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植被研究及保护利用

武夷山植被研究及保护利用


2024年4月29日发(作者:)

武夷山植被研究及保护利用

地理科学学院

地理科学类

杜彦玲

1

指导教师: 刘强

1

武夷山植被研究及保护利用

杜彦玲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

【摘要】

通过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考察,介绍武夷山的基本状况,并且总结武夷山的

生境分析武夷山植被的垂直分布规律,并且进一步探究了旗状树,非地带性植被毛

竹林和中山草甸等特殊型的分析。在遵循武夷山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提出武夷山植

物资源合理性利用的建议,保持武夷山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武夷山 特征 垂直分布 植物 特殊性 可持续发展

【正文】

通过对武夷山实地考察,发现武夷山在不同海拔高度上植被垂直变化分布明显,根据武

夷山的自然条件等,剖析他的植物垂直地带谱,并且对某些特殊性现象的产生进行分析。而

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下,我们该如何保护和利用武夷山植被资源呢?

一、武夷山概况

武夷山位于闽、赣两省之间,平均海拔1 000m左右。整个武夷山脉成北北东—南南西走

向,为闽江水系、汀江水系与鄱阳湖水系的分水岭。主峰黄岗山海拔2 158m,是我国大陆东

南部的最高峰。并且,武夷山脉北段的海拔最高又是国家重点自然保护区和联合国“人与生

物圈计划”国际网点所在地。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位于北纬27°33′~ 27°54′、东经117°

27′~ 117°51′。武夷山脉受邵武—河源深大断裂控制,地壳运动的主要型式就是断块的

升降活动。武夷山脉的西侧(即江西部分)以断块下陷为主;东侧(即福建部分)以断块上升为

主,属于后加里东运动隆起带,地层属于前震旦系和震旦系,是福建迄今发现的最古老地层。

武夷山保护区所在地,是第三纪末、第四纪以来新构造运动强烈上升的地区,其全部为花岗岩

和火山岩所组成。

在气候带划分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并且具有“四最”之称,即

全省气温最低、雨量最多、湿度最大,雾日最多。年平均气温13~ 19℃ ,年平均降水量1

600~ 2 0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在70%~ 85%以上;并且,保护区地势高低悬殊,气候有着明

显的垂直变化,如年平均气温海拔高度的增加量呈上升趋势;年平均降水量随海拔高度的增

加而降低。

在土壤方面,由于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引起土壤成土因子的递变,武夷山土壤在性状变

异和类型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垂直地带性,海拔从低到高红壤—山地黄红壤—棕化黄红壤—普

通黄壤—山地草甸土。

本次野外实习的范围大都在自然保护区的内部,该区位于中国大陆东南部、福建省北部、

武夷山脉北端、武夷山市、建阳市和光泽县三县交界处,地处东经117°27′~117°51′,

北纬27°33′~27°54′,全区南北长达52千米,东西最宽处相距22千米。在气候上,武

夷山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这里是福建省气温最低,雨量最大,湿度最大,

雾日最多的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在13-18℃,多年平均降雨量在2000mm,多年平均湿度为

80%~85%;在地质上,许多地质学家一致把武夷山保护区称为“华夏古陆”,并把保护区的大

地构造单元定为加里东隆起带,构造与断裂为主,其中最重要的断裂构造是北东向或者北北

2


发布者:admin,转转请注明出处:http://www.yc00.com/web/1714338572a2427674.html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评论列表(0条)

  • 暂无评论

联系我们

400-800-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件:admin@example.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30-18: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