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日发(作者:strengths)
一个纯洁的女人—德伯家的苔丝
托马斯〃哈代(1840-1928)是十九世纪英国的现实主
义作家,其创作生涯延续到了二十世纪初。其作品体裁丰富
多样,在文学史上,他以着重反映英国十九世纪农村生活而
著称。
一、 生平与创作
哈代生于英国西南部小镇博克汉斯顿的一个石匠家庭。
这个小鎮紧邻多塞特郡的大荒原。多郡是个农业郡,到十九
世纪后期都很少有现代工业。郡城之外就是田园村落,这种
自然环境日后成为哈代创作的主要背景。哈代一生从未离开
故乡,其母有良好的文化素养,有意识地引导少年哈代阅读
研习古典文学。他八岁时上学,十六岁时跟一名建筑师当学
徒。他师傅的邻居是当时多塞特郡有名的学者和诗人巴恩
斯。在巴的影响下,哈代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他
自己说这段时期的每一天都是“职业生活,学者生活和农村
生活,合而为24小时的一日”。这使他对农村的风习、语言、
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无不熟悉深知。
1862-1867年,哈代曾到伦敦从事建筑业,同时在伦敦
大学皇家学院进修语言学。后因身体不适应伦敦的空气而重
返家乡。
1
1874年,哈代婚后曾作欧洲之游,后定居在故乡自建的
马克斯门住宅一直到去世。
哈代的创作生涯将近七十年。作品主要是小说和诗歌。
就他本人的创作活动而言,二者可以说是平分秋色;就对后
世的影响而言,小说的成就更大。
哈代的诗歌有《威塞克斯诗集》(1898)、《即事讽刺诗
集》(1914)、《幻象的瞬间》(1917)、《人生小景》(1925)
和《冬日的话》(1928)等八个诗集和一部史诗剧《列国》
(1908)。它们题材广泛,手法多样,有哲学抒情诗、爱情
抒情诗、战争抒情诗、宗教抒情诗、乡村抒情诗、历史抒情
诗。哈代把诗歌当成自由地表现自己激进思想的手段。他这
样说:“大概在诗里,我可以更充分地表现与顽石般的保守
思想相对立的思想和情绪〃〃〃〃〃〃如果伽利略在诗里宣布地
球自转的话,宗教裁判所就可能不会纠缠他了。”因此当时
一些信奉乐观主义的批评家称他为“对这个最好世界发表奇
怪的和不恭敬观点的哈代先生。”
哈代的小说计有十四部长篇和四个短篇。他把自己的长
篇小说分为三类:“传奇与幻想小说”、“机敏和经验小说”、
“性格和环境小说”。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第三类。
这一类小说又说“斯塞克斯小说”。它们都以英国西南部农
村“威塞克斯”地区为背景,描写旧式农村的没落,反映资
本主义势力对宗法制农村生活的冲击,对农民的悲惨境况寄
2
予深刻的同情。这一类作品包括《绿荫下》(1872)、《远离
尘嚣》(1874)、《还乡》(1878)、《卡斯特桥市长》(1886)、
《林中人》(1887)、《德伯家的苔丝》(1891)、《无名的裘德》
(1895)等。
《绿荫下》是哈代的前期小说。描写青年农民提克〃丢
勒对乡村教师芳西〃黛的故事。作品反映了作家对宗法农村
的深厚感情。同时,芳西隐瞒了她与牧师暧昧关系的情节,
也暗含着今后悲剧的因素。小说中用大量篇幅富有诗意地描
绘了乡村风光习俗。哈代很喜爱自己这部田园诗式的小说,
自称为“荷兰式的写生画”。
《远离尘嚣》的成功,使作家放弃了建筑职业。小说描
写了几位青年男女的爱情纠葛,表现了两种不同的爱情态
度。主人公对爱情还是忠诚专一的,其他人的爱情则充满了
欺骗、引诱和残杀。故事中还出现了农民沦为佃户、遭遗弃
的乡下姑娘惨死贫民窟的情节,表明了资本主义利己主义哲
学已进入了远离尘嚣的偏僻乡村,宗法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正
被资产阶级的生活原则所代替。
《还乡》反映了工业资本主的侵入引起了宗法制农村生
