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30日发(作者:)
UrbanMassTransit城轨交通地铁信号系统的接口设计分析张涛(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610051)摘要:通过对典型的准移动闭塞ATC信号系统与其他机电系统电气接口的接口硬件、信息定义、接口协议的技术分析,提高和加深对系统接口的认识,为正确实现其他制式信号系统的接口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关键词:地铁信号闭塞联锁接口设计Abstract:Thispaperanalyzestheinterfacehardware,informationdefinitionandinterfaceprotocolofelectricalinterfacebetweenthetypicalquasi—mobileblockATCsignalsystemandotherE&Csystems,toenhanceanddeepentheunderstandingofsysteminterfacetoprovidethereferenceforrealizingrightlyinterfacingbetweentheothersignalsystems.Keywords:Metrosignal,Block,Interlocking,andInterfacedesign地铁信号工程设计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接口专业工种多,除了需要与建筑、结构、轨道、线路、供电等专业配合,相互提交计算参数以满足安全和功能需求,预留相应的安装接口条件外,还需要与通道电路(F]陋S);(3)ATS系统:中央采用VICOSOC501系统,显示屏为背投投影仪,车站ATS采用ⅥCoS101系统。信、车站监控、电力监控、屏蔽门、防淹门、试车线、车辆等诸多机电系统实现安全可靠的电气接口,以满足控制、监视的功能需求。然而,不同系统设备间的电气接口设计,由于涉及到相关诸多专业、不同硬件设备、不同信息定义和接口协议,因此成为工程实施中最为薄弱、最易出现差、错、漏等严重问题的环节,直接影响到信号系统功能的实现甚至涉及到行车安全,因此正确解决系统间接口问题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关键过程。本文通过对Siemens公司的准移动闭塞ATC信号系统与相关机电系统电气接口的接口硬件、信息定义、接口协议的技术分析,以便对系统接口产生更深认识,为实现其他闭塞制式信号系统与相关机电系统的安全、可靠接口提供积极有益的借鉴。2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2.1系统组成2.1.1中央ATs系统ATS控制中心设备采用VICOS0C501控制系统,是标准的硬件和系统体系结构,服务器采用SUN工作站和UNIX操作系统,之间通过双100MB以太局域网连接。ATS局域网中使用TCP/IP通信协议,由2台以太网交换机实现路由功能。热备冗余通信服务器、主数据管理服务器/备用数据管理服务器,以及中央和车辆段人机界面工作站,均采用高速SUNBlade100工作站,标准的SUN系列硬件,10/100MbitEthemetLAN接口。过程耦合单元(PCU)采用高可靠性的SIMATIC¥5-155H控制器,用于实现车站远程终端系统(RTU)与中央通信服务器(COM)之间的信息传输,同时还负责与SICLOCK、EMCS、SCADA等系统的接口。2.1.2车站ATS系统(1)LOW工作站采用FU儿TSU/SIEMENSPC,19”彩色显示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RSCE)2010年2月,第7卷第l期1系统概述Siemens公司准移动闭塞ATC信号系统分为:(1)联锁系统:采用专为地铁系统设计的SICAS计算机联锁系统l(2)ATP/ATO系统:采用LZB700M系统,其中轨道电路为数字报文无绝缘轨万方数据 UrbanMassTransit城轨交通表1牵引供电状态数据表器、鼠标、键盘,WindowsNT,通过Profibus总线与RTU连接,用于监控本联锁区的车站。