醒企业者要综合利用经济杠杆,有效规避企业运

行面临的各风险并获得收益;熵理论则为我国推进会计改革、促进我

国会计的国际化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在企业者对于物理学基本理论

有了认识之后,要其站在一个创新、发展的角度看待会计问题,企业

有发展,理论有创新,这样企业不仅开辟了一个新的经营理念,更是

扩张了我国企业会计领域,弥补了我国企业会计领域中的不足,这对

于我国会计的综合完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篇:论文 文献综述

广告英语语言特色探析

摘要:广告英语作文一种应用语言,已经逐渐从普通英语语言中

独立出来,发展为一种具有创新、精炼、生动、活泼等风格的非规范

化的专用语言,它不仅在词语的运用‘句型的谋划上巧妙精细,在修

辞的运用上也颇为讲究,从而产生独特的宣传效果,有效地影响受众

对产品的态度,以达到推销产品的目的。关键词:广告英语;词汇特

色;句法特征;修辞手法

广告即“广而告之”,它是广告主有计划的通过各种形式的媒体

向公众传播信息,以推销商品、劳务、宣传各种启事或观念的信息传

播手段。广告除了有帮助消费者认识商品的作用外,还有诱发消费者

感情,引起购买欲望、促进消费行动的心理功能,并能给消费者以美

感享受的美学功能。

中国加入WTO后,中西方贸易的日益频繁,大量的外国商品涌入

中国市场,同时大量的中国商品也出口到国外市场,市场的竞争使广

告的使用更加频繁,广告大战几乎趋于白热化,忧郁英语是世界上使

用最广泛的语言,因而成了许多国家推销商品的广告语言,形成了广

告英语这一比较特殊的英语文体,它也成为一种具有很高商业价值的

实用文体。广告英语作为这种应用语言,受多门学科的诸多影响,使

其具有独特的语言特征,从英语语言学角度究其原因则是因为它在选

词撒会难过具有独特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法三个

方面,这些语言特点使广告词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说服力强。修辞

手法的运用也别具一格,如语意双关、文字游戏等,使人感到幽默中

见智慧,平淡中显新奇。广告语言在形式上极具鲜明特点,或行文平

整,对仗押韵,或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或一鸣惊人、耳目一新,有

耐人寻味、久久不忘之效。广告是一门浓缩的、综合的、商业性的艺

术。做为一种应用语言,广告英语已成为一种独立的语体,广告英语

作为一个独立体系已成为一个语言表达的重要方面,引起人们越来越

多的关注。因此,研究广告英语的语言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人通过收集大量的有关广告英语方面的文献资料,在探析英语

语言在广告词中的有关资料中,通过本人的总结得出:多数资料主要

从广告英语的词汇特色,句法特征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三个方面阐述

了广告英语作为一种应用语言与普通英语的区别,并慎重对待英汉广

告语在遣词造句方面存在的差别。对此问题的研究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首先,一则绝妙的广告是设计者匠心独运,精心雕琢的心血之作,它

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一字传神。它在有限的空间、时间、篇幅内

传播信息,建立形象,刺激消费。因此,阅读和欣赏精彩的广告,

了解其语言特色,对我们提高语言的能力,拓宽知识面,培养对英语

语言的审美意识。其次一则成功的广告可以吸引人们对商品的兴趣,

便于消费者根据广告提供的信息及时找到自己需要购买的商品,丰富、

活跃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引导人们的消费潮

流。最后,广告作为争夺市场的策略,能够帮助企业拓宽国内、国际

市场,有效地宣传企业的产品,增加厂商的利润。

正是在这种背景和研究意义之下,本人在数据搜索中,主要在中

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在搜索过程中,本人主要采取输入“题名”

为主要的搜索方式,如需要广告英语方面相关的文献、论文及观点,

本人就会在“检索词”里输入“boby language”,通过网络搜索和

图书馆查阅者两种途径,本人就可以获得756篇有关文献资料,但实

际上课提供本人实际需要的可能最多只有50篇。

在所借鉴参考的文献几书目中,本人根据需要方面对它们进行了

细分,对此主要将它们分为以下几方面分别进行简述:

<一> 论证广告英语语言的词汇特色方面的文献、论文及相关观点

简介 这一部分涉及的文献主要是为了研究广告用语的词汇方面具有的

特征,为了寻求强有力的实例支持,相关主要文献有:

ey N.:《Advertising in English》

在本书中英国语言学家(1966)对广告英语中的形容

词和动词分别做了研究,其中动词按其频率高低依次排列,前二十个

分别是:make, get, give, have, see, buy, come, go, know,keep,

look, need, love, use, feel, like, choose, take, start, taste。这些高

频动词均为单音节词(monosyllable)。这些单音节动词在人们的日

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可以说是英语中的核心词汇,易读易懂、意义明

确。易于为人接受。同时让受众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很容易引起受

众的注意合兴趣,又有助于强调广告的主题

2.陈贇贇: 《广告英语的高频动词及其词组的研究》

作者指出,动词是增加广告语言表现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该文试

图探究广告英语中高频动词的特点以及动词词组的相关特征。该项研

究结果试图为两个问题提供实证依据:(1)广告英语中最常见的动词

有何特点?(2)为什么广告英语中的动词词组多以一般现在时和主动

语态出现?这一分析结果不仅可以给英语广告的创作者以及英语学习

者增进知识水平,而且也有助于增强对语言的认知和运

用能力。

3.郭贵龙 :广告英语中造新词的时效、方法及汉译

笔者对如何体现现代广告英语中生造新词的时效性;如何生造新

词,翻译生造新词要注意哪些问题等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概况了

广告英语模拟新造词的几种方法:简化拼写创造广告英语新词、巧用

错拼创造英语新词、使用前缀和后缀生造广告英语新词、合理组合创

新广告英语新词组、虚构复合前置修饰语创新词、借用外来语创造生

词。拼凑广告生造词增强了广告的“记性价值”、“审美价值”及

“情感价值”。

<二> 论证广告英语语言的句法特色方面的文献、论文及相关观点

简介

1.韩礼德,哈桑 ::《英语的衔接》

广告英语语篇的构成机制不同于其他语篇的构成机制广告的形式

和内容必须引人注目,通俗易懂,并且要使人读后印象深刻。正是这些需

要使广告语篇的衔接机制不完全等同于一般语篇的衔接机制,而是形成

了自己的衔接风格。礼德把衔接分为语法衔接(grammatical

cohesion)和词汇衔接(lexical cohesion)两种。语法衔接又分为四种:

