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1日发(作者:)
端午节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寓意)
端午节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一是通过端午节铸造中华民族凝聚力。端午节是全世界华人的节日,通过纪念屈原等一系列活动可以培养人们对中国文化的价值认同,增强人们的敬祖意识、亲情意识、家庭观念、爱国精神,从而形成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二是通过端午节促进和谐社会建构。端午节体现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赛龙舟、吃粽子、走亲访友、外出游玩不仅使人们亲近自然,身心放松,也使人们增强了亲情、友情,爱情,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在科技发达,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的情况下,端午节可以使人们树立“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从而更好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三是通过端午节唤起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端午在自然节气上虽曾被视为“恶日”,但中国人却有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依靠自己的智慧战胜邪恶,从而化凶为吉,化恶为善,化丑为美。过去端午佩饰中的健人、豆娘、艾虎、画额、长命缕都是人们在生活中创造的美的事物。今天,人们依然需要美的生活,只要我们有一颗爱美之心,就会用双手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美好世界。
端午节吃粽子的寓意
1、驱赶蛟龙
《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用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这样就不用担心再被蛟龙破坏了!”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2、纪念屈原
传说,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用竹筒装米投入江中。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用竹筒装米,投江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屈原是战国时楚人,当他看到国家将亡时,于五月五日投汩罗江而死。老百姓划着船去打捞他的尸体,并将米饭撒到江中,防止鱼虾侵害到屈原。于是有了端午节,有了龙舟竞渡,有了吃粽子。另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版本,是说屈原生前正直,是他的政敌在江中追赶他的小船,将他杀害后,装在麻袋中深入江底。为了掩饰罪行,伪作了“怀沙”一篇遗文,传言屈原是自杀。但老百姓心中有数,于是也有了端午节,划船是暗示小人们追杀屈原,包粽子,是暗喻小人将屈原捆绑并投入水中。
3、求子
端午节中,人们会互赠九子粽寓意求子。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粽子”是“众子”的谐音,寓意人丁兴旺。
4、功名得中
因为“粽”和“中” 音近,取“功名得中”之意,在古时寓意学士考中功名。通常古代科举考试都在秋天,因此在端午节时,要考取功名中第的人吃粽子可以寓意一举中的。
5、光宗耀祖 因为“粽”和“宗”音近,因此端午节吃粽子寓意取“光宗耀祖”,所以家家户户的人都在过端午的时候吃上粽子。
各国端午节美食
韩国:艾草糕+樱桃茶+醍醐汤
在韩国,端午节用于祭祀祖先、祈求丰年、保佑身体平安。端午节期间韩国人多喜食艾草饼与艾草糕、品樱桃茶、喝醍醐汤。[107]
日本:粽子/槲叶糕+菖蒲酒
粽子在日本古代称为“茅卷”,呈圆锥形。最初是将粳米蒸熟捣碎成年糕状后用茅叶包裹,再如水煮熟。后来改用菖蒲叶、竹叶、芦苇叶等包裹,制作方法也逐渐多样化。
新加坡:娘惹粽
每年端午节,新加坡人也有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其中娘惹粽是新加坡特有的端午美食。独特香料“芫荽粉”配上酱油,精心腌制上等瘦肉,再配以香甜爽口的冬瓜条混炒,最后裹入透白晶莹的糯米之中。
越南:黄姜糯米饭+方形粽子
端午节时,越南人会准备黄姜糯米饭,来感谢祖先的恩惠给子孙后代带来丰衣足食的生活,并祈求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此外,越南人认为黄姜饭里的黄姜有避瘟疫、解毒和防疮等功效。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702256116a1193154.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