(2)远程终端单元采用SIMATIC¥5-155H双机热备可编程控制器,通过冗余的Profibus总线与SICAS联锁和LOW相连接,通过单ProfibusDP与PIIS、DTI、LCP相连接,通过通信传输网与PCU进行冗余的串行点对点连接。2.2与相关系统的接口2.2.1与无线系统接口无线传输系统在控制中心与信号的PCU相连接,该链路采用异步、点对点串行4线RS-422数据接口通道,用帧格式在2个通信设备间传输信息,链路速率9600Baud。2.2.4与时钟系统接口GPS主时钟系统在控制中心通过串行接口与信号系统无线时钟(SICLOCK)相连接,采用2线RS-485数据接口,传输速率9600Baud。用于在SICLOCK与GPS主时钟系统问传输时间信息,该信息使得ATS系统能够利用GPS主时钟系统提供的时间信息,同步VICOSOC501工作站、PCU、RTU和SICAS联锁设备。SICLOCK内包含1个内部时钟,当GPS主时钟信号发生故障时,信号系统则通过SICLOCK时钟传输器的内部时钟来实现同步。2.2.5与车辆段联锁系统接口假设车辆段计算机联锁系统通过通信传输网与正线车站的RTU相联接,采用4线R8-422数据接口,链路为全双工,传输速率38400Baud。列车由车辆段进入正线、列车进入车辆段、列车转线、列车进入车站、列车折返等情况下ATS发送的报文如下:(1)列车服务号及列车识别号;(2)头部车无线电台号;(3)尾部车无线电台号;(4)乘务组号;(5)当前线路号。2.2.2与车站设备监控(EMCS)接口EMCS系统与信号系统PCU之间的数据传输采用4线RS-422数据接口,链路为半双工,传输速率9600Baud。双方的通信方式为主从方式,RTU向车辆段计算机联锁循环发送数据请求报文,在收到无错数据请求报文后,车辆段计算机联锁向RTU发送车辆段轨道电路状态信息,以便ATS系统能够显示车辆段轨道电路的状态。为控制隧道通风设备的工作,ATS监视与追踪系统应监督每个隧道区段内的列车非计划停留时间,如果列车占用隧道轨道电路的时间超过某一限定值,ATS通信服务器(COM-Server)应通过PCU向EMCS系统发送警报信息。2.2.3与电力监控(sCADA)系统接口SCADA系统与信号系统PCU之间的数据传输采用4线RS-422数据接口,链路为全双工,传输速率38400Baud。3正线联锁系统3.1系统组成正线联锁系统按故障一安全、高可靠性的SIMIS原则进行设计,其基本部件包括工作站、联锁计算机(三取二)、联锁执行计算机(二取二)、电子接口模块和相关现场元件,如转辙机、信号机、数字轨道电路设备等。联锁计算机执行常规的联锁功能,通过STEKOP和DSTT电子接口模块直接控制和监督室外设备,完成轨道空闲检测、进路控制、道岔控制和信号机控制功能。3.2与相关系统的接口3.2.1用于在ATS系统与SCADA系统之间传输牵引供电的状态信息,以使ATS系统能够显示牵引供电的状态。PCU向SCADA系统循环发送数据请求报文,在收到无错数据请求报文后,SCADA系统向PCU发送所有牵引供电的状态信息。每个牵引供电分区用两位数据描述,8个牵引供电分区的状态可用1个数据字来描述。牵引供电状态数据字描述如表1所示。SICAS联锁系统间的连接各联锁站SICAS联锁系统间的联锁连接通过联锁总线连接逻辑实施,几个联锁区域由1个联锁集中控制,如图1所示。No.1张涛:地铁信号系统的接口设计分析:53~、,^r7万方数据 UrbanMassTransit城轨交通3.2.4与车辆段之间的联锁接口正线车站与车辆段之间出、人段线的联锁接口联锁总线Il圭塑全!曼刨倒l銎藿警l刨倒l警藿警I图1SICAS联锁系统间的连接嘲盟I黼霈叫计算机旷电路按敌对照查条件进行设置。出、入段联络线均纳区域2—_T—一入正线控制范围,并按双线双方向运行、列车作业方式设计。为确保列车的出、人段能力与正线列车追踪间隔相适应,出、入段线正向按120S闭塞设计划分闭塞分区,列车的出、入段作业按追踪方式进行,装设与正线相同的ATP/ATO设备,列车进入出、入段线后可按ATO或ATP监督下的人工模式运行。接入正线运行不影响正线120S的运行间隔。列车转3.2.2与防淹门接口(1)对防淹门状态进行实时监督,确保列车安全,即排列包含防淹门的进路(含防护进路)必须连续检查防淹门的开启状态,一旦防淹门失去开启状态表示,有关进路不能建立,已建立的进路将立即关闭其防护信号。