活的巨大变化,也是哈代悲观主情绪露头的标志。小说想表
明软弱的人类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而默默地注视变幻无常
的人生悲剧的大自然却是那么严酷。故事写珠宝商人姚伯厌
恶喧嚣的城市生活而回到家乡,但资本主义及其意识渗透了
3
穷乡僻壤,从面造成了他的悲剧:商人虽然回到爱敦荒原,
而他的新婚妻子游苔莎却热情好动,渴望富有朝气的生活。
命中注定他们两人都得不于幸福。游一心离开穷乡僻壤却无
法说服丈夫,又在无意中致使姚伯的母亲中暑身亡,于是她
不服一切地要与姚伯的表妹夫私奔到巴黎去,途中双双被淹
死。最后姚伯做了传教士,以此求得精神上的寄托。这部小
说中的景物描写很出色,富于神秘色彩、抒情气氛与哲理意
味,背景爱敦荒原被拟人化了,成了登场的角色。
《卡斯特桥市长》具有更强的社会内容,艺术上也标志
着哈代的现实主义风格趋于成熟。小说的人物和情节比较单
纯集中。打草工人亨察尔醉酒时在市集上把妻女卖给了水手
纽孙,酒醒后他发誓从此滴酒不沾。他发奋致富,20年后当
选 为卡斯特桥市长。离开亨察尔的妻子认为纽孙已葬身海
底,便带着女儿回到前夫身边。但是灾难接踵而至:亨合伙
人法佛拉反目,亨接着又在商业竞争中破产,他多年前出卖
妻女的丑闻也张扬开去,亨察尔破戒又饮起酒来,女儿成了
她惟一的安慰;这时纽孙突然回来认领自己的女儿,法佛拉
还和他的女儿结了婚。亨察尔最后只落得个众叛亲离,在爱
敦荒原的一所小屋中悲惨地死去。小说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
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也有比较浓厚的宿命色彩,令人感到压
抑和沉重。
《无名的裘德》是“威塞克斯小说”中的最后一部。裘
4
德从小聪明好学,却由于等级偏见,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
受庸俗不堪的女子艾拉白拉引诱,他一度中断自学。艾婚后
出走,裘德重理学业,又爱上了一个与他志同道合的女教师
淑。淑是有夫之妇,裘德与之同居为社会所不容。后来裘德
当牧师的愿望化为泡影,他和淑所生的孩子也死去,淑认为
这是上帝的批判、揭发了造成下层人物悲剧的黑暗社会,又
试图用命运观念和“灵与肉”的冲突去说明主人公不幸的根
源,这反映了哈代创作思想中的矛盾。小说的艺术表现明显
带有自然主义和象征主义的成分。
哈代以“威塞克斯小说”为代表的作品反映了资本主义
侵袭之下乡镇人民的悲惨命运,揭露了资产阶级道德、宗教
的虚伪和资产阶级法律的反人民本质。描写农村的生活风
习,反映农村劳动人民的悲惨命运,是哈代最主要的文学贡
献。但他的作品也往往带有悲观色彩和宿命意味,把人们的
灾难归结为是一种敌视人类的神秘莫测的力量造成的。
哈代是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悲剧小说家,他的悲剧小说
内容深厚,深受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影响,对人物精神世界的
揭示相当深刻,景物描写尤具特色,浓墨重彩,既有耐人寻
味的深意,又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哈代的作品,特别是长
篇小说,在当时几乎无例外地遭到了评论界的攻击,二十世
纪以来才逐渐引起重视,日益显示出它们不同凡响的价值。
5
二、《德伯家的苔丝》分析
长篇小说《德伯家的苔丝》是哈代的代表作,是他现实
主人思想艺术最成熟的一部作品。小说在1891年出版后曾
引起轩然大波,英国维多利亚时代资产阶级社会中的“正人
君子”大肆攻击哈代“想要借这样的书揭起反抗一切社会礼
法的旗臶,欣起推翻一切神圣道德的风潮”。由此可见这部
小说对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社会虚伪的道德文明具有何等深
