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男子100米成绩取得突破的训练学分析

中国男子100米成绩取得突破的训练学分析


2024年3月14日发(作者:)

40

卷第

1

2021

2

福建体育科技

Fujian

Spor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40

No.

1

February

2021

中国男子

100

米成绩取得突破的训练学分析

李俊

1,

焦芳钱

1,

宋丽丽

2

(1.

厦门大学体育部

福建

厦门

361005

2.

厦门城市职业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

新时代以来

中国男子

100

米的水平已取得长足的进步

,且已步入世界前列

日本东京奥运会近

在咫尺

为了进一步奠定该项目在东京奥运会雄厚的竞争基础

,本文从训练学角度出发

运用文献资料

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出了新时代中国男子

100

米成绩取得突破的原因。

研究认为

1)

运动员通过充足时间

的准备期为

练赛结合

打下了体能和专项能力上的坚实基础

进而发挥出了

练赛结合

的巨大作

用。

2)

教练员在科学设备的监控下,

能直观发现运动员的短板和技术瑕疵

全面提升了运动员的竞技能

3)

最大化发挥

接力促单项

的优势

从训练到比赛全方位提升运动员的竞技水平

4)

优化训练

方法

激发运动员的竞争意识

让运动员在高水平团队中直面自身差距

5)

注重训练动机和文化建设

运动员需要从身体武装到头脑

从动机上调动运动员努力训练

从文化上开辟运动员思考训练的新角度

关键词

新时代

男子

100

训练学分析

快速突破

文章编号:

1

004

-

8790

(

2021)

01

-0069

-

04

中图分类号

G822.

1

Training

Analysis

of

Chinese

Meng

100

-

meter

Breakthrough

U

Jun

1

,

JIAO

Fang

-

qian

1

,

SONG

Li

-

li

2

文献标识码

A

(1.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361005

,

China;

2.

Xiamen

City

University

,

Xiamen

361005

,

China

)

Abstract

:

Since

the

new

era,

the

Chinese

men*

s

100

-

meter

level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and

has

entered

the

forefront

of

the

world.

The

Tokyo

Olympics

in

Japan

is

close

at

hand.

In

order

to

further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

project

'

s

strong

competition

in

the

Tokyo

Olympics

,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

breakthrough

of

the

Chinese

men*

s

100

-

meter

achievement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ining

and

the

use

of

litera

­

ture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e

study

believes

that,

1

)

athletes

have

laid

a

solid

foundation

for

physical

training and

special

abilities

through

the

preparation

period

of

sufficient

time

for

the

"

combination

of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

and

thus

played

a

huge

role in

the

"

combination

of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

2)

Under

the

su

­

pervision

of

scientific

equipment

,

the

coaches

can

intuitively

discover

the

shortcomings

and

technical

flaws

of

ath

­

letes

,

and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athletes'athletic

ability.

3)

Maximize

the

advantages

of

"

relay

promotion

for

individual

events"

to

improve

athletes^competitive

level

from

training

to

competition.

4)

Optimize

training

meth

­

ods

,

stimulate

athletes^awareness

of

competition

,

and

let

athletes

face

their

own

gaps

in

high

-

level

teams.

5)

Pay

attention

to

training

motivation

and

cultural

construction.

Athletes

need

to

mobilize

athletes

from

the

body

to

the

mind

,

motivate

the

athletes

to

train

hard

from

the

motivation

,

and

open

up

a

new

perspective

for

athletes

to

think

and

train

from

the

culture.

Keywords

:

new

era;

men*

s

100

meters

;

training

analysis

;

rapid

breakthrough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

(

19YJA890008)

作者简介

李俊

(

1997-

)

湖南邵阳人

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

运动训练学

70

福建体育科技

40

前言

曾说田径是各人种之间的天赋对决

作为黄种人难以

企及的舞台

然而

新时代以来中国男子

100

米成绩斐

这给中国田径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自信

笔者经查找

文献资料

发现学者较少从训练学角度上探讨中国男子

100

米取得突破的原因

但是训练学理论在该项目的训练和比

赛中具有重要地位

所以本文从训练学角度来研究

希望

能为今后的

100

米训练和比赛带来启示

有助于中国男子

100

米在接下来的东京奥运会上发挥出最佳竞技水平

力求

取得优异成绩

I

我国男子

100

米成绩发展脉络

1.1

为突破

10

秒大关而努力的漫长过程

刘长春单身赴会参加

1932

年洛杉矶奥运会

开创中

国运动员在奥林匹克运动场展现风采之先河

1933

年他

创造旧中国

10.7s

的男子

100

米记录

这个记录宜到

25

后才被梁建勋以

10.