(2)确定关闭防淹门的时机:收到关闭防淹门的请求后,立即对防淹门进行防护,关闭有关信号机,确认防淹门接近区段没有列车或列车已在防淹门外停住,且隧道内轨道空闲后,向防淹门控制人员发出允许关门信号。SIC换轨设置在出、人段线上车辆段侧,如图3所示。联锁总线I联锁逻辑计算机l车站ATS一一信号机II转辙机Il轨道检l联锁l查设备Il适配器Ir蔫l车辆段联锁图3与车辆段联锁系统接口AS联锁系统与防淹门接口电路采用故障一4列车自动防护和列车自动驾驶系统(A'rP/ATO)4.1系统组成安全原则设计的继电电路,如图2所示。广—口状态接点l鼎H蹴噬蓍n副测啬№接点I……““fffI巴号电源L姐状态蠡毒I计算机Jl控制器II电路hI控制电路I电源电源旁设备采用LZB删系统、FTGS数字音频无绝缘轨道电路、同步定位(SYNCH)单元和PTI轨旁车地信息传输单元,车载设备由ATP、ATO/PTI车载单元和司机人机接口MMI以及OPG、PTI和ATP天线组成。ATP轨旁单元采用SIMIS3216计算机系统,提供运营所需的高标准存储容量和计算容量。SIMIS计算机系统为三取二的配置,在ATP轨旁设备中存储了线路参数(线路坡度,轨道区间的长度,区间速度限制,区间临时速度限制等),并与计算机联锁系统进行进路设置和进路状态的信息交换,从FTGS轨道电路接收轨道空闲/占用状态信息,接收“无人驾驶折返按钮”、紧急停车按钮的输入信息,向列车发送驾驶指令。4.2与车辆的接口4.2.1接口界面原则上,车辆提供信号车载设备安装空间、支架等安装辅助装置,并提供信号车载设备与车辆的连接电缆、车辆侧的电气连接器等。为确保PIS系统信息的传送和车辆美观,车载播放控制器、分屏器、显示屏、摄像头、电源以及ATP/ATO系统由车载设备和轨旁设备组成,轨图2与防淹门安全接口电路3.2.3与屏蔽门的接口(1)正向运行列车,只有列车停在站台区,并满足站台屏蔽门对停车精度要求的情况下,才允许列车向列车车门和站台屏蔽门发送开门命令;在停站时间结束后由列车向列车车门及屏蔽门发出关门命令,车门和屏蔽门均已关闭,并收到车门和屏蔽门均处于关闭状态信息后,才允许启动列车。(2)正向运行的列车在地下设屏蔽门的车站停车误差超过±0.5m时,信号ATP将实施保护,不允许开车门和站台屏蔽门。正常情况下,站台屏蔽门的“开启”和“关闭”均受信号系统设备控制,只有从信号系统接收到“开门”或“关门”指令并传送到PSC时,屏蔽门才能打开或关闭。(3)在屏蔽门状态信息不能有效地传输到信号系统时,站台工作人员可在站台端部的局控盘上向信号ATP系统送出“互锁解除”的信息。54ji?布线由车辆制造商配套提供,如图4所示。其中,浅灰色为信号设备,深灰色为车辆设备。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RSCE)2010年2月万方数据 UrbanMassTransit城轨交通图4与车辆供货界面的接口4.2.2电气接口(1)ATO数字/模拟输出ATO数字/模拟输出,见表2所示。表2编号ATO数字/模拟输出表输入源电流(mA)/电压(Ⅵ名称/功能表4ATP数字静态输入塑量鱼塑<堡丝熊叁堡皇煎!堂![皇壁!里窒全丝5结论接口专业多、技术复杂是地铁信号系统设计的难点,也是工程实施中的重点,既有与行车组织、(2)数字输入在车辆不能提供MVB。it,线的情况下,条件输入见表3。其中,24V供电电压由ATP/ATO提供,需要浮动接点。表3非MVB总线的情况下的数字输入表线路专业的信息交换接口,又存在与土建、轨道、车辆等专业的安装接口,同时还存在与机电和弱电系统的电气接口。因此在工程实施的初期,就必须详细列出所有接口的明细表,并进行分类、归纳,明确实施时间。在实施中除必须对接口硬件、信息定义、接口协议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外,还须对双方接口进行检查和测试,以确保接口的安全、正确和可靠。参考文献(3)模拟信号模拟信号为1个0~20mA的输出,但是只有4~18[1】魏晓东.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与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2】林瑜筠,李鹏,李岱峰,等.铁路信号新技术概论【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5.