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7日发(作者:win7系统重装下载)
功能·特点·社会效应——微博与微信的比较研究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与web2.0时代的到来,由信息传播和媒介互动生成
的社交方式日益推陈出新。毋庸置疑,拥有5.5亿网民,新浪微博用户达5.3亿,腾讯微信
用户超4亿的中国正全面迎来微媒体时代。而微博、微信虽然均属于微媒体,但这两类社交
应用的特点、功能以及社会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在日常的生活中表现出其独特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字】微博、微信、功能、特点、社会效应
2013年6月16日,中国微博大会在乌镇举行。大会发布了《2012—2013年微博发展
研究报告》,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册用户达到5.36亿。另一方面,微信
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仅仅两年时间,注册用户已然超过4亿。可以说,这两类社交新媒体不
仅拓展了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说:“媒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也是区分不同社会形态的标志,
每一种新媒介的产生与运用,都宣告我们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正是微媒体的蓬勃发展,人
们全面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微传播时代。
一、微博与微信的功能比较
就功能而言,微博与微信本身的定位就不一致。微博倾向于“自媒体”性质,而微信则
是一款可以实现用户即时互通的社交工具。
(一)微博的功能
1、信息传播功能
微博能够实现用户掌握信息发布的自主权,在整个传播过程中,他们不仅可以获取海量
的即时信息,并且能够评论、转发、收藏他人推送的信息,实现讯息的反馈。可以说微博消
解了传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实现了传播者与受传者的转移与融合。
2、人际交往功能
在微博平台,用户可以通过关注亲朋好友了解到他们的日常生活,并对其进行评价或者
转发从而达到人际交往与互动。另外,关注陌生人或者被粉丝关注还可以扩大交际圈。
3、营销功能
许多企业通过注册公共账号,成为“蓝V”。通过在微博平台上发布品牌、商品以及促
销活动信息的方式与消费者进行互动。而微博其实也提供了一种让消费者更贴近、更了解品
牌的机会。
(二)微信的功能
1、通讯功能
可以说,微信改变了传统的通信方式。在微信中,语音、文字、图片、视频、表情等一
应俱全。这其中,语音通信功能的加入意义重大,它改变了互联网用户以往单纯依靠文字和
图片进行社交的状况,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回归至语音。个人可以通过文字、语音甚至视频
的形式直接与最亲近、最想沟通的人交流。
2、社交功能
微信软件有朋友圈、消息推送、公众平台等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搜索号码”、“扫二维
码”、“摇一摇”、“附近的人”方式添加好友和关注公众平台。除此之外,微信还通过二维码、
LBS 定位、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将微信社交圈由熟人推向陌生人。微信还整合了腾讯微博功
能,与微博用户实现了对接,用户可以通过微信进入微博平台,享受微博用户的待遇。
3、O2O市场功能
为了适应O2O市场的发展,微信逐渐的推出了微团购公众账号以及“微店”,有利于吸
引更多的电商、团购网站甚至是个体进入到微信的范围。这样,人们在使用微信的同时,也
可以随时关注到相关的网购信息,方便网上购物。同时,微团购逐渐进入到O2O市场,能
够有效地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微博与微信的特点比较
微博、微信两类微媒体的特点既有共通性也存在明显差异。
(一)微博与微信的共同特点
1、即时性
相对于传统媒体,微媒体传播速度快,信息到达及时。传统媒体往往会受采访印刷销售
等环节的限制。而基于发达数字技术的微媒体,接受和发布信息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可
以在第一时间将信息传播出去,实现了数字媒体与网络媒体的有机结合,缩短了讯息传播所
需的时间。
2、互动性
微媒体的开放性使人人都可以发布话题、参与讨论,博主与粉丝构建的网上
社会群落相对稳固。一条微博信息可能引发庞大的后续反应,微博与微信使信息传播者
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更广泛、更快捷、更深入。
3、碎片化
微媒体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网络文本的“宏大叙事”与“意义承载”,使媒体的生
产与消费变得越来越碎片化。“碎片化”凸显的是传播个体的主体性,信息需求的个性化,
话语权进一步下放的去中心化。首先它表现在传播者可以是以个体形式的存在,人人都可以
成为传播者,都有发布和接受信息的权利。其次,信息的来源和形式的多样性,信息内容的
海量性和个性化。再次,受众和传播者身份的一体化、角色的多元化。
4、实用性
微媒体已经渗入到经济生活中人们利用微博、微信等先进的微媒体载体在网上发布求
职、供货、售货等信息成为了经济生活的重要工具。此外,在日常外出旅游、工作中利用微
媒体工具寻找酒店、餐馆等也方便了现代人的生活。
(二)微博与微信的特点差异
1、信息受众群的大小
微博是一个传播、分享以及获取信息的平台,其强大的传播扩散能力是微信所不能匹敌
的。微博的受众数量庞大,有很多用户拥有动辄几百、几千万的粉丝数量,他们所发布的微
博甚至可以被成千上万次的转发,使其传播能力足以与传统的大众媒体相抗衡。
2、“一对一”与“一对多”
微信是点对点的大众传播模式。当微信用户关注某个公众账号并勾选了“接收信息”选
项后,该公众账号就可以从公众平台的管理页面上,通过群发消息对所有关注它的微信用户