6s

刷新

1965

10

24

0,

陈家全

将全国记录带到

10s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电子记时进入

100

米赛场

国强分别以

10.61s

10.53s

10.52s

三创中国

100

米记

1983

,余壮辉以

10.

51s

打破国家记录

随后

郑晨

分别以

1

0.43s

10.28s

两破国家记录

1986

年,

李涛以

10.

26s

打破国家记录和亚洲记录

陈文忠在

1992

年和

1996

年先后以

10.

24s

10.

20s

打破国家记录

1998

6

6

日,

周伟以

10.17s

打破国家记录,

而后一宜到

2011

炳添才将国家记录提高到

10.

16s

1.2

新时代我国男子

100

米成绩的快速突破

2005

清华大学的胡凯以

10.

30s

在世界大运会上夺

这是中国运动员第一次世界大赛夺冠

2013

张培

萌创造了

10.04s

的新国家纪录

北京时间

2013

8

11

日晚

在莫斯科世锦赛

100

米半决赛中

张培萌成为第一位

跑出

10

秒成绩的中国飞人

这是中国体育界的一件大喜

!

张培萌这一成绩对于中国男子

100

米来说无疑是具有

历史性意义的

起着承上启下的巨大作用

2015

苏炳

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尤金站上以

9.

99

秒成绩打破国家纪

他也是第一个在

100

米赛场跑进

10

秒的非黑色人种运

动员

在比赛中也超越了不少优秀的黑色人种运动员

媒体欢呼

伟大的苏炳添已是中国骄傲

亚洲之光

2018

谢震业、

苏炳添分别以

9.97s

9.91s

的成绩打破

国家纪录

苏炳添的成绩也平了亚洲纪录,

而后在雅加达

亚运会上

他又以新的赛会纪录

9.

92s

夺得冠军

总体看来

中国男子

100

米成绩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

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

21

世纪初

国内优秀运动员不断突破

国家记录

但与世界水平差距较大

21

世纪初到

2011

年,

十年多的时间仅仅提升了

0.01s,

成绩进步缓慢

2012

年到

2018

中国男子

100

米呈高质量

高水平的发展

成绩

取得巨大突破

且已步入世界前列

2

我国男子

100

米成绩突破缓慢的训练学问题分析

2.1

训练周期安排问题

过去的训练安排

每年在集中训练时间上

与国外运

动员相比,我们都要少

2

个半月左右

国外运动员每年有

7

个月左右集中训练时间

我们只有

4

个半月左右

而且,

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出现需要一定的时间

国内

100

米运

动员无论是技术上还是身体上都处于劣势

准备期时间又

短于外国运动员

这不利于运动员扬长补短

造成国内外

实力差距愈加悬殊,

从而赶超对手也愈加困难

2.2

赛事频度调控问题

世界优秀男子

100

m

运动员每年的比赛都超过

50

决的总计

有的

80

趟以上

而我国男子

100

运动员一年一般在

20

趟左右

相差十分明显

”而且

国竞速项目选手全年参加竞技性

训练性

检查性

适应

4

种比赛次数的百分比分别为

64.8%

12.

6%

19.9%

7.7%

,

我们许多优秀运动员除了少数竞技性比赛外

也还缺少足够的机会去参加多种类型的比赛

训练的最终

目的就是比赛

比赛是检验训练效果的最好手段

运动员

的竞技状态会经历高

低潮阶段

如果赛事少

,运动员的

最佳竞技状态难以调动出来

世界大赛有三枪

运动员需

要把最佳竞技状态留在决赛

这非常考验运动员竞技状态

的把控

然而

比赛把控能力的提升需要多比赛

积累丰

富的经验

2.3

百米专项力量训练缺乏深刻认识

力量训练是短跑训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且各运

动专项中均提出了

优先发展力量

带动和影响速度和耐

力”

的观点

同时

我国短跑界也在多年的徘徊摇摆中

杠铃挂帅”

