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电影的相亲性——存在主义哲学之于

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电影的相亲性——存在主义哲学之于


2024年4月15日发(作者:疯狂打字通官方下载)

∗∗∗第40卷第5期

Vol.40No.5JournalofSuihuaUniversity

绥化学院学报2020年5月

May.202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电影的相亲性

——存在主义哲学之于中日韩三国电影

陈任婷

(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

存在主义视阈分析是电影研究的重要分支,其中,大量论文将分析的视角聚焦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中、日、韩为

代表的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类型电影。为研究存在主义哲学为何在东亚犯罪电影研究中兴起,作者通过对两者进行横向对比,发

现存在主义哲学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类型电影具有相亲性。两者的相亲性主要体现在历史背景,对实存的

肯定和对自为的肯定三个方面。社会历史成因是其背景,对实存的肯定是其精神内核,对自为的存在则是一种具体呈现。

关键词:

存在主义;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电影

中图分类号:J9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438(2020)05-0103-03

存在主义视阈分析是电影研究的重要分支,中国知网截

止2019年2月与“存在主义”和“电影”相关的文献有2386

条。其中,大量论文将分析的视角聚焦于20世纪90年代以

来以中、日、韩为代表的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电影。存在主义

哲学兴盛在20世纪20年代末,其后逐渐式微,为何在近百年

后的东亚犯罪电影研究中再次兴起?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

存在主义哲学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电影

具有相亲性。

本文聚焦于存在主义视阈下的犯罪电影研究,即电影

的主要事件或人物涉及犯罪元素,以中日韩三国为例,从存

在主义哲学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类型电

影的历史背景,对实存的肯定和对自为的肯定三个方面进行

阐述。

(一)存在主义发展的历史背景。狭义的存在主义哲学

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发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法国。

人类在20世纪上半叶经历了两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祸浩

劫,相较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国家仍对贵族精神抱有

期盼,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是把西方揉杂了宗教和资本主义幻

想的,对于信仰、道德和人性的信心完全撕碎。尼采“上帝已

死”的呐喊振聋发聩,不仅仅因为他宣称了上帝的缺席,更重

要的是,人们意识到,这场处刑是全人类共同执行的。如果

说原罪尚有通过一生的努力去赎罪的可能,此时的人类已经

失去了死前祈祷的最后屏障。而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

哲学,为不是“超人”的我们,提供了一个“重估一切价值”的

机会。

一、社会历史背景成因具有相似性

收稿日期:2019-10-15

作者简介:陈任婷(1994-),女,福建福州人,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戏剧影视编导MFA研究生,研究方向:电影学。

103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萨特以独特的方式,通过“上帝已死”的前提和自由的选

择试图解除当时弥漫在社会中的普遍焦虑,也就是说,萨特

通过承认焦虑,直面焦虑来消除焦虑。首先,萨特认为他的

存在主义是无神论的。“我们的意思是说上帝不存在,并且必

[1]

须把上帝不存在的后果一直推衍到底。”其次,如果说“上帝

我们又该如何去承担自由选择的后果?伴随着焦虑、彷徨、

无奈等复杂心情,自我设计、责任、选择、自由等命题成为这

一阶段人们关注的焦点。

而二战后,如前所述,西欧社会同样经历着这样的心路

历程,在令人胆寒的极端处境之后,每个人都不禁思考,在大

是大非面前我们是否坚持了自己的道德信念?正是这种相

似的社会拷问,使得存在主义在历史发展背景上同东亚现实

已死”是人类面临的困境的话,那么“上帝已死”这个事实则

是走出这个困境的方法,因为人从这一刻开始被解放了。“如

果上帝不存在,一切都是容许的,因此人就变得孤苦伶仃了,

主义电影具有相亲性。

因为他不论在自己的内心或者自身以外,都找不到可以依靠

[1]

二、对实存的肯定一致

的东西。”过去人类的精神世界有着先验的标准,这是西方

古典哲学脱胎于古希伯来精神的的哲学基础。而现在,萨特

提出,如果这个先验的标准不存在了,那就让它不存在,“上

[2]

帝之死”带来了“人的孤独和文化上的无家可归”,也使得人

(一)存在主义即实存主义。存在主义作为一种思想运

动在20世纪中叶备受关注,同时我们不应忽视其作为哲学

理论本身所带来的变革,即作为一种反本质主义的理论,通

[1]