【5】汪希时.智能铁路运输系统ITS—R【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4.(收稿日期:2009.09—21)mA的范围用做线性设定值,等于设定值的0~100%,0~2mA的范围以及大于19~20mA的范围被认为无效。2~4mA的范围用于0%的设定值,而18~19mA的范围用于100%的设定值。(4)ATP数字静态输入ATP数字静态输入见表4。No.1张涛:地铁信号系统的接口设计分析《耋;万方数据 地铁信号系统的接口设计分析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被引用次数:张涛, Zhang Tao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610031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RAILWAY SIGNALLING &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2010,7(1)0次
参考文献(3条)
1.汪希时
智能铁路运输系统 ITS-R 20042.林瑜筠;李鹏;李岱峰
铁路信号新技术概论 20053.魏晓东
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与技术 2005
相似文献(10条)1.期刊论文
张涛.ZHANG Tao
广州地铁2号线信号系统设计分析
-铁道工程学报2009(4) 研究目的:通过对基于数字轨道电路的准移动闭塞ATC系统的构成、工程设计分析,提出掌握和采用信号新技术的建议,为专业技术人员在地铁工程设计中提供借鉴.研究结论:在断面客流较大的"交通疏解型"地铁工程项目中,采用基于数字轨道电路的准移动闭塞ATC信号系统,在满足SIL4安全性要求的前提下,能够满足列车追踪间隔120 s,折返间隔120 s技术指标,大运量的系统功能需求.同时还能实现与相关的通信、电力监控、屏蔽门、防淹门等专业的安全、可靠的技术接口.2.期刊论文
孙凤桐.王金贵.王路平
天津地铁信号系统设计与研究
-地铁与轻轨2001(1) 一、概述1.天津地铁信号系统的背景情况天津地铁既有线(新华路站--西站)全长7.4 km,共8个车站,其中有岔站3个,无岔站5个.原有的信号系统由继电联锁和移频自动闭塞设备构成,从安装后一直沿用至今已20多年,其设备陈旧、老化严重,可靠性、安全性下降,影响行车安全,降低运营效率.因此,天津地铁于1997年开始实施既有线的信号改造工程.3.期刊论文
赵玉慧.Zhao Yuhui
列车运行仿真系统在地铁信号改造过程中的运用
-铁路通信信号工程技术2009,6(4) 介绍仿真系统在伦敦地铁Metropolitan线改造过程中的运用过程,探讨准移动闭塞信号系统对列车追踪间隔的影响方式.4.期刊论文
肖培龙.邱奎.Xiao Kui
地铁移动闭塞系统信号机显示方案研究
-铁道通信信号2010,46(6) 地铁信号采用移动闭塞系统后,地面信号机存在点灯与灭灯2种方案,2种方案各有优劣,通过分析对比,推荐采用灭灯方案.5.学位论文
赵晓峰
基于CBTC的地铁信号系统通信关键问题分析
2007 随着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地铁信号系统的发展突飞猛进,从基于轨道电路的列车控制系统(TBTC),到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CBTC),再到基于无线通信的列车控制系统(R-CBTC),其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车—地之间数据传输通道的变革,即从轨道电路变为无线信道。 R-CBTC系统是一种基于无线通信的移动闭塞系统,其中最为关键的技术核心就是采用了基于IEEE 802.11的数据通信系统(Data CommunicationSystem,DCS)来承载大容量的车—地之间的数据交换工作,通过无线信号所支持的庞大的通信容量来传输各种信息,真正实现了高效的车-地双向通信。 这种新型列车控制系统的通信系统采用了OSI参考模型为基础的通信网络架构,包括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应用层。在物理层,详细分析了隧道内无线信号的传播模型。在数据链路层,描述了车—地通信的漫游方式,然后对数据吞吐量进行了分析。在网络层,说明了通信网络中VLAN的划分,还分析了IPSec在信号系统中的实现。在传输层,研究分析了安全报文格式和非安全报文格式,然后说明了信号系统独特的安全命令协议的工作原理。在应用层,研究分析了安全软件的架构,并联冗余系统和多数表决系统。然后,从网络拓扑冗余和网络设备冗余两个方面,着重分析了通信系统的稳定性。6.会议论文
