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9日发(作者:)
故宫里的牙雕
中国的象牙雕刻历史悠久,传统丰厚,工艺水平亦达
至极高境界。然其生产始终受制于原料之来源,规模较小,加
之材质本属有机,容易损坏,故流传至今的作品数量也不多。
降及清时,牙雕进入发展的黄金阶段,不仅宫廷中留下了为数
可观的精品,在地方上也出现了以经营牙雕产品为特色的地区
和城镇。贸易范围更远界欧美,令西人为之赞叹。
一、象牙的质地与特性
象牙雕刻的原料是象的上颚门齿,主要化学成分为“象牙
质”,由磷酸盐和蛋白质等构成。象牙的颜色有白、黄、淡玫
瑰等色调,硬度摩氏2~3,比重1.7~2.0g/cm。表面无珐琅
质覆盖,质地细密,韧性极佳,有柔和的油脂或蜡状光泽。非
洲象和亚洲象的牙齿性状略有区别,非洲象牙大都在1米以
上,有的可达2米以上,有白、绿等色,光洁度较好,质地细
腻,易生细小龟裂;亚洲象牙长度1米左右,色更白,质较疏
松,易变黄。象牙根部中空,与头骨相连,又称牙管;中部露
出口外,占总长1/3左右,为半空心;牙尖1/3实心,是用来
雕刻的最佳部分。在实心部分的横截面可以看到独特的“勒兹
纹”结构,又称“旋转引擎纹理线”,俗称“牙纹”。具体表
现为由两组呈十字交叉状的纹理线,以大于115°或小于65°
角相交的角度重复织成菱形网格。牙纹出现在靠边缘的位置,
中央的小黑孔则是纵贯象牙的髓腔,称牙心。旧时往往通过牙
心来判断牙材的优劣,只有中央一粒,称“太阳心”,最好;
数粒,称“芝麻心”,次之;不规则点线纠缠状,称“糟
心”,又下一等。象牙的性质柔韧致密,硬度适中,易于奏
刀,可以进行细致的雕琢,因此不论在我国还是在欧洲等地,
都成了制作工艺品的绝佳材料。
二、牙雕工艺历史简述
中国使用象牙制作工艺品的历史虽然可上溯至新石器时
代,但其从骨雕手工业中分离出来,可能已晚至周。《周礼?
天官?冢宰》载:“五日百工,饬化八材”,郑玄注:“八
材,„象日磋,„”磋,即磨治也,《诗?小雅?淇奥》毛传说
得更明白:“治骨曰切,象曰磋”,既冠以专名,则可见当时
对治牙工艺特殊性认识之深,而牙雕亦应已独立成为一个工艺
门类。
不过,关于早期象牙雕刻工艺的文献记载殊为零散,不足
以帮助我们复原一个完整的历史图像,而近年来出土的相关考
古发现,虽只是历经劫波后幸存的若干拼图,但毕竟是较为可
信的窥豹之斑,有助于明了牙雕工艺的源流与背景,值得我们
重视,故撮要于后。
在传世牙雕中,时代明确且可资为据的极少,比较重要的
是两组唐代作品。一为甘肃敦煌榆林窟唐代普贤菩萨像,高
80厘米,宽8.7厘米,可分开成两片,其内刻有54组佛传
图,279个人物,12驾车马,极为精美;另一为著名的日本奈
良东大寺正仓院所藏拨镂牙尺、通天牙笏等,可补考古发现之
缺,为珍贵的参考标本。
宋元时期史籍中虽有文思院、将作院、犀象牙局之类机构
掌管包括牙雕活计在内的手工艺制作,还有文献提到曾见“或
云宋内院”作之象牙“鬼功球”、元代象牙“图章”、“卧美
人”等,并说“元时尚牙器”云云,但流传下来的实物其实寥
若星凤。
到了明代,这种情况总算有所改观。今天所见明代前期的
牙雕,据分析以宫廷御用监制作居多。主要是小型朝服人物
像,较少染色;而明中叶以后在南京、苏州、扬州、杭州及福
州、漳州和广州等地,因为商业的需求,牙雕工艺逐渐繁荣。
尤其是福建地区,因其海外贸易的便利,牙雕盛极一时。明人