照应(reference)、省略(ellipsis)、替代(substitution)和连接

(conjunction)。词汇衔接也分四种:重复(repetition)、同义P反义

(synonymyPantonymy)、上下义P局部—整体关系(hyponymy

meronymy)和搭配(collocation)。,王小芳 :《广告英语标题的句法

探析》

本文旨在从句法层次方面对英语广告标题的特征作出分析探讨,

在句型方面作者具体表现在简单句、主动态、祈使句、陈述句、省略

句及感叹句等运用,使广告英语具有文字简洁别致、措辞独特新颖,

句式精彩纷呈。

3.古玉芳、雷云 :《广告英语主题句的简约原则》

作者认为广告主需要承担广告费用,因而简约就成为经济原则在

广告业中具体体现,经济原则是人类行为的一条根本性原则,对于语

言而言,主要是尽量使用较少的、省力的语言单位来尽可能多的传递

信息在此原则的指导下,广告语言的常用手段之一就是省略。本文从

词汇、句法及文化语境方面进行了省略句式的分析,在简约原则指导

下的省略,是英语广告主题句中非常常见且值得重视的现象。

<三> 论证广告英语语言的修辞手法方面的文献、论文及相关观点

简介

1.布占廷 :《广告英语口号中头韵修辞探微》

作者指出,为达到最佳宣传效果,广告口号中大量运用头韵的修

辞手法。文中把头韵修辞细分为词首辅音的重复、词首辅音连缀的重

复、词首元音的重复、词首音节的重复、词首字母的重复、词首字母

重复但是发音不同、相近发音的重复、非重读音节中或音节的中间或

末尾。同时还阐述了构成头韵多用力量强的爆破音、摩擦音等,具有

一定的语音象征性。本文结合大量的语料,就广告英语口号中头韵的

种类几押韵辅音的分布特点展开讨论。

2.刘晓霞 :《论广告英语双关语语用功能与技巧》

作者认为在众多修辞手法中, 最受欢迎并且引起广大学者与研究者

注意的的是双关语,作者把双关分为一词多义双关、同音异义双关、

仿拟双关、语法双关等。双关语的运用, 能打动人心, 激发人们的购买

欲望。但从语用学的角度去分析双关语,它违背了Grice提出的合作原

则中的第四种, 即说话人公然不执行某一准则。运用恰当的双关语能产

生幽默、风趣、经济和警告的作用, 使人享受语言的美。

3.周结:《广告英语中的修辞特色》

广告英语中修辞手法运用频繁,本文着重探讨了广告英语中比喻、

仿拟、双关押韵夸张排比设问等修辞手法的特色。广告英语的词法和

句法以多种不同形式表现,构成了广告英语语言浓缩精炼简洁扼要创

意新颖生动别致富于幽默韵律优美等他的,使广告语言成为人类社会

展现语言艺术的重要方面。

以上是本论文作者研究撰写论文时一些参阅借鉴的书籍专著、相

关文章及学术期刊,这些资料主要是与广告英语相关的一些知识,与

本论文研究广告英语语言特色的内容密切相关,而且这些资料大部分

涉及到具体的广告英语并提供了许多的实例。本人对广告英语语言特

色不得不参阅和综合这些专业大家的文献资料,需要指出的是这些资

料多是专业人士或行业权威的成功论著,也是众多相关课题研究的主

要参阅借鉴对象,其权威性不容置疑。在这些资料中,相关到广告英

语细致而深入的研究,包括词汇特色、句法特征和修辞手法都对本论

文以后极大的参阅价值。广告英语作为传播信息的手段,其研究范围

和角度都很宽。就目前来说,无论是专业人士或行业权威对广告英语

的研究都全面且深刻,但是广告英语复杂且多变,对其研究空间还是

相当大。

参考文献

[ 1] 陈贇贇.广告英语的高频动词及其词组的研究[J].安徽。安徽文

学。2009

[ 2] Leech G ising in English [ M].Lond on:

Longman ,1966.[ 3]郭贵龙.告英语中造新词的时效、方法及汉译[J]培

正商学院报.2004

[ 4] 赵静.广告英语[ M ]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3.[ 5]韩

礼德,哈桑英语的衔接[M]外遇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 6] 布占廷 广告英语口号中头韵修辞探微[J]东方论坛 2010

[ 7]古玉芳、雷云 广告英语标题句的简约原则[J]网络财富 2010

[8]周结 广告英语中的修辞特色[J]咸宁学院学报 2010

[9]刘晓霞 论广告英语双关语用功能与技巧[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

2010

[10]王小芳 广告英语标题的句法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7

[11]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第四篇:城市规划论文文献

关于加强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摘要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优化城

镇化布局和形态,加强城镇化管理,不断提升城镇化的质量和水平。

城镇化发展是全面推进我省经济结构调整和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

“两个率先”目标的重要途径。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来人口的大量转

移和集聚,必然导致城镇建设用地的扩张和需求。加强中小城市用地

规划管理是合理配置土地、集约、节约使用土地的最重要途径。本文

着重就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几方面进行

探讨和研究,以期对其他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有所借鉴。

关键词:用地规划管理;中心城市

(一)、当前中小城市用地规划管理现状

1、用地规划管理依据

我国的城乡规划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主要借鉴前苏联

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计划体制的经验。改革开放以来,城乡规划法

制建设取得一定成绩,1989年和1993年,《城市规划法》和《村庄

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先后出台。但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上述

的„法„条例逐渐暴露出许多问题和不足,特别是城乡二元分治体制,

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2008年1月1日起实施的《城乡规划法》解决

了土述弊端,并在法律上第„次明确了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

规”)的法律地位。《城乡规划法》第38条规定“在城市、镇规划区

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

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

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

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

使用权”。该条明确了控规是用地规划管理的直接法律依据。201 0年

7月1日,《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正式施行。该条例对如何实施规划

管理更具有操作性。

2、用地规划主要工作及做法:

①、规划编制工作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城市人民政府或规划主管部门依据当地

政府要求,牵头负责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并按照《城乡规划法》

和《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规定要求,履行报批程序。控制性详细规

划编制工作。规划主管部门或区政府根据城市发展需要,组织控制性

详细规划编制工作。控规必须依据总规并且不得突破总归相关规定和

要求。城市设计或地块方案编制工作。有的重要地块还会在土地出让

前,要求组织编制城市设计或地块方案。不论是城市设计还是地块方

案均不得突破控规要求。

②、土地幽让规划条件确定工作

土地出让规划条件应当明确出让地块的位置、范围和面积,使用

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建筑退让、绿地率、出入口方

位、停车泊位、必须配置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地下空间

开发利用等规划要求,以及有关规划引导要素,并附规划用地红线图。

需要建设单位编制修建性详细规划的,应当在规划条件中予以明确。

因规划条件直接影响到建设内容、土地价格,因此,规划条件除处室

会审外,局里也要会审,对经营性用地要报给市政府分管领导有的甚

至是市规划审查委员会组织审查,以保证地块规划条件的合理性、科

学性、可操作性。

③、规划条件变更及监管工作

规划条件变更主要包括出让前规划条件变更和出让后规划条件变

更两类。出让前规划条件变更的,主要涉及控规变更,这就要求编制

部门要按照《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规定要求,履行变更报批程序。

出让后规划条件变更的,除按《江苏省城乡规划条例第45条执行外,

还需按照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及市政府文件要求履行组织专家论证、

变更公示、报政府批准、函告国土、监察部门等手续,以确保规划严

肃性、法定性。

(二)、用地规划管理存在问题及根据分析

1、总体规划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性

由于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时间、审批时间均较长,有的从开始编制

到审批结束要超过2、3年。在规划时限上,总体规划的规划期限通常

为10-20年。而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少有哪个城市能按

批准的总规实施10年以上的,中小城市更是如此。宿迁市1996年成

立地级市,当年完成第„轮总体规划编制及审批工作,但随着城市快速

发展,原有规模己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到200

2年不得不进行第二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同样,到2008年,开

始着手第三轮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还未完成总

规纲要论证工作。而总规不批准,超出原总规范围外的区域,就无法

编制控规,用地也就缺乏法定依据。由此可见,总规时间的滞后性„定

程度上影响了用地规划管理工作。

2、控规存在不同程度的可操作性问题

①、规划控制的刚性与市场需求的弹性之间的矛盾

现行控规的控制内容强求统„、面面俱到。2006年实施的《域市

规划编制办法》将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

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等6方面的内容规定为强制性

内容。但在实际的控规编制中,相应的控规内容包括十余项要素,这

些控制内容。经编制完成,即成为„个个“死的”指标。但是,善变的

市场发展热点不断转移,土地开发模式不断变化,房地产销售热点及

模式也在改变,且政府、企业等多元的开发建设利益主体并存,在多

变的市场需求面前传统控规显得过于僵化。控规的编制与实施是„个空

间与时间的双重概念。控规的编制与实施必定是„个动态的过程,传统

控规仅强调控规的空间层面,而对规划本身的动态性、时效性体现不

够。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复杂性和多变性要求控规的

控制内容更具弹性,要求研究控制指标的弹性和应变范围,使之控而

不死,变而不乱。

②、规划的公共属性不足

传统控规缺失中观层面的公共设施规划,仅依靠用地布局中编制

的公共设施用地规划很难保障其最终的可实施性。因为在多变的规划

实施中,规定的容量限制屡被突破,造成公共设施容量严重不足,无

法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如:停车泊位。2004年,省技术规定居

住小区为0 4辆/户,而后未再有新的规定,但随着汽车家庭化后,停

车矛盾日益突出。同时,传统控规是„个技术文件,如果不加解释,普

通市民很难理解,也就很难发挥公众参与规划编制并提出意见的作用。

由此可见,传统控规的公共属性相对较弱,因此,控规中必须增加„个

中观层而的公共设施规划,诸如公共政策那样,是+个“活的”、可供

管理部门使用的工具,具有可读性和可识别性,体现公平性,且易执

行,可以根据市场和城市发展的情况进行不断的调整。

③、专项规划研究不足

目前,由于专项规划研究不足,特别是在公共配套、宜居、慢行

系统、城市空间设计等方面研究不足,导致规划编制仅依据上位规划

和少有的专项规划就开始进行规划编制。而总体规划为了满足城乡经

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的往往是宏观专项研究

的内容,由此导致在控规中缺乏专项深入的规划和设计研究,特别是

在某些中等城市和小城市当中,缺少各种专项研究和设计的积累。传

统控规是以地块为目的的,依据总体规划直接编制控规,不易充分反

映和对接总体规划的内容。当前,城乡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居民对宜

居要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不断提高,若没有众多专项规划支

撑,控规可操作性兢很难达到。

④、用地规划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中小城市的规划管理者大多都不是规划专业出身,加之在吸纳人

