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史回顾范文模板(共8篇)

学术史回顾范文模板(共8篇)


2024年3月18日发(作者:)

学术史回顾范文模板(共8篇)

综述型论文的初稿完成后,需要对其进行修改与完善。对综述的修改

与完善重点在于查看文献综述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囊括了选题领域的主

要观点,是否包括了梳理、总结和展望等内容;文献综述的结构是否合理,

是否存在前后不衔接、结构比例失调等问题;文献综述的语言是否规范,

是否存在含糊、笼统和非学术化等言语问题。

依我看来,学习尝试写综述不失为了解其中一个领域的一条道路。在

写综述文章之前,需要尽量全面了解领域中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发展历

史、研究现状、最新进展及各家观点。当然在了解这些的同时,也熟悉了

搜集专业文献的方法和资料积累的方法。这可以说是我们图书情报专业学

生的看家本领。但是就我自己而言,在看家本领方面还存在很大的欠缺,

本科时学的很杂很浅,希望能在慢慢学习中逐渐得到提升。在综述的写作

过程中,需要对一级文献中的各家观点进行分析、归纳、综合,这也提升

了我们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能力和科

研能力。

目前,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综述文献的数量越来越多,如果有志于

发表综述文献,就应该修炼好内功。当然在写综述文献时,应当注意选题,

选题应该要做到三个字,“新、精、少”。“新”即选题反应新思路、新

技术;“精”即关注国际国内的前沿研究,权威刊物的优秀论文;“少”

就是有关领域综述文章不多。至于修炼好内功,我也在探索碰壁,希望早

日找到出路!

下面是约翰 W.克雷斯威尔(John W. Creswell)曾提出过文献综述必

须具备的因素的模型。希望能在大家撰写综述时给以帮助。

克雷斯威尔认为,文献综述应由五部分组成:即序言、主题1(关于

自变量的)、主题2(关于因变量的)、主题3(关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两

方面阐述的研究)、总结。

1、序言告诉读者文献综述所涉及的几个部分,这一段是关于章节构

成的陈述。在我看也就相当于文献综述的总述。

2、综述主题1提出关于“自变量或多个自变量”的学术文献。在几

个自变量中,只考虑几个小部分或只关注几个重要的单一变量。记住仅论

述关于自变量的文献。这种模式可以使关于自便量的文献和因变量的文献

分开分别综述,读者读起来清晰分明。

3、综述主题2融合了与“因变量或多个因变量”的学术文献,虽然

有多种因变量,但是只写每一个变量的小部分或仅关注单一的、重要的因

变量。

4、综述主题3包含了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的学术文献。这是我们

研究方案中最棘手的部分。这部分应该相当短小,并且包括了与计划研究

的主题最为接近的研究。或许没有关于研究主题的文献,那就要尽可能找

到与主题相近的部分,或者综述在更广泛的层面上提及的与主题相关的研

究。

5、在综述的最后提出一个总结,强调最重要的研究,抓住综述中重

要的主题,指出为什么我们要对这个主题做更多的研究。其实这里不仅是

要对文献综述进行总结,更重要的是找到你要从事的这个研究的基石(前

人的肩膀),也就是你的研究的出发点。

像我这样几年没学数学的人已经早已忘记自变量、因变量,而且我也

有些被它们绕迷惑了,下面是我在理解上能稍微轻松的的综述的部分:

1、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

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

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2、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

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

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

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

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

和评述。

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

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

效果是相距甚远的。有人对36种公开发行的医学科持期刊1987年发表的

论文的部分标题,作过统计分析,从中筛选100条有错误的标题。在100

条有错误的标题中,属于省略不当错误的占20%;属于介词使用不当错误

的占12%)。在使用介词时产生的错误主要有:

中文系毕业论文选题依据如下文

把语言学的语境理论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诗史互证法并置、比较的

目的是,探究二者的相似与相异之处,也许对比研究中可以发现对于双方

都有启发意义的所在,分析之后有望发现,双方可以互相吸取有益内容,

从而得到丰富和发展。语境是语言学的重要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论阐释力;

诗史互证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源远流长的重要的研究方法;语境的研究范围

颇为广泛,而诗史互证所涉及的所指。则是相对较为集中的。

语境重要性的原因在于语境概念自身的独特性。“大约1960以来,

语言学模型在文学文本描述中的直接或间接运用取得新发展”、“总而言

之,诗学的许多问题也就是话语和语言的问题,反之亦然”换言之,诗学

的问题即语用学的问题,“语用学研究中的两个基本概念,意义和语境”,

作为语言学重要概念的语境是和文学研究紧密相关的。

古典诗歌是脱离了具体环境的文本,其阐释主要依赖语言语境,而在

一般观念中可信度较高的历史文本则成为古典诗歌研究经常参阅的重要资

料,最为典型的是古典诗歌研究界盛行至今的“诗史互证”法,就是在预

设了历史文本的真实性后对古典诗歌进行研究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语境与“诗史互证”表面上看起来似乎相去甚远:前者是语言学的概

念,后者是中国古典诗歌研究的重要方法,实际上二者在文学研究中有着

密切关系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学批评中的“诗史互证”法与语用学中的语

境概念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这在本文的比较研究中将会得以体现。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0768387a1812314.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