何乔远《闽书》中记载,崇祯间漳州“海澄有番舶之饶,„若
犀、象、玳瑁、苏木、沉檀之属,(鹿?)然而至;工作以犀
为杯,以象为栉,„”。而崇祯元年《漳州府志》载,其地以
泊来象牙雕刻仙人像,耳目肢体均生动逼真,海澄所造尤为精
工,还生产筷、杯、带板及扇等制品,更为详尽。该地以生产
象牙人物著称,明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谓“闽中牙刻人物
工致纤巧”,而沈德符在谈到“秘戏小像”时特别提到:“闽
人以象牙雕成,红润如玉,几遍天下。”虽然当时江南知识阶
层似乎对福建牙雕人物评价不高,但从其生产规模与销售渠道
之畅通看来,早已远远超过前代。今天尚可见的明代传世牙雕
作品中有文士、老翁、仕女、寿星、八仙、魁星、嫦娥、钟
馗、弥勒、罗汉、观音及瑞兽、山子乃至佩饰、文具、笔筒、
图章、盒等。其中有一类人像依象牙天然弯曲之势,略施雕
刻,动态、衣纹、手持之物均不出材料轮廓,比例头重脚轻,
容颜夸张简括,外壳红润,是目前所认为比较典型的福建制
品。至于其他品类中亦不能排除有出于漳州牙匠之手者。
另一值得留意之处是牙雕工艺与相关工艺领域联系极为紧
密,在江南一带工艺传统较为深厚的地区尤为明显,制作牙雕
的工匠往往也同时擅长其他门类的雕刻工艺。如明高濂推崇的
几位工匠:“鲍天成、朱小松、王百户、泉浒崖、袁友竹、朱
龙川、方古林辈,皆能雕琢犀、象、香料、紫檀、图匣、香
盒、扇坠、簪钮之类、种种奇巧,迥迈前人。”因此,牙雕工
艺常常会于装饰趣味、雕刻技法、表现题材等方面取法竹、木
雕等门类的经验。这种相互间的影响与借鉴一直延续,成为此
类雕刻工艺的普遍现象之一,不独牙雕为然。难怪旧时以
“竹、木、牙、角”合称,其间相通之理趣确乎不少。
三、清代宫廷与地方牙雕工艺的演变与特点
清代是牙雕的繁荣期,不同产地的不同面貌已日趋清晰。
总体而言,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系统。而其中比较重要的地域
有:继承明代传统的江南地区牙雕,深受西方影响的广州牙
雕,汇集南北风格带有宫廷气派的造办处牙雕,以及稍晚兴起
的擅长人物的北京牙雕等,以下分别述之。
1.江南地区牙雕
江南地区的牙雕以苏州为代表,涵盖南京、扬州、杭州、
嘉定等长江三角洲一带。这里自古就是商业与工艺美术行业发
达的地区。其牙雕深受书画、竹雕等艺术形式的影响,文化底
蕴厚重。嘉定竹刻家施天章、封岐等,都能从事牙雕制作,并
曾作为牙匠在内廷造办处当值,称为“南匠”。正因为江南牙
雕的文化气息,故而该地所创新样为各地上流社会所追逐,隐
然成为领导牙雕发展的范本。当时广州工艺行有谚云:“苏州
样,广州匠”。似可诠释为江南领导着市场的时尚,而岭南则
生产规模大且工艺多元。
据《苏州府志》记载,当地常将“象牙、犀角之属,以制
日用诸器,皆适于用”,可见其制品多为富裕阶层所能接受的
实用器具。从传世作品来看,情况也确实如此。除笔筒、笔
架、笔舔等小件文房用具外,不乏碗、瓶、盒等功能性或陈设
性器物;装饰题材多人物、花鸟、山水、历史传说等,常以名
家画稿为粉本,追求笔墨的韵味,某些山水作品有吴门画派之
风,花鸟则宗清初画家恽寿平,清雅脱俗。为了适应画作的复
杂笔法,江南牙雕长于阴刻和隐起浅浮雕,运刀简洁,磨工甚
好,注重留白,不喜染色或漂白处理,注意营造意境,有较高
的审美格调。 乾隆中期以后,由于广州牙雕的挤压,