才方面缺乏吸引力,造成了中小城市整体规划管理专业性的薄弱。例

如,宿迁市规划局用地处现有人员共3人,没有„个是规划方面的专业

人员。基于此,更需要有一个更为科学、合理、便于中小城制管理的

法律性规划。

⑤、国土与规划脱节

由于体制原因,经常存在国土与规划脱节现象,特别在原城乡结

合部,脱节现象更为突出。在许多地方,城市规划中是建设用地,但

在土地部门,这些地块却没有土地指标。有的甚至规划条件都发出了,

国土部门才发现中间有部分土地还是集体建设用地,不得不重新出具

拍卖红线图和规划条件。由于国土与规划脱节,造成用地规划管理相

当被动,特别是„个地块两次出让,很容易引发矛盾。

(三)、加强用地规划管理的建议

①、加大规划编制、审查力度,确保规划成果的及时性和科学性

加大总规编制力度。总规是控规和专项规划编制的上位规划,直

接影响„个城市的发展性质和发展方向。在上„轮总规无法满足经济发

展需要时,要及时启动新„轮总规编制工作。同时,在新总规未报批时,

可以对原规划进行局部调整,这样做既可满足经济发展需要,又可保

证用地工作法定性。加大专项规划编制力度。规划部门要超前制定专

项规划编制计划,特别要对涉及民生的公共配套工程(医疗机构布点、

教育设施布点、保障性住房布点、公交设施、能源站点等)、涉及宜

居的慢行系统、绿地系统等专项规划超前研究。

加大规划审查力度。+要多组织专家审查,保证规划成果的科学性。

二要如强公示,组织各界社会群体参与,以保证群众对规划的参与权

和知情权。②、提高控规编制水平,进一步增强控规的弹性和公共属

在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今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控规作为

承上启下、控制和引导城市建设的重要法定技术文件,在规划管理方

面应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自身的管控体系,以有效、科学、规

范地保障控规的顺利实施。

首先要加大编制力度。城市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应当编制控规,

出让地块必须具有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及附

图。应对多变市场的最好途径就是扩大控规的覆盖面,这样、无论市

场如何变化,都有管理的依据。当然,在实施控规全覆盖可行性较弱

的地区,也可采取重点地块全覆盖一般地块制定通则的管理形式。

其次,要增强控规弹性。为应对市场的多变灵活性,最好的手段

就是给予指标„定的弹性。例如,为了鼓励开发商建设公益性项目,可

适当放宽容积率,为了避免沿街界面的过分单„化,可鼓励开发商多退

道路红线:还可采取兼容性的方式解决用地性质过分僵化的问题。对

停车泊位问题,可以形成文字性要求内容,以便执行层面人员操作。

最后,在控规编制过程中,还要对周边编制单元进行研究,以进„

步提开城市宜居和公共配套工程均等性。

③、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专业水平

俗话说:“三分规划,七分管理”,规划管理的好坏对规划意图

的实现将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笔者建议强化规划专业人才引入机

制,对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与规划设计工作者进行广泛的经验交

流,全面提高规划管理水平。争取规划设计者,当地规划管理相关部

门和公众三方的合作,增强城市控规编制的科学合理性、可操作性,

且使之富有当地特色。

④、加大国土与规划部门沟通力度,进步增强两个规划的衔接性。

要建立部门间定期沟通机制。对要出让的土地,规划部门要及时

沟通联系,对无土地指标的或还不是国有建设用地的,国土部门要积

极向上争取,尽量避免。

第五篇:论文文献综述

一、马克昌的观点。马克昌在《刑法学》中认为两罪的区别主要

有:“

1、对象不同。报复陷害罪的对象必须是与自己有利害关系的控告

人、申诉人、批评人、举报人4种人;而诬告陷害罪的对象可以是任

何人,包括犯人。

2、客观行为不同。报复陷害罪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报

复陷害,即是以利用职权或国家权力为前提条件,而诬告陷害罪是捏

造他人犯罪事实,进行告发,且行为的实施不要求必须利用职权进行。

而且,国家工作人员如果利用职权诬陷他人的,则要从重处罚。

3、手段方法不同。报复陷害的手段,既可以用捏造事实(不能是

犯罪事实)的方式进行报复,也可以利用客观存在的某种对被害人不

利的事实进行报复,而诬告陷害罪必须是以捏造犯罪事实的方式进行。

4、犯罪主体不同。报复陷害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

5、犯罪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是以楔私愤报复他人为目的,而诬

告陷害罪则以使他人受刑事处分为目的。”[1]