一排斥杠铃负重力量练习一重新认

识力量训练的意义和要求

意识到自身的差距并开始了积

极的探索和尝试

我们的绝大多数力量练习手段

包括

负重力量练习

跳跃练习和综合性练习

训练的重点都集

中于采用负荷屈膝练习发展股四头肌和髏屈肌

主要强调

伸膝为主的大腿蹬伸的力量

但是

短跑运动员最需要发

展臀大肌、

股四头肌

、股二头肌以及小腿三头肌,

因为快

速而有力的伸髏对跑的作用远远超过快速伸膝

臀大肌和

JH

绳肌力量训练是重中之重

前者影响运动员以髏为轴的

摆动

而髏关节的摆动是

100

米跑的原动力

后者影响运

动员的途中跑技术

JH

绳肌力量差容易造成后摆慢

小腿折叠不够

进而导致大腿摆动速率慢

并且

极易造

成运动员大腿后群拉伤

影响运动员成绩发展

降低运动

员成材率

。“

在男子

100

m

比赛的降速阶段

80-100

m

,

我国优秀短跑运动员

10.25

-

10.53

s

的降速幅度为

7.

54%

,

而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

9.83

-9.95

s

的降速幅

度仅为

3.25%

可见

与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相比

国优秀短跑运动员的速度耐力水平较差

,而速度耐力主要

取决于运动员的爆发耐力

后程能力不足是中国

100

米运

动员最为显著的缺点

许多人主要认为是运动员步长短

速度耐力差造成的

但他们没有从能源代谢角度来分析后

程机体的生理特点

更没有结合专项的能源代谢特点制定

特定的力量训练方案

这说明在制定力量训练方案过程中

没有考虑专项能源供能特点

反映出

100

米专项力量训练

缺乏深刻的探讨

1

中国男子

100

米成绩取得突破的训练学分析

71

3

新时代我国男子

100

米成绩快速突破的训练学视角剖析

3.1

训练周期安排的科学性

准备阶段在训练大周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它是

运动员良好竞技状态形成的基础

准备阶段的成功与否

宜接影响运动员的竞技状态和比赛结果

所以运动员的训

练准备期时间应该充分

合理

这样才能保证运动员在赛

季时期的体能充沛和技术稳定

争取在每年

11

15

日左

右开始冬季第

1

准备期训练至

2

月中旬开始室内比赛

改变过去室内赛结束后立即投入室外比赛的做法

3

月中下旬

-5

月中旬

1.5-2

个月

作为春季第

2

准备期

集中训练阶段

基本无比赛

再加上夏季

7—

8

2

个月

左右训练

全年就有

6.5-7

个月集中训练的时间

准备

期时间的改变缩短了与外国运动员训练时间上的差距

合国家队

100

米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规律

充分的专项

化训练有效地解决了运动员在技术

体能上的问题

充沛

的体能保证了运动员在赛季中成绩的稳定发挥,

最重要在

于为运动员的赛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2

训练

比赛一体化的模式应用

中国

100

米国家队采用

练赛结合

以赛促练

提高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调控能力和训练强度

苏炳添从

2018

年在

1

27

日起至

3

3

日,

36

天左右在两个国家

德国

英国

共参赛

5

11

60

并且在此期间

三破亚洲纪录和全国纪录

2019

吴智强在

2

16

6

7

日参赛

14

21

次比赛

其中

100

米多次跑进

10.20s

边比边练

有利于竞技状态的培养

高低潮过程

的掌握和最高水平的发挥

提高在指定时间指定比赛中出

成绩的成功率

多参赛

增加了运动员的比赛经验

使得

运动员有足够能力来调控自我的竞技状态

即低潮期能够

积极调动身体状态和精神状态

以满足训练和比赛的要求;

