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16日发(作者:)
深 圳 大 学 实 验 报 告
课程名称: 建筑物理
实验项目名称:噪音在垂直和垂直水平的分布规律测试实验
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专业: 建筑学
指导教师: 衡涛
报告人:郑梅芳 学号:2008100079 班级: 2班
实验时间: 2010/11/20
实验报告提交时间: 2010/11/22
教务处制 实验目的与要求:
目的:测算出噪音在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分布规律
要求:
• 1.测试噪音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选一高层建筑物,每层一个测定,为了避免测试数据的随机性,每一个测点测40次,求平均值,去掉大于平均值20%的数据,再求测定平均值。
• 2.测试噪音在水平方向的分布规律。选定道路有阻挡物(树木、围墙)区域,测定阻挡物高度,在水平方向每2米一个测定,水平距离是阻挡物的高度十倍。为了避免测试数据的随机性,每一个测点测40次,求平均值,去掉大于平均值20%的数据,再求测定平均值。
小组成员:刁晓鹏 池泽斌 周小晨 林煜涛 王亚威 赵宇 郑梅芳 段云汉
方法、步骤:
噪声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
1:先选定一栋高层建筑物(靠近公路,层数在20以上且每层都有可开启的窗户或直接对外的楼梯间)
2:每层一个测点,每个测点测40个等效声级值,记录之
3:数据处理:a 求出每个测点的平均值
b 去掉大于平均值20%的数据
c 再求测定平均值
4:汇出噪声在垂直方向的分布图并分析之
5:得出噪音的垂直分布结论
噪声在水平方向的分布规律:
1:先选定一处道路有阻挡物(树木、围墙)的区域并测出阻挡物高度
2:在水平方向每2米一个测定,水平距离是阻挡物的高度十倍;每个测点测40个等效声级值,记录之
3:数据处理:a 求出每个测点的平均值
b 去掉大于平均值20%的数据
c 再求测定平均值
4:汇出噪声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图并分析之
5:得出噪音的水平分布结论
实验过程及内容:
噪声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规律:
一:先选定一栋高层建筑物(靠近公路,层数在20以上且每层都有可开启的窗户或对外的楼梯间)
地点:深圳南山西海明珠大厦E栋
建筑物层数:25层
建筑物高度:91m
测试时间:2010/11/16 13:30—14:30
桃园路
南海大道
二:每层一个测点,每个测点测40个等效声级值,记录之
1::选定测点
2:组内分工
1—5 层 刁晓鹏,每个测点测40个等效声级值,记录之
6—10 层 郑梅芳,每个测点测40个等效声级值,记录之
11—15 层 赵宇 ,每个测点测40个等效声级值,记录之
16—20层 王亚威,每个测点测40个等效声级值,记录之
25—25层 周小晨,每个测点测40个等效声级值,记录之
三:数据处理
1先选取其中一个楼层为例进行数据分析(选取第18层)
a求出该层40个等效声级值的平均值
平均值=66.4125(db)
b 去掉大于平均值20%的数据
66.4125*(1+20%)=79.68(db)
c 去除不符合要求的点,再求测定平均值
平均值=65.137(db)
2按照以上处理数据的方法,可以整理出其他层的等效声级值的平均值
四:汇出噪声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图并分析之
道路交通噪声垂直分布监测结果见图1。
可见,当测点处于第五楼层时,等效声级达到最大值
从图1 还可以看出,受地面反射噪声的影响,随着测点与地面高差的增加,噪声总体的趋势先增加后减小。第一层较第二、三小的原因是:噪声传到第一层中途只有树干对其造成影响,而第二第三则由茂密的树叶遮挡原因而使其噪声变小
:
噪声在水平方向的分布规律:
一:先选定一处道路有阻挡物(树木、围墙)的区域并测出阻挡物高度
地点:深圳大学文科楼校门
阻挡物高度:4m
时间:2010/11/20 13:00—14:00
深南大道
二:在水平方向每2米一个测定,水平距离是阻挡物的高度十倍;每个测点测40个等效声级值,记录之
1:测点平面图
2:组内分工
测点1.4.7.10.13.16.19 刁晓鹏,每个测点测40个等效声级值,记录之
测点2.5.8.11.14.17.20 池泽斌,每个测点测40个等效声级值,记录之
测点3.6.9.12.15.18.21 林煜涛,每个测点测40个等效声级值,记录之
三:数据处理(处理方法跟垂直的处理方法一致,这里省略不写)
整理可得出每个测点的等效声级值的平均值如下:
四:汇出噪声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图并分析之
由图可以看出,由于阻挡物的影响,噪音在水平方向上会先升高,到测点7时达到最大值59.78DB
然后噪音随着测点越远离公路而变得越小
实验结论:
由以上测试和相关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噪音在垂直方向上会随着高度的的增加和变大,达到最大值后会缓慢变小
噪音在水平方向上会随着测点越远离公路数值越大,达到最大值后会缓慢变小
指导教师批阅意见:
成绩评定:
指导教师签字:
年 月 日
备注:
注:1、报告内的项目或内容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补充。
2、教师批改学生实验报告时间应在学生提交实验报告时间后10日内。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689446989a249685.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