刻的意义。
1. 情节、人物分析
(1)苔丝
小说的女主人公苔丝是一个纯朴、美丽、坚强、可是不
见容于虚伪冷酷的资产阶级社会的乡村姑娘。她“端正秀丽
得像一幅画”,天真纯洁,心地善良,勤劳俭朴,富有自尊
心,对生活充满热情和希望。她的远祖是赫赫有名的贵族德
伯氏,但对她父母这一代已经破落不堪,降到了贫民地位,
一大家子人靠父亲做点小商贩生意维持起码的生活。她与爱
虚荣的父亲不同,对祖先的贵族姓氏全然无动于衷,而执意
要随农家出身的母亲姓氏,并且认为自己的切,包括秀色天
面的美丽,都是“她那农民出身的母亲给她的”。为了帮助
家庭摆脱困境,父亲怂恿她去和冒牌资本家、资产阶级暴发
户亚雷〃德伯的瞎眼母亲认亲戚,后来又去做女工。亚雷〃德
6
伯是个纨绔子弟,垂涎于苔丝的美貌,用尽手段引诱了17
岁的苔丝失身怀孕。本来苔丝可以利这一点与亚雷结婚,但
纯朴的苔丝打心眼里厌恶、鄙视亚雷,毅然辞工回到自己家
中。但村上人把她视为不洁的女人。为了躲避人们的偏见与
歧视,苔丝到远离家乡的农场去当挤奶工。在那里她认识了
来农场学习农业技术的牧师的儿子安玑〃克莱,两人相爱。
苔丝觉得克莱与众不同,把他看得如同天神。新婚之夜,苔
丝不愿欺骗丈夫,向克莱述说了痛苦的往事。克莱虽然在很
多方面表现出开明思想,但在爱情婚姻观上并不能摆脱资产
阶级的自私性和世俗伦理道德的偏见。他无情地抛弃了苔
丝,使苔丝陷入了更加悲惨的境地。去父亲去世、全家生活
无着、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苔丝又被近与亚雷同居。而克莱
遗弃苔丝后在南美受尽磨难,又回到英国,希望与苔丝“破
镜重圆”。苔丝深感自己与亚雷同居又铸成大错,在极度的
痛苦与迷乱中,杀死了亚雷,因此被判处死刑,罪名是犯在
“奸淫罪”和“杀人罪”。
(2)亚雷〃德伯
苔丝的悲剧,与亚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亚雷所代表的,是与苔丝完全不同的社会势力。亚雷是
造成苔丝悲剧的元凶。其父是个有钱的商人,而后冠以德伯
7
的姓氏。这个阔少凭借其父的金钱、权势称霸乡里。他见到
苔丝,荒淫好色的嘴脸就暴露无遗,并设下圈套毁坏了少女
的贞洁和一生的幸福。损人利己,不择手段地去满足自己的
荒唐和淫欲,既表现了农村地主阶级的本质特点同,也体现
了资产者的现实特征。尽管后来他在老牧师的帮助下一度改
邪归正,然而几十年的恶心并未根除。当他再度遇到苔丝后,
邪念再生。苔丝看透了这个身穿道袍的牧师的灵魂:“像你
这种人本来都是拿我这样的人开心作乐的〃〃〃〃〃〃你作完了
乐,开够了心,就又说你悟了道了,预备死后再到天堂去享
乐。天下的便宜都被你占去了。”苔丝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亚
雷皈依宗教的虚伪,而亚雷行为的本身也表明了作者对宗教
力量的怀疑。亚雷为了控制苔丝,甚至用金钱和权势的力量,
使苔丝家处于无处安身的境地。可以说,苔丝一生都是亚雷
所代表的强权和暴力的受害者。更可悲的是,哈代指出,亚
雷这样的害人者却受到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宗教道德的保
护。
(3)安玑〃克莱
如果说,以亚雷为代表的恶势力及其强大的后盾—国家
机器和宗教对苔丝的迫害是造成她悲剧的直接原因的话,那
么在安玑〃克莱身上残存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对苔丝的摧残
8
则是一种无形的、更可怕的精神戕害。这也是造成苔丝悲剧
的主要社会原因之一。克莱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形象。在他身
上,既有一定的开明思想,也保留着传统的道德偏见。他虽
出身牧师家庭,却不愿当牧师“为上帝服务”;他愿意务农,
“为人类服务”。他鄙视阶级偏见、等级观念,厌弃都市血
