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发(作者:)
19.父爱之舟一等奖创新教案(共2个课时)
19、父爱之舟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3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词语。
2.默读课文,借助语文作业本中的导图,梳理“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3.通过自读自悟,朗读想象,体会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4.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二、教学重、难点:
1.默读课文,借助语文作业本中的导图,梳理“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2.通过自读自悟,朗读想象,体会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三、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茧、栈”等14个生字,会写“蚕、考”等13个字,会写“渔船、报考”等19词语。
2.默读课文,借助语文作业本中的导图,梳理“我”梦中出现的难忘的场景。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创设情景 揭题导入
1.老师今天带来了画家吴冠中的几幅水墨画,请大家欣赏一下。(幻灯出
示)欣赏了这些画,你发现有一样什么事物在每幅画中都有出现?(小舟)是的,在吴冠中的心中,这不是普通的小舟,而是“父爱之舟”。(揭题板书)
2.引入:吴冠中在画完父爱之舟时,曾经写下两句话----(出
示句子)
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醒来,枕边一片湿。
引问:从这两句话中,你能读懂什么?(整篇课文写得都是作者在梦中回忆起与父亲一起生活的点点滴滴)
3.是怎样的父爱让他魂牵梦萦?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
板块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可以标注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读完课文后,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来描述。
(二)检查反馈
1.检查有“年代感”的生字词
粜稻 摇橹 客栈 落榜 茶房 初小 高小
理解词意,重点理解“粜稻”。(粜稻:卖稻子)
2.谈初读印象
(1)读过课文后,文中的父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用一个词语描述。
(2)小结。慈爱、默默奉献、节俭,这就是吴冠中笔下的父亲,也是那个时代的父亲身上的共性。
板块三:再读课文 梳理场景
(一)借助课堂作业本,梳理梦中场景
1.默读课文第2—9自然段,说说在“我”的梦中出现了哪些难忘的场景?
2.完成《语文作业本》第三题。
(二)出示作业本第三题,引导学生看懂题意
引导学生发现:
1.每一个自然段是一个场景,其中第7、8 自然段合并为一个场景。
2.作业本中出现的二、三两个场景,“父亲摇船送我报考、上学”
和“父亲加钱为我换房间”都是在课文第三自然段。
3.示例中出现的都是父亲怎么做,给我干什么?填写时也可以用这样的方式去填。
(三)交流反馈《语文作业本》第3题
1.投影出示一个同学的作业本,集体进行反馈,对于有不同意见的,其他同学进行补充交流。
2.根据反馈结果,每个学生修正自己的答案.
(四)再理场景,初感父爱
1.再看作业本第三题思维导图,出示梳理后的场景
父亲卖茧子 给我买枇杷
父亲摇船 送我报考、上学
父亲加钱 为我换房间
父亲变卖东西 给我缴学费
父亲冒着雨雪 背我上学
父亲逛庙会 给我买热豆腐脑
父亲熬夜摇橹 让我睡安稳觉
父亲抓紧时间 为我缝补棉被
2.对比着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
3.点拨小结,父亲对我竭尽所能,让我们感受到父亲那深深的爱。
板块四 研读场景 感受父爱
(一)学生默读第三自然段,父亲省钱让我住客栈,仔细读读这段话,哪个词哪个句子让你印象最深?
(二)集体交流
出示句子:
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就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预设1:(心疼),为什么心疼?
交流自己被蚊子咬过的经历?父母是怎么做的?怪不得文中的父亲如此心疼,指名读。
语言训练:父亲心疼极了,
预设2:(动心,加钱换房间,犹豫,没有马上换,他平时是个怎么样的人?)
父亲做这个决定容易吗?你从哪里看出来。相机朗读。
资料补充:吴冠中先生之父名曰吴爌北,是一位老师,平生教书育人,爱岗敬业,吴爌北先生勤俭节约,可对儿子从来是毫不吝啬。那时,经济条件极其困难,吴冠中先生家又种庄稼,又养蚕,还得办学,都无法满足日常所需,学校经费也十分紧缺。
此时,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读。
这一个个细节不就是浓浓的父爱吗?配乐合作读。
板块五:小结 布置作业
(一)小结:本节课,我们队作者梦中出现的场景进行了梳理,初步感受到了父亲深深的爱,下节课,我们走近每个场景,再去感受父亲那深切的爱。
(二)布置作业:完成《语文作业本》1、2题。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读自悟,朗读想象,体会场景和细节中蕴含的感情。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课文题目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深切的父爱。
二、教学过程
板块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把作者梦中出现的场景进行了梳理。作者梦中出现了哪些场景?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一个个场景,去感受父亲对我的爱。
板块二:研读场景 体会父爱
(一)研读场景
1.出示学习要求:
课文中还有什么场景让你印象深刻?默读课文,可以边读边做批注。
四人小组合作,选择其中一个场景一起交流。
2.学生自学。
3.交流反馈。(四人小组汇报,其他同学如有不同想法,进行补充)
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
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不大一样,时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预设1:抓住“凑”,想象父亲怎么样东奔西走为我凑学费的情景,体会到父亲竭尽全力支持我上学是多么的不容易。
预设2:抓住“新滋味”,引导:如果你就是作者,拿着家里东奔西走凑来的学费,心里会怎么想?那这里的“新滋味”指的是什么?(对父亲的感激和心疼、对家庭境况的担忧和不能为家人分忧的愧疚)
4.是呀:在家里这么贫困下,父亲依然供我上学,这是多么的不容易呀。那就让我们用朗读表达出这种新滋味吧!
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无比的快乐,我高兴极了。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相机补充当时的社会背景材料。
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地区,丰年都吃不饱饭,穿不暖衣,荒年就得卖儿卖女。中原地区多次爆发大饥荒,饿死的人不计其数,逃荒的农民上百万。
学生结合资料谈理解。
教师相机采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是小冠中,爸爸带你参加两年一度的庙会,你是什么感受?
(学生可能谈到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能够去庙会,对“我”来说是十分新奇和激动的,以及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预设1:想象庙会热闹的画面,此时“我”的心里会怎么想?父亲有会怎么想呢?体会我恋恋不舍又不敢叫父亲买的心情,体会父亲对我的理解。
预设2:抓住“吃热豆腐脑”和“得万花筒”,感受我的想法和父亲的想法。
预设3:从这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父亲对我疼爱、理解和精心的付出)
板块三:品读小舟 感受父爱
(一)文中很多出都写到了这只小渔船,你能找出来吗?
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总是借用姑爹那只小渔船。
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
送我去入学的时候,依然是那只小渔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
预设1:抓住“又、总是、依旧”,从这些词中,你读出了什么?
预设2:在那个贫困的岁月了,父亲一次次借小船送“我”上学,是为了什么?(对我未来的期许)
出示吴冠中一生的经历:
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赴法国留学;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
1979年,当选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
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
2006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
……
(二)读到这里,你还觉得这艘破旧的小渔船仅仅是载我上学吗?
板块四:总结全文 升华情感
(一)这堂课中,我们从一个个场景,一处处细节,感受到了父亲对我“生活关爱,学业支持,未来期许”的浓浓的大爱,这样的爱就浓缩在父亲这一艘小舟上。
出示句子:我什么时候能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承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二)作者已经把父爱写得那么具体了,为什么还要这么说呢?
(三)总结:是呀,这样的父爱画也画不完,写也写不尽,才让我魂牵梦萦!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02645269a1240626.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