过超验的思维方式,让“此在(Dasein)”回到事物本身,在现

类真正的绝对的自由成为可能。人的定义,第一次全权交由

自己手中,每一个要成为何种人,只取决于此刻的决定;每一

个人将成为何种人,只取决于下一刻的决定。

(二)中日韩三国20世纪80-90年代的社会巨变。20世

纪90年代以后的东亚三国同样经历着社会精神的巨变,这

种变化之剧烈迅猛导致其影响甚至不亚于二战。20世纪80

年代中日韩三国乘着世界经济和后工业革命时代的东风,经

济飞速发展。然而,危机已经显现。中国在文革之后,使人

们发生“身份认同危机”,并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价值取

向、目标追求、生活意义等问题

[3]

;日本实际在1970年以后经

济增长就已经放缓,投资过热、供给端再次过剩等问题,使得

金融系统产生危机,终于在经济泡沫破碎,彻底落入“高收入

陷阱”;韩国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受到亚洲经济危机的影

响,经济进入慢速增长期,伴随着朴正熙前总统的铁腕统治

被推翻,胶着的帮派政治、家长制社会、财阀垄断等政治社会

问题集中爆发。

[4]

在这种极速变动的社会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

东亚现实主义电影,以犯罪电影为代表,突出了对“人的异

化”的呈现。例如,2014年上映的,由刁亦男执导的中国电影

《白日焰火》,通过身体的权力欲望,展现了因果律之下的异

化宿命;2003年上映的,由朴赞郁执导的电影《老男孩》则展

现了在社会问题集中爆发的韩国社会,基于复仇母题的俄狄

浦斯式的异化宿命。

象学基础上统一了感性和理性直观。

上文提到,东亚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经济发展

浪潮中,出现了拜金主义下的“人的异化”。而从广义而言,

人的异化如同挥之不去的魅影,伴随着本质主义的盛行和对

理性的追求,也一直笼罩在近世西欧国家的上空。

从柏拉图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本体论认为我们所见之

世界皆为对“理想世界”的描摹,通过先验的方式,通过对普

遍根据和规律的归纳总结,探究世界真正的“理型”(Theory

ofForms)。

[1]

在这种强调理性的哲学理论的影响下,西方世

界的科学事业蓬勃发展,却也为人的异化埋下了伏笔。当人

作为差异化个体被纳入了普遍规律中,人的异化就已经注定

了,人不再是人,而是普遍规律的一部分。

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或称实存主义,正是对这一问

题提出的解决方案。在胡塞尔现象学“奠基性”的基础上,海

德格尔提出对“此在”进行个体化且非概念化的描述,终结了

长久以来的主客二分体系,完成实存论对本体论的批判。萨

特认为,存在主义是“唯一不把人还原为客体的理论”。

[1]

时,现象学中对感性和理性主客二分的打破被萨特充分汲

取,文学、艺术成为实现个体描述的手段。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电影的个体化倾向。前文

提到,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在社会经济和社会道

个体从整体中被抽离出来。这

(三)存在主义与东亚现实主义电影具有相似的成因。

德上不同程度地经历着变化,

也意味着,在经历了

对“异化”的反思,实质上是对人的选择权利、选择自由和选

即意味着传统宗族集体再一次的碎裂,

个体的意识再度崛起了。现

择后果的反思。物质的快速极大丰富给予了许多人更多的

国家经济集体意识的阶段之后,

选择,同时,面对财富,整个东亚社会自问,这种选择的权利

实主义的犯罪电影不再单纯以犯罪事件为类型特征,大量东

是否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呢?我们是否真的拥有选择的自由?亚电影开始以犯罪边缘人为题材,例如中国导演贾樟柯1998

104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年的电影《小武》、韩国导演朴赞郁2003年的电影《老男孩》。和行动从这个世界上不断“涌现”出来。

不同于20世纪40年代法国新浪潮以来的现实主义电影,也

不同于日本60年代以来以小津安二郎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电

影,90年代以来的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电影具有一种鲜明的

“残酷感”。这种感觉除了来源于内容本身,更重要的是,导

演开始以一种非现代主义,拒绝呈现某种社会常态的手法去

阐述故事。个体不再是某种集体的映射或反映,个体就是个

体,每一个个体有着不同的细节和特质,是不能一概而论的

特殊实存。可以被语言描述的集体意识不再是唯一有意义

的表达,即便是无名的愤怒这种无法用语言描述的情感也有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亚电影的自由观。20世纪90