繁华生萿,到农村和农工一样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力图掌
握各种门类的农业技术。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和天真无邪的
农家少女相处,使他更感到乡村生活的纯朴清新。在对待女
性与恋爱等问题上,他温文尔雅,严肃认真,注重情感。这
与亚雷大相径庭。这一切说明,他是当时具有自由思想的资
产阶级知识分子。但是,他对本阶级的背离又是十分有限的。
他从事农业生产的目的是为以后当一个大农场主作准备。他
在与苔丝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没有抛弃传统观念的束缚。他
不仅一开始就认定苔丝将来可以做个好管家,更重要的是,
他爱苔丝,并不像苔丝爱他那样无私和真诚。“他的爱是真
火少,虚火多”。在他眼里,苔丝是“大自然的新生女儿”。
然而,一旦苔丝向他坦白 了过去所受的侮辱,那么,他身
上所保留的固有道德就扼杀了他心真实的感情,感到自己受
到了“非常残酷”的嘲弄。他自己虽然也有过放荡的行为,
并得到了苔丝的原谅,但却不肯铙恕原本无罪的苔丝。这说
明他心灵深处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根深蒂固。他从传统的贞
操观来看待一个女人的纯洁与否,这就给了苔丝以毁灭性的
9
打击。如果说亚雷的强暴导至贞操的丧失给苔丝带来了深沉
的痛苦,但还未能泯灭她生活的欲望和未来希望的话(因为
苔丝从内心蔑视他,憎恨他),那么克莱对她的遗弃,在某
种程度上说,则摧毁了她的精神支柱(因为苔丝真心爱他、
崇敬他)。这样,他的归来,使她更感到了自身所受的屈辱,
从而使其痛苦、悔恨、绝望到了顶点。苔丝最终手刃亚雷,
不仅是要证明自己的无奈,同时也是要向所爱的人证明自己
的无罪。由此可以说,正是以亚雷为代表的恶势力和以克莱
残存的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其同将苔丝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2.苔丝悲剧分析
苔丝的悲剧,与她自身的性格弱点分不开。在小说中,
她能敢于大胆反反抗社会的不公正,但却不能彻底摆脱传统
道德对自身的羁绊。苔丝明白自己是社会暴力和伦理道德的
受害者,但在受到乡里人非议的同时,她也认为自己是“有
罪”的。和克莱的相爱使她感到幸福,可同时更多的是内心
痛苦的折磨,无法卸掉的背在自己身上的沉重的十字架。即
使被被克莱抛弃后,她仍认为是自己罪过,毫无怨言,默默
地忍受命运加在她身上的不公平。作者正是在此写出了苔丝
性的矛盾性和悲剧性,从而在更深层次表现了传统道德观念
对苔丝的精神毒害。唯其如此,作品的批判力量才更强烈,
10
苔丝的悲剧才更加震撼人心。
在哈代看来,苔丝的悲剧也具有神秘莫测的命运作祟的
因素,认为在强大无比的宇宙威力面前,人是渺小的。人在
同环境的冲突中,软弱无力,受命运的支配。在哈代的笔下,
苔丝的一生都充满着偶然性和命定的色彩:她家世莫名其妙
地被发现、老马的死、违心地去亚雷家认本家并遭奸污、与
克莱结婚前夕给他的信被插入地毯下面、去爱姆寺访老克莱
未遇而在归途中偶遇亚雷等,仿佛在她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时
期,都有偶然的因素出现,从而一步一步地将她推向悲剧的
结局。同时,小说中还出现了一些神秘因素,如德伯家神秘
的马车,令人想到恐怖的十字架路标等。
苔丝的悲剧,虽然作者部分地将其归于自身性格的弱点
与命运的捉弄,但从根本上说,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伪善的
宗教、不公正的法律和虚伪自私的资产阶级道德造成的。她
的命运真实地反映了十九世纪后期英国农村宗法制社会在
资本主义的冲击下日趋崩溃瓦解,以及农村小生产者在贫困