二、袁广林的观点。袁广林在《诬告陷害罪若干问题探析》中认

为两罪的差异在于:“

1、犯罪主体不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是年满16

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该罪主体,可以使国家工作人

员,也可以是一般公民,比报复陷害罪广。报复陷害罪是国家机关工

作人员依靠职务实施的犯罪,具有职务性,其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

作人员。

2、犯罪客体不同。诬告陷害罪的客体包括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

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而报复陷害罪的客体仅仅是公民的民主

权利。

3、犯罪行为内容不同。诬告陷害罪和报复陷害罪虽然都是凭借国

家权力进行的犯罪,但诬告陷害罪是通过捏造犯罪事实,虚假告发的

方式借助司法机关的权利达到侵害被害人的目的,行为人本人没有司

法权,不能直接追究被害人的刑事责任。报复陷害罪则是行为人本人

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能够利用自身职权、假公济私直接对被害人进行

政治、经济、行政等方面的整治。

4、犯罪行为侵害对象不同。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任何人,对

身份、地位等没有任何要求,而报复陷害罪的对象则是特定的,必须

是对行为人提出张国斌、宋志伟的人。

5、犯罪的构成对行为结果的要求不同。诬告陷害罪只要行为人捏

造的犯罪事实为司法机关知晓就构成即遂,而不论被害人是否受到刑

事处罚。报复陷害罪则要求行为人的报复陷害行为必须造成了一定后

果,才能成立,如果没造成危害后果或后果不严重不构成犯罪。”[1]

三、兰惠君、周伟萍的观点。兰惠君、周伟萍在《浅论诬告陷害

罪》一文中对两罪的区别阐述为:“

1、不同:报复陷害罪侵犯的是公民的人身权利;诬告陷害罪侵犯

的是公民的民主权利。

2、对象不同:报复陷害罪的对象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和举

报人;诬告陷害罪的对象是一切公民。

3、主体不同。报复陷害罪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

是一般主体。

4、行为表现不同。报复陷害罪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行

报复陷害;诬告陷害罪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

5、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是一般报复目的;诬告陷害是意图使他

人受到刑事追究。”[2]

四、张国斌、宋志伟的观点。张国斌、宋志伟在《诬告陷害罪 报

复陷害罪》中认为两罪的区别在于:“

1、主体不同。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可以是国家工作人

员,也可是一般公民。而报复陷害罪是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犯罪,犯

罪的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非国家工作人员不能成为报复陷

害的主体。

2、犯罪行为侵害的对象不同。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任何人。

可以是国家干部,也可以是一般公民。而报复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特

定的,依刑法规定,必须是控告人、申诉人、批评人、检举人以及举

报人、执法人、证人。

3、告陷害的最终目的能否实现,不取决于诬告陷害行为人的主观

意愿和行为,而报复陷害罪的目的可以直接通过行为人自己的行为来

实现。

4、犯罪行为的具体内容不同。诬告陷害罪和报复陷害最虽然都是

凭借国家权力的犯罪行为,但是其犯罪手段是不同的,主要体现在运

用国家权力的方式不同。诬告陷害罪的行为人本人没有司法权,不能

直接对诬告人进行刑事追究,只能假借司法机关的权力来实现自己的

犯罪目的。因此,诬告陷害罪的行为人是以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

发的办法企图借助于司法机关的权力,达到使被害人受到刑事追究的

目的。报复陷害罪则是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假公济私,在自己职

权范围内或者利用职权之便指使要挟他人利用职权直接对被害人进行

政治上、经济上的、行政上的整治。

5、两种犯罪的构成对于行为结果的要求不同。按照法律规定,诬

告陷害罪,主要行为人实施了捏造犯罪的事实,并向司法机关和有关

机关告发的行为就是犯罪既遂。至于被诬告人是否受到刑事处罚,是

否造成了某种危害后果,不影响犯罪的成立。但是是否造成了危害后

果及后果的轻重、大小,在量刑时应作为情节予以考虑。而报复陷害

罪则要求行为人的报复陷害行为必须造成一定的后果,才能成立,如

果没有造成危害后果或者后果不严重则不构成犯罪。”[1]