年代以来的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电影,在个体化倾向的基础

上,继续呈现出对被定义的拒绝和对于基于个体境遇的自由

欲望。在日本导演北野武的影片中,暴力美学是其美学体系

的重要部分。但事实上,这种倾向除了美学意义上的作用以

外,更为重要的是,在叙事中,这种暴力指代的选择和行动标

志着人物自为的存在。《花火》中的西佳敬,在脱离了警察身

份后的一系列转变,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本质的涌现,任何社

会身份都不足以定义西佳敬这个人,能不断定义这个角色

只有角色不断在特定境遇下的个体选择和行动。这种情

其意义,角色的建构开始拒绝标签化。例如在影片《小武》

的,

《我不是药神》中。男

中,导演在每段事件结束之后,没有立刻结束镜头,而是将镜

况同样出现在中国导演文牧野的作品

头继续对准沉默中的对象。即便假设导演这样的拍摄并非

有意识的行为,笔者仍可以说,这里呈现了导演对小武这个

个体某种特殊状态的迷恋——导演希望给观众呈现角色以

往不能被看见的情绪——当故事告一段落,小武继续在干着

什么呢?

(三)两者对实存的共同肯定。由此可以发现,存在主义

和90年代以来的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电影都表现出一种强烈

的个体描述倾向。由于存在主义的诞生时间远早于这一阶

主角程勇从一个印度神油店的老板转变为违法的仿造药掮

客再到最后通过违法行为帮助病患,程勇的本质在面对不同

处境的行动不断更新,不断自我超越。角色在开场作为一个

实存就存在着,而结尾呈现的他的本质,或者说“角色的定

义”,却并不是开场就存在的,而是通过叙事的不断演进而产

生的。

(三)两者在自为认同的一致表现。存在主义与20世纪

90年代以来的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电影对自为的共同肯定,是

在肯定了个体的实存之后,落实到人的

段的东亚电影,前者对后者肯定存在一定程度的直接影响。

在社会历史背景下,

人的本质上的结果。存在主义哲学与九十年代以来东

但两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直接继承,也存在着发展阶段上的

行为,

社会历史成因是其背景,对

相似性。存在主义崛起于本质主义极盛而衰的时刻,同样,

亚现实主义犯罪电影的相亲性,

对自为的认同则是一种具体呈

在东亚经历了战乱以及经济重建这样集体主义走向巅峰的

实存的肯定是其精神内核,

阶段后,伴随着对身份的困惑和既有身份的拒绝,个体意识

也崛起了。这才使得两者对实存有着共同的肯定。

三、对自为的认同一致

(一)自为即自由。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将存在分为两

种:自在的存在(Being-in-itself)和自为的存在(Being-for-

itself)。自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只

要我们赋予其意义,实际上它就被我们的意识虚无化。这种

“存在即不能派生于可能,也不能归并到必然。自在的存在

[5]

永远既不可能是可能,也不能是不可能,他存在。”自为的存

现。东亚现实主义犯罪类型电影这种在叙事、人物设计上的

现代主义倾向,同东亚电影这一时期的整体发展倾向是符

合的。

参考文献:

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版社,2008.

[1]萨特著.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周熙良,汤永

[2]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

[3]刘锋.中国社会治理的基本态势与现实思考——基于

[4]李锦成.从战后日本经济发展史看房地产税或引发

[5]萨特著.存在与虚无[M]陈宣良,等,译.北京:三联书

[责任编辑杨贺]

在相对于自在的存在,是一种“人的存在”,即思维意识没有

固定本质的存在。它的本质不断被自己刷新和创造,自身不

内部则是空洞而没有内容的。这就要求人通过选择和行动,

去填充其内容。这正是“存在先于本质”这个命题之下自由

的实体根基,即人本身是没有定义的,需要通过自己的选择

20世纪八九十年代社会变迁的研究[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

报,2015(4).

断被自身超越。如果说自在的内部被本质充满,那么自为的

“高收入陷阱”[J].当代经济,2016(30).

社,1987.

105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3176179a2197858.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