破产的威胁下日益苦难的生存境遇。哈代对这样的社会现实
无比悲愤,对他笔下的苔丝无限同情。因此,他为小说加了
一个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在这个副标题下还引用了
莎士比亚的一诗句:“可怜你这受了伤的名字,我的胸膛就
是一张床,把你来将养。”以此表明自己鲜明的思想感情倾
向。
11
总之,苔丝的不幸既是社会悲剧,同时也是性格悲剧与
命运悲剧。哈代将三种悲剧因素浑然天成地融合在一起,创
作出了世界文学史上一个典型形象。
3.小说主旨分析
《德伯家的苔丝》通过展示农村姑娘苔丝短暂而悲惨的
一生,真实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末英国农村资本主义侵入、宗
法制秩序解体的急剧变化和农民破产沦为资本主义雇佣奴
隶并从精神到肉体受尽摧残、最后成为资产阶级文明牺牲品
的深重灾难,鞭挞了资产阶级的自私和丑恶,对资本主义的
法律、道德、宗教和婚姻制度发出了强烈抗议;赞扬了农民
的勤劳、善良、纯朴的品质,深切地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和
处境,并表彰了他们不甘被压迫、被凌辱的反抗精神。
4.艺术成就分析
(1) 内容丰繁而结构清晰。
小说以苔丝的命运为中心,把她的遭遇分为“处女”“不
再是处女”“重整旗鼓”“后果”“吃亏的是女人”“回头人”
“结局”七个时期来叙述,层次十分清楚。而小标题助于理
解苔丝性格的发展变化和小说的思想内容。在小说情节的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大阶段中都有紧扣中
12
心而又合情合理的波澜曲折,和与苔丝命运密切相关的宽广
社会内容。
(2) 必然发展中时有偶然。
这些偶然事件削弱了小说对社会的批判力量,是哈代消
极悲观宿命论思想的表现。
(3) 客观景物含主观感受。
小说的景物描写极为出色。这些景物描写既是客观自然
的再现,同时也是哈代主观中自然的反映。它不仅是人物活
动的背景,而且富于感情和生命。小说一开始,在五月的春
光下,少女们在草地上唱歌跳舞,白色的长裙,五顔六色的
丛丛花束,青春的活力,使“群山环抱、幽静偏僻”的布蕾
谷充满生机,富于诗意。作者将苔丝臵于这一场景中,秀美
的景色与节日的气氛衬托着姑娘的纯洁天真、美丽欢快。而
苔丝失身的那天夜晚,她被亚雷骗到森林里,此时的林中是
幽暗阴森,密雾重重,大自然的黑暗帮助了邪恶势力,暗夜
中鬼魅的恶行将苔丝推向苦难的深渊。这样小说对自然环境
的描写,就同小说的主题、人物的命运和作家的情怀处于一
致和协调之中,从而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高度统一。
(4) 心灵揭示重心绪流程。
哈代是位心理学大师,在小说中,他对人物的精神世界、
心灵的微妙变化揭示得十分出色。这是与他十分珍视人的感
情分不开的。他的心理描写,主要特色是注重在矛盾冲突中
13
刻画心绪流程,表现人物复杂的心态和丰富的精神世界。苔
丝第二次离开家乡就曾抱定了不再嫁人的决心。在克里克老
板的牛奶场与克莱的朝夕相处,心中虽然产生的爱慕之情,
可又无时无刻不在压抑它。面对克莱的表白,他激动、兴奋,
面对他的求婚又百般拒绝,心中充满着忧伤、焦虑,内心常
处在“绝对的快乐”和“绝对的痛苦”的挣扎中。在答应了
克莱的求婚后,常常为自己所遭到的耻辱感到惊惶,既想告
诉克莱又害怕告诉他。可以说,此时的她心中交织着幸福、
痛苦、悔恨、屈辱等各种感情。正是由于哈代将人物臵身于
感情与理智、幸福与痛苦、希望与绝望的矛盾的漩涡中,他
笔下的人物才极为真实、丰满、立体和可信。
14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xitong/1711965800a1985732.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