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翻译历史

机器翻译历史


2024年4月29日发(作者:)

机器翻译历史的大纲

1. 机器翻译的概念

(1)

机器翻译术语的出处:

(2)

机器翻译又称自动化翻译,是一种高级的人工智能技术, 它是计算机科学、数

学和语言学等多学科共同参与研制的结晶。机器翻译之所以成为可能,一是因为两种语言之

间存在着可译性,二是因为人的翻译过程具有可模拟性。

2. 机器翻译历史

(1)

最早的机器翻译起源于1933年,苏联人P.P.特罗绛斯基提出借助机器进行翻

译的详细步骤,并设计出由一条带和一块台板依靠机械原理进行翻译工作的样机。

(2)

70年代之前在欧美的发展

(3)

70年代之前在中国的发展

我国在1956年开始研究机器翻译问题。

用计算机实现一种自然语言到另一种自然语言的转换。一般指自然语言之间句子和全

文的翻译。

机译系统可划分为基于规则的和基于语料库的两大类。前者由词典和规则库构成知识

源;后者由经过划分并具有标注的语料库构成知识源,既不需要词典也不需要规则,以统

1

计规律为主。机译系统是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世界上绝大多数机译系

统都采用以规则为基础的策略,一般分为语法型、语义型、知识型和智能型。不同类型的

机译系统由不同的成分构成。抽象地说,所有机译系统的处理过程都包括以下步骤:对源

语言的分析或理解,在语言的某一平面进行转换,按目标语言结构规则生成目标语言。技

术差别主要体现在转换平面上。

语法型机译系统 研究重点是词法和句法,以上下文无关文法为代表,早期系统大多数

都属这一类型。语法型系统包括源文分析机构、源语言到目标语言的转换机构和目标语言

生成机构3部分。源文分析机构对输入的源文加以分析,这一分析过程通常又可分为词法

分析、语法分析和语义分析。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到源文的某种形式的内部表示。转换机

构用于实现将相对独立于源文表层表达方式的内部表示转换为与目标语言相对应的内部表

示。目标语言生成机构实现从目标语言内部表示到目标语言表层结构的转化。

语义型系统 研究重点是在机译过程中引入语义特征信息,以Burtop提出的语义文法

和Charles Fillmore提出的格框架文法为代表。语义分析的各种理论和方法主要解决形式

和逻辑的统一问题。利用系统中的语义切分规则,把输入的源文切分成若干个相关的语义

元成分。再根据语义转化规则,如关键词匹配,找出各语义元成分所对应的语义内部表示。

系统通过测试各语义元成分之间的关系,建立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全文的语义表示。

处理过程主要通过查语义词典的方法实现。语义表示形式一般为格框架,也可以是概念依

存表示形式。最后,机译系统通过对中间语义表示形式的解释,形成相应的译文。

知识型系统 目标是给机器配上人类常识,以实现基于理解的翻译系统,以Tomita提

出的知识型机译系统为代表。知识型机译系统利用庞大的语义知识库,把源文转化为中间

语义表示,并利用专业知识和日常知识对其加以精练,最后把它转化为一种或多种译文输

出。

2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4370856a2433909.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