段蔚芳
地铁信号系统车载设备的发展
2001 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是解决现代化大都市公共交通拥挤的根本出路.信号车开车设备是提高轨道交通运输效率,保证列车行车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本文讲述了地铁信号系统车载设备从早期的自动停车、机车信号,到北京地铁一线改造、复八线建设引进的英国西屋公司的车载ATP设备,及国内外现有同类设备简况,并简要论述了车载设备发展的前景.7.期刊论文
赵家炜.Zhao Jiawei
移动闭塞信号系统的列车定位方式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3(7) 移动闭塞信号系统已越来越多地取代传统的固定闭塞信号系统,成为地铁信号系统中的新成员.介绍了阿尔卡特S40移动闭塞信号系统的结构框图、组成及主要功能.分析了该移动闭塞信号系统中的列车定位方式,以便更好地理解移动闭塞的原理及实现方式,为应用及设计信号系统打下良好基础.8.期刊论文
张滔.Zhang Tao
广州地铁3号线信号系统的安全性应用及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13(6) 通过对广州地铁3号线信号系统(车辆控制中心、车载控制器、列车自动控制等)安全性功能的介绍和应用分析,对系统组成、结构及功能设计上的一些安全理念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从而得出对该系统在安全性应用方面的一些分析见解.无论是移动闭塞还是移动闭塞信号系统,任何信号系统所必须遵循的安全原则是"故障导向安全".9.会议论文
张国童.季锦章
基于通信的城市轨道交通ATC系统
2001 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是地铁信号技术飞速发展的时期,信号系统从保证行车安全已经发展为提高行车密度、增大客运能力,提高服务质量的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自动驾驶、计算机联锁、移动闭塞等技术已在地铁信号系统中普遍运用.城市规模、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对地铁的运输能力的地求越来越高,对信号系统安全性、可靠性、计算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利用通信、计算机、自动控制及数字信号处理等技术的最新成果,开发出的先进的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10.期刊论文
雷锡绒.Lei Xirong
西安轨道交通信号系统技术方案分析
-铁道通信信号2010,46(6) 运用无线通信实现车.地数据传输的ATC是真正意义上的移动闭塞.目前国内地铁信号系统已从固定闭塞进入移动闭塞阶段.结合西安地铁2号线,对基于无线通信移动闭塞的列车控制(CBTC)系统的设备组成、功能实现、网络技术特点进行分析.
本文链接:/Periodical_授权使用:西南交通大学(wfxnjtdx),授权号:eb88b32a-ae1f-4a90-ae27-9f0301471a22下载时间:2011年6月15日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news/1688120915a85096.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