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6日发(作者:)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重大疫情的应对与历
史经验
作者:熊欣
来源:《理论观察》2020年第05期
关键词:重大疫情;亚洲流感;香港流感;非典型肺炎;新型冠状病毒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0)04 — 0023 — 03
2019年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对我国造成了重大影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发生传播速
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1〕,学界称为重大疫
情爆发。重大疫情是指某种具有爆发性、流行性,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工序中健康严重损害的
重大传染病或有扩散趋势的群体不明原因的疾病①。新型冠状病毒爆发让生活信息化时代,享
受现代医学的人们回顾起了建国以后在我国爆发的重大疫情。新中国成立后,在我国陆续发生
过三次重大疫情。1975年从爆发“亚洲流感”,由贵州蔓延到各地,1968年香港爆发“香港流
感”,2003年年初全新SARS病毒突然降临,当今新型冠状病毒不期而至, 勾起人们回忆。前
三次疫情的防控与治理经验,对当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的应对与防疫措施有重要意义。
1957年2月在贵州发现甲型H2N2毒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遇到的大型流感病
毒,传染性极强,又被称为“亚洲流感”,在我国先后爆发两次。3 ~ 4 月间便席卷了整个中
国,5 ~6 月袭击了日本及东南亚各国,7 ~ 8 月流行于中東、欧洲、非洲,美国在9月也开
始流行,苏联、加拿大在10 月也未幸免。世卫组织通过全球流感监测网络及时检测并预警这
次新型流感疫情,为疫苗研发争取时间〔2〕,以便更好地控制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大肆传播。
然而疫情早期美国政府并未高度重视,未采取延缓开学等强制性措施,导致疫情在开学后集中
爆发,通过交叉传染。
此次疫情发生时新中国才成立8年,国家当时经济条件与治理能力有限,导致药品和医
疗器械等供应严重不足,需要依靠国外进口,防疫检测也比较落后。更重要的是,人民群众思
想意识仍受到传统影响较严重,容易受封建迷信影响,对流感产生后果还没有强烈后果意识,
疫情持续到1958年才完全被控制。政府采取推迟开学,关闭影院等公共聚集场所控制疫情,
主要宣传途径依靠当时最流行的报纸和广播进行和卫生机构发布相关预防流感信息。但受到当
时条件限制,疫情防控处理并非很理想。
“香港流感”,顾名思义此次流感源于香港,最早在香港发现。1968 年 7 月香港开始暴发
流行性感冒,疫情逐渐由香港传到内地,由南方传到北方,后期疫情迅速传播至印度,以及澳
大利亚北部和美国等地方,疫情从1968年持续到 1969 年。由于当时时代背景,内陆对此次流
感预警不是很充分,导致流感在1970年再次爆发。香港流感类似于1957 年的亚洲流感,不同
之处在于血凝素蛋白质因为抗原而发生了化学排列改变,可能是亚洲流感使受影响的人群累积
了相关的抗体,香港流感比其他的流感致死率相对较低〔3〕,对内地影响不是特别巨大。“香
港流感”爆发期间,香港还未回归祖国,于此同时,国内面临经济建设转型发展特殊时期,在
应急处理、物资保障与安全卫生知识传播上相对都比较缺乏。
2003年流感是距离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爆发最近的一次疫情,2002 年 12 月初在广东发现
病例,被称为非典型肺炎。2003年 1 月迅速传播,后经疫源地易感人群外传至香港地区,又
由国外经商往来人士转输越南进行交叉传染,随后疫情蔓延我国绝大多数省份,并传至东南
亚、美国及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引发全球重大公共卫生事件。2003 年 3 月 15 日,世界卫生组
织正式将该病命名为 SARS。历经三个多月,同年4月2号中国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进行全面
合作,4月21日将我国疫情的发展与世界卫生组织同步接轨,促进疫情防控与治疗。同时,
我国决定将 SARS 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法定传染病进行管理,并就此建立了
全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国务院还印发施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和公
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①。在医疗技术上,成功地完成了对冠状病毒的全基因
组序列测定,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首次应对重大疫情自主完成基因测定,具有突破性进展。
社会各界全力动员,北京市政府启用小汤山医院, 尽力扩大收治 SARS 患者。全国各地高度
重视疫情的防控,国家及时划定疫区,切断疫情传播途径。由于疫情发生在4至5月份,学校
不得不调整教育和学习方式,对学校等公共场所全面消毒。教育部推迟了全国硕士研究生复试
时间,动员外地学生“五一”期间不离校回家,要求北京等地高校学生就地学习和生活,发病人
数较多地区的高等学校调整教学和学习方式,部分高校宣布停课,暂停实施当年的五一黄金
周,避免疫情扩散②。经过半年艰苦工作,SARS 新增病例首现零记录。
重大疫情发生应急处理是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多方位的考验,其发生属于突发性事
件,有效的应急处理措施对减少疫情影响范围起关键作用。
相应应急措施,例如关闭学校与影院,劝导人们少到公共场所活动,在农村等偏远贫穷
的地方并非十分有效,要求重视农村疫情应急处理。相对于1957年流感,1968年“香港流感”
在应急处理上我们有了一定经验,更加重视防御和监测上。疫情从南方传播到各地,6月—12
月,第二波流感又开始在我国蔓延,在对疫情的认识和处理上我们当时虽然有了经验,可正值
国家经济转变,转型,摸索重工业发展时期,在疫情应急处理上措施不是十分到位。 2003年
“非典”在整个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良好的条件下,仅仅7个月,“非典”便在我国结束,主要