五、王敏的观点。王敏在《报复陷害罪若干问题探析》中认为两

罪的区别在于:“

1、犯罪手段不同。报复陷害罪必须是基于职务,滥用职权或者假

公济私;诬告陷害罪则不需要利用职权。

2、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的目的是打击报复陷害控告人、申诉人、

批评人和举报人;诬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使他人枉受刑事追究。

3、报复陷害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靠职务实施的犯罪,具有职

务性,其主体只能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

体,凡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该罪主体,可以

是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一般公民,比报复陷害罪广。

4、陷害的对象不同,报复陷害罪的受害人仅限于控告人、申诉人、

批评人、举报人这四种人;而诬告陷害的受害人可以是任何人。”[2]

关于报复陷害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的讨论.,可谓百花齐放、百

家争鸣。各专家对两罪的区别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两罪都同时

具有陷害的渊源,容易产生混淆,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加以区分:

一、两罪客体的界限

依据刑法的规定,两罪侵犯的都是复杂客体,其中都侵犯了司法

机关的正常活动。但是报复陷害罪侵害的客体是我国公民的民主权利,

即公民依法享有的控告权、申诉权、批评权和举报权;诬告陷害罪侵

犯的是包括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从侵

犯的对象看:报复陷害罪侵害的对象则是特定的,必须是对行为人提

出控告、申诉、批评、举报的人;诬告陷害罪侵害的对象是任何人,

对身份、地位等没有任何要求。

二、两罪客观方面的界限

两罪在客观方面都表现为行为人对被害人实施了陷害行为,但报

复陷害罪的客观方面要求行为人是利用职权、假公济私对控告人、批

评人、举报人和申诉人等侵害对象进行打击报复,其中行为人滥用自

己的职权是必不少的要件;诬告陷害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故意捏

造犯罪事实,向国家司法机关或其他有关单位告发。

三、两罪主体的界限

报复陷害罪是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靠职务实施的犯罪,具有职务

性,其主体只能是国家工作人员;诬告陷害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凡

是年满16周岁,具备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成为该罪的主体,可以是

国家工作人员,也可以是一般公民,比报复陷害罪广。

四、主观方面的界限

两罪都是故意犯罪,且是直接故意,行为人在主观上都有陷害他

人的目的,但是行为人产生陷害目的的内心起因不同。报复陷害罪的

行为人是因为被害人依法行使控告、申诉、批评、举报等民主权利,

直接或者间接的涉及行为人的利益而产生报复意图;诬告陷害罪的起

因则多种多样,有的是为了实现某种经济的、生活的目的,有的是出

于政治斗争之目的等。

五、两罪构成要件的界限

犯罪的构成对行为结果的要求不同。诬告陷害罪只要行为人捏造

的犯罪事实为司法机关知晓就构成即遂,而不论被害人是否受到刑事

处罚。也就是说,报复陷害罪并不是情节犯;报复陷害罪则要求行为

人的报复陷害行为必须造成了一定后果,才能成立,如果没造成危害

后果或后果不严重不构成犯罪。

六、行为表现不同:报复陷害罪表现为滥用职权、假公济私,进

行报复陷害;诬告陷害罪表现为捏造犯罪事实,作虚假告发。

七、犯罪行为内容不同。诬告陷害罪和报复陷害罪虽然都是凭借

国家权力进行的犯罪,但报复陷害罪是行为人本人即国家机关工作人

员能够利用自身职权、假公济私直接对被害人进行政治、经济、行政

等方面的整治;诬告陷害罪则是通过捏造犯罪事实,虚假告发的方式

借助司法机关的权利达到侵害被害人的目的,行为人本人没有司法权,

不能直接追究被害人的刑事责任。

八、目的不同。报复陷害罪的目的是打击报复陷害控告人、申诉

人、批评人和举报人;诬告陷害罪的目的是使他人枉受刑事追究。

九、犯罪手段不同。报复陷害罪必须是基于职务,滥用职权或者

假公济私;诬告陷害罪则不需要利用职权。

综上,国内学者对报复陷害罪与诬告陷害罪的区别尚未达成共识。

在建设社会主义法制社会的今天,正确区分罪与非罪、明确此罪与彼

罪对于法学理论研究和具体的司法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0778596a1814268.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