江南地区牙雕逐渐衰落,清晚期分裂出上海和南京牙雕,在承
继江南牙雕传统的同时,又有所创新,成为令人瞩目的新流
派。
2.广州牙雕
广州,古称番禺,其地牙雕的兴起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
位置。早在秦汉时期,广州已是进出口贸易和中外文化交流碰
撞的重要港口。《史记?货殖列传》称:“番禺亦其一都会
也,珠矶、犀、玳瑁、果、布之凑。”象牙作为主要依靠进口
的材料,也只有像广州这样的贸易港才能保证其来源。到了唐
代,广州有“关口象牙堆”之称,“蕃坊”、“蕃市”林立,
象牙交易兴旺。此后,“香珠犀象如山”的说法依然时有。明
代在广州城内珠江岸边(今大德路与惠福路间)开始集中出现
一些牙雕店铺,方便运送原料和成品的船只停泊,逐渐形成了
象牙加工、买卖的市场,名为“象牙街”。还有了象牙一巷至
象牙四巷、象牙北街等地名,留在《城坊志》中。
乾隆二十年(1757年)清廷关闭了福建、浙江、江苏三
处海关,广州成为中国唯一对外的通商口岸。福建等地的牙雕
产业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而广州专营象牙制品的店铺纷纷涌
现,主要集中在大新街(今大新路)一带。1793年,英使马
戛尔尼一行抵穗,见到精美的象牙制品惊叹不已,后来随行秘
书巴洛在见闻录中写到:“在中国人擅长的机巧艺术中,达到
顶峰的就是象牙雕刻。”他还说英国工艺制造中心伯明翰试图
利用机械仿制象牙镂雕扇及其他器物,却“达不到像中国制品
那样高的成就”。根据巴洛的记载,当时他在广州见到的牙雕
品种,有镂花扇,胸针、饰针、项链、梳子、鼻烟壶、烟嘴、
粉盒、筹码、多米诺骨牌、国际象棋等,特别是象牙球,“在
小于半英寸的洞中,雕有九到十五层的球,一个套一个,都可
转动”,令西方人为之“困惑和着迷”。外销牙雕令广州闻名
世界,英国汉学家波希尔就说:“广东为重要的象牙品之出源
地”,“广东人亦以善刻象牙著称于世”,“今英国博物馆中
所陈者,多来自广东。”
咸丰三年(1853年)民间牙雕艺人在广州成立我国第一
个牙雕手工艺行会组织――象牙会馆,分为“慎玉堂”和“怀
远堂”两个堂口。其中“慎玉堂”又分“贡行”和“洋行”,
前者专做进贡宫廷的制品,集中了一批技艺较高的艺人;后者
则制作出口货以供外销。1912年至1936年是广州牙雕业最为
活跃的时期,外商订单络绎不绝。越来越多的艺人从珠三角聚
集到广州,牙雕作坊业汇聚到大新街、小新街、三府前和玉子
巷一带,成为闻名中外的象牙街。店铺达到126间,从业人员
2780人。其技术和经营都达到历史的高峰,居于全国的前
列。据记载,“民国九年、十年间,洋行订单最多,输出最
广,业务最为鼎盛,商人颇得获利,工匠入息亦佳,在当时各
行业中以牙雕行业为最稳健者。”
充足的进口象牙原料,温暖湿润的气候,多元汇流的文化
特色,促使广州牙雕探索出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首先是重视
各种高难度的雕刻技巧,推崇技艺展示。最富有代表性的当然
是多层象牙镂雕技术,名品如象牙球;还有象牙丝编织工艺,
代表如簟席、纨扇、宫灯等。广州艺人还很注意吸收新的技
术,在作品上可以看到使用镟床加工构件的痕迹。他们常常综
合使用多种工艺,将各部分分解制作,最后拼装成大型的画
舫、龙舟、景观等,人物众多,景物复杂,绝非个人可以完