大赛上又能科学调控竞技状态

把最佳竞技状态留在决赛,

从而创造佳绩

。而且

运动员通过比赛能进一步提升训练

强度

突破训练的强度瓶颈

从精神到身体上不断打破自

身极限

3.3

基于科学训练监控下的精细化训练

高科技智能仪器对于精细化的

100

米训练具有重要意

中国男子短跑国家队由美国外教带队训练

他们的整

体训练思路是

以'冠军模型'为指导

通过高科技仪

器和设备对运动员体能

技术

、恢复等各个环节进行全方

位监控

据此发现问题

寻找差距

制订个性化的训练方

进而恶补短板

全面提升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数字

化的仪器包括运动现场视频图像快速反馈和分析系统

Keiser

数字化力量训练仪器监控

1080Sprinrer

抗阻力训练

仪器帮助

Freelap

分段计时速度监控

Omegawave

的心率

和睡眠健康

疲劳指数监控

血常规监测等等

这些高智

能的数字化仪器所测出的数据定量的反映出国家队

100

运动员的训练状态

然后外教将国家队

100

米运动员的训

练数据与冠军模型进行比较

特别关注与模型相比较有明

显差距的子能力

及时地予以相应的改进,

通过各子能力

的均衡发展

实现其整体竞技能力的不断提高

3.4

多元化训练手段的深入探索

3.4.1

强化技术的稳定性

接力促单项

这一建议从

1986

年提出以来迄今已有

三十一年

但宜到

2010

年广州亚运会劳义

100

米夺冠

径项目主管部门才开始认同

接力训练丰富了国家队

100

米运动员的训练手段

接力运动员在自己专项上已经训练

多年

大量的重复某一练习会使运动员的技术动作在时间

和空间特征上趋于稳定

造成技术能力的动力定型

出现

速度障碍

而接力训练相对于单项训练手段更为灵活

运动员从中可以得到更多的经验体会

接力跑的训练会对

运动员的神经

肌肉造成新的刺激

迫使运动员适应不同

的技术动作

从而加深运动员对

100

米单项技术的理解;

接力赛在起跑后需考虑接棒

交棒和对手赶超等因素

,这

就要求接力运动员尽最大努力保持跑动技术的合理性,这

些新的挑战

为强化单项技术带来了积极作用

3.4.2

填补后备人才的大赛经验

国家接力队除了谢震业和苏炳添稳坐主力以外

其余

两棒人选更换频繁

且不同赛事的四个棒次的人员更换更

为频繁

这有利于更多的运动员能够获得更高水平的训练

同时

接力队高频率参加高水平国际赛事使得运动员得到

了高质量的参赛锻炼

,参赛经验大幅提高

这对于年轻队

员是非常好的历练

尽管他们还不能站在大赛的

100

米赛

场上

但是接力比赛填补了他们大赛经验的空白

而且有

助于年轻队员心理承受能力

大场面调控能力的提高

今后大赛创造佳绩奠定了基础

3.5

优化传统训练方法

中国男子

100

米国家队常年集中接受高水平训练,

员的组成包括苏炳添

谢震业这样的国内顶级运动员

包括吴智强

许周政

梁劲生等后起之秀

新生代运动员

的加入为中国男子

100

米国家队注入了活力

一大批成绩

相近的优秀运动员集中训练

使得日常的训练更加接近于

比赛,

从宏观来看其训练方法更趋接近于比赛训练法

用比赛训练法有助于运动员全面并综合地提高专项所需要

的体

智等各种竞技能力

”以比赛训练法为

主的高水平训练更加接近于实战

要求训练处于比赛的强

最大限度的激发运动员的潜能

以质量为中心

的训练创造出良好的氛围

体育精神的核心是超越

用比赛训练法

这对于顶级运动员来说

他们在训练中需

要面对不同队友的冲击

激发自身的竞争意识

超越自我;

而对于年轻队员来说

提供了与顶级运动员训练的平台

不断激发自我潜能,

这样一来

在先天的竞争和表现意识

通过比赛训练法既提高了国家队

100

米运动员面对不

同对手的实战能力

提高训练强度和质量

也能充分激发

运动员训练热情

增加训练趣味性

3.6

高智能

100

米竞技人才培养的综合提升思路

运动员是训练的主体

其教育程度的高低

宜接决定

着其对事物的领悟水平

一名优秀运动员不仅要具有雄厚

的竞技水平

还要加强知识文化和训练动机建设

3.6.1

充分发挥训练动机导向作用

运动训练动机是在外部条件激发与内部因素转化情况

72

福建体育科技

40

下产生的

只有当运动员对运动训练活动有了一定的训练

动机之后

,才会愿意进行训练活动

,不是'要我练

'

而是

'我要练'

短跑国家队定期进行军训

接受思想政治教

培养运动员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感

让运动员明白优

秀运动成绩对于国家

民族

家庭的重要性和巨大社会价

逐步树立自觉训练的态度和动机

具有中国特色的举

国体制为运动员提供了物质保障

安排好他们的衣食住行,

最大程度上满足运动员的合理需求

让运动员没有后顾之

全力以赴从事训练和比赛

3.6.2

提升专业知识文化水平

随着新时代国家的发展

大学生运动员逐渐在世界赛

场上展露头角

来自北京体育大学的张培萌和清华大学短

跑队一起训练

在名师李庆的指导下

成绩显著提高

说明运动员掌握丰富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将来

100

米成绩的

进步

学习专业基础知识

例如生理学

训练学

解剖学

加深了运动员对于训练及其内在原理的理解

使得训

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越来越多的运动员进入高校

学习

此外

国家体育总局人力中心每年都会举办多期针

对运动员的英语培训班

国家队

100

米运动员外语能力的

提升

有助于运动员快速适应外国的训练和比赛环境

少紧张感,

从而保证了高质量的训练和比赛的良好发挥

4

结论

中国男子

100

米成绩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快速

且巨大的突破

中国男子

100

米运动员正逐渐突破欧美运

动员独大的局面

向世界展现中国力量

本文从训练学角

度出发

较为系统地概括出了新时代以来中国男子

100

取得快速突破的原因

研究认为

1)