进行信息传播。而在微博上,大多数内容一经发布即成为公开信息,无论是否关注,是否是
彼此的粉丝,都能查看。虽然微博也可以实现点对点,但更多的是一点对多点的信息分享。
3、微博的多级裂变
相对微信来说,微博具有“转而传”的突出传播特征,二次传播者会通过再编辑对接收
内容进行补充、评议后进行再次传播。微博的内容通过众多粉丝的多级转发放大,使得微博
的传播方式呈现出多级裂变的特征。微博的这种裂变式传播不同于传统的点对点、点对面的
传播,而是逐级裂变不断加速的传播,一个人的微博可以被其“粉丝”转发,再被“粉丝”
的“粉丝”转发,不断裂变蔓延,加速放大。
4、微博的大众媒介属性更显著
微信是对等的双向互动性的模式,是“一对一”的交流,而微博是非对等的“一对多”
的交流,更偏向于带有互动的单向传播。总体来说,但微博更靠近大众传媒的属性。在重大
公共事件以及公共信息传播上面,微博能够迅速及时地将信息传达给广泛受众,而微信受到
圈子属性的关系则没办法做到这一点。
5、“公共领域”与“熟人社会”
微博是以内容为核心的瀑布型弱关系社交平台。根据微博的产品属性,是以事件为主的
爆炸式营销,呈现出一种“弱关系”传播的社会关系网络。当公共大事件发生时,用户不仅
能够第一时间获取到相关信息,而且可以在微博平台上参与群体性的交流、讨论,甚至凝聚
社会力量推动或者改变事件的发展方向,如同“公共领域”。而微信平台更像一个“熟人社
会”。微信添加好友的渠道主要是手机通讯录或是QQ好友,添加时就经过了一遍“关系”
过滤,通常互加好友的人彼此都具有一定的熟识度,这让它的“好友”呈现相对较强的关系。
也因为如此,微信的内容比微博的更加私密和生活化,较少探讨宏观的政治经济、国计民生
等“大”问题,其传播定位在娱乐、个人展示等小众层面。
三、微博与微信的社会效应比较
现代社会的政治文明讲求民主维权,而微博、微信等微媒体正好成为这种民众维护主权
心理的最好映射。
微博与微信二者在特征以及功能方面的差异直接导致其产生的社会效应的不同。而就社
会效应方面而言,微信所产生的社会效应相比较于微博是偏弱的。
1、社会动员方面
近年来突发事件频发对社会危害很大,微博由于其覆盖范围的广泛性实效性等特点可以
在短时间内将整个社会积极动员起来,充分利用全社会的力量和资源。微博问政、微博打拐、
微博求血等事实彰显了微博不容忽视的“微力量”。微博逐渐成为各种突发事件和热点事件
传播的舆论中心,给自上而下的传统舆论控制体系提出挑战,因微博席卷性的威慑力以及不
可控的言论压力,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相关部门客观迅速、公正公开地处理事件。
另一方面来说,微信的“意见领袖”影响力更强。微信构成了一个私人化的社交网络,
出现在这个网络中的用户,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强烈的情感粘合,这是微博难以达到的。因此,
微信平台上的“意见领袖”很可能是现实中的意见领袖,在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获得群体成
员的支持和认可,当微信平台上的“意见领袖”发声的时候,他的观点就很有可能影响群体
成员,被接受程度也更高。
2、社会解压阀
社会转型期人们的心理变化复杂、迅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微媒体不失时机地为
民众情绪、意愿的发泄提供了一个舆论平台。微博引起开放性,当用户因社会不公事件等发
泄情绪时,可以被许多相关或者不相关的人看到,可能会因为强大的舆论力量而被形塑成为
公共事件,从而得到关注,进而被解决。而微信的强隐秘性导致其用户所发布的信息无法影
响到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在公共事件面前,也没有办法提供一个大的交流平台。
3、受众主体性的回归
受众的主体性,是指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受众在信息的选择与吸引的活动中能根据主体自
我与劳动实践的需要,有意识地、批判地、自觉地进行信息选择与吸收的一种素质。毋庸置疑,
微媒体为受众在掌握言论自由权、媒体话语权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微博的大众媒介功
能促使用户的“自媒体”角色的形成,可以尽情地自我编辑并发布信息;另一方面,用户还
享有自主选择权,对于不想关注的信息可以回避。而微信的最大贡献是其即时语音传递所带
来的口语交流的回归,使受众找回人际交往的原真性。
4、公民意识的觉醒
微时代网络政治参与的直接性增强了公民的主体意识,微媒体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话
语权的垄断。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表达利益诉求的新平台。公民可以自己代表自己通过微博、
微信等直接对政府政策和议案发表自己的意见,传播自己的观点和理念,进行网上投票和选
举等。每一个网民都可能成为网上内容的提供者和传播者,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掌控格局
从而使社会进人了全民话语权时代。这也间接促使公民意识的觉醒,不管是主体意识、监督
意识还是平等意识,人们更懂得也更主动地去参与公共事务、去行使自己的公民权利以维护
自身的合法权益,公民意识的觉醒对于构建公民社会无疑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王 璐.社交新媒体微博的传播学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2011(4).
[2]王艳丽.从功能论角度探析微信的属性[J].中国报业,2013(7).
[3]周虹余.腾讯与新浪:微信与微博价值之争[J].新闻世界,2013(10).
[4]王 梁.微信和微博的差异以及微信发展策略[J].新媒体研究,2013(7).
[5]李 璐.“微媒体时代”的舆情危机与应对策略[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
报,2013(4).
[6]张春侠.微传播时代来临——浅析微传播的发展及特征[J].传播与版权,2013(3).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3336608a2228808.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