成,反映出广州牙雕商业组织的严密和分工的成熟。
从总体上看,广州牙雕工艺重视刀工而忽视磨工,作品显
得锋棱毕露,对于表现象牙的细腻质感不太有利。此外,广州
牙雕为了保持象牙的洁白,喜爱应用漂白技术,并在白地子上
再进行染色、镶嵌等附加手段。染色用茜草及多种矿物染料,
镶嵌则多见紫檀、玳瑁、犀角、宝石、翠鸟羽毛等,装饰效果
极强,风格浓烈。最后,广州牙雕为了迎合不同对象的需求,
不仅器形多种多样,而且纹饰题材五花八门;有传统的神像、
山水、花鸟、吉祥图案等,还有面向西方市场或针对国内猎奇
人士的天主教题材,如圣母子、牧羊人、耶稣基督以及带有巴
洛克、洛可可风格的良苕叶、西番莲、写实花卉等;布局不避
满密,追求繁缛艳丽。有些西方题材处理得亦中亦西,波希尔
称之为“奇制怪形”,是当时中西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
据《宫中进单》、《贡档》等史料记载,当时广东地区进
贡的牙雕品种有牙扇、牙席、牙枕、牙褥、牙扇、牙牌掌扇、
牙香囊、牙葵扇、鹤顶牙扇、牙花珐琅盆景、牙玻璃灯、雕牙
香囊、雕花牙香盒、牙雕花搬指套、牙雕花盒、牙丝宫扇、牙
茶碗、牙茶盘、牙槟榔盒、牙朝珠、牙丝香牌、牙丝搬指套、
福寿象牙盒、牙炉瓶三事、雕镂牙花囊、雕镂牙花盒、牙丝花
盒等,类型极为丰富。大约到乾隆时期,以前所盛传的“苏州
样,广州匠”,慢慢转变为“广州样,广州匠”。广州牙雕工
艺已经完全摆脱其他地域的笼罩,并且逐渐向全国范围辐射。
我们从各地工匠在宫廷造办处当值人数的变迁,就能部分见出
这种历史消长。目前已知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宫廷牙
匠至少32人,除5人为北匠,其余皆属南匠。后者又可分做
二个来源,其一来自江南,约14人,另外均出广东,有13人
左右。十八世纪初期以前,以来自江南者为主,乾隆五年
(1740年)前后广匠比例逐渐增多,乾隆十年(1745年)以
后宫廷牙匠几乎全为广东籍。他们少则2名,多则6名,同时
效力于造办处,实际上形成了一股集团力量,对宫廷牙雕风格
的建构亦不无作用。在广东的地方志里自称:“香、犀、象、
蜃、玳瑁、竹、木、藤、锡诸器,俱甲天下。”口气虽大,却
决不是虚妄自夸之语。
3.宫廷牙雕
康熙十九年(1680年)宫中内务府下已设立造办处,康
熙三十二年(1693年)开始设置作坊,不过,限于资料,各
作成做活计的情况要从雍正元年以后才能确定,牙作也不例
外。而据嘉庆朝《大清会典》载,“如意馆”下属匠役中亦有
“牙匠”。那么乾隆时期造办处与“如意馆”的关系是怎样的
呢?我们推测,“如意馆”很可能名义上隶属造办处,实际上
为平行关系。当皇帝驻跸圆明园时,这些工匠迁入该处如意
馆,而皇帝返回紫禁城,他们也跟着移回启祥宫候命。“如意
馆”不仅地理位置距皇帝居所更近,他们承接的活计可能也是
皇帝更为重视的。检点传世工艺作品,只有乾隆早期的牙匠才
有留下名款的殊荣,这是非常特别的情况。到了乾隆十年至二
十年之间,随着玉料来源日渐充足,玉活计的重要性才逐渐超
过象牙活计。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4341908a2428343.html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