充足的准备期时间安排为运动员在体能和专项能力

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矢志不移的坚持

练赛结合

”,

积累比赛经验

,为

运动员提高了训练强度和大赛出佳绩的成功率

3)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和高智能仪器的巨大作用

便于

教练员科学

定量的分析运动员的短板和技术瑕疵

4)

贯彻实施

接力促单项

策略

从训练到比赛全方

位的提升运动员的专项竞技水平

5)

坚持国家集训队模式

,优化训练方法

充分调动运

动员的竞争意识

使运动员在高水平团队中具有忧患意识

6)

注重文化和训练动机建设

从动机上调动运动员自

觉努力训练

从文化上开辟运动员思考训练的新角度

参考文献

[1]

金成平.北京田径世锦赛中国十大突破分析

[J]

育文化导刊

2016

(

04)

76

-80+96.

[2]

孙喜和

白文

刘立清.刘长春第

10

届奥运会日记分

[J]

体育文化导刊,

2008

(11)

55

-58.

[3]

茅鹏.论步幅一张培萌的步幅嫌小吗

[J]

体育

与科学

2013

,

34

(

06)

:

37

-

40.

[4]

茅鹏

程志理.论苏炳添的单步技术

[J]

.

体育与科

2018

,

39

(

04)

:

15

-

17.

[5]

余维立.对田径训练理念的认识与探讨

[J]

.

北京体

育大学学报

2017,

40

(06)

94

-

98

+104.

[6]

田野

王清

冯连世等.优秀运动员运动训练科学监

控与竞技状态调整

[J]

体育科学

2008

(

09)

3

-

11.

张青

徐佶.我国男子

100

米跑训练若干问题的探讨

[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1996

(01)

47

-

52

+102.

[8]

袁运平.中

美两国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比较

研究

[J]

中国体育科技

2001

(S1)

56

-58.

[9]

余维立.关于我国短跑运动力量训练问题的思考

[J]

体育

WF,

1995

(

03)

:

1

-6.

[10]

龙斌.对现代短跑运动员力量训练的再认识

[J]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01)

75

-

76

+

79.

[11]

姜自立

李庆.现代男子

100m

速度节奏特征的多维

分析及其对训练的启示

[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5

,

31

(03)

:

98

-

104.

[12]

姜自立

李庆.对短跑力量训练的再思考

[J]

.

东体育学院学报,

2017

,

33

(

05)

86

-93.

[13]

马祥海.对板块训练理论合理性的质疑一

驳传统

分期理论过时论

[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3,

36

(

08)

:

140

-

144.

[14]

余维立.苏炳添的进步与我们应做的工作

[J]

•田

径科技动态

2018

(3-4)

1

-16.

[⑸

苏炳添

邓民威

徐泽等.新时代中国男子

100m

回顾与展望

[J]

体育科学,

2019,

39

(02)

22-28.

[16]

苑廷刚

王国杰

姜自立等

.2018

年上海钻石联赛苏

炳添最后

10

m

冲刺视频全景技术分析及苏炳添进步

的启示

[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19

,

42

(

01)

147

-

156.

[17]

田麦久

刘大庆

熊焰.竞技能力结构理论的发展与

双子模型

的建立

[J]

体育科学

2007

(

07)

3

-6.

[18]

运动训练学

[M]

.

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

田麦久

主编

2000.

[19]

黄莉.体育精神的文化内涵与价值建构

[J]

体育

科学

2007

(06)

:

88

-96.

[20]

张大超

李敏.面向

2008

年北京奥运会

对制约中

国田径运动发展因素的反思一论

刘翔现象

给中国田径运动发展的启示

[J]

广州体育学院学

2005

(

01)

:

77

-

82.

[21]

荣敦国

郑荣强.析运动员五练的非智力因素基础

[J]

山东体育科技

2013,

35

(05)

32

-37.

[22]

尚力沛

程传银.第

15

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竞争格局

与中国田径发展对策分析

[J]

.

中国体育技

2016,

52

(

04)

:

127

-

132.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10423037a1754255.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