在于国家迅速采取应急措施,针对性进行防治,疫情严重区的中小学停课,高校进行封闭式管
理,全国大型活动被取消和推迟,对出入疫区的长途旅客进行防疫检验,此次疫情消退主要依
靠严格隔离措施和及时医疗诊治。在疫情爆发初期,防范意识不强,人口流动没有受到严格控
制,导致疫情传播扩散。疫情集中爆发后,意识到疫情带来的严重后果,开始采取严格隔离措
施,疫情治疗定点医院火速投入使用,感染人数得到有效控制。2003年疫情对国家应急机制
建设上起着重大作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又一次大考,习近
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针对这次疫情暴露
出来的短板和不足〔4〕,就加强疫情防控和改进应急管理提出新要求、做出新部署。当前新
冠肺炎态势下,虽暴露出当前我国在应急机制一些短板,但不可以偏概全。过去三次疫情的发
生以及措施上给当前应对新冠肺炎提供了许多借鉴之处,尤其是2003年的“非典”应急处理,
在新冠肺炎爆发后,各省份纷纷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一级响应,全国统一部署和协调,全国人民
同心协力,最大程度的减少交叉感染和病毒传播。迅速划分出疫区,充分运用网络进行宣传,
修建医院,防、管、控结合,在短短一两个月的时间,多个省份实现新增病例零记录。四次疫
情发生告诫我们应急处理和应急措施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物资保障是任何一场疫情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从民生保障到医疗保障,是一个国家发
展的见证。刚开始遇到重大疫情时手足无措与对外依赖,一直提醒着我们不仅要重视应急机制
完善,更要随时保障应急物资足够的自我供给,物资保障更显示着一个国家底气 。新中国成
立初期我国在医疗卫生物资方面缺乏,“亚洲流感”发生后,我国医疗物资主要依靠国外来源,
流感治疗药品必须通过进口,使我们处于一种十分被动的地位,同时,国家在经济同样比较困
难,不仅医疗物资方面紧缺,在粮食供应和蔬菜供应,日常生活用品等方面也存在困难。改革
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至2003年,中国GDP占全球GDP的4%多,医疗卫生条件大
大提升,医疗物资供应充足,小汤山医院及时启用就是做好见证,人们衣、食、住、行基本保
障,不再完全被動,在疫情发生后,能尽快对病毒研究,主动有效应对疫情。“非典”过去十多
年以后,再次面对重大疫情时,我们有更充足的信心应对,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火速修建与投
入使用,各省份定点医院快速确定,医护人员积极支援,各行各业捐赠物资,疫情期间“菜篮
子”和“粮袋子”的切实保障,保供应、稳物价,应急物资合理分配,高效调离。在物资供给上
更加充足,促使人民群众自身对疫情重视,疫情发生以后,及时准备生活用品,医疗与生活得
以保障,便主动积极的配合疫情防控,减少外出,不信谣、不传谣。新冠肺炎发生短短一两个
月,相应医疗卫生机构就迅速提取出毒株,意味着我们不仅在生活物资上,在医疗物资与技术
上我们也有了质的飞跃,更表明应急物资自我供应对疫情重要性。
国家经济发展同时,教育水平上升对疫情防治也有相应影响,群众安全卫生意识提高是
有效控制疫情的重要一环。新中国初期,受教育水平与经济影响,人们安全卫生知识匮乏,一
定程度上仍受传统封建文化影响严重,部分群众还依靠封建迷信治病,缺乏科学的安全卫生知
识。改革开放后,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群众温饱解决,义务教育实行,国家使安全卫生知识走
进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从“亚洲流感”中,我们认识到经济发展重要性,经济是医疗卫生、文
化教育的基垫。在“香港流感”中,我们认识到知识文化、卫生知识是应对疫情重要部分。接着
发生的非典,让我们切身感受到安全卫生知识对疫情防控的重要性。在新冠肺炎爆发后,国家
出台相应防控政策,如推迟开学,取消所有聚集性活动,鼓励人们居家与外界隔离,全国范围
内进行交通管控,都得到群众积极响应与配合,这些措施一方面是基于国民综合素质提高,另
一方面也是群众安全卫生知识储备较多的一种体现。大多数群众具备完备的安全卫生意识,导
致国家、政府在相应政策推出后,短时间内得到积极响应。
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重大疫情的应对,我们从被动到主动。政策上,国家应急措施与应急
机制不断完善,每一次疫情发生,都促使国家应急机制进行补充,应急能力也不断增强,能迅
速整合社会资源,对疫情进行有效管控和防治。经济上,改革开放带来的优势在重大疫情的应
对上也得以体现,扎实的经济基础是疫情应对的物质保障。文化上,群众安全卫生知识储备与
意识是疫情应对重要部分。文化水平整体提升,人们愈加重视身体健康,习总书记强调“要倡
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的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
心,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全民健康素养,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①对
身体健康的重视是经济和政治的折射,群众健康理念日益发展成为一种固有的安全卫生观念,
在疫情发生的情况下,人们能自觉、自发的用科学的安全卫生知识进行防疫,有效应对疫情大
范围传播。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讲话.
〔2〕张义.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政府应急管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
〔3〕王志禄. 中国百年来发生的重大流感疫情〔N〕. 甘肃日报,2020-02-06(007).
〔4〕李有发,张拓. 加强社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N〕. 甘肃日报,2020-03-04
(011).
〔责任编辑:张 港〕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7647169a2741480.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